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现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分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图5-4)。

图5-4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如:

头穴:对应头、眼、耳、鼻、口、牙;

颈穴:对应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

上肢穴:对应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穴:对应肺、心、胸、乳腺、所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

肝穴:对应肝、胆;

胃穴:对应胃、脾、胰;

十二指肠穴:对应十二指肠、结肠右曲;

肾穴:对应肾、大肠、小肠;

腰穴:对应腰、脐周、大肠、小肠;

下腹穴:对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

腿穴:对应腿、膝;

足穴:对应足、踝。

因此,临床通过按压第二掌骨侧上述穴位的病理反应,就可诊断其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

二、诊察方法

临床运用第二掌骨侧诊法时,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用右手托起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可

觉有一处凹长槽,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即分布在此浅凹长槽内。测试者以左手拇指尖逐个按压穴位,指尖垂直于浅凹长槽的方向施力,并略带以第二掌骨长轴为轴的顺时针方向旋转30

°角的揉压动作,从而使指尖的着力点抵达相应内脏的位置。按照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的分布图,在第二掌骨侧从头穴至足穴用拇指尖以大小适中且相等的压力顺序揉压一次(如果一次测试结果不明显,可再重复揉压(1~2次)。在揉压时观察到患者有明显的麻、胀、重、酸、痛的感觉时,可在此穴稍用力揉压或按压,这时,如果患者反应强烈,则称此为压痛点。如果测试患者左手,则以左手托患者左手,用右手拇指尖以第二掌骨长轴为轴作逆时钟揉动。手法和步骤与测试患者右手相同(图5-5)。

三、临床应用

临床上测试者可根据第二掌骨侧穴位压痛点的有无及位置作出结论:

1.如果某一穴位是压痛点,则指示此穴所对应的人体上的同名部位或器官,或这一部位所处的横截面上的以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有病。这可称为部位对应原则。

2.左手第二掌骨侧穴位压痛反应较左手的同名穴位强,表明人体左侧病重或病在左侧;右手第二掌骨侧相应穴位压痛反应较左手的同名穴位强,表明人体右侧病重或病在右侧。这可称为同侧对应原则。

3.与压痛点所在的穴位对应腑脏密切相关的部位有病。如肺穴压痛除说明肺有病外,还可以推断相关的皮、牙有病;肝穴压痛除说明肝有病外,还可以说明眼有病;肾穴压痛除说明肾有病外,还可以推断耳有病等。总之,其病变部位遵循着由中医学所揭示的脏腑所主的部位或器官的规律。这可称为脏腑所主原则。

4.如果哪一穴不是压痛点,则此穴对应的人体上的相应部位无病。第二掌骨侧没有压痛点则表现全身无病。

对医师来说,第二掌骨侧诊法是一种可以采用的诊断新法。此法可以防止误诊和漏诊。如果遇到在多个部位有疾病症状的患者,医者可根据第二掌骨侧最敏感的压痛点来确定疾病的最主要部位,从而分清主次,对主要疾病部位给予优先和重点治疗。即使并非医师,一般人也可随时使用此法简便地了解自己身体各部位和器官的健康状况。

凡疾病部位在身体上的位置比较明确的疾病,此法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而在全身疾病定位不明确的疾病,则压痛穴位亦不确定,准确率低。此外,这种方法只能确定有无疾病以及病之部位,而不能提示为何种疾病。

5.根据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理论进行分析如十二指肠溃疡时在耳廓上的反应主要以消化系统为主,强信号集中在十二指肠。除此之外,现代医学认为,十二指肠溃疡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有关,所以皮质下常出现阳性信号。本病多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泌素增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故在测试交感、神

门穴时信号反应较强;再由于疼痛的放射,而在肩、背、腰等穴也会出现阳性反应等。所以在信息诊断中要首先了解这些变化,以便判断疾病时灵活掌握。

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临床、实验研究均证实了体表穴位与体内脏腑的对应关系。

现代实验观察证实手少阴心经的刺激感传可以上传耳廓,表明心耳之间确实以经络为媒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耳下确有丰富的神经血管,与脑及人体各部组织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医者从神经生理学、神经体液学、生物控制学说、生物电学说等角度亦证实了耳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二掌骨侧针法

该针法是生物全息律在第二掌骨侧的具体运用。具有与传统体针疗法相似的功效和适应症。

【第二掌骨有穴位群】

在第二掌骨侧存在着一个新的有序穴位群: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胃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是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从胃穴端算起的五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整体上的部位可以更详细的划分,并且在严格的意义上说,整体可以划分为无数的部位,从而在第二掌骨侧对应着这些无数部位的穴位也是无为无数的(见图)。

如整体的肺还可分为上、中、下,从而对应地在第二掌骨侧肺心穴附近又可以有上肺穴、中肺穴、下肺穴,这样就可以认为以肺心穴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小的区域,可称为肺心区。其他穴位如头、肝、胃、腰等也是如此。每个穴位点在实际上代表着以此区为中心的小的区域,这样的小区域可以称为穴区。第二掌骨侧的穴位群这样无数的位点简化为一些有数的穴区。如果将人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画在它们于第二掌骨节肢各自所对应的区域中,那么,第二掌骨节肢就成了以第二掌骨为脊柱位置的立体的小整体了。所以这些穴位所对应的就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而且还包括着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他部位或器官。针刺这些穴位就能治疗相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器械】

26号1寸毫针。

【操作方法】

1.取穴原则:通常,对应于疾病部位的穴位正好是非常敏感的压痛点,这样的压痛点正好是需要进行针刺的穴位,穴位的选取遵循部位对应原则,同侧对应原则,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少针穴准原则。

