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演播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虚拟演播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虚拟演播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虚拟演播室系统为电视制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它将摄像机拍摄的图像实时地与计算机三维图形进行合成,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它具有一些传统演播室无法达到的功能和优点,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演播室资源,节省大量的制景费用,还可以使制作人员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自由创造,并能完成一些其它技术做不到的特技效果。

一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分类

由于专业电视设备制造领域的激烈竞争,各种新型的虚拟演播室系统在最近几年层出不穷,根据不同的方式,我们一般对常见的系统有着如下的分类:

1. 根据硬件平台可划分为基于PC平台和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

早期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应用得比较广泛,如今随着PC技术的迅速发展,其CPU 的运算速度以及基于其3D图形加速处理卡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因此基于PC的虚

拟演播室系统的先进程度已经与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相当,并获得大量的软件的支

持,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而基于UNIX平台的虚拟演播室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单一的UNIX平台的兼容性的制约,其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同时由于价格昂贵,其市场空间相对较窄。

1. 根据硬件平台可划分为基于PC平台和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

早期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应用得比较广泛,如今随着PC技术的迅速发展,其CPU 的运算速度以及基于其3D图形加速处理卡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因此基于PC的虚

拟演播室系统的先进程度已经与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相当,并获得大量的软件的支

持,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而基于UNIX平台的虚拟演播室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单一的UNIX平台的兼容性的制约,其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同时由于价格昂贵,其市场空间相对较窄。

而三维系统可创建真三维的虚拟场景。其调用的背景是用传统的3D建模工具(如3DMAX、MAYA 等)建立的标准虚拟场景模型序列文件*.WRL,在专业图形加速平台上根据摄像机的参数变化进行实时的三维填充和渲染,因此实时渲染是三维虚拟演播室的重要特征。由于三维场景的实时渲染需要非常大的计算量,所以,这类系统必须采用功能强大的图形工作站或专用的高速图形处理器作为背景生成装置。由于三维场景是建立在实时生成的图形平台上,场景的大小不受限制,摄像机可以在360°空间任意旋转运动,配合无限蓝箱技术可实现全场景360°空间显示。在三维场景中,虚拟景物既能作为真实人物的背景出现,也能作为前景出现,并且真实人物还能围绕虚拟场景运动,因而在视觉效果上更具纵深感,更加真实。这类系统再配合虚拟阴影及反射、像素级深度键等新技术后,可达到非常逼真的真三维虚拟场景效果,是节目制作的最佳选择。

二虚拟演播室技术原理

虚拟演播室系统按照工作流程可分解为三个部分:摄像机跟踪部分、计算机虚拟场景生成部分及视频合成部分。

1.摄像机跟踪部分

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有平移X、纵移Y、景深Z、水平角、俯仰角、镜头变焦Z00M,聚焦FOCUS等变化,这些参数的改变会引起拍摄图像视野与视角的改变,为了模拟人物所在的三维环境,图形工作站必须根据这些参数不断调整三维视图。而摄像机跟踪部分的作用正是用来拾取摄像机的位置信息和运动数据,实时的跟踪真实摄像机,以保证前景与计算机背景“联动”。目前虚拟演播室的摄像机跟踪定位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图形识别方式、机械传感方式、红外线发射和接收方式。

(1)基于图形识别的系统

该方式需要把一个精确的网格图案以两种不同的蓝色绘制于蓝背景上,通过摄像机识别这种图案并与计算机跟踪软件预先确定的网格模型进行对比,以确定物体与虚拟背景的透视关系及距离。

图案辨识的优势在于无需镜头校准;同一个跟踪器可同时用于一个以上的摄像机;摄像机可以不用轨道进行运动。不足之处在于精确的蓝色网格图案必须被绘制在蓝背景之上;蓝色网格图案在制作色键过程中的阴影很难处理;蓝色网格图案很难保持良好的键的质量;摄像机拍摄不能垂直于蓝色网格图案,必须偏离30°角以上,否则不能准确定位;为了保持精确的跟踪,摄像机的焦点必须始终保证在网格上,真实的演员会有模糊的缺点;摄像机只能有限的运动,不能摇移及俯仰出网格,否则不能定位;摄像机必须同时观察4个网格点以保持跟踪,这就不可能对人物进行特写镜头的拍摄,另外由于人物必须站在网格之前,而网格大小是固定的,因此人物不能在蓝背景前自由移动,这就使在虚拟环境中的人物看起来很不自然;摄像机必须缓慢移动以避免跟踪混淆引起跳帧;摄像机的俯仰角度受到网格角度的限制。另一方面,真实及虚拟物体的使用也很有限,真实物体一定不能遮挡网格,否则跟踪信号将消失。像蓝色盒子之类用于为虚拟物体提供支持的道具也一定不能遮挡网格。

