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谈读书》阅读答案

《谈读书》阅读答案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问题问什么,主要要我们答复什么这是答题的诀窍。
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题目核心意思),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筹划,那么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那么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缺乏,又补读书之缺乏,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历范之,那么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那么需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局部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那么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那么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5分,每小题2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小题1: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2分)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小题2: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3分)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1: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略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
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
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
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
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②读书要忌杂。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7—19题。
(共8分)①读书并不在多,,读得彻底。
②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求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④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①,或是问题。
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的同时,仍可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
一本书看几遍,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
谈读书阅读原文和答案

谈读书阅读原文和答案谈读书阅读原文和答案内容简介:《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兰奇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所写的一本著作。
另外朱光潜也写过同名的作品。
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
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
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
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
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②读书要忌杂。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③无数事实说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一个“精”字,在于有没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你的系统和计划有没有良好的逻辑联系。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某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
一流的好书,如果读上去头疼、脑涨、打瞌睡,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感到无法接受,那就暂时放下它,不要糟蹋了书,也不要糟蹋了自己。
⑥你要相信,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个星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你们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彼此相容、彼此沟通、彼此呼应。
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⑦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教授,都习惯于做读书卡片,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就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我们应该读他们的精髓和神韵,而不是把他们孤立地分解成一段段警句。
⑧(我们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在观赏一朵美丽的花,她应该是生长在泥土中随风摇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我们“读”到的、令人陶醉的应该是她整体的风韵或者一种神韵。
谈读书 阅读原文和答案

谈读书阅读原文和答案内容简介:《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兰奇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所写的一本著作。
另外朱光潜也写过同名的作品。
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
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
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
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
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②读书要忌杂。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③无数事实说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一个“精”字,在于有没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你的系统和计划有没有良好的逻辑联系。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某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
一流的好书,如果读上去头疼、脑涨、打瞌睡,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感到无法接受,那就暂时放下它,不要糟蹋了书,也不要糟蹋了自己。
⑥你要相信,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个星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你们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彼此相容、彼此沟通、彼此呼应。
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⑦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教授,都习惯于做读书卡片,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就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我们应该读他们的精髓和神韵,而不是把他们孤立地分解成一段段警句。
⑧(我们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在观赏一朵美丽的花,她应该是生长在泥土中随风摇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我们“读”到的、令人陶醉的应该是她整体的风韵或者一种神韵。
“谈读书(节选)”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谈读书(节选)朱光潜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
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
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
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
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谈读书_阅读附答案(2019吉林中考语文试题)

谈读书阅读附答案(2019吉林中考语文试题)谈读书朱光潜朋友:中学课程良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
然而你试抚心自问:你天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如果你天天能抽出半点钟,你天天最少可以读三四页,每个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何况你在假期中天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很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有一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没必要远说,你应当还记得孙中山先生,莫非你比那一名奔波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不管忙到甚么境地,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
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晓得他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而且仍是一个学者。
不读书讲革命,不晓得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胜利。
这个道理,孙先生晓得最清楚的。
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地随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
特别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气,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致。
兴味要在青年时想法培育,过了正常时节,使会委谢。
譬如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乐打,你到老都欢乐打。
假设你在中学时期错过机会,后来要奋发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
养成读书习气也是这样。
你或许说,你在学校里整天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
然而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
第一,学校作业门类虽多、而规模究极窄狭。
你的天才或许与学校所有作业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钻研,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
再譬如你对某种作业不感兴致,这或许并不是因为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
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那种作业或许就因此浓厚起来了。
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谨,想借此培育兴致,颇是难事。
譬如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很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豫备考试的法子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
【名师讲题】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书是读不尽的,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
常识不但是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
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
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
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
每
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
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
流传下来。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
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我们就现阶段
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
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
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
是开倒车落伍。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
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
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
上去受用。
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
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
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
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
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
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
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
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
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
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
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
部甚至于数部。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
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
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
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
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
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
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
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
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
读
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
羞耻。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
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2012年4月《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6.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7.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
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
很大。
参考答案:整理
6.C(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
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
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
7.B(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
8.D(A.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
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
B.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干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
C.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