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指掌骨全息诊断法
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本节重点介绍已普遍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
现按照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形,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式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中医学以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
按照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
因此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可以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觉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散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散布形式相同(如图5-4)。
图5-4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
第二掌骨侧的新穴散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
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
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
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括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
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临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
如:头穴:对应头、眼、耳、鼻、口、牙;颈穴:对应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上肢穴:对应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肺心穴:对应肺、心、胸、乳腺、所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肝穴:对应肝、胆;胃穴:对应胃、脾、胰;十二指肠穴:对应十二指肠、结肠右曲;肾穴:对应肾、大肠、小肠;腰穴:对应腰、脐周、大肠、小肠;下腹穴:对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腿穴:对应腿、膝;足穴:对应足、踝。
因此,临床通过按压第二掌骨侧上述穴位的病理反映,就可诊断其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
二、诊察方式临床运用第二掌骨侧诊法时,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用右手托起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
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

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关键词生物全息第二掌骨侧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只要从头穴至足穴依顺序按压1次或数次双手第二掌骨侧的穴位,根据压痛点的有无和位置就能确定在整体上哪些部位或器官有病无病,这是第二掌骨侧速诊法.在第二掌骨侧的穴位上针刺或按摩,就能治疗人体对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这就是第二掌骨侧疗法.二者统称为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2临床资料我应用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治疗头痛,腰痛,鼻炎,肩痛病人70例,疗效显著.生物全息诊疗法是一种新的中医诊疗方法.这种疗法简便易学,疗效高.其中尤以第二掌骨侧诊疗法更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它疗效显著,容易记忆,便于推广.笔者以此法治疗几种病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第二掌骨侧诊疗法在我们的第二掌骨侧分布着一些新的穴位群.第二掌骨骨节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从胃端算起的五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侧新穴分布的结果,恰好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图中所标的点实际上代表着以该点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因而这些穴位所对应的就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而是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他部位或器官.如头穴,穴位所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头,眼,耳,鼻,口,牙;上肢穴所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肺心穴所对应的疾病头痛腰痛鼻炎肩痛合计第二掌骨侧头穴第二掌骨侧腰穴第二掌骨侧头穴或肺穴第二掌骨侧上肢穴3典型病例张某某,男,45岁,干部.初诊时主诉:腰痛1个月,因搬重物扭伤所致.开始感到疼痛不甚,近3天突然腰痛加重,直立起来不能行走,弯腰困难,卧床翻身疼痛.第二掌骨侧速诊法右手第二掌骨侧腰穴有压痛,遂针刺此穴.约2min,患者自诉疼痛减轻.