(1)部位对应原则:按照表12 所列,如头、眼、耳、鼻、口、牙等部位的疾病可以取头穴、胃、脾、胰的疾病可以取胃穴等。

(2)同侧对应原则:在部位对原则的基础上,还可以再考虑遵循同侧对应原则,即取与患部同侧的手的第二掌骨侧的穴位。患部在人体的左侧,取左手第二掌骨侧对应着疾病部位的穴位。反之亦然。

(3)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即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学说及其生理病理关系选穴,如“心藏神”,“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在窍为舌”。所以神智、血脉、舌的疾病可以考虑取第二掌骨侧心穴。

(4)少针穴准原则:少针穴准而得强针感疗效较佳。一般用两根针在两手第二掌骨侧的同名穴位针刺,或者只针一只手。

2.针法:先找到对应疾病部位压痛反应最强的点,然后在此压痛点常规消毒后进针。施术时患者的手要自然放松。术者在患者第二掌骨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其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即可觉有一浅凹长槽,就在此长槽内取穴进针。针沿着第二掌骨指侧的边缘,垂直刺入,深度为2cm。头穴用斜刺法,可刺入1.5~2cm。

取准穴,针入立即会在所刺部位有较强的胀、麻、重、酸感,且往往沿桡尺骨节肢将这种感觉向上传导,或向其他手指放射,或二者兼而有之。针有时被向下吸引,使针眼处表皮凹陷成一小坑。针入后如无强针感,则须将针尖稍度换一下方向(不必拔出针),以探寻感最强的点。如果在不拔出针的情况下,始终找不到针感最强点,且针入如刺棉絮,应立即起针,重新找准穴位进行。

3.留针与疗程:留针时间通常为45分钟左右。因留针期间针感会逐渐减弱,故隔5~10min略转动或提插几下,以重新寻到针感最强的点。如果针感始终很强,留针期间可不必再动针。这样,在针刺的整个过程中,持续保持着强针感。用此法通常不必捻转提插刺激,是因为找准了穴位而一直保持着最强的针感,这种针感比传统的体针穴位要强。针后出现微热或则疗效较佳。

一般每天针1次,7天为1疗程,休息2~3天后再继续第二疗程。

【适用范围】

适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失眠、落枕、肩周炎、神经性耳聋、鼻炎、癫痫、荨麻疹、胆结石、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注意事项】

应用本法时,个别病人会出现晕针现象,故针刺时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一旦发生晕针须及时处理。

全息针疗法

主要刺激区

一、常用穴

第二掌骨侧的常用穴共六个。

1、头穴

【定位】第二掌骨远心端侧面处。

【主治】头、眼、耳、鼻、口、牙的病症。

2、足穴

【定位】第二掌骨近心端侧面处。

【主治】足、踝部病症。

3、胃穴

【定位】头穴与足穴连线之中点处。

【主治】胃、脾、胰的病症。

4、肺心穴

【定位】为头穴与胃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道、背等部位之病症。

5、肝穴

【定位】肺心穴与胃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肝、胆部病症。

6、腰穴

【定位】胃穴与足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腰、脐周、大肠、小肠等部位之病症。

二、新增穴

1、颈穴

【定位】头穴与肺心穴连线之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道上段之病症。

2、上肢穴

【定位】头穴与肺心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

【主治】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道中段之病症。

3、十二指肠穴

【定位】胃穴与腰穴连线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十二指肠及结肠病症。

4、肾穴

【定位】胃穴与腰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

【主治】肾、大肠、小肠等病症。

5、下腹穴

【定位】腰穴与足穴连线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子宫、下腹、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等部位病症。

6、腿穴

【定位】腰穴与足穴连线中1/3与下1/3之交界处。

【主治】腿、膝部病症。

诊断法

一、方法

主要采用按压法。以测患者右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对坐或对立,用右手托患者右手,令患者右手如握鸡蛋状,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3厘米,肌肉放松。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穴位上作垂直按压,略带揉的动作。先以大小适中的压力揉压1~3次,当患者有明显的酸、胀、重、麻感时,宜适当增强压力,此时若出现躲避反应时,则可将此穴定为压痛点。按压时可从头穴开始,依顺序诊断。如检测患者左手,与上述动作恰好相反。

二、意义

压痛点的出现,一般表示下列三种情况。1、相对应的部位有病症。如头穴压痛,则表明头、眼、耳、鼻、口或牙齿有病;2、相对应脏腑有病。如肺穴压痛,除肺部可能有病变外还可能表明鼻或皮肤有;3、表明病症在那一侧较重。如右手穴压痛明显于左手穴,可能右侧病症重于左侧,反之亦然。

凡是定位明确的病症,其诊断率较高;全身疾病定位不明确者,压痛多不明显。

取穴配方

一、取穴

一般有三种方法。

(一)按部位对应原则取穴。如肝、胆疾病取肝穴;胃、脾、胰疾病取胃穴等。具体可参照穴区部份之每穴诊治的部位。

(二)按同侧对应原则取穴。即在上面取穴的基础上,还应取与患部处于同侧的穴位。如患部在整体之左侧,宜取左手第二掌骨侧穴位。

(三)按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取穴,也就是按中医理论取穴。如据肝主谋虑,情志精神疾病可取肝穴;脾主肌肉,肌肉病症取脾穴等。

二、配方

第二掌骨侧针法在配穴上强调少针穴准的原则,即组方的穴位以精少为贵。可采用上述单一或结合两种取穴法取穴配方,但一般不宜超过两穴。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泛控系统,向这个系统从较少的方向输入强的信息可以调动整体对这个信息的较强的响应,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只有取穴准确,才能保证输入信息的可靠性。

操作方法

一、针具:26~28号1寸毫针最为常用。

二、进针法:针刺之前先探寻到压痛点。令患者手自然放松,握空拳竖直放于桌上。常规消毒后,执针在压痛点上沿着第二掌骨侧的桡侧面边缘刺入手心侧。进针时注意针体应与水平垂直,针深0.8寸左右。其中,针头穴宜成30度斜刺。当针到所需的部位时,会出现感应沿桡尺骨向上传导。如无强针感,可变换针尖方向加以探寻。

