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坚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成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成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坚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出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程(图文)

第三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拳术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
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太极拳以它独特的运动风格和显著的健身效果闻名于世。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原有的套路而创编的。
它不仅简单易练,而且保留了杨式太极拳的技术精华,具有极佳的健身功能和丰富的技击招法。
第一节太极拳基础知识一、概述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它采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
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
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产生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证是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
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参照戚继光的第三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67-《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法套路。
陈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其影响之深。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材天然竖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天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派,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有意挺胸或收腹.精力要分散(起势由立正姿态开端,然后左脚向左离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③上体保持正派,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天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成凸出,身材重心落于两腿中央.两臂下落和身材下蹲的动作要调和一致.第二式:阁下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材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天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持续向左转,阁下手随转体慢慢分离向左上.右下离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③上体慢慢后坐,身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扎实,左腿慢慢前弓,身材左转,身材中间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天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阁下手随转体分离慢慢向左下.右上离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与③解同,只是阁下相反.与④解同,只是阁下相反.要点:上体不成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伸展.两臂离开时要保持弧形.身材迁移转变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别的速度要平均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扎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出脚尖;后腿天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须要时后脚脚跟可今后蹬调剂).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当保持在10-30厘米.第三式:白鹤亮翅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②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材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离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要点:完成姿态胸部不要挺出,两臂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委屈.身材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调和一致.第四式.阁下搂膝拗步第五式:手挥琵琶后坐,身材重心转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肘里侧,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收要调和一致.第六式:阁下倒卷肱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跟着向右转体先向左手.(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扎实,身材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只是阁下相反(5)与(3)解同,只是阁下相反(6)与(2)解同.(8)与(2)解同,只是阁下相反(9)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左手放松,手心向下;眼看左手.