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基本概念和术语
高效液相色谱仪常识

被分离组分在柱中的洗脱原理
Ⅱ 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1.色谱图和峰参数
⊕色谱图(chromatogram)--样品流经色谱柱和检测器,所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又称色谱流出曲线(elution profile).
⊕基线(base line)--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T)--T=B/A,用以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也称为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或不对称因子(asymmetry factor)《中国药典》规定T应为0.95~1.05。T<0.95为前延峰,T>1.05为拖尾峰。
⊕峰底――基线上峰的起点至终点的距离。
4.相平衡参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K)--在一定温度下,化合物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K=[xs]/[xm]
Cs-溶质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Cm-溶剂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分配系数与组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也与温度、压力有关。在不同的色谱分离机制中,K有不同的概念:吸附色谱法为吸附系数,离子交换色谱法为选择性系数(或称交换系数),凝胶色谱法为滲透参数。但一般情况可用分配系数来表示。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V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流出溶剂的体积。又称洗脱体积。VR=F*tR .
⊕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tR’)--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也称折合保留时间(reduced retention time)。在实验条件(温度、固定相等)一定时,tR’只决定于组分的性质,因此,tR’(或tR)可用于定性。TR’=tR-t0
什么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

什么是HPLC(高效液相色谱)?简史和一些定义液相色谱(LC)是俄国植物学家Mikhail S. Tswett在20世纪初定义的概念。
他当时专注于使用填充有颗粒的柱子分离用溶剂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叶色素],这是液相色谱史上的先驱性研究。
Tswett用颗粒填充开放式玻璃柱。
他发现粉状白垩[碳酸钙]和氧化铝这两种特殊材料对分离有用。
他将样品[均质化植物叶子的溶剂提取物]倒入柱中,使样品通过颗粒床。
然后使纯溶剂通过。
当样品在重力作用下穿过柱子时,可以观察到样品分成了不同颜色的谱带,这是因为某些组分的移动速度快于其他组分。
他将这些不同颜色的分离谱带与样品中最初包含的不同化合物联系起来。
根据各种化合物对颗粒的化学吸引力强度不同,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分离。
对颗粒有更强吸引的化合物移动速度减慢,而对溶剂有更强吸引的其他化合物移动速度较快。
该过程可以描述如下:样品中包含的化合物在称为流动相的移动溶剂与称为固定相的颗粒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分布或分配。
这导致各种化合物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从而引起化合物的分离。
Tswett创造了色谱(chromatography)[来自希腊词chroma(意思是颜色)和graph(意思是书写)的组合,即“彩色的书写”)]一词来描述其色彩斑斓的实验。
[有趣的是,俄语名字Tswett的意思是颜色。
]目前,各种形式的液相色谱已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一种强大工具。
液相色谱(LC)技术液相色谱可使用平面技术[技术1和2]或柱技术[技术3]来实施。
柱液相色谱的功能更为强大,并且具有更高的样品容量。
在所有情况下,样品都必须先溶解在液体中,然后输送到色谱装置之上或色谱装置内部。
技术1.将样品以点状形式上样到固定在玻璃板表面上的色谱颗粒[固定相]薄层上,然后使液流流过该薄层。
板的底部边缘置于溶剂中。
当溶剂[流动相]扩散至干燥颗粒层并沿玻璃板向上移动时,通过毛细管作用产生液流。
这种技术被称为薄层色谱或TLC。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第一节概述(Generalization)以高压液体为流动相的液相色谱分析法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色谱分离分析技术。
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样品不需气化,只需制成溶液即可)的特点,适用于高沸点、热不稳定有机及生化试样的分离分析。
HPLC基本方法是用高压泵将具有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的样品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内进行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由记录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再进行数据处理而得到分析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液-液色谱法和液-固色谱法;按色谱原理不同可分为分配色谱法(液-液色谱)和吸附色谱法(液-固色谱)等。
目前,化学键合相色谱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液-液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上,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学键合相,具有固定液不易流失的特点,一般认为有分配与吸附两种功能,常以分配作用为主。
C18(ODS)是最常使用的化学键合相。
根据固定相与流动相极性的不同,液-液色谱法又可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当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正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当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反相色谱法,主要用于非极性物质或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
《中国药典》中有50种中成药的定量分析采用HPLC法,在中药制剂分析中,大多采用反相键合相色谱法。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目前经典LC主要用于制备,若用于分析则采用脱机或非连续检测。
经典LC填料缺陷,通常是填料粒度大、范围宽、不规则,不易填充均匀,扩散和传质阻力大,谱带展宽加大。
它存在致命弱点:速度慢、效率低和灵敏度低。
HPLC填料(高效固定相)颗粒细、直径范围窄、能承受高压。
高效液相色谱的术语

高效液相色谱的术语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中,有一些常用的术语和概念:
1. 色谱图(Chromatogram):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时间的曲线图,其纵坐标为信号强度,横坐标为时间。
2. 色谱峰(Peak):色谱柱流出组分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响应信号。
3. 峰底(Peak Base):峰的起点与终点之间连接的直线。
4. 峰高(Peak Height):峰最大值到峰底的距离。
5. 峰面积(Peak Area):峰与峰底之间的面积,又称响应值。
6. 基线(Baseline):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仅由流动相所产生的响应信号。
7. 基线飘移(Baseline Drift):基线随时间定向的缓慢变化。
8. 基线噪声(Baseline Nois e):由各种因素所引起的基线波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高效液相色谱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最新整理HPLC的常用术语解释

H P L C的常用术语解释高效液相色谱法(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L i q u i d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H P L 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等。
它是在生化和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柱层析仪。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H P L C的常用术语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哦!第一部分色谱曲线1、色谱图(c h r o m a t o g r a m):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时间或流动相流出体积的曲线图,或者通过适当的方法观察到的纸色谱或薄层色谱斑点、谱带的分布图。
2、(色谱)峰(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i c p e a k):色谱柱流出3、峰底(p e a k b a s e):峰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连接的直线4、峰高(h,p e a k h e i g h t):色谱峰最大值点到峰底的距离(图1中的B E)。
5、峰宽(W,p e a k w i d t h):在峰两侧拐点(图1中的F,G)处所作切线与峰底相交两点的距离6、半高峰宽(W h/2,p e a k w i t h d a t h a l f h e i g h t):通过峰高的中点作平行于峰底的直线,此直线与峰两侧相交两点之间的距离(图1中的H J)。
7、峰面积(A,p e a k a r e a):峰与峰底之间的面积8、拖尾峰(t a i l i n g p e a k):后沿较前沿平缓的不对称的峰。
9、前伸峰(l e a d i n g p e a k):前沿较后沿平缓的不对称的峰。
(又叫伸舌峰、前延峰)10、假峰(g h o s t p e a k):除组分正常产生的色谱峰外,由于仪器条件的变化等原因而在谱图上出现的色谱峰,即并非由试样所产生的峰。
这种色谱峰并不代表具体某一组分,容易给定性、定量带来误差。
高效液相色谱提纲

高效液相色谱提纲色谱的基础知识第一章色谱分析法概述一、色谱分析法发展简介二、色谱法分类1、按两相状态分类2、按操作形式分类3、按分离原理分类三、HPLC与其他方法的比较1. 色谱法与精馏、萃取分离比较2. 色谱法与光谱、质谱分析方法比较3. 高效液相色谱与经典色谱的比较4. 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的比较四、色谱法特点五、现代色谱法应用领域六、有关色谱主要期刊与书籍第二章色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一、色谱流出曲线二、色谱图中的基本术语三、分配平衡四、色谱法的基本理论五、色谱法基本分离方程第三章色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的知识第四章高效液相色谱仪第五章色谱分离系统一、液相色谱分离原理及分类(一)分离原理(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二、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1.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以承受高压能力来分类2.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按孔隙深度分类3.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以化学组成来分类三、流动相1.对流动相溶剂的要求:2. 流动相及流动相的极性3. 流动相的组成四、色谱柱1. 色谱柱的构型2. 色谱柱寿命第六章液固色谱法和液液色谱法一、液一固吸附色谱法(LSAC)1.分离原理 2.固定相 3.流动相二、液一液分配色谱法(LLPC)1.分离原理 2.固定相 3.流动相第七章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一、化学键合固定相二、反相键合相色谱法三、正相键合相色谱法四、离子性键合相色谱法第八章离子交换和离子色谱法一、离子交换色谱法1.离子交换色谱原理2.固定相3.流动相二、离子色谱法1.离子色谱法原理2.离子色谱具有以下优点3.离子色谱装置类型4.离子色谱的应用第九章体积排阻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食品中的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维生素C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药品中的苯甲酸与水杨酸样品处理、条件优化及应用第十章色谱分析样品处理一、样品的采集二、常用样品制备技术(一)溶剂萃取***1. 液-液萃取液-液萃取新技术——液相微萃取2. 液-固萃取3. 液-气萃取(溶液吸收)4. 萃取溶剂的选择(二)蒸馏1. 简单蒸馏2. 分馏3. 减压蒸馏4. 水蒸气蒸馏(三)固相萃取***1. 固相萃取的模式及原理2. 固相萃取的常用吸附剂3. 固相萃取的装置及操作程序4. 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四)膜分离(五)衍生化技术*(六)其它样品制备技术*1. 超临界流体萃取2. 微波萃取技术第十一章衍生化技术及浓缩柱一、衍生化技术(一)按衍生化反应分类1.衍生化反应满足条件2. 按衍生化反应类别分类(二)按衍生化的方式分类1. 柱前衍生2. 柱后衍生二、浓缩柱第十二章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及建立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一、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一)高效液相色谱中色谱参数的相关性1. 色谱参数的分类2. 色谱参数的相关性(二)色谱分离条件优化标准的选择1. 难分离物质对的峰对分离优化标准2. 整体色谱图的优化标准二、建立HPLC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一)样品的性质及柱分离模式的选择1. 样品的溶解度2. 样品的分子量范围3. 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分析特性(二)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1. 容量因子和死时间的测量2. 色谱柱操作参数的选择3. 样品组分保留值和容量因子的选择4. 相邻组分的选择性系数和分离度的选择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实验技术和分析应用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实验技术1. 溶剂的纯化技术2. 色谱柱的装填技术3. 色谱柱的平衡、保护与清洗、再生技术二、HPLC法的分析应用第十四章液相制备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基础知识总结