另外,图案辨识需要附加的硬件,需要额外的工作站把网格坐标信息转换为摇移、俯仰及变焦坐标信息再提供给图形计算机使用,因此图案辨识的延时有时高达8至12

帧。

(2)基于机械传感器的系统

该系统通过安装在摄像机各部分的机械传感器来获取各种信息参数。参数信息通过一些串行接口类型如RS232或RS422传送给计算机。

机械跟踪的优势在于单颜色蓝背景,无需用户绘制背景墙;很容易照亮蓝色背景而不用担心会照亮网格;跟踪数据没有延时;摄像机运动不受限制,因此允许更好的摄

像机角度及更好的拍摄;演员的活动不受限制,演员在蓝色舞台范围内可以任意速度

自由活动,因此演员更容易接受虚拟场景;摄像机摇移、俯仰及变焦信息的采集速率

可以完全跟上电视图像的刷新频率,无需额外的工作站处理跟踪信息;自由使用真实

的蓝色支持道具;

二.虚拟演播室技术原理

2.计算机虚拟场景生成部分

虚拟演播室的场景是计算机绘制的图形,计算机绘图有二维和三维之分,因而虚拟场景也有二维和三维之分,二维场景没有厚度,只是一个平面图形,所以二维虚拟场景只能作为背景平面,出现在真实人物的后面,而三维虚拟场景中的景物具有Z方向的厚度,是立体的,以背景中的一个长方体为例,长方体是一种六面体,其底面和背面一般是看不见的。然而随拍摄角度的不同,有可能看见其正面,侧面和顶面。因此在计算机中,其正面、侧面和顶面的图像都分解为像素的形式,保存在存储器中,当摄像机处于任意的角度位置时,计算机即进行计算,获得相应的画面。同时,三维的场景中,虚拟景物既能作为真实人物的前景出现,也能作为背景出现,并且真实人物还能围绕虚拟景物运动。

当然还必须进一步考虑许多细节问题,比如灯光和阴影,当摄像机改变其取向位置时,根据照明条件,阴影部分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背景画面应该能够反映出这种变化。

新奥特NASET系统就是按三维虚拟演播室的标准定义设计的。其调用的背景是用传统的3D 建模工具(如3DMAX、MAYA等)建立的标准虚拟场景模型序列文件*.WRL,在Open-GL图形平台上根据摄像机的参数变化进行实时的三维填充和渲染。因此它具备如下特点:(1)Open-GL图形平台的像素填充率为32亿像素/秒,浮点运算为760亿/秒,三角型生成速率为5700万个/秒,显存带宽为8GB/s,配备3D加速缓存为DDRSGRAM/4ns/64MB。高性能的硬件指标保证了NASET系统可以实现三维建模并且实时的三维渲染。

(2)NASET系统中三维虚拟场景中的景物具有真正的三维属性,随着摄像机的移动可以看到景物的侧面和背面;虚拟景物既能作为真实人物的背景出现,也能作为前景出现,并且真实人物还能围绕虚拟场景运动,因而在视觉效果上更具纵深感,更加真实。

(3)三维场景是建立在矢量模型实时生成的基础上,因此,无论场景放大到什么程度,都可以保证三维场景清晰地显示。而二维场景即使采用反走样技术,在场景放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显示元素的缺乏,依然会出现马赛克或图像模糊的现象。

(4)三维场景支持电视墙的三维显示,主要表现在电视墙可以用任意的三维方式显示,如梯形、弧面、柱面的变形。在不同摄像机位看到的电视墙均能保持正确的三维属性。

(5)使用虚拟演播室系统制作节目时,当摄像机无意间拍摄到非蓝区域时,会出现“穿帮”现象。为了克服这一现象,NASET系统采用了无限蓝箱技术或称为“填补彩底”技术。使用这一技术后,摄像机拍摄到的非蓝区域可自动由“垃圾色块”来填补。无限蓝箱功能使演员的活动范围及摄像机的取景范围不再受蓝箱大小的限制。

(6)具备无限场景功能。三维场景和二维场景本质的不同在于场景的三维属性。二维场景使

用的是平面图显示,由于受到PC总线带宽的限制,只能用图形卡有限的显存存放有限的场景。在实际应用时,摄像机的推拉摇移受到场景大小的限制只能做小范围的运动。而三维场景建立在实时生成的图形平台上,场景的大小不受限制,摄像机可以在360°空间任意运动,配合无限蓝箱技术可实现全场景显示。

由于真三维虚拟演播室在国内还是新事物,以至于业内一些用户对真三维虚拟演播室与二维及二维半虚拟演播室相比较的优缺点也不甚了解。表1就新奥特NASET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为例,把国内外不同种类的虚拟演播室做一个比较。

