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合集下载

生物全息学说原理

生物全息学说原理

生物全息学说原理生物全息学说原理全息生物学是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一门生物学新学科,在20世纪生物科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21世纪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

全息生物医学是专门研究人体各相对独立器官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张教授发现在人手部第二掌骨侧存在着一个新的有序穴位群,他称之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第二掌骨的远心端是头部,近心端是足部,其骨侧的穴位分布结果,恰恰像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缩影,也就是说第二掌骨侧包含着人体整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图2-3)。

生物全息疗法认为:人体有8个部位分布反应全身状况的全息穴位群,分别在头部、躯干部、上臂、前臂、手部、大腿部、小腿部和足部,它们都分别反映头、颈、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12各区域的生理状况。

上述这些全息穴位群代表人体各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

也就是说,生物体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小到一个细胞分子,都隐藏着整体生命最初形态的基本特征。

生物体的每一个局部,实际上是一个缩小了的整体,以周围的部分有明显的界限。

因此,人体的双足有70多个反射区,与机体各个相对的脏器组织相关联,而且各反射区间有较明显的界限。

这些反射区的病理变化(压痛反应或组织变异)能准确反应其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例如:人体肝脏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只有在其右足肝反射区有明显的压痛和出现组织变异,而在左足同样的位置是心脏的反射区(左心脾、右肝胆),在此按压就没有上述情况出现。

这就说明,机体各组织器官有无病理变化,只有在各自的反射区内加以按摩判断,在其他反射区是无法判断的。

因为人体每一个组织器官在其双足只有单一的反射区,一般不会超出这个区域。

足部按摩临床上就是根据这些区域的精准位置来诊断疾病和治病保健的。

摘自《足部反射区按摩法---丁元根》p97。

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

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

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关键词生物全息第二掌骨侧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只要从头穴至足穴依顺序按压1次或数次双手第二掌骨侧的穴位,根据压痛点的有无和位置就能确定在整体上哪些部位或器官有病无病,这是第二掌骨侧速诊法.在第二掌骨侧的穴位上针刺或按摩,就能治疗人体对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这就是第二掌骨侧疗法.二者统称为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2临床资料我应用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治疗头痛,腰痛,鼻炎,肩痛病人70例,疗效显著.生物全息诊疗法是一种新的中医诊疗方法.这种疗法简便易学,疗效高.其中尤以第二掌骨侧诊疗法更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它疗效显著,容易记忆,便于推广.笔者以此法治疗几种病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第二掌骨侧诊疗法在我们的第二掌骨侧分布着一些新的穴位群.第二掌骨骨节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从胃端算起的五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侧新穴分布的结果,恰好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图中所标的点实际上代表着以该点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因而这些穴位所对应的就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而是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他部位或器官.如头穴,穴位所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头,眼,耳,鼻,口,牙;上肢穴所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肺心穴所对应的疾病头痛腰痛鼻炎肩痛合计第二掌骨侧头穴第二掌骨侧腰穴第二掌骨侧头穴或肺穴第二掌骨侧上肢穴3典型病例张某某,男,45岁,干部.初诊时主诉:腰痛1个月,因搬重物扭伤所致.开始感到疼痛不甚,近3天突然腰痛加重,直立起来不能行走,弯腰困难,卧床翻身疼痛.第二掌骨侧速诊法右手第二掌骨侧腰穴有压痛,遂针刺此穴.约2min,患者自诉疼痛减轻.每隔5min左右捻转针1次.捻动3次时,疼痛基本消失.留针60min疼痛完全消失.第2天又出现疼痛,但明显减轻.按上法再针1次,疼痛消失.以后未见复发.4体会4.1找穴要准确寻找穴位时,患者手呈半握拳状态,虎口向上,医生用拇指尖在患者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长轴的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可觉有一浅凹长槽,穴位即分布在此槽内,某些部位或器官有病可找到相应的压痛点.4.2"少针穴准针感强"为原则取与患部处于同侧的那只手的第二掌骨侧穴位,一般用一根针在单手掌骨侧的一个穴位上针刺或用两根针在两手第二掌骨侧的同名穴位针刺.穴少但时间要长些,留针1h左右.4.3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易于记忆,使用方便,不仅临床医生可用它来治病,一般人也能用它来自我治疗,使疾病被治愈在初起之时.4.4这一诊疗法在临床应用的同时,对病人的诊断也有应用价值.尽管B超,CT,磁共振,数字显影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医学上广泛地运用,但并没有使误诊率下降,据统计我国目前临床误诊率在30%左右.在初期诊断上生物全息诊疗法可以作为防止发生误诊的一个方法.总之生物全息诊疗法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和治疗价值.生物全息诊疗法的临床应用(节选)Aud Aardal (挪威)全息生物学作为非常简单的基本原理,自古以来就被部分和不完整地观察到和描述过。

