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参考

合集下载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谈美读后感 1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

《谈美》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

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

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

谈美读后感2 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谈美》读后感篇1美是什么?常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

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适,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

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化的熟悉和思索!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是最令我诧异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讨论如何“免俗”。

假如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深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阅历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看法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到达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对一颗古松的三种看法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

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颜色。

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改变。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索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美感阅历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始终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由于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特别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

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也许就能体会到了。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精选10篇)《谈美》读后感1本人读了朱先生的谈美,对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

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

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将逐一分析。

其中读到朱先生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谈及了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物都如此何况是人呢?对于改革开放蒸蒸日上的娱乐业,为什么有一些流芳百世的歌星、影星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从商业的角度上说他们代言某一商品帮助提高销量,简而言之就是有利可图。

而从艺术欣赏的心态去看明星,那些唱了几首经典的歌曲,或者成功塑造了某一个电影人物的,那是可以让人们永远记在心中,漫漫回味的。

我想这对于那些明星自己来说这比财富和获奖荣誉更有成就感和最有意义的吧!美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

这一段大体可以证明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它确实是不实用的,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

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

《谈美》读后感(精选24篇)

《谈美》读后感(精选24篇)

《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精选2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美》读后感篇1朱老说过,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更小的说便是唯物主义。

也就是说一切的艺术品与美都是从现实中出发而高于现实,引领人类进步的。

唯物主义论倾向于一切源自于劳动生产,劳动使人进步,产生理想,从而有经济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这句话是适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

而劳动生产和现实条件又决定着经济情况,而唯心主义恰恰颠覆了劳动生产与理想的位置。

对于美感是一种倾向,还有更精确的解释。

人是一个整体,他是有听觉、视觉、嗅觉、意志、思想等感官组成的。

从前西方人分割开来看,以黑格尔等为首的美学大家们只注重听、嗅、视三感,认为美是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

可正如上文所说,没有美感何来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与思想的一种倾向。

可总结为:人是一个整体;美与美感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中有一处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释,我颇为喜欢。

人是审美过程的主体,自然为客体,当然,主体也属于客体,人也是审美对象之一嘛。

主体与客体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面,客体产生美,主体应而产生美感,二者为一整体。

同时,人类的劳动生产便是不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让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规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

”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而自然中有人类,人类中又有自然。

马克思说过:“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质只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任何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人生活要素。

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础而存在。

《谈美》读后感6篇

《谈美》读后感6篇

《谈美》读后感6篇篇一: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作《谈美》。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

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

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

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

谈美的读后感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美的读后感1这真是一本独特的书,讲“美”。

“美”,我们常常用到的形容词,但到底什么才是美,我想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我也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一关乎哲学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潜,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写到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

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想着如何把它做成精美的家具;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想着它是一棵叶为针状的植物,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如画师,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以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朱先生说:“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所以生活中其实从不缺少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总是会有坎坷和挫折,当我们感到挫败抑郁时,和不把自己从这种落寞的情境中隔离开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说不定能够发现一个全新的视界,让你豁然开朗,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之,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学会试着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周围的一切。

谈美的读后感2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朱光潜谈美篇1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

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

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

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谈美》读后感心得5篇

《谈美》读后感心得5篇

《谈美》读后感心得5篇《谈美》读后感心得1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这样写到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到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

词中仆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由于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到处怜芳草呢?由于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这是朱老先生〔对联〕想中的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的一个好例,在本章中,对美感和联想的关系论述可以说非常精彩,下面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的思路,细细品尝这其中奥妙。

介绍了联想的含义后,写到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掌握,但大多数情境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这是在写联想的性质。

我认为是特别真实且贴近生活的,比方我们晚上休息时,本应是一个意识渐去,身心放松的过程,但白天所见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脑海中不受掌握的出现,你越想摆脱他们,联想就越活跃的进行,由此可知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

而且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它们都是偶然的。

于是写到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由于它能唤起甜蜜的联想接下来在颜色,有历史性的作品和音乐方面论述了联想势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关键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绍了对这个问题的两个学派,确定的是内容派而否认的是形式派。

而赞成形式派的主见,即反对杂联想于美感中。

认为联想是阻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索,联想却不免带有思索。

联想最多只能增加对一个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这就是本章中传授给我们的道理,看起来很平淡,但运用到生活中,却可以反应出许多事实。