虚拟演播室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多年来,演播室的节目录制经常使用色键抠像技术,将在蓝背景前录制的前景画面(如播音员、主持人)与事先制作好的背景画面经色键器合成,产生所需的节目画面供播出或录制。使用这种传统的抠像技术最大的缺点是在前景和背景合成时,前景和背景的图像没?quot;锁定",也就是说摄像机运动时(变焦、移动、转动),背景无法随之变化。这样就造成前景与背景的相对位置关系不正确,合成的图像生硬,播音员好像在背景上漂浮,不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前景与背景在空间上"锁定",即调整或移动背景使之与摄像机的运动同步。虚拟演播室(V irtual Studio)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成为节目制作人员关注的焦点。 一、虚拟演播室系统构成 典型的虚拟演播室系统是由摄像设备、摄像机位置参数分析和控制、图形计算机、背景材料库和图像合成等设备组成。虚拟演播室节目制作系统构成的简单框图如图1所示。 在蓝背景中的演员由前景摄像机(真实摄像机)拍摄,而如图1所示的背景图像记录及生成系统称为虚拟摄像机。真实的和虚拟的摄像机始终是锁定的。因此,需要确定真实摄像机的位置参数,包括摄像机在演播室中的空间位置,摄像机的运动参数(倾斜、转动、翻转),摄像机镜头设置参数(变焦、聚焦、光圈)。所有这些数据都被送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实时生成与前景图像保持正确透视关系的背景图像。然后,前景图像(包括演员和真实场景、道具)与计算机生成的背景图像通过色键控制 器进行天衣无缝的合成。输出的图像可以直接播出或记录在存储媒介上。 图1虚拟演播室节目制作系统构成

二、虚拟演播室关键技术 虚拟演播室技术包括摄像机跟踪技术、计算机虚拟场景设计和蓝背景技术、灯光 技术和色键技术等。 1.摄像机跟踪技术 摄像机跟踪技术是虚拟演播室中一项关键技术,它可以获取摄像机在演播室中的实际位置参数和动作参数,从而判断摄像机、演员或主持人、计算机虚拟场景之间的 相对位置关系,帮助系统实现真实摄像机与虚拟摄像机的锁定。 摄像机跟踪要求有足够的精度。以变焦比为20倍、60万像素的2/3英寸CCD摄像机为例,假定水平有效像素数为850,最小水平视角3°~5°,为保持±1/2像素的图像精确度并考虑镜头特性,要求角度定位精度和分辨率达到0.001°数量级。目前, 摄像机跟踪技术主要有图形识别和机械传感两种方式。 (1)图形识别法 图形识别实际上是一种"运动估测算法",它可以对运动画面进行精确的计算,获得摄像机的各项运动参数。实际应用一般采用有浅蓝色网格图案的深蓝色背景板,拍摄时,系统会对网格进行定位追踪,通过对每一幅画面中许多像素点亮度信号进行计算,可以得出画面的移动和比例的变化,用这个测量值和运动参数建立一个关于像素子集的联立方程。为了减少计算误差,可以选择一个基准帧,以之为基准对每幅画面进行计算。同时为了达到实时处理,要求计算机的图像处理速度达到50帧/秒。 为了避免摄像机快速进行左右、俯仰摇动时,画面中网格图案变得模糊而影响跟踪效果,摄像机应使用电子快门。电子快门的速度越快,允许摄像机运动的速度就越快。同时,演播室整个蓝色幕布(蓝箱)的布光要尽量均匀。当摄像机的光圈为5.6,电子快门速度为1/120时,网格图案的信号电平应达到70%左右,这样可获得最稳定的跟踪效果。 (2)机械传感法

高清虚拟演播室系统介绍

X-VS高清虚拟演播室系统介绍 X-VS高清三维虚拟场景解决方案使虚拟演播室系统去除了烦琐的硬件配置和大规模的数据运算,凭借简单的设置和直观的用户界面,使之成为一套功能强大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工具。只要利用摄影棚中的一小部分空间搭配绿色或蓝色背景,加上摄影灯光,把人物拍下,通过系统集成的色键器,对摄像机获得的信号与虚拟演播室系统信号进行处理,即可实现演播主体与虚拟场景的合成。从此,不再受狭小空间和景物的限制,使用X-VS高清无轨虚拟演播室系统,充分发挥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可满足任何电视节目现场直播、后期制作及应用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极速发展,虚拟演播室的更新步伐不断迈进,节目的制作水平和信号质量不断提高,X-VS高清虚拟演播室系统本着"简捷至上"的设计宗旨,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功能完整性、经济实用性、运行可靠性、操作灵活性及系统扩展性,不仅能满足现阶段的需要,同时确保系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具有先进性并留有扩展余地。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系统要满足演播室现行技术要求,及其应用领域,同时又符合当今虚拟化的趋势,我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X-VS高清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国外虚拟软件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操作系统,公司对国内市场进行长时间的调研,针对国内用户的操作使用习惯,市场行情和各地的经济条件,专为国内广大广电用户的应用而设计。能在满足大家的要求的同时,不改变用户的操作使用习惯,不影响用户现有的演播室系统,就能简单实现三维虚拟演播室的功能。系统能自动识别前端设备的格式,无需进行单独设置即可完成对高清标清,NTSC制,PAL制的区别,并进行采集,制作,播出。 X-VS高清虚拟演播室系统,是真三维虚拟演播室,采用革命性的独特设计,

