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谈美读后感 1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

《谈美》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

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

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

谈美读后感2 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谈美》读后感1在接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前,我曾一直认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个戴着头饰的美人,让人一眼方知,这就是美。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是美食可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

《谈美》一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我们忘记了,美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不断训练,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这也让我忽然意识到,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可以不断地成长的。

大语文之魅力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位温柔的女子――著名主持人董卿。

她的美,不止于姣好的容颜,更源于她渊博的学识和涵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每,她那摄人心魂的谈吐,令我一次又一次臣服于大语文的魔力。

有人说,语文之美,是对大江东去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美育”是值得学习消化并渗入语文课堂的。

正如高尔太说:“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显然,“美”是一种主观意识,却也离不开客观事物。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可以从教会学生欣赏语文的魅力开始。

品味语言之美语文有这样的魔力,会让你沉沦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间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

在这一环节,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美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伯牙鼓琴》时,通过配乐读、生生互读、师生合作读、接龙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语言简练之美、骈俪对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带领学生从语言美中走来,再向语文美中走去。

《谈美》的读后感10篇

《谈美》的读后感10篇

《谈美》的读后感10篇《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120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一):诗性中谈艺术书的封面颜色排版有简洁的美,只是翻开后看到的绘图多少让人失望和不舒服。

作者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不论怎么都不和绘图相搭,一下让人有些挫败。

虽说部分是理论的东西,但还是保留一种诗人的气质在文字间。

恰好读此书时在穿插《人间词话》看,相信作者也是在此书里找到一些灵感和寻思。

通篇谈美最终落脚点还是对人生和人心的修养。

用一种更纯粹的眼光和角度来发现和赞叹美。

《谈美》读后感(二):拜读4个小时看完这本书,做了目前为止最长的读书笔记,翻到最后一页1932年,顿时石化,真是经典文字的影响力超越时间。

发现居然是一本对艺术和设计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类图书后半部分操作性极强十分具体前半部分根据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的驳斥也是对进入美学相关行业的人员的提醒与纠正适合反复翻来思考通篇总结比之前看过的某些日本设计师翻译后的设计方法类的图书相比那些真是弱爆了这本参考性很强而且更贴近国情有些部分像我这种仅有中学古文基础的人看来也仍旧感到受益匪浅不禁赞叹当年的语文课本里面节选的内容真是太有水准了文字平实对一些问题态度还是很小心的所以容易被人接受在临走前两个月时间翻到这本书真是冥冥之中的万幸。

《谈美》读后感(三):对美的欣赏是一种智慧期末上自习劳逸结合的看完的一本书,民国大师的小品文果然不错,不到十万字把美啊艺术啊谈的很是透彻。

慢慢走,欣赏啊。

生命中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欣赏可能是用心去感悟,而不是单纯的用知识去考据与批评,对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吧。

看完感觉自己对美的认识又提高了许多,觉得自己更好看了呢,哈哈。

朱老说人生应该严肃与豁达兼具,看来自己还是豁达有余,严肃不足啊。

读书摘抄: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1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比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2「谈美」乃一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作者朱光潜先生以一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引领读者,如何在扰攘纷紜的新时代裡。

突破迷障,向文学艺术之路放胆迈进。

他坚信社会风气之衰败,来自人心之堕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沦,釜底抽薪之计,即须从「怡情养性」做起,亦即要於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更高层次的企求。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谈美》读后感篇1美是什么?常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

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适,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

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化的熟悉和思索!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是最令我诧异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讨论如何“免俗”。

假如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深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阅历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看法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到达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对一颗古松的三种看法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

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颜色。

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改变。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索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美感阅历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始终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由于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特别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

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也许就能体会到了。

《谈美》读书心得(精选5篇)

《谈美》读书心得(精选5篇)

《谈美》读书心得(精选5篇)《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谈美》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谈美》读书心得精选篇1《谈美》是一本系统性的美学著作,是由朱光潜老先生所编著而成。

《谈美》一共收录了13封信,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方法研究;二是美学范畴研究;三是美学实践研究。

而我所选择阅读的是第八封:关于形象思维。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潜认为文艺创作应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

他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罗马的菲罗斯屈拉特,近代英国的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屈原在《远游》中和杜甫在《咏怀古迹》里都使用过想象这个词。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但它们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们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

不同的是它们所运用的形式。

思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声、色、形、味等,通常称之为感觉、印象、观念或表象。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经历了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便显出不同的特点:形象思维把从感性认识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维是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形象思维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维则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抽象的概念或结论。

文艺创作就不能单单依靠形象思维。

因为文艺不仅要用形象去思维,还要对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体。

文艺创作一般都有个构思阶段,思想情感白热化阶段,还有一个修改阶段。

于我们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创作时也要学会用形象去思维,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学了这么久的美学,也看过一些关于谈论美学的书籍,而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书简》是为了回答美学爱好者陆陆续续提出的问题而写成的,由于特定的读者对象,作者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让读者能够读懂看透,从而使艰深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没有采用学术专著的形式。

《谈美》读后感6篇

《谈美》读后感6篇

《谈美》读后感6篇篇一: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作《谈美》。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

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

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

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

谈美的读后感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美的读后感1这真是一本独特的书,讲“美”。

“美”,我们常常用到的形容词,但到底什么才是美,我想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我也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一关乎哲学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潜,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写到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

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想着如何把它做成精美的家具;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想着它是一棵叶为针状的植物,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如画师,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以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朱先生说:“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所以生活中其实从不缺少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总是会有坎坷和挫折,当我们感到挫败抑郁时,和不把自己从这种落寞的情境中隔离开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说不定能够发现一个全新的视界,让你豁然开朗,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之,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学会试着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周围的一切。

谈美的读后感2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下面是整理的《谈美》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谈美》的读后感1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

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

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

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

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

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
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

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

”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

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

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

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

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谈美》的读后感2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美无处不在,然而,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

言行举止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

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

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

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
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

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

所以,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的时代思想与情趣。

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当今社会浮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达到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

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存高远,眼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够放开自我,更偏重于直觉思考。

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索更深层的意境。

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偏重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

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

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

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渗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

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验却是可寻其迹。

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情。

可见,美好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

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个中滋味。

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

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汇集。

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

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

《谈美》的读后感3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朱光潜先生为人的准则,也是《谈美》一书最基本的观点。

书中这样比喻,当你走在一条河流的两岸,如果你在河岸的这边,你就会发现对岸的景色比这边的美,而当你走到了河的对岸
时,你又会发现对岸的景色又要比这边的美。

对此,朱光潜这样说道你在河的这边,对岸对于你来说是孤立的,你在欣赏它的时候是不受它的羁绊的,而这边的景色却因为你身处其中,为其所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俗世中的我们总抱着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心态,将它当做自己的垫脚石。

须知唯有独立绝缘地看待事和物,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方能体察其美,若怀实用性目的,则心态已失。

佛家经典《心经》的前三个字就是“观自在”,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获得。

全书也是以此为目的,把其中经历的各种过程、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

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

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棵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做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也是作者通过本书向我们传递的思想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风平浪
静,特别是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初学者”,总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顿,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

但如果此时你能以一种美学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这分生活、这种状态,恰如一剂清凉剂,你就会发现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从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体察生活,欣赏生活,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的牵绊,就能安闲自在地玩味另一种生活,并从中得到美感。

举目凝神,我仿佛看见朱先生透过这茫茫的红尘俗世蹙起双眉、栏杆拍遍。

最后,以阿尔卑斯山上路牌写给游人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那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