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全息诊疗法
(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张颖清于1973年发现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该穴位群是不同于中医学经典经穴系统的新的线型有序穴位群,如果以其对应的人体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的解剖学名称来命名,则穴位的分布顺序与人体从头到足的结构模式相同:其远心端是头穴,近心端是足穴;在从“头”到“足”的线段上依人体各解剖器官的位置分别可测得头、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等穴位。

从理论上说,穴位排布的结果使第二掌骨系统成为以第二掌骨为脊椎的人体的缩形或胚胎,包含着人体整体的生物学信息。

第二掌骨侧诊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主要采用压痛法,依据中医学的藏象原理和经络原理,体表穴位和体内的宏观部位存在信息双向通路,当机体某器官病变时,在体表对应穴位有压痛反射或其他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因此,第二掌骨侧某穴位的压痛反应,表征着其在体内对应部位发生病变,由此可作出相应的诊断。

第二掌骨侧治法
在治法上,可以通过给该有特异性反射的穴位以刺激信号,来调理其在身体上对应部位的病理变化。

给予刺激信号的具体技术有针刺,按摩、磁压、激光针、电针、电冲击、割治,埋线、压豆、穴区药物透入或注射等。

其具体诊疗过程要求遵循生物全息律指导下的全息元对应原则,同侧对应原则、两极对应原则、脏腑所主原则等。

而穴准强刺是该疗法取效的关键。

生物全息诊疗法

生物全息诊疗法

穴位所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
头 穴 颈 穴 上肢穴 肺心穴 肝 穴 胃 穴 十二指肠穴 肾 穴 腰 穴 下腹穴 腿穴 足穴 头、眼、耳、鼻、口、牙 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 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管下段 肝、胆 胃、脾、胰 十二指肠、结肠右曲 肾、大肠、小肠 腰、脐周、大肠、小肠 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 尿道、肛门、骶 腿、膝 足、踝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 穴连线的中心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心点为肺心 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分为3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 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 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的 5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生物全息诊疗法


生物全息理论是张颖清在1973年首先提出。 全息学说认为手是一个全息元,手掌、第 二、第五掌骨又各是一个次级全息元,它 们均能反映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 息,刺激一定的全息穴(或区),可调整 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 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第二掌骨全息图(简图)
第二掌骨全息图

全息穴共12个,分布在第二掌骨桡侧掌面临近 的软组织中。取穴时,自掌骨小头至掌骨底分为 11等分,各穴距离相等,依次为头、颈肩、上肢、 心肺、肝胆、脾胃、十二指肠、腰骶、肾、下腹、 腿、足穴。
诊断方法

以测患者右手第2掌骨为例,测试者 与患者相对而坐或相对而立,测试者 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放松, 向内弯曲如握鸡蛋状,虎口朝上。测 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2掌 骨的拇指侧与第2掌骨平行处,紧靠 第2掌骨且顺着第2掌骨长轴的方向 轻轻来回按压可觉有一浅凹槽,第2 掌骨侧的穴位即在里面;逐穴按压时 测试者左手拇指尖按图所示姿势,顺 序按压,如有压痛反应则说明相应部 位或器官有疾病。

