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登岳阳楼 阁夜
杜甫《蜀相》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

师导入课文:师:杜甫,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公元 759年,杜甫结束了他在甘肃一带的流浪,来的了成都浣花溪畔,并在此定居。
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先到杜甫草堂游览一番(幻灯片播放杜甫草堂图片,教师简单讲解)。
最后定格一张杜甫仰天长叹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杜甫诗歌。
生: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登高》、《望岳》、《登岳阳楼》等诗歌。
师:我们学过杜甫的大量诗歌,他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生:沉郁顿挫。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在成都期间创作的著名诗歌《蜀相》,再次领略这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
师:学习一首诗,第一步应该 ……生:朗读。
师:对,不仅要读,而且还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师:咱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
生:(朗读)师:注意 “ 柏 ” 、 “ 好 ” 这两个字的读音, “b ǎ i” 、 “h ǎ o”。
请大家听录音,模仿学习。
播放朗读录音 2 遍,第一遍听,第二遍小声跟读。
幻灯片出示:丞相 / 祠堂 / 何处 / 寻 , 锦官 / 城外 / 柏 / 森森。
映阶 / 碧草 / 自 / 春色 , 隔叶 / 黄鹂 / 空 / 好音。
三顾 / 频烦 / 天下 / 计 , 两朝 / 开济 / 老臣 / 心。
出师 / 未捷 / 身 / 先死 , 长使 / 英雄 / 泪 / 满襟。
师:从感情基调来看,这首诗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大家齐读一遍,注意要点。
生读诗。
师:要读出一首诗的感情,首先要理解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大家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幻灯片)师:提示: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象 —— 意境 —— 感情。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
生:我觉得 “ 丞相祠堂何处寻 ” 中的 “ 寻 ” 字写出了诗人特意去找, “ 寻访 ” 武侯祠,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2021古代诗歌散文情境默写附答案

2021古代诗歌散文情境默写附答案1.3《拟行路难》1、鲍照在《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拟行路难》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1.4《蜀相》1、《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4、《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的句子是:,。
2.1《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蜀相、登岳阳楼(杜甫)

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 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 疾苦,被誉为“诗史”。他 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 精湛,被奉为“诗圣”。
李白被奉为诗仙,和杜甫 一并被称为大李杜
杜甫草堂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避乱成都暂时 落脚在浣花草堂的次年春天。
• 特写镜头 • 由远而近,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 • 内景
写景:首联、颔联 意象(景物):祠堂、翠柏、
碧草、黄鹂。 意境:寂寞、悲哀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三顾——诸葛南阳隐居,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 频烦——多次
•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 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 称“隆中对策”。推崇其雄才大略
武侯庙·佚名
• 翻译
• 诸葛北伐必经的剑江的水流湍急, • 他殒亡之地域五丈原的日头昏暗。 • 他意图统一中原未竟地不归刘襌, • 他死前有对应的大星已陨落军中。 • 南阳卧龙冈武侯庙徒然生出秋草, • 四川西部关塞和山脉有雾霭阻隔。 • 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而生惭愧, • 谈理三国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个人生活艰难困苦 政治理想完全破灭 安史之乱仍未平息,百姓涂炭,
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 摇之中; 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 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苦闷的诗 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 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诗人追幕诸葛亮,创作了 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 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春意盎然、赏心悦 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便使诗意陡然逆 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 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这是诗人独特的感受
选修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选修理解性默写含答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1.《拟行路难》1、鲍照在《拟行路难》中“_________ ,______ __ ”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 _,_______ _”。
3、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
4、《拟行路难》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2.《蜀相》1、《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 ___ 。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4、《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的句子是:,。
3.《夜归鹿门歌》1、《夜归鹿门歌》中,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描写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的句子是:,。
2、《夜归鹿门歌》中,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的句子是:,。
3、《夜归鹿门歌》中,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的句子是:,。
4、《夜归鹿门歌》中,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的句子是:,。
4.《梦游天姥吟留别》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 _”和“_____ _”令人叹为观止。
杜甫诗四首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尾联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 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 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 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 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 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 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 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 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杜甫
杜甫草堂全景
杜甫草堂博物馆
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诗的主旨
•
这是一首咏史。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 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 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 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 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 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 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颈联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 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 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 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 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 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 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 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 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 寂的根本原因。
2023最新-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优秀6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优秀6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这次为您整理了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篇一一、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三、初知意象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
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不是。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阁夜》教案6篇

《阁夜》教案6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阁夜》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阁夜》教案1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学案: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
《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2、概括全诗内容: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有什么作用?明确: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明确: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一)课堂练案: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
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
(完整版)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杜甫选诗

