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的发展源流

知识管理的发展源流文字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记录当时的政府和商业等方面的文明状况,并可以将知识一代代的传递下去,这样隐含在这里面的高价值的信息就会对处理新的一些事务具有指导作用。
这种保存知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古代大藏书室的出现,这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知识管理。
随着文字的发明,古老文明的不断交替发展,人们在保存知识方面也作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知识一般是通过亲身经历或是对一段时期的反思等方式获得的。
在通讯和学习技术方面的每一次新的前进都使知识获取和分配的可能性增强,当然,每一次都需要一段时期才能理解增强的可能性到底是什么以及要使其实现什么是必需的。
30年代的哈耶克(Hayek)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Hayek)在其《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论著中专门论述了“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知识如何利用的问题哈耶克指出,“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性质,是因为我们所必须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未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这样,如果‘赋予’在此指赋予一个能有意识地解决这些‘数据’所构成的问题的单一头脑,社会的经济问题就不只是如何分配所‘赋予’的资源,而是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因为其相对重要性只有这些个人才知道。
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如何利用并非整体地赋予任何人的知识的问题。
”知识垄断还是知识共享的问题哈耶克将经济给社会制度的制定与选择因素归结于“更为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知识”,而知识的充分利用又取决于如何做才更能取得成功,这里就存在如何综合知识的问题:“是将所有应被利用的但原来分散在许多不同的个人间的知识交由一个单一的中央权威机构来处理呢,还是把每个人所需要的附加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以使他们的计划能与别人的计划相吻合?”这其中蕴涵着“知识帝国”(或知识垄断)还是知识共享以实现最终目标。
哈耶克批判任何以人们的知识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这一假设为出发点的认识,他说,“人类的知识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需要一种不断交流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国内 知识管理 发展

国内知识管理发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内知识管理发展知识管理是指组织运用信息技术和知识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发展现状2.国内知识管理的应用情况目前,国内各大企业和组织都在积极推动知识管理的应用。
很多企业建立了知识管理团队,负责知识的收集、整理、分享和应用。
知识管理系统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必备工具,帮助企业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3.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在学术领域,国内知识管理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许多高校设立了知识管理相关的专业,培养了一批知识管理专业人才。
知识管理领域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也在增加,推动了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讨。
二、存在的问题1.人才短缺虽然知识管理在国内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和组织还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知识管理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目前市场上缺乏真正的知识管理专业人才。
2.技术不足知识管理的实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然而国内一些企业对于技术的投入不足,导致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有限。
在知识管理系统的选择和定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3.知识共享不畅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收集、整理、分享和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知识的共享不畅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员工不愿分享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
三、未来发展趋势1.重视知识管理人才培养为了推动知识管理在国内的发展,首先需要重视知识管理人才的培养。
高校可以加大对知识管理专业的培养力度,企业也可以通过培训和引进的方式提升知识管理人才的水平。
2.加大技术投入3.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国内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和交流,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和创新。
知识管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知识管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导言: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最为宝贵和重要的资产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加剧,知识管理在实践中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知识管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知识管理的实践意义与未来趋势。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1.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
知识不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专有领域,它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1.2 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是一种组织和配置知识资源的方法和过程,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益和创新力。
它包括知识的获取、创建、储存、共享和应用等环节,以实现知识的最大化利用和组织绩效的提升。
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企业通常采取多种手段和工具,如知识库、协同平台、培训和分享会议等,以便更好地利用和共享知识。
这些实践旨在通过加强知识的流动和交流,促进团队间的合作和创新。
1.4 知识管理的挑战尽管知识管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企业需要克服的问题包括信息过载、知识孤岛、人员变动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如何找到有效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创新和竞争力,是知识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2.1 技术驱动的知识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驱动的知识管理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知识管理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解决方案。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挖掘、分类和传播知识,实现知识的更好利用和管理。
社交化的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知识共享和协作方式。
通过构建企业内部社交平台,员工可以通过分享和讨论,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和解决方案。
这种知识管理方式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创新,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
2.3 跨界合作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也可以跨越组织和行业进行合作。