(LC-MS),有效的弥补了色谱法定性分析特征性差的弱 点,成为最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之一, LC-MS在选择性、 灵敏度、分子量测定和提供结构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 势,能够同时获得可靠的定性定量结果,因而被广泛应 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杂质、副产物、降解产物等的鉴 定和测定)、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研究 (包括代谢物的结构确定及定量)和临床医学研究(如 蛋白异常的研究)。 LC-MS已成为新药研究必不可少的 手段。20世纪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崛起克服了
高效液相色谱基础知识总结
二、基本概念和术语
一、色谱图和峰参数 1、色谱图(chromatogram)--样品流经色谱柱和检测器, 所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又称色谱流出曲线(elution profile)。 2、基线(base line)--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 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一般应平行 于时间轴。基线反映仪器及操作条件的恒定程度,主要 由流动相中的杂质等因素决定。
键合相色谱法是将类似于气相色谱中的固定液的液 体,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到硅胶表面,从而形成固定相。
高效液相色谱基础知识总结
采用化学键合固定相的色谱法称为键合相色谱。若采用 极性键合相、非极性流动相,则称为正相色谱;采用非 极性键合相、极性流动相,则称为反相色谱。这种分离 的保留值大小,主要决定于组分分子与键合固定液分子 间作用力的大小。
高效液相色谱基础知识总结
气相色谱法不能直接用于分析难挥发、热不稳定及高分 子化合物等的弱点,大大扩大了色谱法的应用范围,把 色谱法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 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特点。HPLC具有的同 时分离和分析的功能对于体内药物分析和体内内源性物 质的分析及成分复杂的中药分析尤其重要。 HPLC的分离 功能还广泛用于药物的纯化和制备,如用制备色谱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原理和操作详解

高效液相色谱之巴公井开创作我国药典收载高效液相色谱法项目和数量比力表:鉴于HPLC应用在药品分析中越来越多, 因此每一个药品分析人员应该掌握并应用HPLC.I.概论2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2二、HPLC的特点和优点2三、色谱法分类3四、色谱分离原理3II.基本概念和理论5一、基本概念和术语5二、塔板理论8三、速率理论(又称随机模型理论)9III.HPLC系统10一、输液泵11二、进样器13三、色谱柱14四、检测器17五、数据处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20六、恒温装置20IV.固定相和流动相20一、基质(担体)20二、化学键合固定相22三、流动相231.流动相的性质要求232.流动相的选择243.流动相的pH值244.流动相的脱气255.流动相的滤过256.流动相的贮存267.卤代有机溶剂应特别注意的问题268.HPLC用水26V.HPLC应用27一、样品测定27二、方法研究27附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复核细则28一、对起草单元的要求:28二、对复核单元的要求:28I.概论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mobile 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 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年夜小、强弱分歧, 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分歧, 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 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年夜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 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 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 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 小颗粒具有高柱效, 但会引起高阻力, 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 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 HSLP).也称现代液相色谱.二、HPLC的特点和优点HPLC有以下特点:高压——压力可达150~300 Kg/cm2.色谱柱每米降压为75 Kg/cm2以上.高速——流速为0.1~10.0 ml/min.高效——可达5000塔板每米.在一根柱中同时分离成分可达100种.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同时消耗样品少.HPLC与经典液相色谱相比有以下优点: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 min, 有些样品甚至在5 min内即可完成.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到达最佳分离效果.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 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柱子可反复使用——用一根色谱柱可分离分歧的化合物.样品量少, 容易回收——样品经过色谱柱后不被破坏, 可以收集单一组分或做制备.三、色谱法分类按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挥发性化合物.GC根据固定相分歧又可分为气固色谱法(GSC)和气液色谱法(GLC), 其中以GLC应用最广.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低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热稳定性差的物质.LC同样可分为液固色谱法(LSC)和液液色谱法(LLC).另外还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它以超临界流体(界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物相)为流动相(经常使用CO2), 因其扩散系数年夜, 能很快到达平衡, 故分析时间短, 特别适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按原理分为吸附色谱法(AC)、分配色谱法(DC)、离子交换色谱法(IEC)、排阻色谱法(EC, 又称分子筛、凝胶过滤(GFC)、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亲和色谱法.