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历史卷(含答案)
部分区县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统一考试

2014年秋高一(上)期末测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家吕思勉在1936年出版的《中国制度史》一书中,将古代中国史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下列反映“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 B.皇帝制与郡县制 C.分封制与郡县制 D.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开始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时期是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汉朝3.“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
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皇甫铸“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
敕下,给事中崔祜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根据所学知识,给事中崔祜应任职于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5.识读下图,下列史事发生在图示历史事件期间的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重庆开辟为通商口岸6.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与留守官兵一道,誓死保卫每寸国土,提出“万人一心,兵民一气,不计生死,共御倭夷”的口号,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
与上述历史情景直接相关的是A.《北京条约》的签订 B.三国干涉还辽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华7.“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辛亥革命成果与以往历史上的变革“迥然不同”在于A.由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B.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C.提出了较明确的革命纲领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8.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转折点,研究这一重大转折的史家常把五四前后的上海作为研究重点。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及答案(高一历史)

2015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8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天下为公B.采取民主的方式推选国家最高掌权者C.皇帝制度确立D.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观念A.等级观念B.宗法观念C.法治观念D.辈份观念3.“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特点是A.皇帝独尊B.皇位世袭C.君权神授D.家天下4.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5.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是因为他们A.提高丞相地位B.强化中央集权C.重视儒家思想D.大力发展工商业6.“反腐”成为当下的热词。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
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B.太尉C.刺史 D.通判7.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的北京城,可见A.丞相上朝B.军机处官员上朝C.内阁大学士上朝D.外国使馆林立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9.右图是某中学一位高中同学画的一幅题为《闭关锁国》的漫画,其反映的局面最早被打破于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与《田朝天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B.真正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D.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11.“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正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45题,每小题2分,共90分)1.古代中国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农民的宗法观念B.血缘亲族的团结C.“三纲五常”观念的流行 D.散漫自私的意识2.《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彰显皇帝的权威4.“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应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B.西汉的郡国制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5.“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这种现象是指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6.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7.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含答案)高一年级 历史(学科)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含答案)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 100分成绩:一.选择题(2分×35=70分)1.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有①河北②山西③山东④辽宁⑤西藏()A、①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③④⑤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渊,这主要是指()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C、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实质上反映了()A、作战方针的不同B、战略战术的不同C、认识水平的不同D、阶级本质的不同4.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周王——诸侯——卿大夫——士B.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庶人C.周王——卿大夫——诸侯——士D. 周王——士——卿大夫——诸侯5.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方面,最大的贡献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事势力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教育的发展6.下列口号中,全面反映了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废除二十一条"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罢课、罢工、罢市"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8、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主要的意义在于()A、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C、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D、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9.下列哪项不属于新中国刚成立规定的内容()A、首都B、国旗C、国歌D、国徽10.在我国的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的是()A、西藏自治区B、新疆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D、宁夏自治区1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12.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在外交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组织是 (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东亚国家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13.在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公民大会B、五百人会议C、十将军委员会D、人民代表大会14.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附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历史试题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血缘B.财产C.信仰D.地域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郡县制B.实行“内外朝”制度C.实行分封制D.实行郡、国并行制度3.“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描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C.唐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4.《明史·职官一》记载:明代内阁的职权为“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其中,“献”是大学士根据皇帝的咨询,发表意见,“替否”是指大学士对皇帝所采取的意见措施持不同观点。
以上材料说明了:A.明代内阁大学士都是皇帝及太子的老师B.明代内阁首辅就是宰相C.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明代内阁权力大于皇权5.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6.“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8.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谷。
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_历史试题

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只交第二张卷子(选择题答题纸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80分)第Ⅰ卷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
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影响最大A.分封制B.宗法制C.等级制D.禅让制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建立三公九卿制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D.开创皇帝制度3.浙江省古称“江浙行省”。
“江浙行省”这一行政设置最早出现在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4.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其中“改土归流”是指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5.北宋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三公九卿制B.实行内外朝制度C.设立参知政事等副宰相D.实行三省六部制6.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7.“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1900年,在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这里说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19世纪八十年代,左宗棠收复的领土是A.香港B.台湾C.山东D.新疆9.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说:“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宣言中说:“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试题精选_河北省2014-2015学年新课标高一上学期月考(1)历史 Word版含答案_精校完美版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新课标】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 狄摩西尼指出:“培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志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
如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雅典()A.人文主义盛行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C.具有反抗精神D.对公民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 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
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
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A.秦汉B.魏晋南北朝C.宋元D.明清3. “王沔,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A.汉朝人 B.唐朝人C.宋朝人D.清朝人4. 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 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
“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于是()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5.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
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
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6.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 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所治的“水”是指()A.长江B.珠江C.雅鲁藏布江D.黄河8. “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高一历史试卷(定稿)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请保存好本试卷以备后用。
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计50分)1.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当春节临近,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住游子回家过年和祭拜祖先的步伐。
与这种习俗和精神信仰有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2.某电视剧呈现如下情节:关中地区发生旱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诏书,直接送工部和户部执行赈灾。
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是()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4.德国法学家耶林格曾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
”这里的第三次征服应该是指A.和平 B.武力 C.宗教 D.法律5.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
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属于公民范畴的“男人”是( )A.温杜德男,40岁,没有读过一天的书,居住在雅典的自由民B.麦克卡男,28岁,满腹经纶,文武全才,自波斯帝国,现暂住在雅典C.索斯丹男,33岁,武艺超群,因无钱给父母治病,被迫卖身为奴D.艾梵德男,11岁,雅典自由民,公认的神童6.马克思说:“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这个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7.下图的标题是:“四年大战一场,两年小战一场。
”它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选战()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8.如下图所示:臣子对皇上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这表明清政府实行()A.八股取士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9.十九世纪末流行的一则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