通过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和行业专家的合作,企业可以获得更广泛和深入的知识资源,以应对竞争压力和市场变化。
试论行政组织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简答题 (20 分)

试论行政组织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试论行政组织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简答题 (20 分)
答:行政组织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1)行政组织的环境将更为动荡和复杂
知识经济、网络社会、全球化、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等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秩序。
因此,行政组织及其管理的环境变得更为动荡和复杂。
如何解决巨大的不确定和复杂性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议题,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则成为组织管理者的核心能力。
(2)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考虑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价值,而知识管理则是组织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与永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知识管理并非单指建立新部门、聘任新的人力资源,而是使组织内部的成员充分体认知识产生、分享与应用的重要性,使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知识得到有效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历程

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历程
知识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当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早期阶段,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专家库、文档管理系统和集体智慧平台为基础的。
这些系统旨在将分散的知识资源集中起来,方便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然而,这些系统缺乏标准化和协作机制,限制了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效果。
随着Web 2.0的兴起,社交媒体和协作工具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些工具通过提供协作和分享的平台,使得知识管理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
人们可以通过博客、Wiki和论坛等工
具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从而推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普及,知识管理系统开始向云端迁移。
这使得知识管理系统具备了更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员工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和共享知识,加强了信息的流动和沟通。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也为知识管理系统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将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中,可以实现知识的智能化管理和推荐。
这使得员工可以更快地找到所需的知识,并且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推荐。
总的来说,知识管理系统从最初的专家库和文档管理系统发展
到了如今的云端协作工具和智能化推荐系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我们可以预见知识管理系统将继续朝着更加开放、智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渊源与构成_储节旺

理论探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源头,知识管理的兴起同样如此,在知识管理广泛流行前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如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团队协作、虚拟企业等,共同点都是将智力资产的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
这些理论从多个方面为知识管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以信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阶段和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理论阶段。
这两阶段分别造就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知识管理理论。
1第一代知识管理理论第一代知识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收集处理信息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保持战略竞争优势。
所以第一代知识管理主要是以信息管理为中心,对知识的管理基本上限于显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也基本上沿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1.1经典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的5战略与结构6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钱德勒在这部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
因此,他被公认为研究/环境)战略)结构0之间关系的第一位管理学家。
其后,就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学派:设计学派(Desi g n School)和计划学派(Plannin g School),其中设计学派的影响力更为持久。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教授及其同仁们为代表。
他们在主张经营战略是使组织(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将战略构造分为制订与实施两大部分的基本模型。
该学派认为: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即进行SWOT分析,因为,这将涉及到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外部极限。
其次,高层的经理人员应是战略制订的设计师,并且他们还必须督导战略的实施。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管理是指对组织内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如何获取、使用、分享和传承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它是一种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组织绩效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方式。
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知识管理的产生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得到了广泛的获取和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人们意识到,要想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需要将它们整合、组织和加以应用,从而转化为实际的知识。
同时,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知识的获取、分享和传承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知识资源,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进行知识的管理。
第一阶段是知识管理的初期阶段,主要关注知识的获取和分享。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来收集、组织和分享知识。
