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沈从文作品解读》
沈从文小说的研究论文

沈从⽂⼩说的研究论⽂2019-10-01在⼈的⼀⽣中,有些东西是个⼈⼒量所不能左右的,当⼈们重复了那句名⾔“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知多少次之后,突然会发现⾃⼰陷⼊了尴尬⽽⽆奈的境地,是命运的魔掌给我们圈定了⼀个⼜⼀个的迷宫。
似乎,⼈⽣早已注定。
⼈有⽣必有死,这也许是⼈的最⼤悲剧,⼀切的⼀切将随⾝体的灭亡⽽消失,知道了这个必然规律,我们会更加热爱⽣命珍惜⽣命。
现代作家沈从⽂是⼀个热爱⽣命珍惜⽣命的⼈。
他在⼩说中通过⼀个个跃动的不死精灵,表达了⾃⼰对于⼈⽣的悲剧性思索宿命论。
在对湘西⽣活和城市⽣活的⽣动表现中揭⽰出⼈的⽣活形式⾥所具有的宿命⾊彩的悲剧内容。
他企图通过对⽣命的真切认识与理解超越这种充满宿命的“此在”⽣活,然⽽,这种美好追求只是⼀厢情愿的梦幻⽽已,湘西善与美⽣存⽅式的⼀去不复返,现代⽂明弊端的⽇益暴露与侵蚀,使沈从⽂⼩说难已摆脱宿命的怪圈。
以宿命为起点最终⼜回归宿命,这并⾮其⼩说意义的全部所在,其意义的重⼼在于企图超越“宿命”这个悲剧性命题的过程中,此过程表现出沈从⽂⼩说的⽂化价值与审美意义。
⼀沈从⽂在其⼩说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活形式:吊脚楼妓⼥的爱与怨;⾠河⽔⼿的痛苦和向往;牢狱⽣活的⾮⼈景象;城市绅⼠与太太们的虚伪和欺骗;都市⼥性的个性追求等等,这些五彩斑斓的⽣活形式都或多或少地涂上了⼀层宿命⾊彩。
叔本华这样评判⼈⽣:⼈⽣总是在追求⽆法满⾜的欲望,因此“⼈⽣是在痛苦和⽆聊之间像钟摆⼀样的来回摆动着。
”1它永远⽆法超越这⼀段摆幅。
具体说来,沈从⽂对宿命的表现和解释有三种情形。
第⼀,宿命是“必然”所导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宿命是⼀种“必然”,它具有内在的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不以⼈的意志为转移,是外在情势使然。
环境孕养了⼀代代⼈特定的思想和⾏为,从⽽产⽣⼀套固定的⽣存准则与模式,每⼀个体都在这种公认的准则与模式中⽣死,想破坏或超越它都是徒劳和不幸的。
《边城》中的翠翠就⽣活在湘西淳厚民风所营造的“善”的乐⼟上,这种集体供奉的“善”却以牺牲个体为代价。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3篇)自读作业: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令人陶醉,自然之美,民风之美,爱情之美,风俗之美,亲情之美,或者语言之美,叙事之美,主题之美等等,自读全文,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写一篇赏析作文:边城之美,1000字左右。
参考例文一: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毕业论文-论沈从文作品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语言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论沈从文作品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论沈从文作品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 - 语言文学论文摘要对乡土自然人性的赞颂和对理想生命形式的追寻构成了沈从文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作品旨在表达1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
作者从这3个方面来阐释这种生命形式的通过生命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爱”与“死”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强力之美;通过强调这种生命形式与湘西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展现生命的自然之美;把人物命运的悲剧再现于历史长河之中,揭示生命的悲剧内涵。
关键词:沈从文;生命形式;审美把握ABSTRACTPaising the local natural human nature and regarding the most ideal life form constituted Shen congwen work’s main content. We may learn that the author is for the purpose of expressing one kind of exquisite, the health, natural and not disobey the human nature life form. First, the author writing some stories about two most basic factors "the love" and "dies" through the life, unfolds the beauty of the force of life; Then, the author emphasiz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is kind of life form and the western Hunan natural environment to unfold the nature life beauty.;Finally, reappears the character destiny tragedy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petual flow, causeing the life could not evade historical limit, letting the reader being moved by the passing of the life beauty heavily.