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题文】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谈论、抒情、描写。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其中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抒情,因此诗歌的抒情方式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都有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我们肯定要高度重视,应娴熟把握抒情方式的内涵和高考命题、答题规律。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心情,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这首词写梦忆江南,李煜降宋后,懊悔长伴,追忆不断“多少恨”直接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谈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1.触景生情是指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
情因景起,先有景后有情。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从闺妇“不知愁” 说起;其次句承上“不知愁”来;第三句转出“忽见”二字,正是“杨柳”勾起了少妇的情思,触景生情,产生怨恨之情。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周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备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哀痛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完整)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古诗词中虚实手法详解辨析

2023高中语文备考-古诗词中虚实手法详解辨析对虚实手法的鉴赏,是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中的一个难点。
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一考点没有系统的认识。
那么,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如何辨认呢?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下面就来说说古诗词常见的虚实手法。
一、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内心的情怀。
【例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的赤壁之景与自身状况为实写,追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是虚写,虚实对比中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高考复习: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一——“对写法”

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一——“对写法”古典诗词“对写法”例说在表现怀人主题的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往往借助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法”。
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
《周南·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的闺怨诗作。
第一章写思妇思念远在他乡的征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后三章则以思家念归的征人口吻来写的,反复铺陈他在旅途中的辛劳和愁思,从而将思妇怀人的惆怅之情从征人思归这一角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到了唐代,用对写法写成的怀人之作更为多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在构思上,诗人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却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三、四两句诗人蹊径独辟,想像兄弟们重九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时因感到少了客居在外的自己而倍生思念之情。
这一写法,不仅有新意,而且把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意表达得曲折而浓郁。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一家欢聚。
而诗人却身居客舍,远离家人,只能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
承前一、二两句,诗人似乎应该倾吐此刻的思乡之情了。
可是,诗人笔峰一转,撇开自己,从千里外的家乡写起:“故乡今夜思千里。
”“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另一种表现。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体身。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二、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三、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四、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五、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夸、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
“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
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
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 ",它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留白在艺术创作中应用很广,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与留白艺术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能够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顾的成效,能够创建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地。
与西洋绘画中最大的不一样的是,中国画不会画满,而在尺幅上留下大批的空白,让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诗歌和其余文学式样的最大的不一样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建,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像。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诗和画老是作为姊妹艺术如影相随的,诗情与画意就像同枚硬币的两个面,绘画与诗词所创建的艺术境地常常相通。
好多诗词歌赋都借鉴了绘画的很多的留空手法,获得了有效的审美成效。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珍宝。
它把境界美、音韵美以及真理美交融为一体,产生了特别的审美成效,学生能够从这类艺术中遇到美的熏陶。
古典诗词艺术中特别讲究‘留白’,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激荡的艺术境地。
这是对诗歌留白理论最为精粹的阐述,他重申了诗的语言一定特别1 / 5精警、委婉,力争少写甚至不写,让人在艺术空白中作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建,即作者经过‘不着一字’的特别艺术手段,给读者留下能够浮想联翩的‘留白’,把创作与赏识,读者与作者联络起来,共同创建了‘尽得风流’的诗歌特别形象——那种余味无量的深沉境界。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的留白特点(一)意象留白留白艺术与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亲密有关。
从口耳相传的民歌开始,写景则借景抒怀,咏物则托物言志。
所写之光景,就是客观的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意。
在乎象的空白中,读者要借助联想、想象掌握诗歌意象,就意会诗歌的要旨,进入了诗歌的境界,感知诗人的感情。
所谓意象的构造,就是指一首诗中的很多意象,或由于近似而相属、或由于相反而比较,或由于联想而相应,此呼彼答、有机发展,成为一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古典诗文2013-08-27 22235d56b7b40102e9rn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拟人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
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再举几个例子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
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9.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0.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1.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