比方你在街上听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宠爱拿手的,脑中就不免有很多回忆联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会布满甜蜜欢乐,但这这是联想所带来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经受。

真正的美感经受在于无所为而为,摒除内心的一切联想杂念,安静专一,只在意那件事务本身,如此美感才消失在心中,否则只是无端的快感。

在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中,朱老先生教会我们的就是静下心来,拥有一颗纯粹纯净的心,一颗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颗只属于自己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美》读后感参考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是中国美学研究的拓荒者,并为中国美学的发展穷尽毕生精力。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从美的产生谈起,到美感的条件及心灵净化作用,最后上升至美和人生的艺术化高度,层层递进;文字简易精炼却引人入胜,本书还一直被誉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汉字“美”由“羊”和“大”组成,在中国古代,羊是十分贵重的商品,肥大的羊大概就是原始人民对美最淡出最直白的理解。

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表示好看、漂亮的意思。

《庄子·齐物论》中记载:“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即形容漂亮的女子沉鱼落雁。

伏尔泰曾有一句话这样解释“美”:“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

”纵观诸多大家对“美”的解释,言语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表达了美的核心:心灵的感受。

简言之,美,就是具体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

朱光潜也指出美是一种自然属性,既是自然属性,那就是客观存在。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事物,一个人觉得美,另一个人却不予赞同。

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的,正如有些生物生来就美,有的则生来就丑。

比如我们喜欢用娇颜的花朵,明耀的星星来称赞一个人的美丽,也惯用癞蛤蟆来说一个人的丑。

因而,有哲学家认为:美是心的产品。

但是美丑本没有固有的标准,《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就是说我们都认为一个事物美,是因为有不美的对比,然而美与不美,你有什么固有的尺量可以说服我么?朱光潜认为,美不全在于外物,也不全在内心,我们之所以有美丑的不同感觉,是心和物结合的产物——美感。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形象属物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不可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失去了活动的载体。

美之中有人情也要含物理,两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作者的见地有些绕,但仔细领会,确是这个道理。

他总结了前人对美的研究,又弥补了其不足,严谨地道出了“美感”这个新意。

“美感”不是客观存在的,作者提出它的产生有三个必要的条件:态度、距离和移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总会有自己独特的反应。

这一点并不难懂,态度是主观意识层面的一部分,它是心灵主体精神的传达,或满足或不满都基于主体的特点。

如面对一个苹果,画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构图美感,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万有引力,普通人则想到它吃起来的口感。

用朱光潜的话来说,我们面度食物往往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能不能产生美感要看我们更偏向于哪一种态度。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感”,就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者告诉我们,审美的恶过程中不能怀一种实用的态度,因为美的差别是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不及,只有“平衡”才能引起美感。

至于移情,俗话说“心中有佛,所见皆佛”,移情让我们产生审美的情愫,同时通过“推己及物,以物化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在心里建立美的意象,欣赏美的自我价值观。

移情和美感经验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所以每个人有自我不同的审美标准,对同一事物会出现美丑截然不同的感受。

《谈美》最深刻之初是作者将美上升至人生的层面,朱光潜强烈呼吁:“慢慢走,欣赏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关于美的艺术之旅,一篇生命史就是一部一个人关于美的作品,有善恶美丑之别。

人生犹如一块顽石,懂的生命之美的艺术家把它雕成美丽的艺术雕像,不懂欣赏之人却任其成为一块荒石。

每个人都应当学会欣赏人生的艺术之美,也应当学会用艺术的美来装点人生。

最近学校营造着一种审美的氛围,这促使我去读了一些审美的书籍,前不久跑了国图,好不容易借到了《谈美》一书来看,真是不错!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写于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正值国家危时,可是国内很多人都在为由党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

中国社会闹得非常糟,朱光潜认为这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于是他在《谈美》开场语中指出,人一定要从“怡情养性”,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于是朱光潜为青年人写了这本书,通过谈美来净化青年人的心。

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美感与快感,考据、批评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之间的区别。

读了《谈美》,我就其中的两点很有感触。

一是作者对美的整体把握。

作者强调“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人只有摆脱了利害关系的网,在观照事物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事物真正的美。

他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翻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物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所以他觉得他的时代里一般的那些忙于当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家以及那些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很俗的。

他觉得在人们观照事物时,有三种态度,一是实用的态度,一个科学的态度,一是美的态度。

而只有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利害关系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美。