三、留针法:第二掌骨侧针法,一般留针45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如针感逐渐减弱,可每隔5~10分钟略转动或提插几下即可。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

一、本法刺激较为强烈,针前宜向患者作充分说明,以避免晕针。

二、本法穴位排列较为集中,在取穴时,应将压痛点与穴位的定位一起考虑。做到取穴尽量准确。

适应病症

第二掌骨侧针疗法,主要用于疼痛性和功能性病症。包括: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颈痛、急性腰扭伤、遗尿症、癌症止痛、月经不调、痛经、腰腿痛、呃逆、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胃痉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均有一定效果。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病区压痛点手诊手疗

第2掌骨侧按压诊病 是指以按压第2掌骨侧的不同部位出现明显酸麻胀重等感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让检查者与患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蛋状,肌肉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左右,如图24一l。检查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2掌骨桡侧与第2掌骨长径平行处,轻轻 按压即可觉有一浅凹长槽,第2掌骨侧的穴位即分布在此浅凹槽内。反之,如测左手,则检查者的左手托着患者左手,用右手拇指进行按压。按照第2掌骨侧的穴位分布图,如图24—2。在第2掌骨侧从头穴到足穴用拇指尖以大小适中且相等的压力顺序按压l~2次。如果在某穴按压时患者此穴有明显的酸麻胀重的感觉,或在此穴稍用力按压,患者就会因不可忍受而发生躲避反应,则此穴所对应的整体上的同名部位及这一部位所处的横截面必然有病。 按照局部的反应点举 几个例子:如头穴有压痛,说明头部有病,包括前头、后头、面部、颅内等部位出现异常;肺穴有压痛则肺有病,另外还对应皮、毛、牙齿有病;肝穴有压痛则肝有病,另外还对应眼有病;胃穴压痛除脾胃有病外,还对应肌肉有病;肾穴压痛除肾有病外,还对应耳有病、骨有病。左手第2掌骨侧压痛较右手重,表明在整体是左侧病重或病在左侧,反之亦然。 放于 桌面上,检查者用橡皮小锤在其右手五个指尖上逐一敲击,用力相 同,敲击次数相等,可反复数次,然后耐心候其恢复常态。 敲击后恢复较慢的(1个或2、3个)指即代表所属经脉有病。一 般来讲,大拇指属手太阴肺经,食指属手阳明大肠经,中指属厥阴 心包经,无名指属手少阳三焦经,小指属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 经。再根据各条经络在指头上的起止及其所属经络的内在衔接联 系,各指头上的不同反应即可推测出疾病所属的脏腑,再结合四 诊,就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有麻木感觉而最后恢复正常的手指,多属阳证、热证、腑证, 主表、主气;有疼痛感觉的,多属阴证、寒证、脏证、主里、主血; 先痛后麻的,与单纯麻相同;先麻后痛的,与单纯痛的相同。手少 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衔接,并联络足太阳膀胱经从。肾上行至 肝,所以上述无直接所属指的脏、腑可以从无名指的反应分析。 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张颖清,七十年代发现生物全息胚,创立生物全息学,并著有<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他认为,生物的某一个局部都附有该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将一条蚂蝗切碎可以分裂成若干条蚂蝗,这就是生物的全息律。科学发展到九十年代末期,世界各国生物学界开展了“克隆”技术,即生命复制技术,正是生物全息律的最好注解。 一、第二掌骨全息定位 人的第二掌骨也如掌、足、耳一样,宛如一个倒立的人形,其桡侧面有11个穴位,分别对应各脏腑器官的分布位置(图5—1)。 二、全息穴位所包含的器官。· 1.头穴:头、眼、耳、鼻、口、齿、舌; 2.颈项穴:颈项、甲状腺、甲状旁腺、咽喉、气管与食管上段; 3·.上肢穴:肩、上臂:肘、前臂、腕、掌、指、气管与食管中段:

生物全息疗法

生物全息疗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生物全息疗法】 生物全息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源于近年出现的生物全息胚学说,该学说认为:生物上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全息胚,即包容着整体上的全部信息,也即生物体的生部信息,都可按照整体排布规律显现在每一相对独立的局部,或说在局部形成一个小的机体缩影。如人的第二掌骨侧、耳廓、足底等处都缩影着整个机体,当人体某一部位或器官有病变时,在第二掌骨侧等处相对应的全息部位(也称全息点或全息穴)就出现压痛反应,而刺激该反应点就可以通过反射及交叉免疫机制相对应地治疗这一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对颈椎病患者采用生物全息疗法可以改善颈部患处的微循环,减轻化学炎症反应,促进受累神经及血管生理功能恢复。 (一)全息穴位取穴 以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为例。全息胚的穴位群沿第二掌骨侧的体表顺序排列。其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依次有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诸穴,恰象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如此众多的穴位分布在5cm左右的体表面积上,而且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面积,似无必要以尺寸度量,可采取折量法。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心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心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之间分为三等份,中间2个穴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中间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中间依次为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颈椎病患者取颈穴、上肢穴、’肾穴,以患者右手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又对而坐,测试者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半握拳,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相距约3cm,如果揉压某穴时患者感到酸、麻、胀痛,重则此穴为压痛点。 (二)全息穴位治疗颈椎病 在选好全息穴位的基础上,就可以用针刺或按摩或电磁刺激等法进行治疗。 按摩法的优点是不用针,不需要皮肤消毒,可在家庭、野外、旅途、工作场所随时 互相或自我治疗,也可用于惧针的患者,但按摩法的疗效不如针刺或电磁刺激 法的疗效高。 1.按摩法找到明确的压痛点后,用拇指尖以穴位为圆心,轻轻揉按并作圆周运动, 或在压痛点处置一粒“王不留行”中药,上盖胶布进行按压,以加强压力。按压 时要用力在深层组织有较强的麻、酸、胀、痛感觉为度,注意勿损伤局部皮 肤,一般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左右,持续5--10分钟。