伸直,后撤滞滞泥泥不成直向回抽,参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防止柔软.退步时,脚掌先着现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防止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撤退退却时,眼神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撤退退却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第七式:左揽雀尾转,左手天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划弧至左肋肘,手心转向下,收至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腿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持续向左转,右腿天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掤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前臂.要点:掤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别.松腰.弓腿三者必须调和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上超出10厘米.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下方;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至右手手心向上,高与肩齐,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移至右腿;眼看右手.不成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扭转,着地. (4)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段里侧(相距约5厘米),上体持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前,左前臂保持半圆;同时身材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弓步;眼看左手段部.要点:向前挤时,上体要正派.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相一致.向下,右手经左腕上偏向前.向右伸出,高与左手齐,手心向下 ,两手阁下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平看.(6)上式不断,身材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平看前方.要点:向前按时,两手须走曲线,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第八式:右揽雀尾右转,身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向右平行划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向下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身材重心再移至左腿上,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2)同“左揽雀尾”(2)解,(3)同“左揽雀尾”(3)解,只是阁下相反.(4)同“左揽雀尾”(4)解,(5)同“左揽雀尾”(5)解,只是阁下相反.(6)同“左揽雀尾”(6)解,只是阁下相反.第九式:单鞭重心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2)身材重心再逐渐移至右腿上,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挨近,脚弧形运转,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材左侧,手心向左,右,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右上方划弧(手心由里转向外),,至右侧方时变勾手,臂与肩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下划弧停于右肩前,手心向里;眼看左手.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材左掌随上体的持续左转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屈;眼看左手.要点:上体保持正派,松腰.完成式时,右肘稍下垂,左肘与左膝高低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忽然翻掌.全体过渡动作,高低要调和一致.如面向南起势,单鞭的偏向(左脚尖)应向东偏北(大约15度).第十式:云手右腿上,身材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2)上体慢慢左转,身材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逐渐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膀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左脚接近左脚,成小开立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手.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大踏步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面向后;右手右侧随之左腿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4)同(2)解.(6)同(2)解.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跨,不成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迁移转变而运转,要天然圆活,速度要迟缓平均.下肢移动时,身材重着地再扎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阁下手而移动.第三个“云手”的右脚最后跟步时,脚尖微向里扣,便于接“单鞭”动作.第十一式:单鞭手随之向右运转,至右侧方时变成勾手;左手经腹前向手心向内;身材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材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上体持续左转,左掌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成“单鞭”式.