例如,建立文档管理系统、知识库等,通过内部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形式来分享知识。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如何获取和共享知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第二阶段是知识管理的中期阶段,主要关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在这个阶段,人们意识到知识的应用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人们开始开展知识的应用研究,并且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工具来促进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是知识管理的成熟阶段,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承和创新。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知识的传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知识传承机制等,来实现知识的传承和创新。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如何将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传承,并且如何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知识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密切相关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知识获取和分享阶段、知识应用和创新阶段,到知识传承和创新阶段的演进过程。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海学院2006-04-04周素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走入人们的生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按照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后,信息管理的思想与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与知识管理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信息资源管理时期,企业所面向的经济与社会、技术环境是基于信息的,而进入知识管理时代后,企业所面向的则基于知识。
★发展时间:20世纪60年代,“知识经济”的萌芽开始出现,进入20世纪80年代,“知识经济”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两个经济术语正式诞生。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的经济性质。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宣告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时代的来临,并指明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
1998年,世界银行发表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形成。
★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第一,在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中,组织管理也面临着理念与方法的重大转型。
传统的生产型企业不断地加强知识的改造与管理,并且知识密集型企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
第二,企业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
企业经历了产品的数量、质量的竞争后进入了服务的竞争,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所有的竞争都是围绕着知识的竞争。
一个企业要想胜出,只有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以奇制胜、以新制胜。
第三,知识运营已经成为资本运营及生产运营的基础。
在传统企业中,资本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只要拥有更多的厂房和操作更多的设备,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在知识时代的企业,知识成为了第一驱动力,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新思维,即知识的创造而实现。
第四,生命周期论的突破要求知识管理的出现。
生命周期理论是管理与经济学科的重要假设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管理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轻的领域。
说它古老,是因为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知识的管理活动,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只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时这些活动大多属于自发的,内容也比较零散;说它年轻,知识管理真正作为一门严格的管理开始被学术界系统研究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1.2.1 古代的知识管理“知识的管理”与“知识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正式的“知识管理”之前,有知识管理的起源和“知识的管理”存在。
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明社会的最早时期。
最早的知识的组织管理实践活动据称是在古巴比伦,“在叙利亚的爱伯(E b l a)地区发现了大量距今4000多年前的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档案(c u n e i f o r m a r c h i v e s),这些文献试图组织有关当时的文明、政府和商业的各种记录,从而保证里面记载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能够顺利地一代代传递而不会丢失”。
[56]这种保存知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古代大批藏书的出现,像最著名的埃及亚历山大藏书室就是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并且存在了大约1000年。
在藏书室的最顶层存放了500000多本全部是手写的书,而这些书的复制品被散布到了全世界。
这种全手工的复制和散布非常耗时间,但正是依靠这种方式,古代的很多知识才得以流传下来。
印度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历史十分久远,“仅就印度而言,知识管理的最初起源,并非在‘公司部门’这个环境之中,而是起源于《奥义书》。
在《奥义书》中,知识管理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们,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以及追随者来进行的。
‘知识获取’的方式则是通过观察和讨论来进行的;‘知识保管’则采取存入人们的大脑,或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知识传播’则主要是通过演讲以及辩论的方式进行的”。
[57]而《奥义书》是波罗门经典《吠陀》的形而上学的释义,文献形成的时期是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4世纪。
古代知识的管理得益于语言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
在文字发明之后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技术落后原因,文字的记录和保存都十分困难,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用一种木制有铁尖的笔在湿的土块上来记录,然后再烘干这些土块,但保存与携带不便。
陶器的碎片等也曾被广泛用来写信件、帐目甚至作业,但是它们记载文字都有很多缺点。
中国造纸技术发明并传播到西方后,大大推动了学术知识的记录与保存。
随着古老文明的不断交替发展,人们在保存知识方面也作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由于希腊人和波斯人的很多知识都在伊斯兰帝国时期遭到了破坏,所以其知识主要是以阿拉伯语言被保存了下来,这些知识最终流传到了欧洲的一些修道院,在那里,翻译的技术和藏书科学都被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可是,由于它们仍然主要通过人工来复制和保存,知识的传播仍然是一件非常艰巨艰难的事情。
[58]为了使知识的获取、保存和分配能变得更有效和更有效率,不断有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
欧洲13世纪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及其“学徒工——熟练工——师父”(Apprentice-Journeyman-Master)的模式被看作早期比较系统的知识的管理实践活动。
[59]在我国古代,将能够收集到的文献材料与文献资源,组织编制成目录,或摘要式的文献管理,就是具体而有效的知识的组织管理。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知识”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
但知识必须透过媒体才能扩散出去,也才能产生力量。
图书曾经担负着记载知识的主要任务,图书作为知识象征的观念也被人们认同。
在古代,“编书”也是系统化的知识组织方式。
据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的研究,1775年以前中国所拥有的书籍,占世界总数的1/2以上,换句话说,当时中国拥有的知识占世界总和的一半之多。