全息书籍资料一览

全息理论及应用书籍一览 自88年开始,我收集到的全息理论及应用书籍如下: 1、《生物全息诊疗法》 作者:张颖清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2、《宇宙全息统一论》 作者:王存臻严春友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 3、《中医全息论》 作者:宋为民吴昌国 重庆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 4、《宇宙全息统一论与人体信息诊疗》 作者:任振芳 黄河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5、《步入神秘的殿堂-从全息角度看周易》 作者:刘长允 中国广播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 6、《宇宙全息统一论》 作者:王存臻严春友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二版 7、《肢体根叶存信息-全息的故事》 作者:王兆琴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8、《大全若缺-全息观纵览与沉思》 作者:刘克苏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9、《宇宙全息自律》修订本 作者:王大有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10、《中医独特疗法-全息按摩疗法》 作者:王富春宋柏林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11、《全息诊疗学》 作者:周建伟张凡主编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12、《生命驾照:大中医全息立体养生保健全书》 作者:彭措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13、《全息诊疗学》 作者:齐凤军主编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14、《中医全息医学》

作者:李兴广王东坡郭长青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2009年3月第一版 15、《全息医学大全》 主编:李莱田田道正焦春荣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16、第一届全国全息科学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会务组1987年10月19日 17、《人体全息诊疗大法》 主编:齐凤军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2次印刷 18、《全息生物学研究》 主编:张颖清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 19、《宇宙统一论研究-第一届全国全息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第一集》 主编:王存臻 全息科学研究会出版,1987年10月 20、《科学鬼才:全息技术应用41例》 作者:[英] Gavin D.J Hharper 著于露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9月 21、《心理全息治疗》 主编:赖小林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9月 22、《第三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文集(中文版)-1996年8月美国洛杉矶》主编:张颖清 青岛出版社1996年8月 23、《全息教学论原理》 作者:刘宗寅秦荃田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 24、《文化全息中的审美与社会》 作者:高旗金子强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 25、《全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新天地》 作者:欧小威 东方出版社1993年6月 26、《人体全息诊疗学》 主编:张奇文刘龙云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 27、《子午流注全息解》 主编:赵福康张洪耀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6月 28、《数学全息感应思维法》 作者:王志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 29、《全息疗法》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

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临床应用 关键词生物全息第二掌骨侧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 只要从头穴至足穴依顺序按压1次或数次双 手第二掌骨侧的穴位,根据压痛点的有无和位置 就能确定在整体上哪些部位或器官有病无病,这 是第二掌骨侧速诊法.在第二掌骨侧的穴位上针 刺或按摩,就能治疗人体对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这就是第二掌骨侧疗法.二者统称为第二掌骨侧 生物全息诊疗法. 2临床资料 我应用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诊疗法治疗头 痛,腰痛,鼻炎,肩痛病人70例,疗效显著. 生物全息诊疗法是一种新的中医诊疗方法. 这种疗法简便易学,疗效高.其中尤以第二掌骨 侧诊疗法更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它疗效显著, 容易记忆,便于推广.笔者以此法治疗几种病症 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在我们的第二掌骨侧分布着一些新的穴位 群.第二掌骨骨节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 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 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分为三 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 和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 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从胃端算起的五个分 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第二掌骨侧新穴分布的结果,恰好象是整个人体 在这里的大致缩小. 图中所标的点实际上代表着以该点为中心的 一个小区域,因而这些穴位所对应的就不仅是穴 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而是包括着整 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 及邻近的其他部位或器官.如头穴,穴位所对应 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头,眼,耳,鼻,口,牙;上 肢穴所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肩,上肢, 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肺心穴所对应的 疾病头痛腰痛鼻炎肩痛 合计 第二掌骨侧头穴 第二掌骨侧腰穴 第二掌骨侧头穴或肺穴 第二掌骨侧上肢穴 3典型病例 张某某,男,45岁,干部.初诊时主诉:腰痛1 个月,因搬重物扭伤所致.开始感到疼痛不甚,近 3天突然腰痛加重,直立起来不能行走,弯腰困 难,卧床翻身疼痛.第二掌骨侧速诊法右手第二