第十二式:高探马前伸至右腕不和,两手互相交叉,随即向两侧离开并向下划弧,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侧方提高(脚尖略外撇);身材重心前移里圈划弧,两手交叉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右脚向左脚向左脚挨近,脚尖点地;眼平(3)两臂阁下划弧离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担起,右脚向右前方慢慢蹬出不成前俯后仰.两手离开时,腕部与肩齐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回勾,劲使在脚跟.分别和蹬脚须调和一致.右臂和右腿高低相对.如面向度).第十四式:双峰贯耳第十五式:回身左蹬脚身材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阁下划前;眼看左手.(2)身材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看左方离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要点:与左蹬脚式雷同,只是阁下相反.左蹬脚偏向与右蹬脚成1北,约30度).第十六式:左下势自力体右转;右掌变成勾手,左掌向上.向右划弧下落,落于右肩前,掌心斜向后;眼看(2)右腿慢慢屈膝下蹲, 左腿由里向左侧(偏后)伸出,成(掌心向外)向左下顺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手.上体不成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脚掌全体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中轴线上.,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向后;眼看自力的腿要微屈,由腿提起时脚尖天然下垂.24式太极拳第十七式:右下势自力脚前,脚掌着地; 然后左脚前掌为轴,脚跟迁移转变,身材随之左转同时左手向掌跟着转体向左侧划弧,立于左肩前,掌心斜向后,眼看左手.(2)同“左下势自力'(2)解,只是阁下相反.”(3)解,只是阁下相反.(4) 同“左下自力势”(4)解,只是阁下相反.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其他均与“左下自力势”雷同,只是阁下相反.第十八式:阁下穿梭后移,右脚尖稍向外撇,随即身材重心再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左下);眼看左前臂.(4)同(2)解,只是阁下相反.斜前方(如面向南起势,阁下穿梭偏向分离为正本偏北和正偏南,均约30度).手推出后,上体不防止引肩上耸.一手上举一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高低调和一致.做弓步时,两脚跟的距离同搂膝拗阁下.第十九式:海底针身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材稍向右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提抽至肩上耳旁,再随身材左转,由右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转,再向左转.完成姿态,面向正西.上体不成太前倾.防止低头和臀部外凸.左腿要微屈.第二十式:闪通臂天然正派,松腰.松胯;左臂不要完整伸直,背部肌肉要伸睁开.推掌.举掌和弓腿动作要调和一致.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第二十一式:回身搬拦捶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里扣,身材向后转,然后身材重心同时,右手跟着转体和右.向下(变拳)经腹前划弧至左肋举于头前,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2)向右转体,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胯旁,掌心向下,指同时右脚收回后(不要停留或脚尖点地)即向前迈出,脚尖外撇;眼看右拳.右腿上,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起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向右心向上;眼看左手.(4)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看右拳.太紧.右拳收受接管时,前臂要慢慢内旋划弧,然后再外旋停于右腰旁,拳心向上.向前打拳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伸,沉肩垂肘,右臂要微屈雀尾”式.第二十二式:如封似闭掌,向下经腹前再向上.向前推出,腕部与肩平,手心向前;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看前方.防止后仰臀部不成凸出.两臂随身材收受接管时,肩.肘部略向处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宽度不要超第二十三式:十字手重心移向左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跟着转,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时外撇,成右侧弓步;眼看右手.(2)身材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押,随即向左收回,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腿逐渐蹬直,成开立步;同时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两臂撑圆,腕高与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手心均向后;眼看前方.抱时,上体不要前俯.站起后,身材天然正派,头要微向上顶,下颏稍向后收.两臂围绕时须美满舒适,沉肩第二十四式:收势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材两侧;眼看前方.下落时,要留意全身放松,同时气也渐渐下沉(呼气略加长).呼吸安稳后,把左脚收到右脚旁,再走动歇。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口令(打印版)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口令第一组一.起式1.左脚开立,与肩同宽.2.两臂棚举,达于肩平.3.沉胯按掌,落掌胯旁.二.野马分鬃1.悬胯揽掌,丁步抱球.2.猫步按球,弓步分掌.3.坐步分掌,撇脚扣步.4.丁步抱球,合气化一.5.猫步按球,弓步分掌.6.坐步分掌,撇脚扣步.7.