每隔5min左右捻转针1次.捻动3次时,疼痛基本消失.留针60min疼痛完全消失.第2天又出现疼痛,但明显减轻.按上法再针1次,疼痛消失.以后未见复发.4体会4.1找穴要准确寻找穴位时,患者手呈半握拳状态,虎口向上,医生用拇指尖在患者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长轴的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可觉有一浅凹长槽,穴位即分布在此槽内,某些部位或器官有病可找到相应的压痛点.4.2"少针穴准针感强"为原则取与患部处于同侧的那只手的第二掌骨侧穴位,一般用一根针在单手掌骨侧的一个穴位上针刺或用两根针在两手第二掌骨侧的同名穴位针刺.穴少但时间要长些,留针1h左右.4.3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易于记忆,使用方便,不仅临床医生可用它来治病,一般人也能用它来自我治疗,使疾病被治愈在初起之时.4.4这一诊疗法在临床应用的同时,对病人的诊断也有应用价值.尽管B超,CT,磁共振,数字显影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医学上广泛地运用,但并没有使误诊率下降,据统计我国目前临床误诊率在30%左右.在初期诊断上生物全息诊疗法可以作为防止发生误诊的一个方法.总之生物全息诊疗法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和治疗价值.生物全息诊疗法的临床应用(节选)Aud Aardal (挪威)全息生物学作为非常简单的基本原理,自古以来就被部分和不完整地观察到和描述过。
生物全息诊疗法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 穴连线的中心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心点为肺心 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分为3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 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 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的 5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生物全息诊疗法
生物全息理论是张颖清在1973年首先提出。 全息学说认为手是一个全息元,手掌、第 二、第五掌骨又各是一个次级全息元,它 们均能反映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 息,刺激一定的全息穴(或区),可调整 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 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第二掌骨全息图(简图)
第二掌骨全息图
全息穴共12个,分布在第二掌骨桡侧掌面临近 的软组织中。取穴时,自掌骨小头至掌二指肠、腰骶、肾、下腹、 腿、足穴。
诊断方法
以测患者右手第2掌骨为例,测试者 与患者相对而坐或相对而立,测试者 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放松, 向内弯曲如握鸡蛋状,虎口朝上。测 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2掌 骨的拇指侧与第2掌骨平行处,紧靠 第2掌骨且顺着第2掌骨长轴的方向 轻轻来回按压可觉有一浅凹槽,第2 掌骨侧的穴位即在里面;逐穴按压时 测试者左手拇指尖按图所示姿势,顺 序按压,如有压痛反应则说明相应部 位或器官有疾病。
穴位所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
头 穴 颈 穴 上肢穴 肺心穴 肝 穴 胃 穴 十二指肠穴 肾 穴 腰 穴 下腹穴 腿穴 足穴 头、眼、耳、鼻、口、牙 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 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管下段 肝、胆 胃、脾、胰 十二指肠、结肠右曲 肾、大肠、小肠 腰、脐周、大肠、小肠 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 尿道、肛门、骶 腿、膝 足、踝
最新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法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
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
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
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现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分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图5-4)。
图5-4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
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
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
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
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
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
如:头穴:对应头、眼、耳、鼻、口、牙;颈穴:对应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上肢穴:对应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肺心穴:对应肺、心、胸、乳腺、所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肝穴:对应肝、胆;胃穴:对应胃、脾、胰;十二指肠穴:对应十二指肠、结肠右曲;肾穴:对应肾、大肠、小肠;腰穴:对应腰、脐周、大肠、小肠;下腹穴:对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腿穴:对应腿、膝;足穴:对应足、踝。