(另外还有电泳.)按把持形式可分为纸色谱法(PC)、薄层色谱法(TLC)、柱色谱法.四、色谱分离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分歧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1.液固色谱法使用固体吸附剂, 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年夜小分歧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经常使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 粒度5~10μm.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 年夜大都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 离子型化合物易发生拖尾.经常使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2.液液色谱法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概况, 或化学键合于担体概况而形成的固定相, 分离原理是根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分歧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涂布式固定相应具有良好的惰性;流动相必需预先用固定相饱和, 以减少固定相从担体概况流失;温度的变动和分歧批号流动相的区别常引起柱子的变动;另外在流动相中存在的固定相也使样品的分离和收集复杂化.由于涂布式固定相很难防止固定液流失, 现在已很少采纳.现在多采纳的是化学键合固定相, 如C18、C8、氨基柱、氰基柱和苯基柱.液液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分歧可分为正相色谱法(NPC)和反相色谱法(RPC).正相色谱法采纳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 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管时间.经常使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反相色谱法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 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管时间.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 据统计, 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随着柱填料的快速发展, 反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年夜, 现已应用于某些无机样品或易解离样品的分析.为控制样品在分析过程的解离, 经常使用缓冲液控制流动相的pH值.但需要注意的是, C18和C8使用的pH值通常为(2~8), 太高的pH值会使硅胶溶解, 太低的pH值会使键合的烷基脱落.有陈说新商品柱可在pH 1.5~10范围把持.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比力表正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固定相极性高~中中~低流动相极性低~中中~高从上表可看出, 当极性为中等时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没有明显的界线(如氨基键合固定相).3.离子交换色谱法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 经常使用苯乙烯与二乙烯交联形成的聚合物骨架, 在概况未端芳环上接上羧基、磺酸基(称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季氨基(阴离子交换树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树脂上可电离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及被测组分的离子进行可逆交换, 根据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具有分歧的电荷吸引力而分离.缓冲液经常使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柱中的保管时间除跟组分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作用强弱有关外, 它还受流动相的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pH值可改变动合物的解离水平, 进而影响其与固定相的作用.流动相的盐浓度年夜, 则离子强度高, 晦气于样品的解离, 招致样品较快流出.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及核酸.4.离子对色谱法又称偶离子色谱法, 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它是根据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形成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 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解度增年夜, 从而使其分离效果改善.主要用于分析离子强度年夜的酸碱物质.分析碱性物质经常使用的离子对试剂为烷基磺酸盐, 如戊烷磺酸钠、辛烷磺酸钠等.另外高氯酸、三氟乙酸也可与多种碱性样品形成很强的离子对.分析酸性物质经常使用四丁基季铵盐, 如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铵磷酸盐.离子对色谱法经常使用ODS柱(即C18), 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 水中加入3~10 mmol/L的离子对试剂, 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分离.被测组分保时间与离子对性质、浓度、流动相组成及其pH值、离子强度有关.5.排阻色谱法固定相是有一定孔径的多孔性填料, 流动相是可以溶解样品的溶剂.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可以进入孔中, 滞留时间长;年夜分子量的化合物不能进入孔中, 直接随流动相流出.它利用分子筛对分子量年夜小分歧的各组分排阻能力的不同而完成分离.经常使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 如组织提取物、多肽、卵白质、核酸等.II.基本概念和理论一、基本概念和术语1.色谱图和峰参数Ø色谱图(chromatogram)——样品流经色谱柱和检测器, 所获得的信号-时间曲线, 又称色谱流出曲线(elutionprofile).Ø基线(base line)——经流动相冲刷, 柱与流动相到达平衡后, 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Ø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摆荡.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Ø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动.主要由于把持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 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竭被洗脱下来也会发生漂移.