故《史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编书工程,可算作15世纪和18世纪的系统化知识的组织管理。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知识能大量被记录下来,既保存了知识,大大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又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1.2.2 近代的知识管理随着近代印刷术的推广、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等社会活动,社会知识进行组织、扩散与创新,促使社会知识量膨胀发展,知识的增长又推动着“知识的管理”的发展。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到20世纪中期,人类的社会知识量和知识创新活动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
有的专家指出,人类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5年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1750~1900年的150年间,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增加了一倍,1900~1950年的5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但是1950~1960年,仅10年的时间,知识总量就又增加了一倍。
美国在登陆月球的前一年,即1968年,出版了68万册科学书籍和近100万种研究报告。
在近代对知识的组织管理中,技术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后期每一项重大发明都会导致一个新的工业的出现,平均每几个月都有一起。
从185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和珀金发明靛青染料到1911年发明现代电子管,一些重要的发明如打字机、汽车、电话、无线电等,都大大影响着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组织、传递与利用。
在近代具体知识的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理论的发展为知识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方面是关于知识的认识,包括从费希特的知识论到1921年舍勒的知识社会学,以及知识的分类。
另一方面是经济与管理学的新理论,1912年在格拉茨大学任教的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理论。
总的来说,古代和近代的知识管理,表现为知识的组织管理,具体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的载体(文献、媒体等)的组织活动,二是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管理。
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1.2.3 现代的知识管理关于现代知识管理的起始,有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被认为是现代知识管理思想的萌芽时期”。
[60]也有人认为,“现代知识管理是在60年代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彼得•德鲁克最早关注到这种社会变迁的”。
[61]陈锐提出知识管理发展有四个时期:1900-1950年是以图书馆和档案馆为象征的传统管理时期;1950~1980年是以电子信息系统为象征的技术管理时期;1980~1995年是以信息总监为象征的信息资源管理时期;1995年至今是以知识总监为象征的知识管理时期。
[62]现代知识管理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现代知识管理初创阶段(1945~1985年)将1945年作为现代知识管理的开端,一是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有了重大变化,人类社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二是因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于1945年研制成功,开始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革命。
三是知识在人类的重要性开始加强。
关于20世纪社会变革是从哪一件事或哪一项发明开始的?彼得•德鲁克的回答不是电脑,也不是核能开发、空间探索等重大科技事件,而是二战结束时发表的“美国士兵权力宣言”,这项宣言规定向所有战斗归来的士兵提供上大学的经费。
他称之为“当代社会的起跑令”,“从此开始了美国和全世界向知识社会的转变”。
[6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传统意义的生产管理已逐渐被现代信息化和知识化管理所取代。
知识管理作为当代管理学科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是人类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产物,是在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图书情报学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知识管理起源于美国的企业,“是作为对业已失败的TQM(全面质量管理)、BPR(业务流程重组)的补救措施而提出的”。
[64]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从对社会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的分析中预言“知识劳动者”(k n o w l e d g e w o r k e r)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接着又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
20世纪70~80年代,国外出现了一些超文本/群件应用系统,依赖人工智能和分布式专家系统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一些学者提出了“知识获取”、“知识工程”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等观点。
1978年,Doug Engelbart推出了一个早期的超文本/群件系统,它能够与其他系统交流信息,Rob Acksyn 和Don McCracken开发了一个知识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的多媒体工具,也是后来的WWW技术的预演本。
美国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82年在他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egatrends: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一书中说:“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重要的因素”。
2.第二阶段:知识管理推广应用阶段(1986~1995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对企业内知识的作用感兴趣,尽管缺乏管理知识的战略和方法,但知识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明确化。
最有意义的是:1986年苏黎世国际劳工组织(I L O)会议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管理”一词。
而且彼得•德鲁克在80年代正式用“知识管理”一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阐明了知识管理。
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Freeman)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
1988年,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1/2月号上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织,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1989年,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Sloan Management Review)、《组织科学》(Organizational Science)、《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第一批专著也开始出版,如彼得•圣吉(P e t e r S e n g e,也有译为“彼得•森格”)的《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和日本学者屋太一(Sakaiya)的《知识价值的革命》(The Knowledge Value Revolution);一个美国企业社团Chaparral Steel公司联合会启动了“管理知识资产”的试验项目;国际知识管理网络(The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Network,IKMN)在欧洲创办。
进入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开始在多个方面推广应用。
一是知识管理的知识化环境升温,知识社会的认识形成。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新概念,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出版,并认为“知识的变化是引起大规模力量转移的原因或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