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author enable this kind of life form to be under the perfect assuranceKey words: Shen Congwen; life form; esthetic assurancence。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关于鹤山的作文“哇,鹤山可真美啊!”我兴奋地对妈妈说。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家人决定去鹤山游玩。
一到鹤山脚下,我就被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颜六色的花朵吸引住了。
“这简直像童话里的森林一样!”我忍不住惊叹。
我们沿着小路往上走,我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爸爸妈妈在后面慢悠悠地跟着。
“你们快点呀!”我扭过头朝他们喊。
“别跑太快,小心摔着!”妈妈在后面喊着。
我才不管呢,我要赶紧去探索这个美丽的地方。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片小湖边。
湖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在里面欢快地游来游去。
“哇,好多鱼啊!”我高兴地叫起来。
“我们来喂鱼吧!”爸爸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些面包屑。
我接过面包屑,一点点地扔到湖里,小鱼们立刻围了过来,争抢着食物。
“哈哈,它们好可爱啊!”我笑着说。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他看着我们喂鱼,也很感兴趣。
“我可以一起喂吗?”他怯生生地问。
“当然可以啦!”我大方地把面包屑递给他。
我们一起喂着鱼,还聊起了天。
“你也是来鹤山玩的吗?”我问他。
“是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的。
”他回答。
“这里真好玩,对吧?”我笑着说。
“嗯,特别好玩!”他用力点头。
喂完鱼,我们又继续往上走。
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景,有陡峭的山峰,有古老的寺庙,还有飞流直下的瀑布。
每到一处,我都兴奋得不得了。
“鹤山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我对爸爸妈妈说。
不知不觉,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也该回家了。
“真舍不得走啊!”我嘟囔着。
“没关系,我们以后还可以再来呀。
”妈妈安慰我。
鹤山之行虽然结束了,但那美丽的风景和有趣的经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鹤山,我还会再来的!这就是我对鹤山的喜爱,难道你不想去看看这么美的地方吗?。
浅析《边城》论文

“边城”的风景——沈从文乡土小说解读一、作者简介:《边城》这一部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他是一名不一样的“乡下人”,是一个出身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的“乡下人”。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创作时间里,结集作品80多部,为现代作家中成熟最多的一个。
而作为一个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离不开湘西这个世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之人和坎坷之人。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
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二、《边城》简介:这部小说它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边城”:异城的风情《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浅谈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作用分论文

浅谈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小说理论的作用分论文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理字进行综合、系统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发现他的小说理论以“人”为中心,并由此辐射到“人性”、“生命”、“神性”、“自然”、“民族”、时代乃至整个宇宙的方方面面,他在创作中坚持独立的人格,以及对“诗性”的追求,对生活“深度”的倾心,对小说“真善美”的永恒守护,其小说理论不仅融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吸收了现代主义,这些特点与经验永远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因此可见,沈从文的小说理论对于繁荣二十一世纪小说理论无疑将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沈从文的小说理论是对传统小说理论的突破,成就了现代小说理论的辉煌传统观念是轻视小说的,认为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在读书人心目中,只有诗、文、词才是正经的“文学艺术”。