全息医学的概念及其原理

全息医学的概念及其原理 一.何谓全息 全息医学是一门中医新分支学科,即以中医为基础,以人类长期进化发展形成的形态生理的全息相关特性、精神心理全息相关特性、时间全息相关特性为指导,从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入手,以人体若干立体层次的各种全息胚与整体的空间和时间全息相关特性及规律、人类精神心理上若干全息胚与整体空间和时间全息相关变化、躯体与精神间的若干全息相关变化及躯体与药物间的全息关系和全息优选用药为主要研究范围的医学。运用这些相关特性、节律和变化,以调节人体生理和心里的异常,以各种无创伤手法诊疗、针刺、全息诊疗仪器、全息精神心理分析诊疗法为基本诊疗手段,从与整体相似的若干层次与整体的全息下相关共性入手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学科 二.全息医学的基本原理 全息医学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基础,运用全息律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全息医学的内涵主要表现对全息胚概念的确立。 全息医学中的全息胚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指人体上有自己独特功能而又包含整体信息的部分,如一个耳朵、一只鼻子、一个舌头等;一个全息胚既有表现整体所赋予的某一特有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特性,如眼能看、耳能听、手能拿、足能行等,又具有整体各部分的全部信息,如手的中指腹面有反映头顶、耳朵、血压变化的穴区,足按摩法反射区中足拇趾上有表现脑垂体、三叉神经变化的穴区。全息医学就是运用全息胚这一特性,在某一全息胚穴区上诊断和治疗全身不同部分的疾病。 全息胚还具有精神心理的涵义,人体的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精神心里而孤立存在。人类的精神心里同样存在着全息相关特性,每个人的精神心里特点反映着一定人群或整个人类的精神心里特点;反之全人类的精神是个体精神的综合表现。个体精神又影响和丰富着一定人群或整个人类的精神,因此一个人的精神、一定人群的精神和整个人群的精神有全息对应的共振关系。 单纯一个人来说,精神应分别在其思想、感情、意识、意念、气质、记忆、思维、联想、能力、表象、知觉等多种精神全息胚中表现出来,所有这些精神全息胚整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就构成了精神整体,而每一种精神全息胚都浓缩着整个精神的全部信息,如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因此,可以说每一精神全息胚都包含了精神整体,也为其他精神全息胚所包含,从每个人或一个人的某一种精神全息胚都可以看到精神整体,这就充分反映出人类精神心里的全息共振关系。全息医学就是运用这种个体与整体之间,个体全息胚之间的全息共振关系来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 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空间和时间结构的统一,全息元亦是如此。全息元还具有强烈的时间节律,即每个全息元不管躯体的或精神的,在表现着与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之间的空间信息对应关系的同时,也表现有与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之间的若干时间节律变化的全息对应关系,

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现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分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图5-4)。 图5-4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如: 头穴:对应头、眼、耳、鼻、口、牙; 颈穴:对应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 上肢穴:对应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穴:对应肺、心、胸、乳腺、所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 肝穴:对应肝、胆; 胃穴:对应胃、脾、胰;

十二指肠穴:对应十二指肠、结肠右曲; 肾穴:对应肾、大肠、小肠; 腰穴:对应腰、脐周、大肠、小肠; 下腹穴:对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 腿穴:对应腿、膝; 足穴:对应足、踝。 因此,临床通过按压第二掌骨侧上述穴位的病理反应,就可诊断其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 二、诊察方法 临床运用第二掌骨侧诊法时,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用右手托起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可

耳穴压豆疗法

为什么通过耳穴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通过耳穴诊疗疾病早在2000年前《灵枢·厥病》篇就有记载;随后历代医家对耳穴治病的机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认为耳为十二经脉气血汇聚之所。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精阳之气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从耳廓的解剖关系来认识,耳廓神经分布十分丰富,包括了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迷走、舌咽面混合神经;同时论证了《黄帝内经》灵枢篇提出的“足太阳的分支到耳上角,足阳明上耳前,足少阳下耳后,分支到耳中,手太阳的分支到耳上角,手阳明别络入耳中,阴经则通过其别支合于阳经而与耳部相聚也”。均说明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汇聚于耳部。 根据全信息理论,认为耳为倒立的一个胎儿,内在脏腑与四肢躯干均在耳廓部有相应的对应点。通过这些对应点色与形的改变,以及局部脱屑、丘疹、结节,压痛敏感等反应,就可通过耳廓视诊来诊断内在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选择这些对应点压豆,并施以按、压、捏等外力刺激,通过神经与经络的感传效应,可调整内在脏腑与气血失调。 什么是耳穴压豆法?其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耳穴压豆法又称耳穴药压法,是使用较硬的王不留行籽、决明子等进行耳穴压贴的一种传统疗法。耳穴压豆法主要遵循耳针、中医辨证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一定的穴位进行组合,以调整相应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耳穴压豆法对于治疗以下疾病有较好疗效: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各种炎症性病症如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肠炎、末梢神经炎等;一些功能紊乱性病症如眩晕症、神经衰弱、失眠、癔症、心律不齐、疲劳综合症、多汗症、胃肠功能紊乱、肥胖、月经不调、痛经、遗尿等;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病症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各种慢性病症如对腰腿痛、肩周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另外,耳穴压豆法还有保健、减肥、美容、治疗近视等功效。

中医全息图谱总结

中医全息图谱总结 全息胚学说认为,一个生物体上的不同部位的结构单位,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物质即全息胚,一个生物体是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所组成,可以说,通过一个小小的全息胚元,就可以知道全身的情况。祖国医学通过一张脸、一只耳廓、一个舌头、一段脉搏、一只手等就可得知身体其它部位的信息,继而下诊断进行治疗,这里无不体现着生物全息论的实际应用,尤其在中药治病方面更是取其生物与人体全息对应的理论,达到更佳的疗效。 如动物药,主要取其“同类相补” 的生物特点,所以有“以脏 补脏”之说,象取肝补肝,取肾壮阳,取眼明目等,“同功相助”更是取其专有信息的强化,如: 1脱肛、子宫脱垂是由于人体内回缩的信息缺乏所致,而鳖头,蜗牛常完全回缩于甲壳内,它们具有回缩的专有信息,这种专有信息可使病人增加回缩信息,所以鳖头、蜗牛用于治疗脱肛和子宫脱垂。蝉蜕、蛇蜕、蚕蜕可退翳即是此理;

2水蛭、穿山甲、地龙等具有钻穿信息,即用于血管栓塞类疾病中。 在矿物药中,取其与人体信息的潜在信息,如: 1朱砂、赭石、磁石、箔、礞石、蛇含石等比重较大的矿物药,都能镇心安神; 2玛瑙,琥珀为半透明状,具光泽,均具有明日之效; 3琉黄易燃具有火的信息,故具补火助阳之效。 在植物药上.根据与人体信息的对应关系,取其形状、颜色、位置、含有物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治疗疾病。如:

1核桃健脑,郁金利胆,连翘似心而入心经,鸡肾草、女贞子、补骨脂补肾,川贝母润心肺,都属同形全息即中药与人体某一部分形状相同,信息对应。 2地锦草、斑地锦、奶浆果、奶浆参、奶汁树等原植物含有大量白色乳汁,与人乳汁颜色相同,故它们具有催乳、通乳的作用;血参、血满草等植物折断后有红色汁液流出,它们与人血液颜色相同,故用于治疗贫血;而桑椹的补血、丹参的活血、茜草的止血皆属同色全息即中药与人休某一部分颜色相同,信息对应。 3连翘心清心热,莲子心清心火,棕树心治心悸,喜树皮治牛皮癣,桑寄生、菟丝子都属寄生类,故有安胎之效,它们部属同位全息即中药在原植物中的位置与人体部位对应,信息对应。 4麦芽、谷芽都含淀粉酶及维生素B,二者均具有消化功能,大枣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C等,具有养血补肝之效,它

最新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张颖清着《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 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张颖清发现的第二掌骨侧的新穴的分布形式与它们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图5-4)。 图5-4

第二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第二掌骨侧的新穴分布,恰象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头穴与足穴连线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中间两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肺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等份,从胃穴端算起,五个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包含着整个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的信息,故此群穴位被称为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这些穴位所对应的不仅是穴名所指出的整体上的部位和器官,而且还包括着整体上与穴名所指出的部位或器官处于同一横截面及邻近的其它部位或器官。如: 头穴:对应头、眼、耳、鼻、口、牙; 颈穴:对应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管上段; 上肢穴:对应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管中段; 肺心穴:对应肺、心、胸、乳腺、所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段、背; 肝穴:对应肝、胆; 胃穴:对应胃、脾、胰;

十二指肠穴:对应十二指肠、结肠右曲; 肾穴:对应肾、大肠、小肠; 腰穴:对应腰、脐周、大肠、小肠; 下腹穴:对应下腹、子宫、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 腿穴:对应腿、膝; 足穴:对应足、踝。 因此,临床通过按压第二掌骨侧上述穴位的病理反应,就可诊断其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变。 二、诊察方法 临床运用第二掌骨侧诊法时,以测患者右手第二掌骨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用右手托起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如松握鸡卵状,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的拇指侧与第二掌骨平行处,紧靠第二掌骨且顺着第二掌骨长轴方向轻轻来

生物全息经络调节美容刮痧法

美丽、长寿的秘决 生物全息经络调节美容刮痧法 ——二十一世纪最新美容新观念 一个人真正的美丽首先来源于生理、心理的健康,美容问题是表面的,得却往往来源于身体内部。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经络中的“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会对头发和面部产生直接性影响。 当五脏功能出现异常时,常可引起阴性的疾病的问题,如头发焦脆、面部黎黑、黄褐斑等。当六腑功能出现异常问题时,常可引起阳性的外在疾病和问题,如痤疮、酒糟鼻等。 美容疾患往往是脏腑机能不协调的外在表现,是身体不健康或亚健康在头部和面部的生物全息反应。同时各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从而引发更多的美容疾病。改善脏腑功能状态,保持经络畅通是提高美容效果的基础。 那么怎样使身体的五脏六腑功能及经络中“气血”运行保持正常呢?怎样用最小的投资来实现二十一世纪最新医学目的:因此人们也意识到了非药物物理治疗法的重要性,以回归自然,顺其自然为倡导的“自愈能力”等愿望时尚。选用绿色的办法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与维护健康,真正使男士更英俊,女士更亮丽,而且使您更健康呢? 一个引起世界注目的集治疗、预防、诊断于一体的自然保健美容疗法诞生了,这就是生物全息经络调节美容刮痧法,也是二十一世纪美容的新观念:首先从人体健康的总控制系统——经络保持畅通着手,始终使抗病能量体——气血运行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使人体生物全息信息场和微循环始终处于量佳状态。也是二十一世纪最新医学目的:用绿色的办法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与维护人体的健康。 一、刮痧的历史由来: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劳动中民长期与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中发明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经过历代医家逐步深入研究和民众广泛实践,从推拿、热敷、针灸、放血等疗法中演变而来的一种非药物性方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扁鹊为虢太子治死厥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当时是利用石器作为刮痧器具进行刮痧治病;汉代则改用陶器进行刮痧治疗;唐宋时期运用苎麻、铜器、银器等作刮痧治病;到了元明时代,中医古籍里已有不少刮痧疗法的记载,常采用瓷调羹蘸香油进行刮痧治病。 清代郭右陶邃撰的《癌胀玉衡》一书可谓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痧证的专著,其中就是刮痧疗法的论述: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心气分的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劝之法;脏腑经络有痧,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药疗之。无足怪也。 由此可见,刮目相看痧疗法,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近年来刮痧疗法从民间技法到今天步入国际医学殿堂,并在各地掀起刮痧热潮。生物全息经络调节刮痧法经历了三个发展浪潮:即民间传统刮痧法——经络刮痧法——生物全息经络调节刮痧法。 俗话说人不因懒惰而变的贫穷,却因疾病能让一家甚至于一个国家贫穷如洗。本世纪西方现代医学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以下两个问题令人担忧:(1)现代医药费用之高已成为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沉重负担,形成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一、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 王不留行籽。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o.6× 0.8cm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 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二、失眠 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 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 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功能清心安神, 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三、支气管哮喘 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 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 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 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 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 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按压5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胆囊炎 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 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 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六、冠心病 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 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 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交 换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 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七、高血压病