手的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图

手的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图
二、进针法:针刺之前先探寻到压痛点。令患者手自然放松,握空拳竖直放于桌上。常规消毒后,执针在压痛点上沿着第二掌骨侧的桡侧面边缘刺入手心侧。进针时注意针体应与水平垂直,针深0.8寸左右。其中,针头穴宜成30度斜刺。当针到所需的部位时,会出现感应沿桡尺骨向上传导。如无强针感,可变换针尖方向加以探寻。
三、留针法:第二掌骨侧针法,一般留针45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如针感逐渐减弱,可每隔5~10分钟略转动或提插几下即可。
(4)心肺穴
定位位于第、肺、胸、乳房、气管下段、食管下段及背部疾病。
(5)肝胆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挠侧,脾胃穴与心肺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肝胆疾病。
(6)脾胃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脾、胃及胰脏疾患。
(7)十二指肠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十二指肠及结肠右曲部疾患。
(8)腰腹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挠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腰扭伤、腰腿痛、大肠与小肠疾病。
(9)肾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病。
(10)下腹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肾穴与腿穴之间。
主治下腹部、骶尾部、子宫、膀胱、结肠、直肠、阑尾、卵巢、阴道、睾丸、尿道、肛门等部位疾病。
二、配方
第二掌骨侧针法在配穴上强调少针穴准的原则,即组方的穴位以精少为贵。可采用上述单一或结合两种取穴法取穴配方,但一般不宜超过两穴。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泛控系统,向这个系统从较少的方向输入强的信息可以调动整体对这个信息的较强的响应,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只有取穴准确,才能保证输入信息的可靠性。
操作方法

神奇的第二掌骨侧全息诊疗法

神奇的第二掌骨侧全息诊疗法

神奇的第二掌骨侧全息诊疗法拥有健康就是拥有幸福!心动不如行动,信息可以从网络获得,行动靠你自己把握!全息搭起认知桥梁,传统养生走近你我;阅读获取信息,交流改变观念,行动创造健康;每天阅读十分钟,每天互动半小时,每天行动一小时;我命在我不在天,我的健康我做主。

在前面《全息是什么东西?》中曾给大家简要的介绍过张颖清教授的第二掌骨侧全息诊疗法。

现把详细的应用方法介绍给大家,一方面大家可用于自我诊断随时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我按摩治疗一些常见的慢性病。

张教授在1973年发现在第二掌骨侧存在着一个新的有序穴位群,这些新穴的分布恰象是一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

通过大量试验,张教授发现在第二掌骨节肢系统里包含着全部整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

他将这套穴位群命名为“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通过这套穴位群可以诊、治全身疾病,这便是生物全息诊疗法。

这套诊疗法经过全国很多医生和患者实验,效果真实有效,我也曾经试验过不少人,效果很明显。

从诊法来说,如果患者穴位对应的器官有病,用指尖按压该穴位时,患者会有超出正常痛感的非常强烈的酸麻痛感,许多人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抽手的动作,所以可以说是非常简便易行的了解和判断自己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

而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自我按摩或针灸,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自我保健方法。

具体效果大家可以自己试验,至于这个穴位群可以诊治疾病的原理后面会向大家介绍。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

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

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

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

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

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

第二掌骨按摩法

第二掌骨按摩法

第二掌骨按摩法(掌骨疗法):掌握了掌骨疗法,不用知道足三里等穴位,胃病、头痛、腿痛、前列腺痛等一点就有效。

掌骨穴位取法:第二掌骨穴位群分布于掌背的第二掌骨桡侧面,从掌骨头后凹陷处开始一直到掌骨基底部——沿著食指指背的根部轻轻往下推至靠近腕部,就能非常清晰地摸到一根硬硬的骨头,这就是第二掌骨。

依次分布有头、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12个穴区。

在头穴与足穴之间的中点为脾胃穴;头穴与胃穴的中点为心肺穴;将头与肺心之间作三等分,其间分别为颈和上肢;心肺穴和脾胃穴中点为肝胆穴;将胃与足之间作六等分,其间分别为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穴。

心肺穴和头穴中间是肩颈穴,脾胃和脚的中间是是肾脏穴,脾胃与肾脏再分二分之一为腰腹穴,肾和脚穴二分之一处分为下肢穴,如果这根骨头上没有多余的肉,没有疙疙瘩瘩的凸起与凹陷,而且不缺钙,骨质很强硬,说明这个人小的时候身体锻炼做得不错,现在身体素质也很棒,即身体的底子很好。

