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太原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

合集下载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唐)白居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②(唐)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④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注释)①菜甲:菜初生的叶芽。

②本诗作于854年,即作者只身远赴四川梓州入幕府任职第三年。

③无赖:即无心。

④元亮、亚夫: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和汉代大将周亚夫。

1.“草芽菜甲”和“花须柳眼”都写出了景色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借春景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答案】1.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2.相同点:赞叹春天的美好,体现踏春出行的人们快乐融洽的氛围。

不同点:李商隐的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羁泊天涯的痛苦,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白居易的诗主题情感较为单一。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意思是“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花须柳眼各无赖”的意思是“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

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

白居易的诗描写了惊蛰时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表现了出游的轻松心情;李商隐的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清丽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杜甫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2020-2021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1.卷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1.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眼的提取能力。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赏析诗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从题材看,与这首诗相近的是()A.《商山早行》B.《春望》C.《过零丁洋》D.《游山西村》2.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1.A2.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因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3.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1.这首诗和《商山早行》都属于羁旅怀乡之作,题材相同。

B项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C项表达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D项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故选A。

2.颈联是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

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

3.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本诗最后两句的“烟月”与“鱼船”是让人心生欢乐之景,但却曲折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高度赞美女子的秀外慧中,为下文写男子的热切追求做铺垫。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山①[宋]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②陂(bei):池塘。

③堑:这里指水渠。

(1)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1)“输”字用了拟人(化静为动)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2)写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境。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输”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池塘,春水涨满池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境的感悟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这首诗是写王安石的闲适生活。

开头说,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

两句概括了眼前的景色。

下面转一笔就写自己: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也因为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到底落了多少瓣。

待他感到坐倦了,于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写出诗人留连于自然的美景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绪。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入黄溪闻猿(唐)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百度)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百度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C.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后一个开放的花,也暗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元稹的《菊花》中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仿照下面的咏物诗,请为其中的一物再写一句符合这个物的特征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或道理。

(1)鹦鹉①虽然巧舌如簧,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凭借勤学苦练,才有自己的绝门独活。

(2)藤①爬得再高,还是大树的附庸。

②懂得与大树真诚合作,向阳枝头才有它一席之地。

【答案】1.①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②在咏物诗中,诗人往往借助所咏之“物”并抓住物的特征来来表达感情;③或者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D3.示例:鹦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总胜于在雕笼中乞食学舌。

【解析】1.结合百度对咏物诗的介绍可知: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020-2021太原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

2020-2021太原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蔡襄《乞③用韩琦②、范仲淹》注:①支:通“肢”。

②乞:乞求,请求。

③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②固.不病矣(_____)③使.良医不得尽其术(_____)④不惮.改作(_____)2.两文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他们的建议有什么相同之处?3.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①恨:遗憾。

②固:本来。

③使:假使。

④惮:怕,畏惧。

2.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蔡襄提出的建议是“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或选抜贤才,听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相同之处:都认为贤材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贤材。

3.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列举“两汉”事例,通过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有力阐明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危害,从而想使刘禅更好地接受“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乙文则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病人治病喻天下之病,形象有力地论述了选拔良臣的重要性。

【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⑥斗:通“陡”。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颔联“筼筜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筼筜”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E. 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BD2.(1)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

(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

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项,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答案解析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列对《十五从军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八十始得归”中“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本诗是一首叙事诗,采用第一人称,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诗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写出了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萧条衰败的景象。

所以B项对这四句话“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B”。

..的请选“A”,错误(1)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A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1.A项错误,此诗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燕然: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所以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2.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李白乘舟渡江从遥远的荆门外,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B.颔联写高山随着平野渐渐隐去,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C.颈联写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D.尾联写作者还是更怜惜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作者的万里行舟。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B.“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D.颔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在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远景与近景。

3.对这首诗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B.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C.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D.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愈有意味”。

高适《除夜作》,也写到“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因自己思乡而想象家里人思己,从对方入手来写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

“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因思乡而愁,却说家人哀愁之中又是一年。

这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不同的。

【答案】1.C2.D3.D【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项错误,应该是来到遥远的荆门,而不是从遥远的荆门出发;B项错误,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而不是山和平野渐渐隐去;C项正确;D项错误,怜:怜爱。

不能说成怜惜,没有可惜之意,应该是爱恋,怜爱。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项错误,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长江的近景与远景,而不是远景与近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D项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理解为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所以,这种借他物而言己情的手法与“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中所用的手法是一样的。

故选D。

3.赏析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忽然飘来一阵蔷薇花香,香气沁人心脾。

2.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池水”“微风”“蔷薇”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4.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1.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前两句的句意分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使人联想到孤独难眠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久久地望月苦思: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诗人表达心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

该诗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借景抒情,“地白”“栖鸦”“冷露”烘托出诗人一种凄凉的心境,结合后两句的苦思: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可见诗人心境的凄凉。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根据题意,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忽然宕开、对比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是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二是抒发情感含蓄,委婉,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5.阅读苏轼的《阮郎归初夏》一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①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②。

玉盆③纤手弄清泉。

琼珠④碎却圆。

①水沈: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②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③玉盆:指荷叶。

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④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1)词的上片采用手法,突出了环境的特点。

(2)结合本词内容,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全词以描写为主,写人写景细腻精致,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B.“绿槐”“高柳”“新蝉”和“熏风”都是初夏的典型特征。

C.苏轼的这首闺情词,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

D.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

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3)试分析下片“玉盆纤手弄清泉。

”句中“弄”字的妙处。

【答案】(1)以动衬静(对比)、清幽(寂静).(2)C (3)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词的上片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对比),突出环境的清幽。

(2)C项理解有误。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

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

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

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

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

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6.赏析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鹤”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1.C2.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