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分级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概述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在对本公司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二、编制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三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电离辐射的测量按照《GBZ125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的方法进行。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230-20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11]第52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2012]第47号令《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安监总局令[2015]第76号)《山东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安监发[2013]76 号)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目标1、企业层面:建立风险等级管控标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效能;2、监管层面:建立职业卫生风险等级管控和职业病预警、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科学精准、动态有效的等级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四、单位职业卫生概况1、粉尘工业园: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投料口最高浓度0.9 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包装工段最高浓度0.7mg/mK 2, 6-二澳-4- 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反应工全工段0.4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干燥包装全工段<0.4mg/m3。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模版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管理工作,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单位和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情况下,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
第三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减少职工的健康风险,并保障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四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应当坚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准确可靠,并依据监测结果对危害因素进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岗位,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
第二章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第六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是指对职业活动中的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监测工作,以获得职工接触危害因素的情况和程度。
第七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第八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应涵盖职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第九条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频次和范围,并及时调整计划以满足监测的需要。
第十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和保存,形成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分级管理第十一条职业危害因素分级管理是指根据职业活动中不同危害因素的性质和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和管理,以实现对危害因素的合理控制和防护。
第十二条职业危害因素应按照其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引起的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第十三条分级管理包括危害因素的评估、监测、防护和管理等措施,不同级别的危害因素将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十四条危害因素分级管理应当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并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分级管理措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管理制度1 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T 229)制定本制度。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包括:生产性粉尘;化学物;高温;噪声,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分级及其管理原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Z/T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生产性粉尘industrial dust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
按粉尘的性质分为:无机粉尘(inorganic dust.含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有机粉尘(organic dust,含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mixed dust,混合存在的各类粉尘)。
3.2有毒作业exposure to industrial toxicant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3.3热应激反应heat strain由热应激引起的全身性生理反应。
3.4生产性噪声 industrial n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5职业接触比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ratio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
4 分级4.1生产性粉尘分级原则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表其中:式中:B ——超标倍数C TWA ——8h 工作日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单位为毫克煤立方米(mg/m 3)C PC-TWA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3) 4.2化学物分级原则B=4.2.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见下表。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4篇)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引言:职业病是指因为劳动过程中接触、吸入、摄入或者接触到的职业性有害物质或者工作环境因素,导致工人患有的以各种类型的损害器官健康为主要特征,经过一定时间滞后性出现的疾病。
职业病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环境的质量,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显得非常必要。
一、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目的和基本原则:1. 目的: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环境的质量。
2. 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 科学合理,规范操作。
- 依法管理,责任明确。
- 公开透明,参与共享。
二、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的内容:1. 职业病危害评估和监测管理:- 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估,分析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检测;-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级管理,确定监测和控制的重点。
2. 职业病危害防控管理:- 设立专门的职业健康监管机构,明确职责和权力,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管理制度,包括防护用具、排风设备、通风系统等;- 制定职业病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加强职业病预防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
3. 职业病危害诊断和职业病的防治:- 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 制定职业病的诊断和防治规范,确保及时诊断和治疗职业病;- 加强职业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控制和阻断职业病的传播和扩散。