如果是这一类的人身体出现了不适,一般是外在因素对身体的干扰造成的,比如生活没有规律、严重缺少睡眠、心情不好。

事业、家庭不顺?这时只要排除外部干扰,再配合一些饮食和按摩调理的方法,多到室外运动,他的身体就会很快恢复。

第二掌骨骨质的软硬,除了与人在骨骼发育时期〈6~20岁之间〉的体育锻炼有很大的关系以外〈那些爱运动的人,骨质都很强硬〉,不同地域的人的第二掌骨也有很大区别。

在南方,很少能摸到强硬的骨头,而在北方,强硬的骨头则较多,这与当地的水质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南方长年阴雨连绵,日照时间短,而北方长年日照充足,利于钙的吸收,从而使骨骼强硬。

如果感觉骨头上到处疙疙瘩瘩的,说明此人从小就多病。

这类人,只要去调理他的脾胃,安排好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将食物尽量做得软、细、烂、以便于消化吸收,晚上临睡前要用热水泡脚,以增加血液循环。

只有及时地补足气血,才是治他的病、保他的命的根本。

这种人千万别让他多去锻炼身体,只限于散散步就可以了,同时,在睡觉前做一些简单的利于睡眠的按摩,如耳部的按摩、梳梳头、拍拍肩、拍拍膀子,将气往上提,这对身体虚弱的人很实用。

针刺第二掌骨侧穴治疗各类疼痛

针刺第二掌骨侧穴治疗各类疼痛

针刺第二掌骨侧穴治疗各类疼痛发表时间:2011-07-18T16:50:42.923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冯培智[导读] 该疗法具有简单易行,容易掌握且疗效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冯培智(甘肃省永昌县人民医院甘肃永昌737200)【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1-0067-01 笔者从1988年至今用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介绍的第二掌骨侧穴疗法治疗各种疾病所致痛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资料较全的93例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在93例疼痛证中,男56例,女3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6岁,头痛10例,牙痛32例,胃痛20例,胆囊炎和胆石疼痛5例,癌症疼痛横0例,肾绞痛5例,急性腰扭伤8例,心绞痛3例。

2 治疗方法取穴先按《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介绍的穴位找到对应疾病部位的压痛点,然后压痛点用75%酒精消毒后进针,针刺一般用26号1寸针,进针深度约2cm,注意头穴是斜刺,针成约30°角刺入。

3 疗效标准从93例疼痛证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表明:痊愈经一次或多次针刺疼痛消失者;有效经一次或多次针刺疼痛明显减轻者;无效经一次或多次针刺疼痛减轻不明显或无缓解者。

4治疗效果痊愈68例,占73.11%,有效23例,占24.71%,无效2例,占2.15%,总有效率97.82%。

5 典型病例例1 安某,男,55岁,工人。

患者因间歇性右侧头痛四年加重来诊。

自述头痛较剧烈,牵引眼部胀痛、头晕、恶心、口干苦,经运用多种止痛药物效果不佳,查脑电图正常,诊断为偏头痛,治疗选用左第二掌骨侧穴,头穴向上斜刺30°角进针,进针后强刺激捻转1分钟,头痛消失。

例2范某,男,68岁。

患者自述右侧腰部胀痛牵引至会阴部剧烈痛六小时,院外诊断为肾绞痛,经注射阿托品,杜冷丁等药物后头痛无明显缓解。

查:神志清,精神差,心率70次/分,律齐腹平软,上腹部脐右侧深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右侧肾区叩击痛,诊断为肾绞痛,治疗首先去第二掌骨侧肾穴经常规消毒后进针约2cm,行强刺激约1分钟,右侧肾区头痛渐缓解,约四分钟后头痛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法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

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

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

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现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分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图5-4)。

图5-4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

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

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

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

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

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

如:头穴:对应头、眼、耳、鼻、口、牙;颈穴:对应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上肢穴:对应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肺心穴:对应肺、心、胸、乳腺、所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肝穴:对应肝、胆;胃穴:对应胃、脾、胰;十二指肠穴:对应十二指肠、结肠右曲;肾穴:对应肾、大肠、小肠;腰穴:对应腰、脐周、大肠、小肠;下腹穴:对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腿穴:对应腿、膝;足穴:对应足、踝。

因此,临床通过按压第二掌骨侧上述穴位的病理反应,就可诊断其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

二、诊察方法临床运用第二掌骨侧诊法时,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用右手托起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

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可觉有一处凹长槽,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即分布在此浅凹长槽内。