因此,临床通过按压第二掌骨侧上述穴位的病理反应,就可诊断其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
二、诊察方法临床运用第二掌骨侧诊法时,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用右手托起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
手部生物全息定位.

手部生物全息定位手部生物全息定位:了解全身部位在手部的全息定位是诊病的基础,手部的全息定位方法是竖分上下,横分左右。
无论左手,右手均以大拇指的方向为身体的左侧,小指的方向为身体的右侧,以中指为身体的正中分界线,手指尖方向表示身体的上部,手掌根部向下表示身体的下部。
由于每人的手掌的长短,胖瘦以及形状不同,故以手掌中的四条主要掌纹线,为划分部位的标志。
7上面一条为“天文”,中间一条为“人纹”,由大鱼际向下延伸的一条线为“地纹”。
由掌根中间一直竖直向上,通向中指方向的一条纹为“玉柱纹”。
由中指根部中点与腕横纹中点的竖直连线做为人身体从头到会阴部的竖直平分线。
一般手掌心面反映脏腑及身体前部器官的疾病,而手背部反映腰背及身体后部的疾病。
手掌部生物全息定位:手掌部生物全息定位,女性见右手,男性见左手。
头:中指靠手掌的指节,即中指第三指节。
鼻:在中指根纹的中点的略下方。
眼:头区下,鼻区左右为左右眼,左眼在头区下,向左不超过中指与食指的交缝,右眼在头区下,向右不超过中指与无名指的交缝。
口:在鼻区下,竖直平分线与“天纹”交点周围,反映牙齿、口腔、舌、咽部等疾患。
左右面夹:眼以下,鼻两侧,已区以上是左右面颊。
食道:口区以下,天纹与人纹之间沿竖直平分线为食道区的正中,其下端与胃区交界的部位为贲门。
胃:胃区在中指根纹到掌根部横纹,竖直平分线的中点及其周围,反映胃、十二指肠等疾患。
肾:胃区中点到掌根部横纹的竖直平分线的中点,此点左右为左右肾区,反映肾及肾上腺等疾患。
8膀胱:中指向下的竖直平分线上,肾区水平线的下方为膀胱区的中点。
反映膀胱,尿道等泌尿系统疾患。
生殖:肾区中点到掌根纹的竖直平分的中点即生殖区的中点,反映男性的前裂腺,女性的子宫,阴道,输卵管等妇科疾患。
气管:气管区为小指与无名指缝之间竖直向下到天纹止的中线,反映气管,肺门的疾患。
左胸(肺):气管左侧反映左胸、左侧支气管、左肺、左胸膜、左胸肋、妇女的左侧乳腺,甚至左背部的疾患。
谈谈针灸全息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谈谈针灸全息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展开全文全息理论,要说学全息理论首先应该从第二掌骨侧疗法看起。
也就是张颖清先生提出的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一个客观事物的一种具体的表现。
从全息论的角度,信息是事物的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模式,每一个事物都包含有信息。
大家要注意信息的潜在和显化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有诸内者就是潜在信息,这些潜在信息在一定条件都会显现在外面,显现在外面以后就是我们诊断治疗疾病非常重要的信息。
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两种信息,一部分是潜在的,一部分是显化的。
我们看到的这种区别的、不同的、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看到的是显化信息。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虽然千姿百态,但是它们又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的总和。
所以任何一个事物包含的信息都是相同的,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就构成了事物的总和。
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树立起来。
树立起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的概念以后,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取穴就很简单。
第二个概念,就是全息的概念。
全息,就是全部信息。
全息最早来源于物理学的概念——激光照相术。
激光照相术照的照片,在一定条件下把这个照片撕碎了,仍然能从碎片上还原照片整体的图像,只是这个图像比原来整体的图像要成比例的缩小。
所以这一个部分就可以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的最早的含义。
所以,全息是一个局部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
打个比方,大家可以从镜子上得到启发。
当我们照镜子时看到的是镜子里面是我,如果不小心把镜子打碎了,把任何一个碎片拿起来照时,在碎片里面,一定的距离范围之内,仍然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我。
也就是说碎片中包含的信息和整个镜子包含的信息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全息现象。
全息现象我们用一个定义来规范的话,可以这么描述,事物之间所包含的信息相同,或者信息的相似程度较大,这就是全息。
通俗的讲就是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最根本的含义,大家树立了“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样一个概念以后,我们再看人体时,会发现人体确实是非常奇妙的。
手诊手掌骨全息图手诊脏腑图(转)

手诊手掌骨全息图手诊脏腑图(转)绝静的手诊之手掌骨全息图掌纹观健康这个世界上有60亿人,但是没有一个人的手纹是一样的。
公安侦破案件的一个很关键的也是手纹。
所以,手纹是最能够反应一个人的生命个体,比较真实、可靠。
实际上,掌纹就是基因在外面的一个表示。
既然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就要找到它的规律性。