虽然经过梁启超等人的“小说界革命”,提高了小说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但小说在文学上的正宗地位,并没有得以肯定。
直到“五四”文学革命倡导时期,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才得以确立。
“五四”时期,沈从文和胡适一样,都是将小说视为文学的正宗的,不仅在理论上予以重视,而且用自己的创作来确立小说的文学的正宗地位。
他后来在《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动摇旧社会,建立新制度,做个‘抒情诗人’似不如做个写实小说作家工作扎实而具体。
因为后者所表现的,不仅情感或观念,将是一系列生动活泼的事件,是一些能够使多数人在另外一时一地,更容易领会共鸣的事件。
”[1]这是沈从文创作小说的出发点。
在变幻莫测的小说理论世界,沈从文自始至终都认为艺术应该为人生、应该拥抱人生的宗旨。
与当时文坛领军人物鲁迅重视用小说来改造国民精神不同的是,沈从文企图通过对人性的表达和对“生命神性”的探求,来获得“生命的明悟”,以缓解现实的痛苦,从而达到社会重造与生命重造的目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沈从文把“人性表达”看得超越于时代,却不脱离现实生活,避开阶级、政治、商业角度单纯刻画人性,这成为沈从文小说人性观的独特之处。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浅析沈从文的《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
《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湘西世界;翠翠;老船夫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
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作品解读沈从文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创作以湘西世界为代表,充分展示了湘边地区的人文,地理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远离尘埃的世界,以及透露出那里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命运之间的紧密关系。
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映射出了人性美,风俗美以及悲剧美的风格。
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可以挖掘出湘西世界这三美,进而表现作者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声称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1]。
一、纯色的人性美人有自然的特点和灵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生命的本性也就是人性生命的本性,沈从文笃信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在本性上的相通,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大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因此“沈从文说:‘流星闪电与天空刹那而逝从此烛示一种无可形容的美丽圣境,人亦相同,一微笑,一皱眉,无不同样可以显示出那种圣境’ ”[2]在沈从文眼中,湘西的人与湘西的山水自然就是这样灵性相通,九九归一的。
湘西世界的人性美也必须与自然相通。
如他的作品《雨后》可说是一篇展现人的自然化形态特点的杰作,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在雨后的山深之处,四狗与他的女伴欢乐聚会的情景。
在这里,作者描绘的自然界是博大,深沉而富有灵性的,作者笔下的男女主人公们受到自然灵性的启迪,敢打敢闹,敢爱敢恨,舒强自如,皈依自然,要不在四狗的眼中,为什么回听一切大小虫孔鸣叫,听晒干了翅膀的蚱蜢各处飞,听树叶上的雨点向地下跳跃,听在旁近身边一个人的心怦怦跳,全是诗呢?“实际上,此时此刻,四狗的心境与大自然的灵性已经和谐地融为一体了,在这里,自然的本能就是人的本能,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就是人类的生命形式,人与自然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和谐融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
《边城》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自然界的人性美,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然界赋予她的灵性使其人性美更加丰满。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制小兽物。