直肠全息疗法

直肠全息疗法 直肠全息疗法(更新,欢迎转帖)-为国分忧为民解痛直肠全息自然疗法是调解人体脏腑疾病的反射学疗法.直肠是任督二脉的起点和交会点.在直肠内壁做 调理可以直接调动任督二脉气血,打通(任,督,中)三大主脉.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强身健骨,百穴畅通,给全身输送足够的气血和氧.中医专家经过多年的 探索、研究和反复实践,发现直肠反射是人的生命之源.揭开了人类健康长寿的奥秘.在直肠里反射点做调理的主要功效有:预防,诊断,保健,治疗,长寿,美容于一体的神奇作用.为自然疗法快速诊断和治疗疾病开辟一条全新的方法. 不需要花大钱上医院受大罪又能治好病. 直肠内壁是人全身疾病的反射区.也是病的根源.治病要从根本治起,才能 从速见效.古老的东方智慧结合现代电经络疗法于一体,不再是原始的手动调理模式.在不吸收病人病气的同时才不伤害自身,又能快速达到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加速医疗技术的创新和疗效.学医的人学会这种疗法将是手到病除.德善天下普 利群生 从古到今,美容一直是女性最热衷的话题,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从前有药熏、醋熏、香熏、热蒸等古传的自然美容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以祛斑、增白、保湿、防晒、防皱等的产品加上按摩,对人体面部出现的不同现象进行保养和 修饰,达到美容的目的。 事实上,人体的面部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从全息元论讲,人体大约由 60亿兆个细胞构成,根据科学克隆技术的理论,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就是该生 物体的一个完整的全息元。那么人体由60亿兆个缩影构成。 由于细胞构成各个不同组织和器官。因此各组织器官也是全息元。人体较 大的全息元如足部、手部、耳部、面部等。其中面部的眼、鼻、嘴、脸都是全 息元。这一些部位都有与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相对应的特定区域,并能反映人体 内部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信息。称之为反射区。那么人体内部功能下降、病变、直接反映在面部。使面部肌肤颜色呈现各种不同差异,影响美观。

耳穴诊断原理

耳穴诊断原理 全网发布:2011-06-23 20:42 发表者:李志明 (访问人次:1428) 自从法国罗杰Nogire.P的耳穴分布图问世以来,全球医学界在这个新的领域中,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近几年来,新的电子技术、电脑技术在耳穴诊、疗上的运用,促使临床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因此,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新学科——耳穴医学脱颖而出,事实证明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当人体某脏器患病时,在相应的耳穴处,出现“电阻抗”的变化。目前认为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有关。 一、耳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细胞膜为一种半透膜,对不同浓度和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膜外钠离子(Na+)的浓度高于膜内的36倍;而膜内钾离子(K+)的浓度高于膜外的38倍,浓度高者向低处流动。 当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或激惹时,则产生了以下程序: (1)钠通道首先开放,致使Na+内流,造成细胞内带正电荷的Na+离子增多,因此,电位突然升高,由-90毫伏上升到+20毫伏,这种膜内、外离子的运转所产的电位,叫作“动作电位”。 (2)继之,钾通道亦开放,则出现了K+外流,使膜内的电位下降至-60毫伏左右,以上为细胞内外离子因浓度不同而“主动转移”。 (3)钠—钾泵的工作,使钠、钾离子各回原位,恢复原来状态,即“静息电位”,大约为-70毫伏~90毫伏。钠原的工作须消耗能量ATP及产生生化代谢,此为离子的“被动转移”。 以上电位的变化,时间很短暂,且各处细胞不同,心肌细胞约为300~400毫秒,耳廓细胞生物电的电位变化,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细胞膜内、外离子的运转产生了电位的变化,即产生了“动作电位”,而它的 出现即为细胞兴奋的指征!我们用现代电子仪器即可捕捉到这些生物电的微妙变化。二、耳穴敏感点电学变化的形成 机体的体表与内脏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巴甫洛夫早在50年代即提出“体表——内脏功能相关”学说,这种相互关联,可以存在着一定的“定位”上的特异性,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心胶痛发作时的左上肢牵涉痛;胆囊炎发作时的右肩牵涉痛等,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是神经、体液以及经络——现称为第三平衡系统,而联系的动力是通过细胞的电学改变来实现的。 现代生理学实验表明,来自内脏或躯体某一部位的神经冲动,与来自皮肤某部或某穴位的神经冲动,可以到达同一或邻近的神经元,发生聚合反应并相互影响。因此,当某内脏或躯体某局部有病变时,这些病理性的冲动与耳穴相应的神经元之间,则发生了病理性的联系,而且大大提高了这些神经元的兴奋性,而这种兴奋性又可通过相应的神经元或经络传递到耳廓相应的耳穴,使该处发生电阻抗降低、导电量增高的电学变化,即形成了耳穴敏感点。 三、对耳穴的研究实验和学说 (1)美藉朝鲜人Cho.M.H经过20余次人体实验后,提出的“德尔他(delta)反射,印证了上述论点。他将电子测温计的探头固定在耳廓的指穴或足穴或肩穴或腹穴上,然后在躯体的相应部位,进行冷、热或针刺等刺激,在10~15秒内,相应耳穴的皮温上升1℃—5.5℃,维持时间不等,最长可达2小时,其中有个体差异;而非相应的耳穴,皮温则不升高。Cho.M.H指出:这种躯体(或内脏)、耳廓之间,存在着双向性的反射径路,这不仅是耳穴刺激法的基本反射径路,也是其他穴位(体穴)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由于这一反射图为三角形,颇似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故称为德尔他反射。(2)孙庆余氏认为,传导生物电的通路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生物电轴现象,它是一种独特的电子束,沿着特定的路线循行的电磁波,这种生物电在体内借助体液中含有的 答案第1页,总6页

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

从生物全息律看腹针的几个要点【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 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

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神阙—双天枢联线则成为矩形中的等分线,也就成了躯干上的胸腹分割线。也就是此线上为胸、下为腹。薄老曾有言:关元穴可治疗腰4、5椎体的病痛。这样看来,腹部的器官布散于神阙到关元间的区域,远远大于胸部所占面积。从四肢看,上肢位于滑肉门外侧1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位于外陵下1.5寸见方的面积中。下肢大于上肢,而四肢从整体比例上以又明显小于躯干。基于这种比例特点薄老提出了“灵龟”的拟形图。 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律第一定律[3]指出:生物体上一个全