(一)生命线:生命线又叫肾线,生命线是手掌上重要的三大主线之一,生命线起源于食指与拇指之间,呈现抛物线形,一直延伸至手腕线。
1、健康的生命线:生命线主要提示人的精力、体质、能力、健康和疾病的状况。
2、生理意义:1)表示一个人精力的强弱和个性的缓急。
2)表示一个人是否生大病或发生意外危险。
3)表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即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保养的状况。
(二)生命线的形态:1、生命线的粗细、长短和深浅:1)生命线长、粗、深一般视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不易患病、健康长寿的征兆;2)生命线纤细短浅意味着体质柔弱,缺少活力。
2、生命线的弧度大小:1)生命线起点靠近食指,生命线的弧度相对大一些,大鱼际的面积也加大了,这样的生命线一般标志着健康状况良好,身体抵抗力强;2)生命线的起点偏向拇指,那么生命线的弧度就相对小了,由它围成的大鱼际面积也就相对变小,这样生命线就预示着体弱多病,易患感冒等病。
3、生命线的岛纹、斑点和障碍线:1)马路直走很快,十字路口会有花圈,岛纹有如十字路口,如果生命线上有岛纹、斑点和障碍线,说明生命的过程有很多障碍、停滞现象,会有很多病痛;2)生命线下方出现的支线,称为鱼尾纹,分支越多,鱼尾纹越多,则说明精力损耗过多。
4、生命线全息规律表示:1)生命线手纹流年,暂时定在80年的时间长短,一般以五年作一个段落是最容易分的。
如果生命线长一点,就说明你的寿命就比较长一点。
生命线突然间截断,要注意身体的健康问题。
左手如果有,要看右手,如果右手也是这样的,那就说明在那个年龄段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左手有右手没有,发生率不是很高。
手的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图

三、留针法:第二掌骨侧针法,一般留针45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如针感逐渐减弱,可每隔5~10分钟略转动或提插几下即可。
(4)心肺穴
定位位于第、肺、胸、乳房、气管下段、食管下段及背部疾病。
(5)肝胆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挠侧,脾胃穴与心肺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肝胆疾病。
(6)脾胃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脾、胃及胰脏疾患。
(7)十二指肠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十二指肠及结肠右曲部疾患。
(8)腰腹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挠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腰扭伤、腰腿痛、大肠与小肠疾病。
(9)肾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病。
(10)下腹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肾穴与腿穴之间。
主治下腹部、骶尾部、子宫、膀胱、结肠、直肠、阑尾、卵巢、阴道、睾丸、尿道、肛门等部位疾病。
二、配方
第二掌骨侧针法在配穴上强调少针穴准的原则,即组方的穴位以精少为贵。可采用上述单一或结合两种取穴法取穴配方,但一般不宜超过两穴。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泛控系统,向这个系统从较少的方向输入强的信息可以调动整体对这个信息的较强的响应,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只有取穴准确,才能保证输入信息的可靠性。
操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息
全息——是指任何一个个体最低一级的 结构单位(细胞),所含有的信息与整 个个体完全相同
2
全息生物学
全息生物学(全息胚胎学)理论指: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全息胚组成的;
全息胚是生物体上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 在生物体上是广泛存在的;
生物体上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全息胚,细 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
第二指掌骨全息诊断
7
一 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分布
·· ····· ···· ·
头 头、眼、耳、鼻、口、牙
颈 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道上段
上肢 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道中段
肺心 肩、心、胸、乳腺、气管中段、支
气管、食道下段、背
肝 肝胆 胃 胃、脾、胰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结肠
肾 肾、大肠、小肠 腰 上腰
全息胚都有着向新个体自主发育的能力,都是整体 发育的缩影,包含着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
细胞作为全息胚的一个特例,也被包括在全息胚学 说中。只是由于受到整体的控制,它们在发育成新 个体的过程中发生了特定变化,特化成了生物整体 的一部分——如植物的叶片、枝条,动物的器官、 节枝等
3
耳诊
4
足诊
5
面诊
6
10
压痛点的虚实判断
以痛反应为主的多为实证 以酸反应为主的多为虚证
11
第二掌骨按压疗法
1 手指按摩疗法 2 穴位针刺疗法
12
下腹 下腰、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
丸、阴道、肛门、骶
腿 腿、膝
8
足 足、踝
二 第二掌骨诊断法 酸、麻、重、胀、痛压痛点,则此穴对应的 身体脏器,或这一部位所处的横截面上 及邻近其它脏器有病。 同侧对应原则:即如果左手压痛反应较 右手强,表明在整体是左侧病较重或病 在左侧。 符合中医基础脏腑理论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