浅谈仿真现状和发展

浅谈系统仿真的现状和发展 一、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的现状 工程系统仿真作为虚拟设计技术的一部分,与控制仿真、视景仿真、结构和流体计算仿真、多物理场以及虚拟布置和装配维修等技术一起,在贯穿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改进乃至退役的全寿命周期技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满足越来越高和越来越复杂的要求。因此,工程系统仿真技术也就迅速地发展到了协同仿真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的联合仿真:MATLAB+AMESIM,可以覆盖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全部要求。 2、被控对象的多学科、跨专业的联合仿真:AMESIM+机构动力学+CFD +THERMAL+电磁分析 3、实时仿真技术 实时仿真技术是由仿真软件与仿真机等半实物仿真系统联合实现的,通过物理系统的实时模型来测试成型或者硬件控制器。 4、集成进设计平台 现代研发制造单位,尤其是设计研发和制造一体化的大型单位,引进 PDM/PLM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在复杂的数据管理流程中,系统仿真作为CAE工作的一部分,被要求嵌入流程,与上下游工具配合。 5、超越仿真技术本身 工程师不必是精通数值算法和仿真技术的专家,而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对象,其他大量的模型建立、算法选择和数据前后处理等工作都交给软件自动完成。

这一技术特点极大地提高了仿真的效率,降低了系统仿真技术的应用门槛,避免了因为不了解算法造成的仿真失败。 6、构建虚拟产品 在通过建立虚拟产品进行开发和优化过程中,关注以各种特征值为代表的系统性能,实现多方案的快速比较。 二、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 1、屏弃单专业的仿真 单一专业仿真将退出系统设计的领域,专注于单一专业技术的深入发展。作为总体优化的系统级设计分析工具,必要条件之一是跨专业多学科协同仿真。 2、跟随计算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技术在软硬件方面的发展,大型工程软件系统开始有减少模型的简化、减少模型解藕的趋势,力争从模型和算法上保证仿真的准确性。更强更优化的算法,配合专业的库,将提供大型工程对象的系统整体仿真的可能性。 在高性能计算方面,将支持包括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技术和高速计算系统等技术。 3、平台化 要求仿真工具能够提供建模、运算、数据处理(包括二次开发后的集成和封装)、数据传递等全部仿真工作流程要求的功能,并且通过数据流集成在更大的PDM/PLM平台上。同时,在时间尺度上支持全开发流程的仿真要求,在空间尺度上支持不同开发团队甚至是交叉型组织架构间的协同工作以及数据的管理。 4、整合和细分市场

虚拟演播室方案

虚拟演播室是视频技术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把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的色键技术集合起来形成的。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 虚拟演播室技术原理:虚拟演播室技术与色键技术十分相像,他是由前景主持人为主的画面和背景画面,采用色键的方法构成一个整体,产生人物置身于背景中的组合画面。 虚拟演播室工作原理 虚拟演播室装修的总体要求: 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虚拟演播室,需要做到如下基本要求: 1、要求演播室的拾音空间首先具有较好的语言清晰度、可懂度,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声音丰满度, 2、要求演播室内各处要有合适的响度和均匀度,具有相应的满足拾音要求的混响频率特性。 3、抑制影响听、拾音音质的声缺陷,防止出现声聚焦、驻波、颤动回声、低频嗡声等。 4、演播室内墙面的声学装饰考虑在装饰大方美观、造型新颖的基础上对于高中低各频段的声学处理方式,特别是低频段的声学处理方式方法。 演播室的建声指标:混响时间≤0.6S±0.05S;噪声评价曲线NR-30---NR-35。 设计的隔声门隔声量大于35dB并具有好的密封性。 5、演播室声学建声装饰所选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应的强制消防要求,要求采用达到B1、B2级标准的材料。 6、演播室声学建声装饰所选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应的强制环保要求,特别是要求甲醛的释放量为<0。1mg/m3。墙面装饰层内禁止使用不安全和危害性较高的吸声材料。 7、装饰踢脚线兼做视音频线槽并做屏蔽处理。 8、演播室配置录制指示灯和紧急逃生指示灯。 9、装饰层内的综合布线按要求做穿管处理。 10、演播室现有的位置南边部分为玻璃幕墙,不利于演播室的隔声,所以要对原幕墙部分进行隔断,制作隔声封闭处理,在保证整体装饰的美观性和隔声性的同时,还应保证演播室正常的通风换气。 11、导控室地面用防静电地板,装修过程中做好设备布线(强电,弱电),做好防雷,接地各类设施的设计施工。 12、装修预留好空调位置,并配合本台做好空调,配电等设备的安装施工。

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万方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班)级:15计科升-1班 学号:1516353029 姓名:闫建勋 指导教师:马永强 完成日期:2015-12-1

