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说课稿
北师版八下生物说课稿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首先我谈谈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第1课时(本节共需3课时),第3节是第8 单元生物与环境板块的内容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八年级下册的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概述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的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说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
知识目标:1.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能力目标:1.通过对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关系讨论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讨论学习从而让学生建立生物观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是统一的。
三、说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重点:(1)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活动。
(2)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四、说教法考虑到初中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8.23.2 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概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与技能: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说课稿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单元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认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对于学生来说从初一开始学习生物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所以在此次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的生活,关注人体的健康以及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
本单元包括两章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后懂得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2.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食物链为基础的能量流动及特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3.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4.描述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5.关注城乡环境问题及其家居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1.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4.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3、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4、简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5、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维持稳定性的条件;6、描述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7、举例说明城乡环境问题,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8、分析说明我国在解决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方面对世界的贡献。
能力目标:1、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活动迁移到分析其他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物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已有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8课件

3、生态农业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农业 生产中废弃物得以充分利用,减少了对环境 的污染。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练习:课本P99 思考与练习
四、本课小结
关注农村环境生产活动会影Fra bibliotek环境{
生态农业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学生作业:基础训练P64 基础夯实和能力提高
归纳提升:
发展生产,提高生活品质,不能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 间的关系。
保护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呢?
1、学生交流表达
2、归纳总结: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做环保宣传员等。
二、生态农业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P98思考题 视频:生态农业好
某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几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及特点。
第二节 关注农村环境
一、生产活动会影响环境
学生活动:《对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学生分组交流表达。
旧 农 村
新 农 村
伴随着农村的发展而来的是……
水体污染
土地污染
大量使用农药、化 肥、除草剂等
耕地减少
学生交流表达:生态农业的特点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得到了多次重复利用:
第一次物质能量传递:农作物——家禽、家畜——人 第二次物质能量传递:农作物秸秆、粪便——沼气— —照明、煮饭等 第三次物质能量传递:沼渣——鱼
归纳提升
生态农业的特点:
1、从生态农业的结构上看,有传统的种植业、 养殖业,还有农产品加工业。
北师大版八★下册生物教案

读书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年轻是读书就像是迎着朝阳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拥有善良的心和美丽的生命,夜里便拥有一轮清月;拥有善良的心和美丽的生命,清晨便拥有一轮红日。
无论做什么事,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春期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指导思想: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继续担任八年级班的生物教学任务。
经过一学期来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五个班的及格率都达到了八成以上,优秀率接近六成。
虽如此,但仍有极少数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故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生物的重视程度。
这个学期要想办法继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教学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材情况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生物的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生物技术。
共5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
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教学目标: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3章第2节 《生态系统概述》课程教学设计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概述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各组成充分的作用。
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文字和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资料处理能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播放视频《鹬》,让学生认真看,然后提出问题:鹬生存的环境有哪些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有哪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观看小视频对学生们认真观看视频的表现给以表扬。
视频中鹬的不断努力的尝试克服海水的恐惧终于学会了自己觅食,希望学生们也要有这种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注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看完视频讨论交流,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刚刚提出的问题。
回答的很棒我们给他鼓鼓掌。
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复习旧知)假如鹬离开了这样的生存环境还能够生存下去吗?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许多生物,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统一整体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引出新课)二、新课教学(一)生态系统的定义1、让学生再次描述视频中画面的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假设你是海鸟如果没有了这片大海这片沙滩你还能生存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生态系统概念,教师明确概念要点:(1)所有生物;(2)生活环境。
两个要素合在一起,才构成生态系统,缺一不可。
(让学生明白生物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学习生态学知识可帮助我们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美好家园,促进和谐发展。
)2、学生举出自己收集的生态系统资料,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8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农村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欲望,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和指导。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5.观看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生态农业的纪录片,如《绿色革命》、《农业的明天》等,了解生态农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家长参与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生态农业在家乡的应用,了解家长对生态农业的看法和建议,增进家校互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学校等举办的生态农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农业科普宣传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4.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他们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关注农村环境,生态农业在农村环境的应用”为主题,紧密结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8.24.2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知识讲解与互动: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态农业的原理、模式及其在农村环境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全册 公开课教案【80页,】教案

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生命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
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
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教师设问】: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
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
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导出】:“自然发生论”。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
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
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
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
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
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导出】:“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认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对于学生来说从初一开始学习生物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所以在此次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的生活,关注人体的健康以及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
本单元包括两章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后懂得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2.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食物链为基础的能量流动及特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3.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4.描述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5.关注城乡环境问题及其家居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1.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4.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简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5、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维持稳定性的条件;
6、描述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7、举例说明城乡环境问题,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8、分析说明我国在解决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方面对世界的贡献。
能力目标:
1、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活动迁移到分析其他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物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已有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制作生态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了学生的生命科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
保护地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本章贯穿阅读,观察,活动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探究学习热情。
2、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学法指导
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有关教材内容
2、听课时积极大胆思考
3、课后及时完成课外练习
指导措施:
1、利用电脑动画,吸引学生,引起注意
2、复习相关知识,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3、利用多媒体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
4、联系生活实际,营造愉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生态系统概述 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课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课时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2课时
关注城乡环境 2课时
家居环境与健康 1课时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
★以讲故事的形式简要介绍凯巴森林的情况,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生态系统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从视觉上认识生态系统的特点。
思考:你能尝试说出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吗?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入主题后,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主题进行探究。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了哪些组成成分呢?
下面我们以凯巴森林为例进行分析。
思考: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以将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这个森林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3.凯巴森林中的黑尾鹿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4.要保证各种生物的生存,森林中还应具有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个例中归纳出生态系统的共性,即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了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的生物部分。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体现了什么生物关系呢?(设计意图)利用这句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考分析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思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是不是只有一条食物链呢,不同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有没有联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建立起食物网的概念。
★组织学生观察草原上的一部分生物,设问:①这些生物之间什么关系?尝试将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
②该食物网由几条食物链构成?③它们是哪几条,找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④如果没有某种动物,食物网会如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逐渐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观念,规范食物链的写法,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活动: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
展示水族箱的图片请学生思考:
1、水族箱中的各种动物如何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
2、水族箱中的各种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何方?这些植物是怎样获得所需的能量的?
3、能量如何在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中流动?
4、各种生物获得的能量是不是可以全部用于它们的生命活动?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活动可以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他们观察图片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展示碳循环的图片请学生思考:
1、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怎样进入到生物体的?
2、与生产者比较,消费者获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3、生物体哪些生命活动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得到补充?
4、碳在生态系统中是怎样循环的?
5、根据碳循环的途径和特点,推测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途径和方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读图,锻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思考:1、通过对碳循环的学习,你能归纳出物质循环的概念么?
2、物质循环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现有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
△活动:尝试一下制作生态瓶(模拟淡水生态系统)
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资料,提出实验方案,然后制作一些简易的生态瓶。
这个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为第三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破坏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想一想为什么鹿的数量不断减少?
3.凯巴森林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教材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引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维持稳定性的原因,以及导致生态系统失去调节能力的原因。
★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怎样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为24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
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环境
生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