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谈美》读后感2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

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美读后感(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谈美读后感 1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
《谈美》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
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
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
谈美读后感2 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谈美》- 朱光潜 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的一本美学著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读者理解美的本质、美感的产生以及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也存在于主观意识之中。
他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分析,阐述了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同时,他还强调了美感的主观性,认为美感是由个人的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所决定的。
此外,朱光潜先生还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阅读《谈美》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美的本质和美感的产生,还让我认识到艺术与人生的紧密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受自然之美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谈美》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美学经典。
它不仅适合美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受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生活品质。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谈美》读后感1在接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前,我曾一直认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个戴着头饰的美人,让人一眼方知,这就是美。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是美食可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
《谈美》一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我们忘记了,美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不断训练,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这也让我忽然意识到,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可以不断地成长的。
大语文之魅力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位温柔的女子――著名主持人董卿。
她的美,不止于姣好的容颜,更源于她渊博的学识和涵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每,她那摄人心魂的谈吐,令我一次又一次臣服于大语文的魔力。
有人说,语文之美,是对大江东去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美育”是值得学习消化并渗入语文课堂的。
正如高尔太说:“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显然,“美”是一种主观意识,却也离不开客观事物。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可以从教会学生欣赏语文的魅力开始。
品味语言之美语文有这样的魔力,会让你沉沦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间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
在这一环节,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美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伯牙鼓琴》时,通过配乐读、生生互读、师生合作读、接龙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语言简练之美、骈俪对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带领学生从语言美中走来,再向语文美中走去。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谈美》读后感篇1美是什么?常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
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适,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
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化的熟悉和思索!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是最令我诧异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讨论如何“免俗”。
假如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深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阅历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看法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到达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对一颗古松的三种看法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
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颜色。
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改变。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索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美感阅历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始终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由于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特别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
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也许就能体会到了。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相关推荐朱光潜《谈美》读后感(通用1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1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这不仅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十分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此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
《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
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
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之后,文章又说明了美感与快感、与联想,与考证、批评与欣赏,与自然的联系与差别;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美的差别与一致;说明了艺术与游戏,创造与情感,格律、模仿对于艺术的意义;说明了天才与灵感、汗水与努力对于艺术的作用。
最后,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别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但其实“完美的人生见于这(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息息相关。
他警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
——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
“情趣逾丰富,生活也逾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谈美》的读后感

《谈美》的读后感《谈美》的读后感(通用10篇)《谈美》的读后感1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
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纵观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和第十三章,第五章谈得是美感与联想,提出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
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而第十三章则阐述了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
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在《谈美》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
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
”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谈美》读后感大全3篇

《谈美》读后感大全3篇《谈美》读后感精选大全1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
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
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
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
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
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
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谈美》读后感精选大全2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着,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朱光潜谈美篇1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
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
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
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谈美》读后感2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这个方面的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_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 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 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有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 .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
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