丁步抱球,合气化一.三.白鹤亮翅1.跟步抱球,合气化一.2.重心后坐,分靠列采.3.左脚点地,虚步亮掌.第二组四.搂膝拗步1.旋胯摆掌,收脚举臂.2.猫步曲臂,弓步搂推.3.坐步转胯,收脚举臂.4.猫步曲臂,弓步搂推.5.坐步转胯,收脚举臂.6.猫步曲臂,弓步搂推.五.手挥琵琶1.按掌跟步,坐步捋带.2.转腰拧胯,虚步合臂.第三组六.倒卷肱1.翻掌转臂,虚步开胯.2.收脚曲臂,掌心相对.3.退步卷收,虚步探掌.4.翻掌转臂,虚步开胯.5.收脚曲臂,掌心相对.6.退步卷收,虚步探掌.7.翻掌转臂,虚步开胯.8.收脚曲臂,掌心相对.9.退步卷收,虚步探掌.10.翻掌转臂,虚步开胯.11.收脚曲臂,掌心相对.12.退步卷收,虚步探掌.七.左揽雀尾1.转腰展臂,丁步抱球.2.猫步前探,弓步棚臂.3.沉胯翻掌,坐步斜捋.4.转腰搭腕,弓步前挤.5.坐步分掌,沉胯采按.6.弓步推按,松胯沉气.八.右揽雀尾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2.丁步抱球,实左虚右.3.猫步前探,弓步棚臂.4.沉胯翻掌,坐步斜捋.5.转腰搭腕,弓步前挤.6.坐步分掌,沉胯采按.7.弓步推按,松胯沉气.第四组九.单鞭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2.丁步抱球,猫步勾手.3.转腰绷臂,弓步推按.十.云手1.后坐翅脚,扣步右采.2.收脚棚园,并步合臂.3.侧步云摆,并步合臂.4.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十一.单鞭1.丁步云摆,猫步勾手.2.转腰棚臂,弓步推按.第五组十二.高探马1.跟步翻掌,坐腿曲臂.2.卷收按掌,虚步沉胯. 十三.右蹬脚1.提膝穿掌,弓步分掌.2.提膝合抱,蹬脚分掌. 十四.双峰贯耳1.转腰合胯,提膝托手.2.落步后捋,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1.身体后坐,垂肘分掌.2.扣步转腰,提膝合抱.3.蹬脚分掌,身体中正.第六组十六.左下式独立1.摆手收脚,勾手沉胯.2.仆步穿掌,弓步勾挑.3.左脚碾地,提膝挑掌. 十七.右下式独立1.落脚摆手,勾手沉胯.2.仆步穿掌,弓步勾挑.3.右脚碾地,提膝挑掌.第七组十八.左右穿梭1.落步揽园,丁步抱球.2.猫步右棚,弓步架推.3.身体后坐,丁步抱球.4.猫步左棚,弓步架推. 十九.海底针1.跟步前按,坐腿后捋.2.丁步提手,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1.转腰搭腕,翻掌提脚.2.猫步落胯,弓步分掌.第八组二十一.转身搬拦锤1.身体后坐,扣步摆掌.2.丁步握拳,猫步搬拳.3.转腰扣步,滚肘摆拳.4.收脚拦掌,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1.托掌后坐,松胯沉气.2.沉胯翻掌,弓步推按. 二十三.十字手1.转身扣脚,弓腿分脚.2.交叉搭手,收脚合抱. 二十四.收式1.棚臂翻掌,松胯采按.2.收脚并立,还原归一.。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拳谱

1、起势动作分解:
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动作分解: 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 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
(1球跟脚、
弓步分手
转体迈步、
弓步分
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
抱球跟脚、
转体迈步、
弓步分
白鹤亮翅动作分解:
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动作分解:
(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 推。
(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转体跟脚、 推
(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
搂推。
5、手挥琵琶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动作分解:
迈步屈肘、
迈步屈肘、
弓步搂
弓步搂
(1)右倒卷肱:
转体撤手、
提膝屈肘、
退步错手、
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
转体撤手、
提膝屈肘、
退步错手、
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
转体撤手、
提膝屈肘、
退步错手、
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
转体撤手、
提膝屈肘、
退步错手、
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动作分解:
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 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4式简化太极拳口令

24式简化太极拳口令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之一,深受广大拳友的喜爱和追捧。
太极拳以练拳为主,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动身的原则。
其中,24式简化太极拳,凝练了太极拳的精髓,简单易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
下面将对24式简化太极拳的口令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式:起势式1.起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自然微微弯曲,两手平伸与腿同宽,掌心向下。
2.合太极:两臂从两侧徐徐合拢至胸前,成合太极的手势。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1.左脚迈出一步,成马步,同时双手往两侧平推,手心向下。
2.右手往右侧横推,左手回收至胸前。
3.恢复起势。
第三式:白鹤亮翅1.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同时双手缓慢分开,形成左右扇形。
2.同步向右侧转身,右手贴近身体并举至胸前。
3.恢复起势。
第四式:懒扎衣1.右脚向右侧迈出一步。
2.双手随着自然的身体转动,右手臂慢慢伸直向下,左手臂贴着身体内侧向前推直至胸前。
3.恢复起势。
第五式:单鞭1.左脚后退,重心向后移,同时两臂慢慢向前推出。
2.左手臂继续向前推直至与右手臂平行,右手臂贴近身体内侧。
第六式:云手1.左脚再次迈出一步,同时双手放松自然下垂。
2.双手缓慢向各自的太极圈内画圆,形成云手的动作。
3.依次向右、向左切换方向画圆,最后恢复起势。
第七式:高探馬/斜行單鞭1.左脚迈出一步,同时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向身后伸直。