Ø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发生的曲线.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份.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分歧毛病称色谱峰有两种:前延峰(leading peak)和拖尾峰(tailing peak).前者少见.Ø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 T)——T=, 用以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也称为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或分歧毛病称因子(asymmetry factor).《中国药典》规定T应为.T<为前延峰, T>为拖尾峰.Ø峰底——基线上峰的起点至终点的距离.Ø峰高(peak height, 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Ø峰宽(peak width, W)——峰两侧拐点地方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W=4σØ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 W 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W h/2=Ø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σ)——正态分布曲线x=±1时(拐点)的峰宽之半.正常峰的拐点在峰高的倍处.标准偏差的年夜小说明组分在流超卓谱柱过程中的分散水平.σ小, 分散水平小、极点浓度高、峰形瘦、柱效高;反之, σ年夜, 峰形胖、柱效低.Ø峰面积(peak area, 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A=×σ×h=2.507 σ h=1.064 W h/2 h2.定性参数(保管值)Ø死时间(dead time, t0)——不保管组分的保管时间.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在反相HPLC中可用苯磺酸钠来测定死时间.Ø死体积(dead volume, V0)——由进样器进样口到检测器流动池未被固定相所占据的空间.它包括4部份:进样器至色谱柱管路体积、柱内固定相颗粒间隙(被流动相占据,V m)、柱出口管路体积、检测器流动池体积.其中只有V m介入色谱平衡过程, 其它3部份只起峰扩展作用.为防止峰扩展, 这3部份体积应尽量减小.V0=F×t0(F为流速)Ø保管时间(retention time, 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呈现浓度极年夜值的时间.Ø保管体积(retention volume, V R)——从进样开始到某组分在柱后呈现浓度极年夜值时流出溶剂的体积.又称洗脱体积.V R=F×t RØ调整保管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 t'R)——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管时间.也称折合保管时间(reduced retention time).在实验条件(温度、固定相等)一按时, t'R只决定于组分的性质, 因此, t'R(或t R)可用于定性.t'R =t R-t0Ø调整保管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 V'R)——扣除死体积后的保管体积.V'R=V R-V0或V'R=F×t'RØ理论塔板数(theoretical plate number, N)——用于定量暗示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N取决于固定相的种类、性质(粒度、粒径分布等)、填充状况、柱长、流动相的种类和流速及测定柱效所用物质的性质.如果峰形对称并符合正态分布, N可近似暗示为:N=()2=16()2=()2N为常量时, W随t R成正比例变动.在一张多组分色谱图上, 如果各组分含量相当, 则后洗脱的峰比前面的峰要逐渐加宽, 峰高则逐渐降低.用半峰宽计算理论塔数比用峰宽计算更为方便和经常使用, 因为半峰宽更易准确测定, 尤其是对稍有拖尾的峰.N与柱长成正比, 柱越长, N越年夜.用N暗示柱效时应注明柱长, 如果未注明, 则暗示柱长为1米时的理论塔板数.(一般HPLC柱的N在1000以上.)若用调整保管时间(t'R)计算理论塔板数, 所得值称为有效理论塔板数(N有效或N eff).Ø理论塔板高度(theoretical plate height, H)——每单元柱长的方差.H=.实际应用时往往用柱长L和理论塔板数计算:H=, H有效=.Ø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K)——在一定温度下, 化合物在两相间到达分配平衡时, 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K=.分配系数与组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也与温度、压力有关.在分歧的色谱分离机制中, K有分歧的概念:吸附色谱法为吸附系数, 离子交换色谱法为选择性系数(或称交换系数), 凝胶色谱法为渗透参数.但一般情况可用分配系数来暗示.在条件(流动相、固定相、温度和压力等)一定, 样品浓度很低时(C s、C m很小)时, K只取决于组分的性质, 而与浓度无关.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色谱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 获得的色谱峰为正常峰;在许多情况下, 随着浓度的增年夜, K减小, 这时色谱峰为拖尾峰;而有时随着溶质浓度增年夜, K也增年夜, 这时色谱峰为前延峰.因此, 只有尽可能减少进样量, 使组分在柱内浓度降低, K恒按时, 才华获得正常峰.在同一色谱条件下, 样品中K值年夜的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长, 后流超卓谱柱;K值小的组分则滞留时间短, 先流超卓谱柱.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配系数相差越年夜, 越容易分离, 因此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配系数分歧是色谱分离的前提.在HPLC中, 固定相确定后, K主要受流动相的性质影响.实践中主要靠调整流动相的组成配比及pH值, 以获得组分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及适宜的保管时间, 到达分离的目的.Ø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 k)——化合物在两相间到达分配平衡时, 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量之比.k=.因此容量因子也称质量分配系数.分配系数、容量因子与保管时间之间有如下关系:k===K =, t'R=k t0.上式说明容量因子的物理意义:暗示一个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t'R)是不保管组分保管时间(t0)的几倍.k =0时, 化合物全部存在于流动相中, 在固定相中不保管, t'R=0;k越年夜, 说明固定相对此组分的容量越年夜, 出柱慢, 保管时间越长.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分歧点是:K取决于组分、流动相、固定相的性质及温度, 而与体积V s、V m无关;k除与性质及温度有关外, 还与V s、V m有关.由于t'R、t0较V s、V m易于测定, 所以容量因子比分配系数应用更广泛.Ø选择性因子(selectivity factor, α)——相邻两组分的分配系数或容量因子之比.α==(设k2>k1).因k=t'R/t0, 则α=, 所以α又称为相对保管时间(《美国药典》).要使两组分获得分离, 必需使α≠1.