中医治未病中医全息疗法

中医治未病---中医全息疗法 (2009-10-14 17:35:26) 转载 标签: 分类:科学中医--中西医互补 养生 保健 人体免疫 中药离子导入 中医 健康

中医全息疗法从免疫学角度入手,在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

和相关药物作用信息的认识,同时配合口服中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重新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产生巨大的超自我... 两千多年前,我国哲学家庄子提出了“一尺之垂,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其中已经含有“全息”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创立了全息生物学,他认为:在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文化方面以及在这三者之间,在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或整体与整体之间。广泛存在着结构、功能、过程和周期等形式的全息相关关系。这门新学科在本世纪生物科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后逐渐发展形成的全息生物医学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和带头学科之一。它专门研究人体各相对独立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 中医全息疗法,即通过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调整和维持人体的内部平衡,实现了中西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祛瘀与生新相结合的现代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中医全息疗法从免疫学角度入手,在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和相关药物作用信息的认识,采用穴位中药离子导入。同时配合口服中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重新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产生巨大的超自我修复能力,加速其新陈代谢与修复,祛瘀生新,清除肾脏内的免疫复合物和代谢产物,改善人体病理变化,稳定脏腑功能;并通过保护细胞膜,清除氧自由基等达到保护脏腑目的。

足心道、现代全息医学与华佗神履

足心道、现代全息医学与华佗神履 2010-06-01 足心道、现代全息医学与华佗神履汉代名医华佗很重视足部的引导术,验 证了许多从足部治疗全身疾病的特效疗点,作为专门的学科,编著了足部疗法 的经典著作,《华佗秘笈》足心道。用这种方法治病,不用药,不用洒,不用针,不用灸,不用摇动筋骨,不用牵动皮肉,只要在足部找到特效的治疗点、 在点拨之间治好了多种疾病。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华佗有妙手回春,手到 病除的神奇医术,但是各种隶书记载的却是华佗开方下药,药到病除;刮骨疗毒,刀到病除;行针治病、针到病除;真正称得是手到病除的不是别的疗法方法,是华佗的"足心道",就是神医华佗未言全息的古代足全息医学。在华佗"足心道"的影响下,隋唐两个朝代在太医院设有庞大的按摩科,并且把足部推拿、按摩设立为独立的学科,按照技术等级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和按摩生,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甚至用于危害病的治疗抢救。这种方法深受士大夫和 广大民众的推崇和喜爱。唐玄宗天宝年间,日本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将"足心道"引入日本。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学历并做官,将此法传入西方,而在中国本土受封建思想"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渐渐的衰落失传。而西方医学 界却很重视这种医疗方法融入西医神经学和解剖学的元素,在医疗实践中将"足心道"发展为足反射疗法。什么是现代全息医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医全 息医学科研队伍,在中医经络学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足反射疗法的经验,在吸 收医用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激光照片的底片碎片仍然保留全 部物象的全息术和全息克隆技术的理论,创立了现代全息医学的全新科学概念。全息医学揭示,人体笑道一个细胞,大到一个局部整体。都是一个全息元,都 包含着人体的全部生理信息和病理信息。在每个全息元上,都有人体各脏腑和 器官的缩影和定位。选择发育程度高、局部面积大、包含信息量大、末梢神经 丰富、对内脏和器官反应能力强的全息元进行物理刺激,能够准确的诊断疾病 和有效地治疗疾病,这门独立的中医新分支学科,就是现代全息医学。足全息 医学,是现代全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足底生命密码?人的双足是一个全息元,在这个全息元上,不仅能够找到人体心、肝、脾、肺、肾、头、眼、耳、鼻、嘴、手脚、胳膊、腿,甚至没一个牙齿的缩影和定位,而且还能

手部诊疗法

第一节手部诊疗法的概念 手部诊断与按摩疗法是古老而又新颖的一种方法手足是阴阳经脉气血会合联络的部位,人体生命力的旺盛和衰弱都和手足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手足灵活则四肢达生命力旺盛;手足不灵活行动缓慢,人体的机能就差。手部有344个穴位,70多个反射区,经常活动双手和按摩双手就可以防病和保健,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防冶血脂偏高,脑血管硬化,使消化系统通畅。常按摩双手大小鱼际可宣肺防咳,理脾调肝明目,促进心脏功能正常;常揉五指可使四肢双脚活动自如。常擦手背可调脊柱伸弯自如;颈柱活动灵活,灵活的双手是人们智力发达的水准,即所谓“心灵手巧”。 手部诊断与按摩简便易学,经济实用,不受时间、地点、条件及环境的限制。方便、易掌握,疗效好,见效快,无任何副作用,适合各种人群。是当今自我保健中最为理想的一种,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什么神仙与皇帝,健康全靠自己的努力。采取手部诊断与自我保健,主要是坚持不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第二节手部解剖图 1、腕骨:属于短骨,共八块,排成两列。近侧列由挠侧向尺侧依次为: 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2、掌骨:共五块,由挠侧向尺侧,分别为第1至5掌骨。掌骨的近侧 端为底,接腕骨;远侧端为头,接指骨;头底之间的部分为体。第一掌骨最短、最粗,第二掌骨最长。

3、指骨:是长骨,共十四个,拇指有两节指骨,其余各指都有三节。 由近至远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 手部经络 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胃),向下联络大肠,再上行穿过横膈膜,入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脉络)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掌面桡侧入寸口(桡动脉搏处),过鱼际,沿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桡侧端。 腕后支脉:从列缺穴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胸、肺、喉部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起于中府终于小商,共11穴,左右共22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