摘要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从功能上看,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也称为基础软件,它是具有公共服务平台或应用开发平台功能的软件系统,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符合应用需求的计算服务。因此,应用需求和硬件技术发展是推动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因其具有知识密集、低能耗、无污染、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应用广泛与市场广阔的特点,而成为知识生产型、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世 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进入了后PC 时代,人们对计算需求更为广泛,软件应用“无处不在”,市场前景广阔;不久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应用市场,足见我国发展软件技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现状、趋势、意见

Abstract Computer software is a computer system to perform a certain task required procedures, data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it is the soul of computer system. Look from the function, the computer softwa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ystem software, support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System software and support software basic software, it is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software system,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users with the application demand of computing services. Therefore, applications and hardwa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ftware industry and software service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knowledge inten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no pollution, high growth, high added value, high acceleration, wide application and broa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erunner sex, strategical burgeoning industry, become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工程系统的仿真,起源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从最初的简单电子、机械系统,逐步发展到今天涵盖机、电、液、热、气、电、磁等各个专业领域,并且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两个方向上飞速发展。 控制器的仿真软件,在研究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的品质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随着执行机构技术的发展,机、电、液、热、气、磁等驱动技术的进步,以高可靠性、高精度、高反应速度和稳定性为代表的先进特征,将工程系统的执行品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相对控制器本身的发展,凭借新的加工制造技术的支持,执行机构技术的发展更加富于创新和挑战,而对于设计、制造和维护高性能执行机构,以及构建一个包括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的完整的自动化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MESIM软件正是能够提供平台级仿真技术的工具。从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液压、机械、气动等设计分析到复杂系统的全系统分析,到引领协同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AMESIM的发展轨迹和方向代表了工程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一、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的现状 工程系统仿真作为虚拟设计技术的一部分,与控制仿真、视景仿真、结构和流体计算仿真、多物理场以及虚拟布置和装配维修等技术一起,在贯穿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改进乃至退役的全寿命周期技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满足越来越高和越来越复杂的要求。因此,工程系统仿真技术也就迅速地发展到了协同仿真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的联合仿真:MATLAB+AMESIM,可以覆盖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全部要求。 2、被控对象的多学科、跨专业的联合仿真:AMESIM+机构动力学+CFD+THERMAL +电磁分析 3、实时仿真技术 实时仿真技术是由仿真软件与仿真机等半实物仿真系统联合实现的,通过物理系统的实时模型来测试成型或者硬件控制器。 4、集成进设计平台 现代研发制造单位,尤其是设计研发和制造一体化的大型单位,引进PDM/PLM 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在复杂的数据管理流程中,系统仿真作为CAE 工作的一部分,被要求嵌入流程,与上下游工具配合。 5、超越仿真技术本身 工程师不必是精通数值算法和仿真技术的专家,而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对象,其他大量的模型建立、算法选择和数据前后处理等工作都交给软件自动完成。这一技术特点极大地提高了仿真的效率,降低了系统仿真技术的应用门槛,避免了因为不了解算法造成的仿真失败。 6、构建虚拟产品 在通过建立虚拟产品进行开发和优化过程中,关注以各种特征值为代表的系统性能,实现多方案的快速比较。 二、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 2.1、屏弃单专业的仿真

虚拟演播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虚拟演播室系统为电视制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它将摄像机拍摄的图像实时地与计算机三维图形进行合成,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它具有一些传统演播室无法达到的功能和优点,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演播室资源,节省大量的制景费用,还可以使制作人员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自由创造,并能完成一些其它技术做不到的特技效果。 一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分类 由于专业电视设备制造领域的激烈竞争,各种新型的虚拟演播室系统在最近几年层出不穷,根据不同的方式,我们一般对常见的系统有着如下的分类: 1. 根据硬件平台可划分为基于PC平台和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 早期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应用得比较广泛,如今随着PC技术的迅速发展,其CPU 的运算速度以及基于其3D图形加速处理卡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因此基于PC的虚 拟演播室系统的先进程度已经与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相当,并获得大量的软件的支 持,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而基于UNIX平台的虚拟演播室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单一的UNIX平台的兼容性的制约,其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同时由于价格昂贵,其市场空间相对较窄。 1. 根据硬件平台可划分为基于PC平台和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 早期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应用得比较广泛,如今随着PC技术的迅速发展,其CPU 的运算速度以及基于其3D图形加速处理卡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因此基于PC的虚 拟演播室系统的先进程度已经与基于UNIX平台的系统相当,并获得大量的软件的支 持,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而基于UNIX平台的虚拟演播室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单一的UNIX平台的兼容性的制约,其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同时由于价格昂贵,其市场空间相对较窄。 而三维系统可创建真三维的虚拟场景。其调用的背景是用传统的3D建模工具(如3DMAX、MAYA 等)建立的标准虚拟场景模型序列文件*.WRL,在专业图形加速平台上根据摄像机的参数变化进行实时的三维填充和渲染,因此实时渲染是三维虚拟演播室的重要特征。由于三维场景的实时渲染需要非常大的计算量,所以,这类系统必须采用功能强大的图形工作站或专用的高速图形处理器作为背景生成装置。由于三维场景是建立在实时生成的图形平台上,场景的大小不受限制,摄像机可以在360°空间任意旋转运动,配合无限蓝箱技术可实现全场景360°空间显示。在三维场景中,虚拟景物既能作为真实人物的背景出现,也能作为前景出现,并且真实人物还能围绕虚拟场景运动,因而在视觉效果上更具纵深感,更加真实。这类系统再配合虚拟阴影及反射、像素级深度键等新技术后,可达到非常逼真的真三维虚拟场景效果,是节目制作的最佳选择。