α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性质、柱温有关, 与柱尺寸、流速、填充情况无关.从实质上来说, α的年夜小暗示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平衡分配热力学性质的不同, 即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不同.5.分离参数Ø分离度(resolution, R)——相邻两峰的保管时间之差与平均峰宽的比值.也叫分辨率, 暗示相邻两峰的分离水平.R =.当W1=W2时, R=.当R=1时, 称为4σ分离, 两峰基天职离, 裸露峰面积为95.4%, 内侧峰基重叠约2%.R=时, 称为6σ分离, 裸露峰面积为99.7%.R≥称为完全分离.《中国药典》规定R应年夜于.Ø基天职离方程——分离度与三个色谱基本参数有如下关系:R=××其中称为柱效项, 为柱选择性项, 为柱容量项.柱效项与色谱过程动力学特性有关, 后两项与色谱过程热力学因素有关.从基天职离方程可看出, 提高分离度有三种途径:①增加塔板数.方法之一是增加柱长, 但这样会延长保管时间、增加柱压.更好的方法是降低塔板高度, 提高柱效.②增加选择性.当α=1时, R=0, 无论柱效有多高, 组分也不成能分离.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来改变选择性:a. 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及pH值;b. 改变柱温;c. 改变固定相.③改变容量因子.这经常是提高分离度的最容易方法, 可以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组成来实现.k2趋于0时, R也趋于0;k2增年夜, R也增年夜.但k2不能太年夜, 否则不单分离时间延长, 而且峰形变宽, 会影响分离度和检测灵敏度.一般k2在1~10范围内, 最好为2~5, 窄径柱可更小些.二、塔板理论1.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塔板理论是Martin和Synger首先提出的色谱热力学平衡理论.它把色谱柱看作分馏塔, 把组分在色谱柱内的分离过程看成在分馏塔中的分馏过程, 即组分在塔板间隔内的分配平衡过程.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为:1)色谱柱内存在许多塔板, 组分在塔板间隔(即塔板高度)内完全服从分配定律, 并很快到达分配平衡.2)样品加在第0号塔板上, 样品沿色谱柱轴方向的扩散可以忽略.3)流动相在色谱柱内间歇式流动, 每次进入一个塔板体积.4)在所有塔板上分配系数相等, 与组分的量无关.虽然以上假设与实际色谱过程不符, 如色谱过程是一个静态过程, 很难到达分配平衡;组分沿色谱柱轴方向的扩散是不成防止的.可是塔板理论导出了色谱流出曲线方程, 胜利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浓度极年夜点的位置, 能够评价色谱柱柱效.2.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及定量参数(峰高h和峰面积A)根据塔板理论, 流出曲线可用下述正态分布方程来描述:C=e 或C=e由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可知:当t=t R时, 浓度C有极年夜值, C max=.C max就是色谱峰的峰高.因此上式说明:①当实验条件一按时(即σ一定), 峰高h与组分的量C0(进样量)成正比, 所以正常峰的峰高可用于定量分析.②当进样量一按时, σ越小(柱效越高), 峰高越高, 因此提高柱效能提高HPLC分析的灵敏度.由流出曲线方程对V(0~∞) 求积分, 即得超卓谱峰面积A=×σ×C max=C0.可见A相当于组分进样量C0, 因此是经常使用的定量参数.把C max=h和W h/2=代入上式, 即得A=×W h/2×h, 此为正常峰的峰面积计算公式.三、速率理论(又称随机模型理论)1.液相色谱速率方程1956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等人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概念, 并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起来, 提出了色谱过程的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它把色谱过程看作一个静态非平衡过程, 研究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对峰展宽(即柱效)的影响.后来Giddings和Snyder等人在Van Deemter方程(H=A+B/u+Cu, 后称气相色谱速率方程)的基础上, 根据液体与气体的性质不同, 提出了液相色谱速率方程(即Giddings方程):H=2λd p++\s\up 5(2p+\s\up 5(2p+\s\up 5(2f 2.影响柱效的因素1)涡流扩散(eddy diffusion).由于色谱柱内填充剂的几何结构分歧, 分子在色谱柱中的流速分歧而引起的峰展宽.涡流扩散项A=2λd p, d p为填料直径, λ为填充不规则因子, 填充越不均匀λ越年夜.HPLC经常使用填料粒度一般为3~10μm, 最好3~5μm, 粒度分布RSD≤5%.但粒度太小难于填充均匀(λ年夜), 且会使柱压过高.年夜而均匀(球形或近球形)的颗粒容易填充规则均匀, λ越小.总的说来, 应采纳细而均匀的载体, 这样有助于提高柱效.毛细管无填料, A=0.2)分子扩散(molecular diffusion).又称纵向扩散.由于进样后溶质分子在柱内存在浓度梯度, 招致轴向扩散而引起的峰展宽.分子扩散项B/u=2γD m/u.u为流动相线速度, 分子在柱内的滞留时间越长(u小), 展宽越严重.在低流速时, 它对峰形的影响较年夜.D m为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 由于液相的D m很小, 通常仅为气相的10-4~10-5, 因此在HPLC中, 只要流速不太低的话, 这一项可以忽略不计.γ是考虑到填料的存在使溶质分子不能自由地轴向扩散, 而引入的柱参数, 用以对D m进行校正.γ一般在左右, 毛细管柱的γ=1.3)传质阻抗(mass transfer resistance).由于溶质分子在流动相、静态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传质过程而招致的峰展宽.溶质分子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扩散、分配、转移的过程其实不是瞬间到达平衡, 实际传质速度是有限的, 这一时间上的滞后使色谱柱总是在非平衡状态下工作, 从而发生峰展宽.液相色谱的传质阻抗项Cu又分为三项.①流动相传质阻抗H m=C m d2pu/D m, C m为常数.这是由于在一个流路中流路中心和边缘的流速不等所致.靠近填充颗粒的流动相流速较慢, 而中心较快, 处于中心的分子还未来得及与固定相到达分配平衡就随流动相前移, 因而发生峰展宽.②静态流动相传质阻抗H sm=C sm d2pu/D m, C sm为常数.这是由于溶质分子进入处于固定相孔穴内的静止流动相中, 晚回到流路中而引起峰展宽.H sm对峰展宽的影响在整个传质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固定相的颗粒越小, 微孔孔径越年夜, 传质阻力就越小, 传质速率越高.所以改进固定相结构, 减小静态流动相传质阻力, 是提高液相色谱柱效的关键.H m和H sm都与固定相的粒径平方d2p 成正比, 与扩散系数D m成反比.因此应采纳低粒度固定相和低粘度流动相.高柱温可以增年夜D m, 但用有机溶剂作流动相时, 易发生气泡, 因此一般采纳室温.③固定相传质阻抗H s=C s d2fu/D s(液液分配色谱), C s为常数, d f为固定液的液膜厚度, D s为分子在固定液中的扩散系数.在分配色谱中H s与d f的平方成正比, 在吸附色谱中H s与吸附和解吸速度成反比.因此只有在厚涂层固定液、深孔离子交换树脂或解吸速度慢的吸附色谱中, H s才有明显影响.采纳单分子层的化学键合固定相时H s可以忽略.赶快率方程式可以看出, 要获得高效能的色谱分析, 一般可采纳以下办法:①进样时间要短.②填料粒度要小.③改善传质过程.过高的吸附作用力可招致严重的峰展宽和拖尾, 甚至不成逆吸附.