略论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杜甫选诗高中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共选取了杜甫的七首律诗,它们分别是《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
其中,前三首出现在必修三教材中,后四首出现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
它们或要学生背诵理解,或需学生自主赏析,要求略有差别。
本文试将这七首诗作整体把握,寻求它们的一些共同点,希望见微知著,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杜甫的诗歌。
一、创作时期均为杜甫后期作品 见下表: 杜甫卒于公元770年,除《蜀相》一诗是杜甫初至成都,定居浣花草堂时所作,其余六首诗均为杜甫在生命的最后漂泊岁月中所作,是他生命最后衷肠的倾诉。
二、情感基调大体一致 杜甫越是晚年的诗作,“沉郁顿挫”的个人风格体现的越是淋漓尽致。
这时期的情感,对比他少年壮游时期的远大抱负、雄心壮志已不可同日而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干云也已渐行渐远。
诗人在颠沛流离中更多流露出的是凄苦、悲催、哀愁等情感,尽管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是迂回深沉而非宣泄式的哀嚎。
杜甫之所以给学生大体留下一个“苦涩”“哀愁”的模糊印象,多半与其最后时期诗作的这种情感不无关系。
三、虽抒沉郁之情常写壮阔之景 这七首诗情感的抒发多是沉郁的,悲切的,但老杜在写景之时却并没有选取细小的、狭窄的、婉约的乃至凄凉的种种意象,相反,他选取了一些宏大的、开阔的、近似豪放的意象,进而构成气象雄浑、天高地阔般的整体意境。
见下表: 杜甫之所以能将这种沉郁之情与壮阔之景天衣无缝且以一种一贯风格的姿态出现,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主观上:诗人个人文学功力的体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2.创作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这些壮景根本上还是为了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主题。
如《登岳阳楼》诗中,若没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诗人的渺小、无助就得不到充分体现,感染力也将被削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泪满襟}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登岳阳楼
一.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建安七子”王粲在《登楼赋》中有“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西楼晚眺》中有“一上高城万里愁”,国学宗师周汝昌有“一登楼就有愁”。可见登楼远眺,是古人用来浇胸中块垒的一种方式,所谓登楼望远思悠悠,这就使得“登楼”成为古诗词中一个鲜明的行为意象,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历代诗人词人的反复吟咏,让登楼与思乡怀人、感慨命运、自伤身世、家国之思等基调低沉的主题联系得更加紧密。今天我们来鉴赏杜甫的被誉为“登楼第一诗”的《登岳阳楼》,品味杜甫登临望远,是怎样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根据导学案检查预习:背景、诵读和解词。
三.初步感知:译诗,感知诗歌哀婉凄怆的感情基调。
四.鉴赏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诗人登临望远,触景伤怀,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颈联和尾联,置身诗境)
(二)颔联被誉为“雄跨古今,气压百代”的名联,被评论是《登岳阳楼》整篇的“筋骨”所在。请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首联自问自答,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为什么?
这个“寻”字写出了诗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思其人,访其庙),所以它表明诗人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寻找,还隐藏着精神意义上的寻找,或这不是一场寻常意义上的春游,而是一场虔诚的拜谒,表达了对诸葛亮无限的钦慕之情,同时也为后面写诸葛亮预设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
颔联诗意: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以苍茫之力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样。
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缘景明情,如此雄浑壮阔之景,衬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胸襟?
颔联诗眼“坼”字和“浮”字,渲染出洞庭湖水磅礴雄阔的气势,充满了力量感。此景透视出站在岳阳楼上极目远眺的杜甫,眼前看到的被洞庭湖水坼开的应不只是吴楚大地,更有念兹在兹的祖国破碎的山河和朝思暮想的回乡之路;心中所感的日夜浮在洞庭水上的不只是日月星辰,更有风雨飘摇中的神州大地和漂泊无依的自己,无限的悲苦凄怆自心底涌起,涕泗滂沱啊!
大景衬大情,正因为杜甫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宽广胸襟,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互为表里,营造出宏丽阔大的意境。
(三)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仅仅是表达字面上的“昔闻”“今上”吗?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你怎么认为?
“昔闻”“今上”却有了却夙愿之意,可并无喜悦可言。所谓“昔闻洞庭水”之时的杜甫应是风华正茂、激情满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今上岳阳楼”之时,已是报效无门、理想破灭、贫病交加、潦倒颠簸、风烛残年、归期无望、凄凉晚景的杜甫。更是大唐由盛转衰之时,正如杜甫在《登楼》诗中所言:“万方多难此登临。”所以“昔闻”“今上”以见人生无限感慨!“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2.逐句鉴赏,把握手法,领悟内涵。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讲析与讨论结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诗圣”深沉的家国情怀。
重点
把握重点词语、诗歌意象及手法,情景关系及对诗人所炼之字的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及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我们于诗人自嘲的口吻中,于“沉郁顿挫”的诗风中,感受出诗人追求一生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破灭的无限心酸与沉痛;感动着诗人虽饱经人生穷困,阅尽人间丧乱,却始终高扬着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站在盛唐诗歌的巅峰之上,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杜甫,感悟诗人的“古圣人之心”,领略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造诣。
(五)尾联是《蜀相》的点睛之笔,成千古名句,说说你的理解。