人有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
”这是一位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自然灵物。
她身上的人性美就是以自然为本源的。
人及其生活形态已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了,由于作者对自然灵性的理解出神入化,因而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就游刃有余,显得十分轻松自如,自然界生生不惜,人的生命的欢歌也就缕缕不尽,自然界的形态繁华似锦,人的欢歌形态也就多姿多彩。
如《阿黑小史》中阿黑与五明就是这种自然本能与生命欢歌的出色表演者,在沈从文那里,上述情形是人生形态的一种理想化形态,生命的欢歌放射出和谐的旋律,悦耳的声音,从中表现了人性之美,在这个宁静,幽深的湘西世界里,作者钟情自然,从自然界的植物生长和动物生息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欢乐,进而深化了湘西世界里的人性美。
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质朴情怀将封建道德同朴实民风两相对比,寄托了个人的道德理想,他试图用在下层人民中保留的健康,淳朴,充满活力的道德原素来救治虚伪,怯懦,自私的民族老化症,用人的道德原素来升华人性美。
沈从文那种对湘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真挚情感,更充分的展示了个人道德的人性味。
《边城》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道德理想的化身,这与作者以“乡下人”自居的感情是不可分的,掌水码头的顺顺是有钱有势,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大方洒脱,喜欢结交朋友,慷慨能济人之急,从不因为自己的地位而失道德素养,即使是掌渡的老人,顺顺也可以和他饮酒开怀。
顺顺的二儿子难送,也是作者道德理想的寄托,在他和翠翠第一次相遇时,翠翠由于害怕而骂难送,难送并不因此而丢下她,而是派人来护送翠翠回家,这种行为并不是难送对翠翠的喜欢这一点而驱使的,即使是旁人他也会这么做的,主要的动力是他内心深处的道德理念,使其人性美更加突出。
人性美这一创作母题对反思人性美的丑陋残酷,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速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沈从文则在悲惨感伤的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纯真、善良、友爱、无私的人伦道德,沈从文以极大的勇气描写了妓女深厚质朴,情有独钟的人性美。
沈从文写土匪也注意表现他们的人性可爱之处,也就是人伦道德的升华。
《在别一个国度里》的卫大王执意要娶宋家大妹妹做压寨夫人,多次送信,软硬兼施,最后甚至不惜向关兵妥协,婚后对妻子百般爱护,大妹妹在给朋友的信中称赞山大王年轻,标致、彪壮、聪明、温柔、体贴、驯善,如一只羊,卫大王由于爱而产生了向善的心理,正是个人道德的再现。
《喽罗》则通过“我”对幼年被绑上山所目睹的土匪世界与当时北京社会相比较,抒发了”我“的情感臧否,山上大王气派似乎并不比如今的军官大人使人害怕,喽罗也同北京洋车夫差不多,和气得你一见了他就想同他拜把兄弟认亲”对抢来的财物,山大王也不独占,而是“按功劳分派”,这是人的道德理想的再现,在沈从文笔下土匪也具有了人性美。
在他的笔下有一组少女形象尤为动人,从她们身上也展现了人伦道德,表现了湘西世界中的人性美,如天真纯洁,好奇任性的“碾坊”女儿三三,单纯质朴,浑然不觉的小童养媳萧萧,谨慎心细,热烈大胆的如姐姐般的阿黑,美丽善良,机敏无畏的黑中俏夭夭,她们都是纯天然的向善的灵物,她们似一溪碧水,澄澈无染,淳淳自由的流淌,清纯安静,有柔情荡漾,单纯自然而又执着于爱是她们的共同秉性,体现了一种向善的美丽的感情和美的情操,而不同身世和生活环境又造就了她们不同的生命形态,原始蒙昧的三三,自在形态的萧萧,自为形态的翠翠、阿黑、夭夭,这三中形态交织成了一个庄严神圣,活力充盈,和谐优美的生命世界,由于人性道德的理想化,而产生的向善心理,正是沈从文理想的人性美的再现。
爱情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重镇,其题材新颖,思想内容独特,他的爱情描写包括两类:一类是原始民间传说,一类是现实题材,前者多是写男女主人公超越凡俗的灵魂,他们把爱情看得至尊至善,愿以生命换取爱的纯洁,神圣和完善如《月下小景》,如《媚金、豹子和那羊》则侧重表现人的自然本性,男女主人公爱得真挚,热情,活泼,勇敢,跃动着旺盛的生命力,如《连长》、《柏子》、《雨后》。
沈从文从他的人性观出发,一直肯定人的自然健康的情欲是人性美的体现,任其小说的主人公生命本能尽情恣肆,导演着生机勃勃的爱情场面,这两类题材虽不同,但都表现了湘西人天生的恋爱观,爱必须以爱为前提,湘西人的爱情不受权势、名利、金钱等物欲的污染,具有一种自然的爱与美的情感,无论是常有原始民间传说色彩的青年男女,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男女都不分尊卑贫富,不饰任何假面,甚至不受一般“道德,婚姻”的拘束,勇敢无畏地袒露赤裸裸的一颗爱心,虽不乏蛮性和不可取之处,但那爱必须以爱为前提的“自然道德”却是值得首肯和赞颂的,沈从文对湘西人爱情方式的展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呼唤恢复爱情的纯洁、真诚、神圣,向以金钱、权势、地位为内容的“城市人”的违反自然人性的恋爱观提出了挑战,二是包含着作者的民族忧患意识,希望如湘西人“勇敢、发狂”地追求爱情那样去塑造起一个自由强大的,生机勃勃的民族。
如《边城》中翠翠与难送的爱情,是一种美丽的忧伤,爱情充满了人性美,《柏子》中妓女的爱情,也是那样的纯美,没有任何的功利与奢望,一切都是和谐自然,宁静的美。