④适当的流速.以H对u作图, 则有一最佳线速度u opt, 在此线速度时, H最小.一般在液相色谱中, u opt很小(年夜约), 在这样的线速度下分析样品需要很长时间, 一般来说都选在1mm/s的条件下把持.⑤较小的检测器死体积.3.柱外效应速率理论研究的是柱内峰展宽因素, 实际在柱外还存在引起峰展宽的因素, 即柱外效应(色谱峰在柱外死空间里的扩展效应).色谱峰展宽的总方差即是各方差之和, 即:σ2=σ2柱内+σ2柱外+σ2其它柱外效应主要由差劲的进样技术、从进样点到检测池之间除柱子自己以外的所有死体积所引起.为了减少柱外效应, 首先应尽可能减少柱外死体积, 如使用“零死体积接头”连接各部件, 管道对接宜呈流线形, 检测器的内腔体积应尽可能小.研究标明柱外死体积之和应<V R/.其次, 希望将样品直接进在柱头的中心部位, 可是由于进样阀与柱间有接头, 柱外效应总是存在的.另外, 要求进样体积≤V R/2.柱外效应的直观标识表记标帜是容量因子k小的组分(如k<2)峰形拖尾和峰宽增加得更为明显;k年夜的组分影响不显著.由于HPLC的特殊条件, 当柱子自己效率越高(N越年夜), 柱尺寸越小时, 柱外效应越显得突出.而在经典LC中则影响相对较小.III.HPLC系统HPLC系统一般由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记录及处置装置等组成.其中输液泵、色谱柱、检测器是关键部件.有的仪器还有梯度洗脱装置、在线脱气机、自动进样器、预柱或呵护柱、柱温控制器等, 现代HPLC仪还有微机控制系统, 进行自动化仪器控制和数据处置.制备型HPLC仪还备有自动馏分收集装置.最早的液相色谱仪由粗拙的高压泵、低效的柱、固定波长的检测器、绘图仪, 绘出的峰是通过手工丈量计算峰面积.后来的高压泵精度很高并可编程进行梯度洗脱, 柱填料从单一品种发展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液相色谱基本概念和术语第一篇:高效液相色谱基本概念和术语高压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一)I.概论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mobile 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
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
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HSLP)。
也称现代液相色谱。
二、HPLC的特点和优点 HPLC有以下特点:高压-压力可达150~300Kg/cm2。
色谱柱每米降压为75 Kg/cm2以上。
高速-流速为0.1~10.0 ml/min。
高效-可达5000塔板每米。
在一根柱中同时分离成份可达100种。
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0.01ng。
同时消耗样品少。
HPLC与经典液相色谱相比有以下优点: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 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 min 内即可完成。
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0.1pg。
柱子可反复使用-用一根色谱柱可分离不同的化合物。
样品量少,容易回收-样品经过色谱柱后不被破坏,可以收集单一组分或做制备。
三、色谱法分类按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
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挥发性化合物。
GC根据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气固色谱法(GSC)和气液色谱法(GLC),其中以GLC应用最广。
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低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热稳定性差的物质。
LC同样可分为液固色谱法(LSC)和液液色谱法(LLC)。
此外还有超临为2.5~7.5(2~8),太高的pH值会使硅胶溶解,太低的pH值会使键合的烷基脱落。
有报告新商品柱可在pH 1.5~10范围操作。
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比较表正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固定相极性高~中中~低流动相极性低~中中~高组分洗脱次序极性小先洗出极性大先洗出从上表可看出,当极性为中等时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没有明显的界线(如氨基键合固定相)。
3.离子交换色谱法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常用苯乙烯与二乙烯交联形成的聚合物骨架,在表面未端芳环上接上羧基、磺酸基(称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季氨基(阴离子交换树脂)。
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树脂上可电离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及被测组分的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根据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具有不同的电荷吸引力而分离。
缓冲液常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
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柱中的保留时间除跟组分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作用强弱有关外,它还受流动相的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
pH值可改变化合物的解离程度,进而影响其与固定相的作用。
流动相的盐浓度大,则离子强度高,不利于样品的解离,导致样品较快流出。
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及核酸。
4.离子对色谱法又称偶离子色谱法,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
它是根据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形成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解度增大,从而使其分离效果改善。
主要用于分析离子强度大的酸碱物质。
分析碱性物质常用的离子对试剂为烷基磺酸盐,如戊烷磺酸钠、辛烷磺酸钠等。
另外高氯酸、三氟乙酸也可与多种碱性样品形成很强的离子对。
分析酸性物质常用四丁基季铵盐,如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铵磷酸盐。
离子对色谱法常用ODS柱(即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水中加入3~10 mmol/L的离子对试剂,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分离。
被测组分保时间与离子对性质、浓度、流动相组成及其pH值、离子强度有关。
5.排阻色谱法固定相是有一定孔径的多孔性填料,流动相是可以溶解样品的溶剂。
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可以进入孔中,滞留时间长;大分子量的化合物不能进入孔中,直接随流动相流出。
它利用分子筛对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各组分排阻能力的差异而完成分离。