2.左脚回收,同时左手往身后伸直。
3.恢复起势。
第八式:六如封似手1.双手放松自然下垂。
2.右手向前直出,左手微微贴近身体内侧,手指向下。
第九式:单鞭1.左脚后退,重心向后移,同时两臂慢慢向前推出。
2.左手臂继续向前推直至与右手臂平行,右手臂贴近身体内侧。
3.恢复起势。
第十式:见歼1.右脚迈出一步成前弓步,同时右手从下往上抬至面前,手心向外。
2.恢复起势。
第十一式:左转身蓉蓉手1.左脚迈出一步,同时右手向前推直至胸前。
2.右手随身体的转动,向右边推出。
3.恢复起势。
第十二式:如封似闭1.双手向前推,右手贴着身体侧面,手指向下,左手稍微抬起。
二十四式太极拳_图解+记忆口诀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 10-30厘米。
第三式:白鹤亮翅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②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二十四式太极拳1、起式:左脚开步与肩同宽、两臂前平举与肩同高、屈膝按掌至小腹前。
2、左右野马分鬃:(3个)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后坐翘脚外撇、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后坐翘脚外撇、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3个)转体落手、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后坐翘脚外撇、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后坐翘脚外撇、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4个)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挫手、虚步推掌;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挫手、虚步推掌;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挫手、虚步推掌;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挫手、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3个)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11、单鞭: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收脚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右蹬脚:后坐翘脚分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右左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针: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第一组一.起式1.左脚开立,与肩同宽.2.两臂棚举,达于肩平.3.沉胯按掌,落掌胯旁.二.野马分鬃1.悬胯揽掌,丁步抱球.2.猫步按球,弓步分掌.3.坐步分掌,撇脚扣步.4.丁步抱球,合气化一.5.猫步按球,弓步分掌.6.坐步分掌,撇脚扣步.7.丁步抱球,合气化一.三.白鹤亮翅1.跟步抱球,合气化一.2.重心后坐,分靠列采.3.左脚点地,虚步亮掌.四.搂膝拗步1.旋胯摆掌,收脚举臂.2.猫步曲臂,弓步搂推.3.坐步转胯,收脚举臂.4.猫步曲臂,弓步搂推.5.坐步转胯,收脚举臂.6.猫步曲臂,弓步搂推.五.手挥琵琶1.按掌跟步,坐步捋带.2.转腰拧胯,虚步合臂. 第二组六.倒卷肱1.翻掌转臂,虚步开胯.2.收脚曲臂,掌心相对.3.退步卷收,虚步探掌.4.翻掌转臂,虚步开胯.5.收脚曲臂,掌心相对.6.退步卷收,虚步探掌.7.翻掌转臂,虚步开胯.8.收脚曲臂,掌心相对.9.退步卷收,虚步探掌.10.翻掌转臂,虚步开胯.11.收脚曲臂,掌心相对.12.退步卷收,虚步探掌.七.左揽雀尾1.转腰展臂,丁步抱球.2.猫步前探,弓步棚臂.3.沉胯翻掌,坐步斜捋.4.转腰搭腕,弓步前挤.5.坐步分掌,沉胯采按.6.弓步推按,松胯沉气.八.右揽雀尾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2.丁步抱球,实左虚右.3.猫步前探,弓步棚臂.4.沉胯翻掌,坐步斜捋.5.转腰搭腕,弓步前挤.6.坐步分掌,沉胯采按.7.弓步推按,松胯沉气. 第三组九.单鞭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2.丁步抱球,猫步勾手.3.转腰绷臂,弓步推按.十.云手1.后坐翅脚,扣步右采.2.收脚棚园,并步合臂.3.侧步云摆,并步合臂.4.侧步云摆,并步合臂. 十一.单鞭1.丁步云摆,猫步勾手.2.转腰棚臂,弓步推按. 十二.高探马1.跟步翻掌,坐腿曲臂.2.卷收按掌,虚步沉胯. 十三.右蹬脚1.提膝穿掌,弓步分掌.2.提膝合抱,蹬脚分掌. 十四.双峰贯耳1.转腰合胯,提膝托手.2.落步后捋,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1.身体后坐,垂肘分掌.2.扣步转腰,提膝合抱.3.蹬脚分掌,身体中正. 第四组十六.左下式独立1.摆手收脚,勾手沉胯.2.仆步穿掌,弓步勾挑.3.左脚碾地,提膝挑掌.十七.右下式独立1.落脚摆手,勾手沉胯.2.仆步穿掌,弓步勾挑.3.右脚碾地,提膝挑掌.十八.左右穿梭1.落步揽园,丁步抱球.2.猫步右棚,弓步架推.3.身体后坐,丁步抱球.4.猫步左棚,弓步架推.十九.海底针1.跟步前按,坐腿后捋.2.丁步提手,虚步插掌.二十.闪通臂1.转腰搭腕,翻掌提脚.2.猫步落胯,弓步分掌.二十一.转身搬拦锤1.身体后坐,扣步摆掌.2.丁步握拳,猫步搬拳.3.转腰扣步,滚肘摆拳.4.收脚拦掌,弓步打拳.二十二.如封似闭1.托掌后坐,松胯沉气.2.沉胯翻掌,弓步推按.二十三.十字手1.转身扣脚,弓腿分脚.2.交叉搭手,收脚合抱.二十四.收式1.棚臂翻掌,松胯采按.2.收脚并立,还原归一24式太极拳谱歌诀:起势三下分鬃马,一亮三搂挥琵琶;倒撵四个揽左右,单鞭一个三云手。
单鞭探马各一次,蹬腿贯耳双下势;金鸡独立有两个,抱球穿梭再穿梭。
海底针,闪通臂,回身上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刚柔相济原位收。
太极拳二十四式图解含精要提示教程(1-7)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
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
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
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
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师父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