虚拟演播室系统方案

VS-VSCENE 虚拟演播室系统方案建议书北京华视恒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华视恒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目栩 公司简介................................................................................................................................................................... 3.. . 惊)前悅........................................................................................................................................................................................ 4.. . . 二)系统方案设计.................................................................................................................................................. 4.. . 1、设计原则........................................................................................................................................... 4.. . 2、设计方案........................................................................................................................................... 5.. . 3、系统结构原枞图............................................................................................................................. 7.. . 4、系统功能特点 ................................................................................................................................ 1..0. 5、TOPACK-C抠K 像卡................................................................................................................ 1..2 6、TOPACK-CG/AUD旓IO幕混愃卡 ................................................................................ 1..3 三)软件系统功能................................................................................................................................................. 1..5. 1、系统参数设敢 ................................................................................................................................ 1..5. 2、抠像参数设敢 ................................................................................................................................ 1..7. 3、场景编排.......................................................................................................................................... 1..8. 4、实时控敥.......................................................................................................................................... 2..0. 5、远程旓幕客户端............................................................................................................................ 2..2. 四)设备悪本及效果图........................................................................................................................................ 2..3. 五)系统配敢........................................................................................................................................................................................ 2..4 . 售后服务措施及承诺 ............................................................................................................................................. 2..6.

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全球性问题,开发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优化配置,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及时间段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不连续和不可控性。需要开发配套的电能储存装置,来保证发电、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如果风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比例在10%以内,依靠传统电网技术以及增加水电、燃气机组等手段基本可以保证电网安全。但如果所占比例达到20%甚至更高,电网的调峰能力和安全运行将面临巨大挑战。储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可以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能有效调节新能源发电引起的电网电压、频率及相位的变化,使大规模风电及太阳能发电方便可靠地并人常规电网。 现有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氢储能、相变 储能和热化学储能等类型。其中,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氢储能主 要储存电能,物理储能包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级飞轮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包括铅酸、锂离子、镍镉、液流和钠硫等电池储能;电磁储能包括超导储能和超 级电容储能;为了实现氢储能完整的转换链,就要从氢气的制取、储存、发电等 方面整体规划,在关键技术上进一步突破。而相变储能和热化学储能主要储存热能或由电能转化的热能,相变储能按材料的组成成分可分为无机类、有机类(包括高分子类)以及复合类储能材料;热化学储能基于热化学反应,而热化学反应体系主要包括金属氢化物体系、氧化还原体系、有机体系、无机氢氧化物体系以及氨分解体系。 1. 物理储能 物理储能一般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主要包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其中抽水储能是主要的储能方式。物理储能是利用天然的资源来实现的一种储能方式,因此更加环保、绿色,而且具有规模大、循环奉命长和运行费 用低等优点。缺点是建设局限性较大,其储能实施的地理条件和场地有特殊要求。而且因为其一次性投资较高,一般不适用于小规模且较小功率的离网发电系统。1.1 抽水储能 目前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物理储能技术,即为抽水储能。它是一种间接的储能方式,用来解决电网高峰与低谷之间的供需矛盾。水库中的水被下半夜过剩的电力驱动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然后在第二天白天和前半夜将水闸打开,放出的水用来发电,并流入到下水库。即使在转化间会有一部分能量因此而流失,但在低谷时压荷、停机等情况下,使用抽水储能电站仍然比增建煤电发电设备来满足高峰用电而来得便宜,具有更佳的效果。除此以外,抽水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电子测量论文 题目:电子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文综合论述了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和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阐述了我国电子测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进而提出了发展电子测量仪器技术的对策。特别是由于测试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电子测量仪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针对业界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并介绍了业界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标准.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电子行业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快速发展。鉴于中国在全球制造链和设计链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各大测量仪器厂商的大战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本土测试测量技术研发与测试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LXI ATE 自动测试系统智能化虚拟技术总线接口技术VXI