长:时间久
1.“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北伐不成,赍志而殁。
“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惋惜和无尽的哀思。
2.“英雄”二字不只指诸葛亮,还有杜甫,(杜甫一生以“贤臣”自诩,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现实却是国破家亡,身如飘蓬,这不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吗?所谓壮志难酬,古今一也。)也指古往今来所有有志未遂的英雄,是千古悲剧英雄的共同心声。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泪下。
(四)本诗写作特色:1.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2.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柏森森”又有何联想?
1.它记祠堂之所在,是诸葛武侯祠的标志;2.柏树苍劲伟岸,经冬不凋,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派,这正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伟大精神的写照,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3.渲染了安谧、肃穆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独有的敬慕。
所以,诗歌一开篇就以一个远景镜头勾画出武侯祠的整体意蕴,形成一个浓重的整体氛围,堂皇庄重,让人肃然起敬。
(三).景为心造,境由心生。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个性气质不同,生活经历、思想经历不同,此时此刻的心情不同,当他们面对同样一个景物时,他们的眼中景、心中情也呈现很大的不同。诗歌颔联中诗人的眼中景、心中情是怎样的?(意象、意境、情感)
诗人抓住了春天最典型的意象,“映阶碧草”是春天最经典的颜色,“隔叶黄鹂”是春天最经典的声音,“春色”“好音”把春天清新明丽的气氛渲染到十足。
杜甫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近诸葛亮。当年诸葛亮以一人之力,撑持蜀汉半壁江山,得主敬民尊,享千秋祭祀,这样的形象对“奉儒守官”的杜甫有着巨大的感召力。所以杜甫的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即写祠是为了写人。(还有一种理解: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做贤相”一直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身处乱世,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以此为题更能抒发杜甫的郁闷和隐痛。)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景透视出诗人心旷神怡的思想感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看颔联中除了意象,还有两个最富有表现力的词,是“自”和“空”。如何理解这两个字呢?(诗眼,炼字)
比较“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尽”和“皆”,乐景乐情)。“自”和“空”互训。这两个字表明:
1.春色宜人却无人欣赏,这才是“自春色”,好音悦耳却无人聆听,这才是“空好音”,一下子武侯祠冷落寂寞的样子就跃然纸上。(武侯当年赫赫功业,遗爱巴蜀,难道已经被人遗忘了吗?令人不禁感慨。)
蜀相
一.根据导学案检查预习:背景、诵读和解词。
二.初步感知: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的人物是诸葛亮,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及籍此表达自己的沉郁之情。感情基调苍凉悲壮。
三.鉴赏诗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这首诗既然是怀古诗,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为什么题目不是《诸葛亮祠》或《武侯祠怀古》,而是《蜀相》,有何深意?
2.如何理解“老臣心”的深层意蕴?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借古抒怀,所以这个“老臣心”不仅是诸葛亮的老臣心,更有杜甫本人的老臣之心。(结合“论世”:杜甫拜谒武侯祠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山河疮痍,百姓流离,他多么希望能再出现刘备诸葛亮那样的君臣关系,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亮那样得主眷顾,精忠报国。所以在杜甫的内心世界“今古呼应”,是杜甫和诸葛亮跨越几百年的情感交流,所以字字珠玑,力重千钧。)
(四)1.集中体现杜甫追怀诸葛亮的是哪两句?追怀了哪些内容?
颈联
三顾茅庐:顾,拜访。频烦:频频。天下计: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开济:开,开创;济,匡助。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颈联用十四个字凝练了诸葛亮的人生际遇、政治理想和功勋伟绩,表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士死知己,知恩图报的老臣之心。(正因为有刘备“三顾频烦”之诚,才会有诸葛亮的“两朝开济”之报,也才会有日后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才会有最后的“六出祁山,星陨五丈”。)
四.课堂小结: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怀古诗,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从全诗看,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志的追寻、凭吊的感情。作者借古抒怀,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充满了凄怆苍凉的伤感美。
五.布置作业:背诵
六.板书设计:老臣心}
2.“碧草”固然是春天最美的颜色,但它并不自知,它也不是为了诸葛亮而生长;“黄鹂”固然是春天最美的声音,但它也不自知,而且也不是为了诸葛亮而歌唱。所谓“庭草自春,无关人事;黄鹂空啭,只益伤情”,所有的人事代谢,在大自然面前仿佛都没有了痕迹,也没有了意义,这不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寂寞吗?
(结合“知人”)“伤心人别有怀抱”,失意的杜甫面对“春色”“好音”,用“自”和“空”将意境反转,由清新明丽转为凄清冷寂,以乐景写哀,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自己那种无以言说的寂寞苦涩伤感之情。
课时计划
授课班级
课题
蜀相登岳阳楼阁夜
所需学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相关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历程,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杜甫诗歌深沉的思想内涵。
2..通过对作品中诗人所“炼”之字的鉴赏,增强对情与景关系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气韵美。
五.课堂小结:该诗写杜甫晚年登临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笔力雄健,胸襟阔大。后人评价:“只有读懂老杜的《登岳阳楼》,始可言诗。”杜诗真“律诗之千古楷模,万世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