4. 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管理:- 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提高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 加强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事后处理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为了做好本厂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一、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在本厂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对本厂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建立本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监督检测由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每年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规范要求,由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检测人员和被检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共同确定,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三、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噪声、高温等危害因素。
四、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等相关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和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检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周期向本厂职业卫生领导小组报告,由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并在厂务公开栏公示。
五、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及时将作业场所或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测定结果整理后,存入本厂职业卫生档案。
六、对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给有关班组,督促其采取相关的治理措施,如仍不达标的应通知立刻停产,治理达标后方能生产。
七、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应制定年度检测计划和检测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实施。
八、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有关职业卫生检测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和本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2)是一种组织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旨在对职业病危害进行检测与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6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6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通用6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新大地公司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评估管理:一、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防治管理工作,搞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作业场所空气的粉尘浓度应符合下列标准(见表格)。
三、职业危害检测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1、总粉尘:⑴作业场所中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两次,地面每月测定一次。
⑵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一次。
2、呼吸性粉尘:⑴作业场所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一次,其他地点每6个月测定一次。
⑵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每月测定一次。
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每6个月测定一次。
4、粉尘检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按时上报。
四、粉尘检测的仪表、仪器必须按时到经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归口单位鉴定合格。
五、通风部要对检测报表、粉尘分散度、游离sio2、仪表、仪器的送检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各种防尘设施,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所属各部门和个人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应执行本制度。
第三条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各事业部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员工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二章职业危害的定义及范围第四条职业危害的概念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所有危害岗位,包括但不限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岗位、高温作业岗位、高空作业岗位等。
第三条公司领导层应切实重视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工作,注重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第四条公司应当建立职业危害岗位台账,详细记录危害岗位的情况、工作内容、危害因素等信息,并定期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第五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属于公司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委员会。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六条公司领导层负责制定职业危害岗位管理政策和目标,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第七条安全部门负责协助各部门制定职业危害岗位的管理措施、监督执行情况并定期进行评估。
第八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制定职业危害岗位相关的培训计划,确保员工了解职业危害岗位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第九条相关部门负责具体危害岗位的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制定操作规程、配备防护设备、监测工作环境等。
第十条员工有权了解自己所处岗位的危害性质和防护措施,应当遵守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并积极参与相关培训。
第三章防护措施第十一条所有从事危害岗位的员工应戴好防护设备,并正确使用,确保身体健康和安全。
第十二条在高温作业岗位,应加强通风换气,合理安排工时,提供充足的饮水和休息时间。
第十三条在高空作业岗位,应上岗前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接受相关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
第十四条对于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岗位,应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不受影响。
第四章监测评估第十五条公司应定期对危害岗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六条对从事危害岗位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症状,并做好协助和治疗工作。
第十七条各级管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危害岗位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措施,最大程度的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第五章处罚和激励第十八条对于违反职业危害岗位管理制度的员工,应逐级进行批评教育,并严格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处理。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5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精选5篇)职业危害管理制度篇11、目的为及时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并结合作业现场实际,提供有效的检测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价,对超出国家职业危害限值标准的作业场所制定各种防范对策和技术改造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因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过高对员工造成的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单位安委会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
3、工作职责3.1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案,规范检测方法,并对检测结果做出分析报告;3.2本单位安委会具体负责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按照事业部安委会要求开展检测工作。
3.3在本单位实施检测工作时,各部门经理以及兼职安全员需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
4、工作内容4.1某工厂安委会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进行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档案,并向事业部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同时向员工公布。
4.2检测原则4.2.1内部检测与专业服务机构评价检测相结合;4.2.2定期检测与日常检测相结合。
4.3检测范围4.3.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包括危害因素种类,检测时间、地点、浓度(强度)、国家允许标准及评价结论等内容。
4.3.2定期检测范围应包括能源动力作业场所(制冷车间)、生产作业场所(前处理超高温杀菌工段、配料工段,灌装工段)、化验室等。