目录 摘要................................................................................................I 前言 (1) 第一章测试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 第二章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2) (一)总线接口技 术 (2) (二)软件平台技 术 (3) (三)专家系统技 术 (3) (四)虚拟测试技 术 (3) 第三章展望未来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中国电子测量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教育、特别是国防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电子测量仪器也步入了高科技发展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电子测量技术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走向世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难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新的一代电子元器件,同时也促使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产生了新概念和新发展趋势。本文拟从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发展的三个明显特点入手,进而介绍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和基本技术,引入合成仪器的概念,面向21世纪的我国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doc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0 引言 随着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发展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新能源变革的主要内容。中国新能源变革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现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利用在一次能源消耗占较大份额。在新能源变革形势下,电网的使命也将发生变化,智能电网是适应新能源变革和承担电网新使命的新一代电网。 中国自 21 世纪初就提出了建设特高压电网的设想,并逐步加以实施,近两年根据国际电力系统发展的最新动向,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的宏伟蓝图。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的现代电网。与此同时,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能源、新设备的不断加入,当今电力系统已经日益变得复杂,这使得运行人员更加难于对其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近些年,国内外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停电事故,这些事故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不断地为人们敲响警钟,也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上述的大停电事故中,电力系统从第一次元件故障,到整个系统崩溃,一般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这期间运行人员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大停电是可以避免的。换言之,电网缺乏有效的在线监测和预警系统,不能及时掌握实时电网稳定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导致大停电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调度运行的基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从稳态分析、动态分析到暂态分析的各个方面。根据实时电力系统动态过程响应时间与系统仿真时间的关系,可分为非实时仿真和实时仿真;根据仿真的数据来源,又可分为离线仿真、在线仿真。其中在线仿真是实现在线预警和决策支持的必要手段。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涵盖电力系统、数学、计算机、通信等多学科技术领域,面对智能电网建设提出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引入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以及数学方法等,推动仿真分析技术在仿真的准确性、快速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实现更大规模电网的仿真计算,同时仿真数据的粗细程度可根据需要自动调整。 2)仿真计算应具有更快的速度及更高的准确性。 3)仿真计算应具备更多的效用,并与环境、经济等相关领域相结合。 4)仿真建模应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智能电网中层出不穷的新元件、新设备建模的需要。 5)需加强对电力系统智能建模方法的应用以及仿真结果的智能化分析。 6)电网自愈对实时决策控制的要求。要求能实时跟踪评价电力系统行为,一旦发生故障,立即进行快速仿真并提供决策控制支持,防止大面积停电,并快速从紧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7)仿真试验应具备更大的灵活性。未来的仿真试验将可实现对多个异地试验设备的同步测试。 8)仿真计算应适应新的计算模式,如云计算、协同计算等。 9)可实现智能人机交互仿真,显著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和仿真系统的使用效率。 10)数据融合技术在仿真分析中应用,提高对仿真分析中对多源海量数据的整合能力。 本文将依据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当前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探讨和预测新的先进计算技术(如云计算等)及其在电力系统仿真分析中的应用。 1 发展现状 1.1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概述 如图 1 所示,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可分为电力系统建模、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分析方法、电力系统在线仿真分析和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等4项技术,其中电力系统建模技术包括建模方法和模型研究技术,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分析方法主要指针对各类仿真应用的基础方法,后2种技术则分别针对在线应用和实时应用。其中先进计算技术包括计算机及网络、与电力系统仿真分析相关的计算数学和计算模式这3项技术。下文分别描述上述各项技术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储能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新能源储能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录 第一章新能源储能系统相关论述 (1) 新能源相关论述 (1) 新能源定义 (1) 新能源分类 (1) 储能技术相关论述 (1) 储能技术的定义 (1) 储能技术的分类 (1) 第二章国内外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发展动态分析 (2) 日本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发展动态分析 (2) 新能源储能电池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 新能源储能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3) 新能源储能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 (3) 美国在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应用中漫漫求索 (4) 政策与投资力度 (4) 储能技术的经济性瓶颈 (5) 我国新能源储能系统的现状 (5) 储能是构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 (6) 商业模式不成熟制约储能发展 (6) 第三章国内外在相关新能源储能技术上的发展现状 (8) 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实际应用 (8) 创能、节能与储能的完美搭配 (9) 国内新能源储能技术瓶颈解析 (10) 新能源科技发展的核心—储能技术 (10) 新能源无"仓库储能"的尴尬 (10) 储能技术的突破效应 (11) "不能等肚子饿了才去种麦子" (12) 第四章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日本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储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13) 我国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我国智能电网带动储能产业发展态势研究分析 (13) 新能源并网储能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14)

第一章新能源储能系统相关论述 新能源相关论述 新能源定义 新能源的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 新能源分类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储能技术相关论述 储能技术的定义 储能技术是将电力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以电的形式释放。 储能技术的分类 目前全球储能技术主要有物理储能(如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如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镍镉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等)三大类。目前技术进步最快的是化学储能,其中钠硫、液流及锂离子电池技术在安全性、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应用的条件日趋成熟。