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
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
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练武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以便同好参考指正。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
武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
就外形来看,其身体有微微后靠(仰)的样子。
学武式太极拳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重心点,掌握住立身中正的要求,势势提起精神,把头抬起来,把身子竖起来,有八面支撑的气势,眼睛和心思要用在洞察敌情的变化上,做到顺随忘我。
这对初学者来讲不可能一下子掌握,也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长期习惯性的动作改正。
这是个努力方向。
只要走架练拳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守住“立身中正”这个最基本的要点。
每一动势都要留心,都要平心静气,想好了,认为姿势准确了再做下一个动作,在学拳架中要努力做好动作之间的衔接。
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势势有顶天立地之气势,犹如一根立木能顶千斤压力。
如果刚开始练拳不把身子竖起来,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对往后功夫的提高影响也很大,或者说将永远也达不到武式太极拳的上乘功夫。
为什么说不把身子竖起来就练不好拳技呢?因为不如此,就不能上下贯穿,就谈不上立身中正,也就没有八面支撑的气势,从身体外形上讲不符合力学原理;从身体内部来说身体受力不均,气血流动就不能很好地协调。
而且由于身体的歪斜会不自觉地做出无谓的体能消耗,如此连自己的稳定都成问题,何谈御敌呢?俗话说的“低头哈腰学艺不高”就是这个道理。
开始学拳必须像学书法写楷书一样,要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有棱有角、势势规规矩矩,手脚要依附身体,勿自伸缩,力求守住身法,在架子正确的前提下练习,切不可潦草从事。
飞一势要有走一势的效果,走一个架子要有走一个架子的效果。
刚开始,在规矩的框子里手脚感觉呆板,没有灵活性,但只要守住身法坚持习练,慢慢地形成习惯,为下一步凝固架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初学初练武式太极拳架必须要慢,只有慢才能有时间静下心来体认,用心体会出和掌握住拳架所要求的身法。
这种练功方法看起来严格了些、学起来吃些力、有束缚感、进度慢了点,但这种严格的练法是今后在拳艺上能够得心应手的基础。
如果一开始不注意姿势的准确度,不立身中正、不严格苦守身法,一开始就想快、就想用努劲,其结果本末倒置,以后进步就慢了。
所以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拳容易改拳难。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
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
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
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如果学得较慢、较细,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拳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
不管怎样,改架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也是练功自律的相持阶段,这一阶段,如逆水行舟,只有坚持不辍,才能过此关口,必须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逐步克服自己潜意识中不断出现的、不符合武式太极拳科学规范的习惯性动作。
在习练过程中仍然要慢不要快,要把握好重心,身心投入,时时刻刻按照动作的变化规律去细心体会,特别强调把精神集中在每一姿势的体会上,用心感觉姿势是否正确,也可面对墙壁上的大镜子观看自己的运动姿势,切忌低头去看自己的动作而影响拳架的气势和整体性。
每一动势,先问自己,身子是否竖起来了?重心把握好了没有?周身协调好了没有?虚实做够数了没有?每势是否按照起、承、开、合的步骤做了?手和脚的位置是否恰切顺随,如有不合即速改正,如此反复锤炼,尽量在走架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刻刻留心、势势留意,以自己的重心为轴为根,折叠转换,连贯协调,不可中途断线,更不可走流水架。
从而使自己的身法逐步地形成周身一家。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
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合武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
立身中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起伏得当,开合有致,虚实相间,气完势整。
整个走架子过程中,不可以架子顺了而精神懈怠,要提起全副精神、全神贯注,利用架子的顺随逐步加强练拳的力度,此阶段要多磨练、细磨练,炼精、炼细、炼灵、炼出对敌意识,为了找到所要得到的感觉,此阶段仍然要慢,在慢中找到技击意识和感觉,由于顺随的拳架长期磨练,从而为下一步技击的运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式太极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式太极拳要求习练。
此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
这一阶段要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
正如前辈李亦畲先生论述:“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人,按定彼劲,彼自跌出。
”这句话很形象,它是功夫上乘时与敌人交战时的真实感受和写照。
“自己安排得好”,一方面有自己运用得当的意思;另一层涵义是说自己有实力安排好,这是因为经过长期习练,自己身法中正,重心稳固,功夫纯青。
试想以自己长期习练形成的有八面支撑之气势的劲力和刚柔相济的太极身法去迎接来犯之敌,有什么可以安排不好呢?“人一挨我”,指对手稍挨上我,我内里如同触电一样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