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重难点)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
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指名背诵)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词。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
(夜、黄沙道中)3.词人简介。
(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见(xiàn)。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好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1.默读词句。
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2)指名说句子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意思)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2)讨论:这句词该如何解释?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1.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案第【1】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
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
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
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第1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音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头 /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想象赏画面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
”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
(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
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会写3个生字;会写“翻墨、白雨、社林”等词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读懂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会写3个生字;会写“翻墨、白雨、社林”等词语。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读懂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画面,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唐时明月宋时风。
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很多诗词,尤其唐诗宋词居多,你知道有哪些吗?学生自由表达。
2.走近作者。
预设:(1)孟浩然:唐代诗人,他的诗意山水突出自然,充满对人生的依恋。
情调健康明朗,语言朴素清新。
文学成就:他与王维合称“王孟”。
代表作品:《春晓》《过故人庄》。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文学成就:诗词歌赋成就颇高,善书法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罕见全才,“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
主要作品《念奴娇》《水调歌头》《赤壁赋》。
(3)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文学成就:艺术风格多样,豪放为主。
代表作品:《清平乐》《破阵子》。
(4)对这几位诗人词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走进诗词,欣赏壮丽的景观吧。
二、学习生字出示生字:德、鹊、蝉。
1.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2.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字。
3.通过猜谜语、形近字、多音字等方式识记生字。
(1)同音字:暮。
(2)多音字:行。
(3)图片识字:鹊、蝉。
(4)通假字“见”。
三、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诗歌,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使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西江⽉·夜⾏黄沙道中|部编版《西江⽉.夜⾏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弃疾所写的⼀⾸词。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热爱⼤⾃然,关⼼⼈民⽣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的天⽓变化以及词⼈的愉快感受。
教学⽬标:1.阅读诗歌,⼤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的情感。
3.⽤问题为切⼊⼝,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的情感。
2、培养学⽣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导⼊师:同学们,咱们从⼀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
也积累了不少名句。
能背上⼏句吗?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句“稻花乡⾥说丰年,听取蛙声⼀⽚。
”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弃疾)相信⼤家对⾟弃疾并不陌⽣,了解这位伟⼤的词⼈吗?2、简介⾟弃疾,知背景:3、揭⽰课题:⽽“稻花乡⾥说丰年,听取蛙声⼀⽚。
”出⾃他的《西江⽉.夜⾏黄沙道中》。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理解题⽬:(“西江⽉”是词牌名,夜⾏黄⼭道中是词的内容。
)教师介绍黄沙道黄沙,就是指黄沙岭。
⾟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有⼀个黄沙岭,⾼约50多⽶,深⽽且敞豁,可容百⼈。
下有两泉,⽔⾃⽯中流出,可灌溉农⽥⼗多亩。
黄沙岭⼀带风景优美,农⽥⽔利条件很好⼆、整理学习⽬标1.阅读诗歌,⼤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的情感。
3.⽤问题为切⼊⼝,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
三、⾃主学习1、请看屏幕,指明读“学习任务”,齐读“⾃学提⽰”。
2、学⽣⾃学。
3、检验:(1)指明读词语,齐读词语。
(评价)(2)解释词语(3)检查朗读:(评价)四、合作探究1、分组读“学习任务”、“温馨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词。
1、同学们,都说唐诗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相信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唐诗。
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瞧,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首诗?(出示图)《咏柳》、《山行》、《江雪》(评价:学而不忘好习惯)2、这三首唐诗中,有描写春景的《咏柳》,还有描写——(秋、冬) 唯独缺少描写--------(夏)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乡村夏夜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齐读课题)4、那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预设)1、关注课后连接或查阅资料了解。
评价:你预习得真到位,连课文链接都关注到了。
听了他的介绍,你捕捉到了哪些关键信息?看来你已经学会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真不错!2、未预习评价:没关系,让我们打开书读读课文链接,看看你从中捕捉到了哪些关键信息?5、老师不得不夸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捕捉到了关于“词牌”的介绍。
为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词牌,老师请来一位博士为大家深入介绍。
(二)解词题1、是的,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而夜行黄沙道中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2、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意思?你说——3、不错,解读得很准确,那辛弃疾在黄沙岭欣赏到了怎样的风景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三)读词(1)读准字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
来,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
(抽生读)2.掌声是大家对你的认可,(他字音都读准了吗?)(强调“见”)这一个字是一个古今字,读现的音,是出现的意思,这一个字在学过的一句诗中也出现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力。
也积累了不少名句。
能背上几句吗?
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一句“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了解这位伟大的词人吗?
2、简介辛弃疾,知背景:
3、揭示课题:
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
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内容。
)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
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
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
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二、整理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请看屏幕,指明读“学习任务”,齐读“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
3、检验:
(1)指明读词语,齐读词语。
(评价)
(2)解释词语
(3)检查朗读:(评价)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读“学习任务”、“温馨提示”。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点拨启发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
生1:词人看到了明月当空,喜鹊正在枝头欢叫,惊飞……(随机出示句子)板书:看:(学生写)明月清风惊鹊鸣蝉
听:(学生写)鹊声风声蝉声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2
师: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
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
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
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师:多美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引读)
师: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师: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
句——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引: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板书:闻:(学生写)花香听:蛙声人声
A、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水国的骄子们奏起了欢快的交
响曲。
词人拥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板书:愉悦、与民同乐)
师引: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
中溢出来,流淌出来。
他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板书:想
(如:“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师:是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就让这种喜悦通过你的朗读传递出来吧!
B、朗读诗句生1
评:读得怎样?(生评)
谁再来吟一吟?生2 齐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千古名句,让我们也感受了丰收的喜悦。
过渡: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板书:雨声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挂着几颗星星,听到了雨的声音。
师:谁也从这句听到了、看到了和想到了什么?
A、这里词人采用了什么手法?(对偶)
(师引导:“天有不测风云”几颗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小雨沙沙送来夜的清凉。
这是无声中的有声,这是不动中的悄动。
)
B、师:让我们再次诗意地读——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过渡:还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A、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诗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C、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
)板书:惊喜
D、请你带着诗人此刻的心情,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兴奋、激动)
师:是啊,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齐读这一句——
六、当堂达标——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先配乐,后画面展示
师:这样的一个夜晚,不仅是一首词,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这幅画你可以用语言来描绘。
咱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歌的意境。
1.仔细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配乐写话
师:此时此刻,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请你拿
起笔,静静地想,静静地写。
写下那动人的画面。
(师巡视指导)
3、展示画面
(1)师:你能给自己的画配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吗?尽量用精炼的语言。
(若有困难,小组讨论,比一比哪组的小标题最美。
)
(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4、课件展示部分译文,一生朗诵
(1)学生补白
(2)译文展示:(师范读)
·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3)教师朗诵
师: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尽管词人没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笔下的一幅幅艺术画面,却流露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
让我们再次把词人这种情、这种爱读出来吧!会背的可以背诵。
板书:珍爱生活
5、齐读(或背)整首词,整体感知(师生共读)
师:我又一次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七、拓展延伸,对比欣赏。
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但是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
)
师生共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八、请你选择喜欢的一项作业。
★★A. 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动手抄抄,有益与学生掌握诗歌
★★★B. 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C. 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D.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