4.3.3对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和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制冷岗位)进行日常检测,设置检测系统或自动报警装置,并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和登记管理,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4.4检测类别及方法4.4.1评价检测可以分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4.4.2定期检测粉尘检测,包括配料间、小料房,检测频率为1次/年;噪声检测,包括氨制冷车间、前处理岗位、灌装岗位,检测频率为1次/年;高温检测,主要指前处理作业岗位人员密集处,检测时段应集中在夏季出现高温时的工作时间段内;有毒物质浓度检测,主要指氨制冷车间,检测频率为1次/季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危害分级管理制度
一.设置目的
职业危害分级是企业实现职业健康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通过职业危害分级,可使企业掌握职业危害的致因、严重程度、接触人员的数量等,以便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计划,控制或减少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从事生产性毒物、粉尘、高温、体力劳动强度等四项作业进行分级的人员。
三.管理原则
1 .接触三、四级毒物危害人员比率小于1%
根据《有毒作业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1)有毒作业分级(见下表1)
分级指数C的计算公式:
C =
D * L * B
式中: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
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
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2)三项指标的确定
a.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2。
有毒作业分级表1
指数范围级别
C≤O0级(安全作业)
0<C≤6一级(轻度危害作业)
6<C<~24 二级(中度危害作业)
24<C~<96 三级(高度危害作业)
C>96 四级(极度危害作业)
表2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见GB 5044 表2) D
I(极度危害)8
II(高度危害) 4
III(中度危害) 2
Ⅳ(轻度危害)l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
①属于I级毒物(极度危害)的有:汞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氯乙烯、铬酸盐、重铬酸盐、黄磷、铍及其化合物、对硫磷、羰基镍、八氟异丁烯、氯甲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氰化物。
②属于Ⅱ级毒物(高度危害)的有:三硝基甲苯、铅及其化合物、二硫化碳、氯、丙烯腈、四氯化碳、硫化氢、甲醛、苯胺、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敌百虫、氯丙烯、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硫酸二甲酯、金属镍、甲苯二异氰酸酯、环氧氯丙烷、砷化氢、敌敌畏、光气、氯丁二烯、一氧化碳、硝基苯。
③属于Ⅲ级毒物(中度危害)的有:苯乙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六氟丙烯、苯酚、氮氧化物。
④属于Ⅳ级毒物(轻度危害)的有: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四氟乙烯、氨。
b.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见表3。
c.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
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超标倍数B的计算公式:
B = Mc/Ms-1
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g/m3;
Ms——该种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
d.填写有毒作业分级记录表(见表4),并计算接触三、四级毒物作业人员比率。
表3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 h L
≤2 1
2~5 2
>5 3
表4 有毒作业分级记录表
有害作业接触毒物毒物危国标规定测定结果超标有毒作业劳定级
点名称人数
(人)名称害程度
(级别)
(mg/m3)(mg/m3)倍数动时间
≤2h>2h
(3)接触三、四级毒物作业人员比率=(接触三、四级毒物作业人数/全厂工人数)×100%
2. 接触Ⅳ级粉尘危害程度作业人员比率小于5%
根据《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的规定:对于非毒物性粉尘,采用作业人员的接尘量来
表示(每人每日总通气量),单位:升(L)。
(1)按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分级(见表3)。
表5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
量,(%) 工人接尘时间
肺总通气量(L/
日·人)
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0 -1 -2 -4 -8 -16 -32 -64
≤10 -4000
-6000
>6000 0ⅠⅡⅢⅣ
>10-40 -4000 -6000 >6000
>40-70 -4000 -6000 >6000
>70 -4000 -6000 >6000
(2)填写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登记表,并计算接触Ⅳ级(最严重)粉尘作业人员比率。
(见表5)
(3)接触Ⅳ级粉尘作业人员比率=(接触Ⅳ级粉尘作业人数/全厂工人数)×100%
3 .接触Ⅳ级高温作业人员比率小于5%,按照《高温作业分级》规定进行分级。
(1)按高温作业分级表进行高温作业分级(见表6)。
表5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登记表
有害业点名称工
种
拄触
人数
国标
规定
测定
结果
超际
倍数
粉尘中二氧化硅含量(%)
肺总通气量升/日.
人
定级
(人)(mg/m3)(mg/m3)<10 ≧10~40 >40~70 >70 -4000 -6000 >6000
表6 高温作业分级表
接触高温作业时间
(min)
WBGT指数℃
25-26 27~28 29-30 31-32 33-34 35~36 37-38 39-40 41-42 43-44
<120 I I I I II II II III III III 121~240 I I II II III III ⅣⅣ
24l~360 II II III III ⅣⅣ
≥361 III III ⅣⅣ
(2)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
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种参数,并由下列公式计算而获得。
室内作业:WBGT = +
室外作业:WBGT = + +
(3)填写高温作业人员分级登记表,并计算接触Ⅳ级(最严重)高温作业人员比率。
(见表7)(4)接触Ⅳ级高温作业人员比率 =(接触Ⅳ级高温作业人数/全厂工人数)×100%
4 .接触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比率小于1%,按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规定进行分级。
(1)按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表进行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
(见表8)
表7 高温作业人员分级登记表
作业地点名称工种人数(人)接触高温作业时间(min) WBGT指数(℃)定级
表8 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 ≤15
II >15~20
III >20~25
Ⅳ>25
(2)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t = T×M×S×W×10
式中:t——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
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推/拉=;
10——计算常数。
注:T(%)=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工作日总工时(min)×100%
=∑[各单项劳动占用时间(min)/工作日总工时(min)l×l00%
M(KJ/(min. m2))=单项能量代谢率(KJ/(min. m2))×单项劳动占用时间(min)+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KJ/(min. m2))×休息占用的时间(min)/工作日总工时(min)1×100%
(3)填写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统计表,并计算接触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比率(见表9)。
表9 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统计表
作业地点
名称工种
人数
(人)
劳动时间率
(%)
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
谢率KJ/()
性别
系数
体力劳动
方式系数
体力劳动
强度指数
定级
(4)接触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比率=(接触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数/全厂工人数)×100%
有害作业点名称
接触
人数
(人)
毒物
名称
毒物危
害程度
(级别)
国标规定
(mg/m3)
测定结果
(mg/m3)
超标
倍数
有毒作业劳
动时间定级
≤2h>2h
TD-2槽 4 铬I <≤2h二级五.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登记表
有害业点名称工
种
拄触
人数
(人)
国标
规定
(mg/m3)
测定
结果
(mg/m3)
超际
倍数
粉尘中二氧化硅含量(%)
肺总通气量升/日.
人定级
<10 ≧10~40 >40~70 >70 -4000 -6000 >6000
木粉尘
木
工
13 3 0
六. PATIN高温作业人员分级登记表(按7-10月份最高温度为统计周期)
作业地点名称工种人数(人)接触高温作业时间(min)WBGT指数(℃)定级剪切线捆包8 400 37-38 >IV
七.PATIN Ⅳ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人员统计表
作业地点名
称工种
人数
(人)
劳动时间率
(%)
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
谢率KJ/()
性别
系数
体力劳动
方式系数
体力劳动
强度指数
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