测试者以左手拇指尖逐个按压穴位,指尖垂直于浅凹长槽的方向施力,并略带以第二掌骨长轴为轴的顺时针方向旋转30°角的揉压动作,从而使指尖的着力点抵达相应内脏的位置。

按照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的分布图,在第二掌骨侧从头穴至足穴用拇指尖以大小适中且相等的压力顺序揉压一次(如果一次测试结果不明显,可再重复揉压(1~2次)。

在揉压时观察到患者有明显的麻、胀、重、酸、痛的感觉时,可在此穴稍用力揉压或按压,这时,如果患者反应强烈,则称此为压痛点。

如果测试患者左手,则以左手托患者左手,用右手拇指尖以第二掌骨长轴为轴作逆时钟揉动。

手法和步骤与测试患者右手相同(图5-5)。

三、临床应用临床上测试者可根据第二掌骨侧穴位压痛点的有无及位置作出结论:1.如果某一穴位是压痛点,则指示此穴所对应的人体上的同名部位或器官,或这一部位所处的横截面上的以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有病。

这可称为部位对应原则。

2.左手第二掌骨侧穴位压痛反应较左手的同名穴位强,表明人体左侧病重或病在左侧;右手第二掌骨侧相应穴位压痛反应较左手的同名穴位强,表明人体右侧病重或病在右侧。

这可称为同侧对应原则。

3.与压痛点所在的穴位对应腑脏密切相关的部位有病。

如肺穴压痛除说明肺有病外,还可以推断相关的皮、牙有病;肝穴压痛除说明肝有病外,还可以说明眼有病;肾穴压痛除说明肾有病外,还可以推断耳有病等。

总之,其病变部位遵循着由中医学所揭示的脏腑所主的部位或器官的规律。

这可称为脏腑所主原则。

4.如果哪一穴不是压痛点,则此穴对应的人体上的相应部位无病。

第二掌骨侧没有压痛点则表现全身无病。

对医师来说,第二掌骨侧诊法是一种可以采用的诊断新法。

此法可以防止误诊和漏诊。

如果遇到在多个部位有疾病症状的患者,医者可根据第二掌骨侧最敏感的压痛点来确定疾病的最主要部位,从而分清主次,对主要疾病部位给予优先和重点治疗。

即使并非医师,一般人也可随时使用此法简便地了解自己身体各部位和器官的健康状况。

凡疾病部位在身体上的位置比较明确的疾病,此法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而在全身疾病定位不明确的疾病,则压痛穴位亦不确定,准确率低。

此外,这种方法只能确定有无疾病以及病之部位,而不能提示为何种疾病。

5.根据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理论进行分析如十二指肠溃疡时在耳廓上的反应主要以消化系统为主,强信号集中在十二指肠。

除此之外,现代医学认为,十二指肠溃疡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有关,所以皮质下常出现阳性信号。

本病多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泌素增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故在测试交感、神门穴时信号反应较强;再由于疼痛的放射,而在肩、背、腰等穴也会出现阳性反应等。

所以在信息诊断中要首先了解这些变化,以便判断疾病时灵活掌握。

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临床、实验研究均证实了体表穴位与体内脏腑的对应关系。

现代实验观察证实手少阴心经的刺激感传可以上传耳廓,表明心耳之间确实以经络为媒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事实上,耳下确有丰富的神经血管,与脑及人体各部组织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医者从神经生理学、神经体液学、生物控制学说、生物电学说等角度亦证实了耳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二掌骨侧针法该针法是生物全息律在第二掌骨侧的具体运用。

具有与传统体针疗法相似的功效和适应症。

【第二掌骨有穴位群】在第二掌骨侧存在着一个新的有序穴位群: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

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胃穴。

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是上肢穴。

肺心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

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从胃穴端算起的五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整体上的部位可以更详细的划分,并且在严格的意义上说,整体可以划分为无数的部位,从而在第二掌骨侧对应着这些无数部位的穴位也是无为无数的(见图)。

如整体的肺还可分为上、中、下,从而对应地在第二掌骨侧肺心穴附近又可以有上肺穴、中肺穴、下肺穴,这样就可以认为以肺心穴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小的区域,可称为肺心区。