沈从文注重意境,善于造境,写的是淳朴的自然风光,原始的蒙昧,却融入了优美、健康的人性,把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在自然美、人性美中,掺和,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美学追求。
所写地域环境的选择,翠翠形象的捕捉创造就都有这方面的因素.这种爱情在沈从文笔下变得高尚。
湘西世界里的爱情是人性美的突出表现。
二、彩色的风俗美风俗美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又一特色,他描摹的湘西景物千姿百态,如远山,积翠堆茵,烟云变幻。
如悬崖面壁翅首,夹江矗立,被夕阳映象,成为五彩屏障。
如狮子洞,宏敞深幽,四壁光润如玉,洞中泉水,夏盈冬暖,鱼虾随水戏游终日不绝,野鸳画眉,鸣声婉转悠扬。
神鸦则红嘴红脚成千累万,迎送船只,宛如神兵护航。
如走兽,野狗长嚎于荒坟林莽之间,虎豹闯入猪舍觅食。
如街市,傍山造屋,临水建楼,重重叠叠,朴野别致。
如村舍屋宇祀堂,隐没在丛林修竹中,各有格局,与峻拔不群的枫松相衬,有南国的清秀,兼有北国的厚重,这一切都呈现着湘西天然的地域风韵。
沈从文是一个紧紧拥抱故土不放的作家,他对湘西特有的民俗风采的描写“充满着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
这里有家族之间的世代相争,流血械斗的阴影,有头缠细巾的苗巫如痴如醉的鬼神场面,有无知受惑而被“沉潭”的女人或发卖的童养媳,有小男孩娶大媳妇的“喜剧”场景,这一切都笼罩着浓烈的楚文化遗风。
《边城》中沈从文描写“龙舟竞渡”的场面,那些雄健的浆手与鼓手,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有节奏地挥舞着浆板的整齐动作,犹如水中绿头长颈大雄鸭散布的河面,互相追逐着,多少新奇而有趣,端午节来了,“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灯、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船麻刀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烧了香灯,把船拖入水后,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枝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游长潭射去”。
这些描写都是湘西世界特有的风俗,透过这些风俗画,使我们看到了湘西古老的生活习俗和淳厚朴实的民性。
湘西世界里的风俗,是具有独特风格的。
《边城》里茶峒小城淳朴自然的民风,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别有风貌,从温顺雅嫩的弱女子到如牛似虎的壮小伙,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居民到来去匆匆的商人水手,从家境富裕,深受众望的头面人物大袄一辈子与渡船厮守的七旬摆渡者,人人冰清玉洁如处子,个个乐善好施是君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和谐一致亲密无间处于一体化状态,整个茶峒地区的社会环境如一池秋水,平静清澈,无波无浪,无杂质无异味,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原素,就是商人水手需要而兴旺起来的以金钱与肉体作交换的妓女行当也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而“永远那么浑厚”,商品经济,功利的入侵竟然也为淳朴民风所同化,这就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风俗美所带来的力量,并且全力张扬这种力量。
三、无色的悲剧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类的生命有时也是忧伤的,凄苦的,甚至是悲剧性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就是充满了一种悲剧美。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3]。
要理解这悲剧美,就必须理解沈从文的这句话,他所写的并非单纯的田园牧歌,那更是一曲曲温婉,悲凉的挽歌,不仅要读懂沈从文的恬淡明丽还要读出他的悲凉。
他无意粉饰太平,在那宁谧,安静的画面背后,带有出其不意的悲凉悄悄漫上。
读《阿黑小史》怎么也不会料到爱得如此纯真,甜蜜的一对恋人回落得一疯一死,《边城》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包含着多少令人心痛和颤栗的迷茫,沈从文以极其恬淡的语调渲染出最美的田园牧歌,而往往有以那不动声色的无情之手,使一切美丽转瞬消失,沈从文往往用一篇小说的三分之二编织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然后又在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里交代这种美无法实现的结局,总有回头望去,物换人非的感觉,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悲剧美学的风格,这种美学风格以恬淡明丽为其表,以悲悯热情为其底里,这种表里不一构成了一种极大的张力和冲击力,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增加了湘西世界的美丽,而美丽的不复存在有加重了小说的悲剧美意味,二者在互相制约中强化各自的力量,更加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