当代中国,虽然不是30年代那个动乱的社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充斥着人们的心灵,比如官本位主义,拜金主义。

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事物的实用性。

比如在学术界,真正摆脱功名而潜心自己喜欢的学术的人又有多少呢?更多的人写论文、做研究是为了申请教授,得到某一官职或是为了申请国家的科研计划而获得固定的经费。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美,而现在更多的学者已经将这种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美抛开而将研究与利益挂钩。

对于那些不能马上出成果的领域,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涉及。

这种风气在各个领域都很盛行,以至于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很累。

我们或许因为太忙于功名或者金钱而忽略了身边处处存在的美。

正如朱先生说的那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跳出这个束缚我们的利害关系网,以更客观的态度来看身边的事情,我们会觉原来被我们忽略的事物是如此之美。

朱先生在最后一篇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留恋,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这真是现代社会一个真实的写照。

“但是如果没有”无为而为的情趣“,人们是不可能慢慢来欣赏周围的美,也不可能做到忘我的境界而产生移情作用。

因此,我觉得,”无为而为“才是美真正的内涵,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一种精神。

因此,我们更有必要来了解”美“,用艺术来净化人的心灵。

朱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我觉得人生艺术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到底能否用心去了解生活中的美。

在陶渊明的眼中,普通的”南山“被赋予了”悠然“的美感,”豆苗“在他那里则成了”良苗“。

这是因为陶渊明真正摆脱了尘网。

他的人生是一个到处充满美的艺术作品,而这些美都源自”无为而为的情趣“。

另外一点是关于朱光潜所说的考据,批评和欣赏。

他说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从前老先生们太看中考据和批评的工夫,而现在一般青年又不太肯做脚踏实地的工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读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虽然我对考据学了解不多,但是通过跟一些教授的交流中,也了解了一些考据的知识。

在现代中国,考据学也是一门冷的学科,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这一学科,这与社会浮躁的风气有关系。

大学时一个考据之学做的很好的教授曾经跟我说,考据并不是单单为了考据,不能陷入考据之中,考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考据对于我们理解美的作用很大。

我们年轻人在研究文学作品的时候更多的是对文艺的热情,可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

我们不愿意去做这些考据的工夫,根本在于我们缺少”无为而为“的精神,所以这种精神贯穿审美活动的全部,不仅仅是包括对事物本身的美的无功利的发现的影响,还有对美的欣赏起重要作用的其他工具比如考据学的影响。

真正静下心来来做一下考据,对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考据学的知识,为欣赏艺术作品提供材料和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脚踏实地地考据来磨练我们的性情,克服我们青年人的浮躁的心态,从而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

读了《谈美》一书,我对美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仅仅区分了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我们在学习美学的时候,在理解美的时候,单单从美本身入手来谈论美,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如何具有”无为而为“的精神,只有把握的这一点,才能从本质上真正体会美。

另外这本书语言易懂,富有趣味性,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这对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也有很大的帮助。

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

深入浅出,微言大义。

一滴水虽小,却能从中看见七彩的阳光;一片枯叶的飘落虽不起眼,却能预示着秋的来临;眼睛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细观察它,却能洞悉人心;脉搏的跳动经常让人意识不到,但医生认真感受它,则可以了解你的身体状况。

理论希望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抽象的,但它却来源于无数的具体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太多了,心中的误解也太多了,而这本书,正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义的书,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

“真”的领域有逻辑学来研究,“善”的领域有伦理学来研究,“感性”的领域则有美学来研究。

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是怎样的?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美学去回答。

开卷有益,作善至祥。

读完《谈美》,确实对美学有了一点体味。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记得好像是XX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有这样一个辩题: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当时场上双方唇枪舌剑,说得天花乱坠,把我弄得一头雾水。

说它是客观存在,有些大家看起来很难看人的,在艺术家那里也许就是美人,这显然是人主观意愿的作用;说它是主观感受,倒也不完全是,毕竟美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纯主观的。

世界,远远不止于地球这颗行星,远远不止于我们整个物理性的宇宙。

世界物理性地和逻辑性地从人身体的现在条件出发向外伸展。

它从我们的位置、时间和方式出发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间、时间和逻辑方向上。

世界太大了,无限的大,我们则太渺校还是禅者说的好: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读完最后一节,心里觉得很震撼。

“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十分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