国内外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叙述了模具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各行业模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强调指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模具材料和模具标准——是持续发展 模具技术的重大策略。中国模具技术,则是依据着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趋势, 转变着模具品牌产品的发展规模,不断的提高着模具设计水平,迎合着模具企 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也会进一步的推动着模具技术发展。 关键词:发展趋势、现状、模具技术、塑料模具、模具CAD/CAM Abstract:This paper was nar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It was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ll trade and professions on the mould and die.It was indicated emphatically two questions of the crux一一mould materials and mould standard——developing continuous ly the great tactics on the progress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China mol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old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rket, the brand product change mould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die design,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the mould enterp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一、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拄产业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建筑都要求模具工业发展与之相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模具标准件、软件、材料供应等服务模式更为人性化,为企业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服务模式开始出现,这无疑对模具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的模具品种仍然不丰富,模具行业的平衡发展亟需重视。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模具在制造业产品生产、研发和创新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使得模具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10年来,我国模具工业均以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模具行业保持产销两旺、持续高速发展,模具产量、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中国的模具市场十分广阔,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和IT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下,对模具的需求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同时精良的模具制造装备为模具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2007年模具销售额870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21%,模具出口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5.7%,模具进口仍保持在20亿美元。数据显示着我国模具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国内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概述

国内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概述 一、概述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它综合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 随着仿真技术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显重要,特别是军事科学,随着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研制和发展,对军用仿真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军事强国竟相在新一代武器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不断完善仿真方法,改进仿真手段,以提高研制工作的综合效益。军用仿真技术在武器系统战技指标论证、方案选择、研制、试验、鉴定、改进提高以及部队维护保养和训练中的应用,已得到研制方和使用部队的承认和重视。它对提高新一代武器系统综合性能,减少系统实物试验次数、缩短研制周期,节省研制经费,提高维护水平,延长寿命周期,强化部队训练等方面都可大有作为。 二、国内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1.国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态 美国国防部高度重视仿真技术的发展,近十多年来,美国一直将建模与仿真列为重要的国防关键技术。1992年公布了国防建模与仿真倡议,并成立了国防建模与仿真办公室,负责倡议的实施:1992年7月美国防部公布了国防科学技术战略,综合仿真环境被列为保持美国军事优势的七大推动技术之一;1995年10月,美国防部公布了建模与仿真主计划,提出了美国防部建模与仿真的六个主目标;1997年度的美国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将建模与仿真列为有助于能极大提高军事能力的四大支柱(战备、现代化、部队结构、持续能力)的一项重要技术,并计划从1996年至2001年投资5.4亿美元、年均投资0.9亿美元。同时美国国防科学局(Defense Science Board)认为建立集成的综合仿真环境和仿真系统,必须解决五个层次的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ies )(即应能解决实现的技术) 第一层次基础技术。 包括:光纤通讯、集成电路、软件工具、人的行为模型、环境模型等。 第二层次元、部件级技术

全球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

全球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 一、储能技术分类、技术原理、主要特征 针对电储能的储能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电化学储能(如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镍镉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等)。 也可以分为功率型和能量型,功率型的特点是功率密度大、充放电次数多、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小的特点,例如飞轮、超级电容、超导;能量型的特点是能量密度大、响应时间长、充放电次数少、功率密度低等特点。例如蓄电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种储能设备混用会产生更大的效果,混用比单一使用更有利于降低成本。(最近的一篇论文介绍的模型计算结果是在微网中使用超级电容和蓄电池两种混合储能成本是单一储能成本的33.8%。) (一)电化学储能技术 1、钠硫电池 钠硫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是液态的硫(S);负极活性物质是液态金属钠(Na),中间是多孔性瓷隔板。它利用熔融状态的金属钠和硫磺在300℃以上高温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完成充放电过程。 钠硫电池的主要特点是能量密度大(是铅蓄电池的3倍)、充电效率高(可达到80%)、可大电流、高功率放电、循环寿命比铅蓄电

池长。然而钠硫电池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高温,有一定安全隐患。由于钠硫电池中所用的储能介质金属钠和硫磺均为易燃、易爆物质,对电池材料要求十分苛刻,目前只有日本(NGK)公司实现产品的产业化生产。 图1 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原理 (来源:美国储能协会) 2、液流电池 液流氧化还原电池(Redox flow cell energy storage systems),简称液流蓄电站或液流电池,与通常蓄电池活性物质包含在阳极和阴极不同,液流电池作为氧化-还原电对的活性物质分别溶解于装在两个大储液罐中的溶液里,各用一个泵使溶液流经液流电池堆中高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两侧,在其多孔炭毡电极上发生还原和氧化反应。电池堆通过双极板串联,结构类似于燃料电池。目前还发展有在一个或两个电极上发生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溶解/沉积反应的液流电池。 由于液流电池的储能容量由储存槽中的电解液容积决定,而输出功率取决于电池的反应面积,通过调整电池堆中单电池的串连数量和电极面积,能够满足额定放电功率要求。两者可以独立设计,因此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