常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如组织提取物、多肽、蛋白质、核酸等。
第二篇:仪器设备(液相色谱)购置报告仪器购置申请学院财务处、资产管理中心:鉴于“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项目进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考虑研发、社会服务和生物技术(制药)专业的资源建设,申请购置一台兼具荧光和二极管阵列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相关报告附后,请予以批准,谢谢!食品科学系二O一三年三月十六日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液相色谱仪购置报告一、申购背景申请购置一台兼具荧光检测和二极管阵列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基于以下原因:1.该台仪器的购置,是“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项目建设的预定计划之一,是工程中心研究、开发、第三方服务的主要设备。
投入使用后,将满足新版国家标准“GB2762-2012 食品污染物限量”,“GB 276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添加剂检测的要求,其精度、准确度和检测限量是第三方检测的必须装备。
新版国家标准GB2762-2012 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自2013年6月1日正式施行。
新标准逐项清理了以往食品标准中的所有污染物限量规定,整合修订为铅、镉、汞、砷、苯并[a]芘、N-二甲基亚硝胺等13种污染物在谷物、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调味品、饮料、酒类等20余大类食品的限量规定。
其中对食品污染物“苯并[a]芘”规定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测定可以达到很好准确性、重现性和较低的检测限,达到食品中“苯并[a]芘”痕量检测的要求。
新版国家标准GB 276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如罗丹明B、碱性嫩黄等禁用物质,没有国家标准检测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可实现三维立体)可以更好更便揵的研究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并可同时准确定性定量。
2.该台仪器,对接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研究项目组,将系统开展辣椒素、花菁素、芝麻素、姜醇等天然抗氧化剂在脂肪酸、胆固醇、血脂氧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开发。
我院承担的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天然辣椒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研究与开发”、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农业投入品的监控与筛选”等相关研究内容,将主要依赖这台设备,相关合作,已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科研合作协议。
3.兼顾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制药)”需要。
该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9月第一批学生已经入校,但是,实训资源建设缺口较大,特别是涉及到药物中间体、活性成分、功能因子等成分的分离与鉴定,高精度荧光和二极管阵列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是必备工具。
二、预期效益这台装备,是“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研项目二期建设的既定内容,主要服务对象是科研、第三方检测和部分必须的专业实践,其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执行“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项目建设计划。
投入运行后,我系将新增2-3个固定就(创)业岗位,满足5-7名学生的顶岗实践,全年将新增第三方检测服务营业额20-30万元。
2.提升科研质量。
“天然辣椒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研究与开发”、“农业投入品的监控与筛选”等相关研究内容,将主要依赖这台设备,国际顶尖SCI期刊的研究报告,主要依赖这台设备,社会效益较大,价值难以量化。
3.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生物技术及应用(制药)专业实训中,涉及药物中间体、活性成分、功能因子等分离、鉴定,高精度荧光和二极管阵列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是必备工具。
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是实验(训)资源建设的有效补充。
三、建议型号与附件1.主机系统:SHIMADZU-LC20A(与香港实验室相同,数据同步);2.附件:二元泵,脱气机,荧光检测,二极管阵列检测,自动进样,柱温箱,氮吹仪,超声波,恒温水谷振震荡仪等。
四、经费来源1.学院“校中园”建设专项20万元。
2.剩余款项(约20万元)拟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项目经费列支。
食品科学系二O一三年三月十六日第三篇:液相色谱培训小结高效液相色谱培训小结分析:XXX 我来研究院已经一年多,主要做基本分析操作,需要负责液相,为了严格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从制备样品过程到仪器采集过程都要非常谨慎、认真。
这次有幸得到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去上海Agilent科技大学培训中心参加了为期四天的液相色谱培训。
培训期间老师讲述了从硬件、软件及维护保养各个方面的问题,让人一下充实了不少。
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使我对分析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并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和维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多的认识,现在做总结如下:液相色谱主要分为:溶剂柜、脱机机、泵、自动进样器(手动进样器)、柱温箱、检测器。
各个模块由CAN 线进行通讯连接,使得各个模块形成一整套系统。
化学工作站和仪器系统之间用LAN线连接。
一、硬件1、在线脱气机2、泵(我公司使用的是四元泵,当使用盐溶液和有机溶剂时,建议将盐溶液接到四元比例阀下面的通道上(A或D),有机溶剂接到上面的通道上(B或C)。
如果经常使用盐溶液,建议定期用水冲洗所有的通道以去除阀口上可能出现的盐沉淀。
)3、进样器(我公司为标准自动进样器。
进样体积重复性高,进样动态范围宽,连续冲洗流路并有洗针功能,降低样品残留,可以容纳不同规格的样品瓶。
灵活的进样程序编程可以进行样品前处理,使用旁路可以降低延迟体积。
)4、柱温箱5、检测器(我公司使用的是VWD检测器用于产品开发及质量控制。
)二、化学工作站1、方法的编辑和保存2、谱图处理及优化3、积分参数优化4、光谱功能5、校正表建立,设定报告,报告设计三、日常维护和常见色谱故障1、溶剂准备:溶剂过滤是要防止固体颗粒损伤仪器或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