其他穴位如头、肝、胃、腰等也是如此。

每个穴位点在实际上代表着以此区为中心的小的区域,这样的小区域可以称为穴区。

第二掌骨侧的穴位群这样无数的位点简化为一些有数的穴区。

如果将人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画在它们于第二掌骨节肢各自所对应的区域中,那么,第二掌骨节肢就成了以第二掌骨为脊柱位置的立体的小整体了。

所以这些穴位所对应的就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而且还包括着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他部位或器官。

针刺这些穴位就能治疗相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器械】26号1寸毫针。

【操作方法】1.取穴原则:通常,对应于疾病部位的穴位正好是非常敏感的压痛点,这样的压痛点正好是需要进行针刺的穴位,穴位的选取遵循部位对应原则,同侧对应原则,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少针穴准原则。

(1)部位对应原则:按照表12 所列,如头、眼、耳、鼻、口、牙等部位的疾病可以取头穴、胃、脾、胰的疾病可以取胃穴等。

(2)同侧对应原则:在部位对原则的基础上,还可以再考虑遵循同侧对应原则,即取与患部同侧的手的第二掌骨侧的穴位。

患部在人体的左侧,取左手第二掌骨侧对应着疾病部位的穴位。

反之亦然。

(3)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即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及其生理病理关系选穴,如“心藏神”,“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在窍为舌”。

所以神智、血脉、舌的疾病可以考虑取第二掌骨侧心穴。

(4)少针穴准原则:少针穴准而得强针感疗效较佳。

一般用两根针在两手第二掌骨侧的同名穴位针刺,或者只针一只手。

2.针法:先找到对应疾病部位压痛反应最强的点,然后在此压痛点常规消毒后进针。

施术时患者的手要自然放松。

术者在患者第二掌骨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其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即可觉有一浅凹长槽,就在此长槽内取穴进针。

针沿着第二掌骨指侧的边缘,垂直刺入,深度为2cm。

头穴用斜刺法,可刺入1.5~2cm。

取准穴,针入立即会在所刺部位有较强的胀、麻、重、酸感,且往往沿桡尺骨节肢将这种感觉向上传导,或向其他手指放射,或二者兼而有之。

针有时被向下吸引,使针眼处表皮凹陷成一小坑。

针入后如无强针感,则须将针尖稍度换一下方向(不必拔出针),以探寻感最强的点。

如果在不拔出针的情况下,始终找不到针感最强点,且针入如刺棉絮,应立即起针,重新找准穴位进行。

3.留针与疗程:留针时间通常为45分钟左右。

因留针期间针感会逐渐减弱,故隔5~10min略转动或提插几下,以重新寻到针感最强的点。

如果针感始终很强,留针期间可不必再动针。

这样,在针刺的整个过程中,持续保持着强针感。

用此法通常不必捻转提插刺激,是因为找准了穴位而一直保持着最强的针感,这种针感比传统的体针穴位要强。

针后出现微热或则疗效较佳。

一般每天针1次,7天为1疗程,休息2~3天后再继续第二疗程。

【适用范围】适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失眠、落枕、肩周炎、神经性耳聋、鼻炎、癫痫、荨麻疹、胆结石、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注意事项】应用本法时,个别病人会出现晕针现象,故针刺时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一旦发生晕针须及时处理。

全息针疗法主要刺激区一、常用穴第二掌骨侧的常用穴共六个。

1、头穴【定位】第二掌骨远心端侧面处。

【主治】头、眼、耳、鼻、口、牙的病症。

2、足穴【定位】第二掌骨近心端侧面处。

【主治】足、踝部病症。

3、胃穴【定位】头穴与足穴连线之中点处。

【主治】胃、脾、胰的病症。

4、肺心穴【定位】为头穴与胃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道、背等部位之病症。

5、肝穴【定位】肺心穴与胃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肝、胆部病症。

6、腰穴【定位】胃穴与足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腰、脐周、大肠、小肠等部位之病症。

二、新增穴1、颈穴【定位】头穴与肺心穴连线之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道上段之病症。

2、上肢穴【定位】头穴与肺心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

【主治】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道中段之病症。

3、十二指肠穴【定位】胃穴与腰穴连线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十二指肠及结肠病症。

4、肾穴【定位】胃穴与腰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

【主治】肾、大肠、小肠等病症。

5、下腹穴【定位】腰穴与足穴连线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子宫、下腹、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等部位病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