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卷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高中生物选修1知识点(1页)

生物选修1知识点整理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基础知识(一)培养基1、概念: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种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需加入凝固剂琼脂),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3、成分:一般都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四类物质。
4、注意: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条件;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二)无菌技术消毒: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对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常用需要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接种环、接种针用灼烧灭菌法灭菌;而对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则用酒精消毒二、实验操作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2、纯化大肠杆菌: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3、培养、观察: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12h和24h 后,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
(菌落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一、基础知识(一)筛选菌株1、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 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高考选修生物一必考知识点

高考选修生物一必考知识点详解随着高考的临近,对于选修生物一的学生来说,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成为了他们备战高考的重点。
本文将对高考选修生物一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讨论,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些内容。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在高考生物一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生们需要深入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特点、功能以及由膜内物质控制细胞各种生命活动的重要性都是高考考点。
同时,溶酶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也是必须牢记的内容。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分子遗传学遗传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分子遗传学的内容也是必考内容。
学生们需要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自由组合规律、隐性性状的表现和分离规律等。
同时,对于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概念也需要理解和掌握。
另外,DNA的结构以及DNA复制、RNA的合成和转录等分子遗传学的内容也是必须熟悉的。
三、生物的分类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演化是了解和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
学生们需要熟悉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形态分类和进化分类的方法和特点。
同时,对于进化论的理解和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认识到环境变化对物种进化的影响,理解各类进化证据的意义等。
另外,对于生物地理学的内容也需要积累和了解。
四、免疫和生物技术免疫是生物体对抗疾病的重要机制,而生物技术则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们需要了解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体等概念。
同时,对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也要有一定了解,比如基因工程、DNA指纹技术以及克隆等。
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丰富学生们的综合学科素养。
五、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学生们需要熟悉生态圈、生态位、生态平衡等概念,并掌握其实际应用。
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等也需要有一定的掌握。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小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小总结高中生物选修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细胞基本单位、遗传与变异、维持稳态和适应环境、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细胞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组成单元。
细胞有基本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包裹细胞质,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其中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细胞内进行的重要化学反应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分。
细胞在进化中出现多样性,有单细胞、多细胞和细胞的形态多样性。
二、遗传与变异遗传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础,遗传物质是DNA。
DNA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保证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的种属、个体性状和生命活动方式等。
变异是指生物个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遗传性差异,包括突变和性状的组合变异。
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它为种群的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维持稳态和适应环境生命体在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正常生活,内环境的稳态维持受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的调节。
生物体对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控制体温、代谢过程和离子平衡等维持内部稳态。
环境适应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能力,它使生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四、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碳循环是指碳在生物圈和地球大气圈之间的循环,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氮循环是指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氮素的转化和循环,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雨和地下水的补给等。
能量流动是生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通过摄食、呼吸和代谢等过程将能量传递的过程。
细胞基本单位、遗传与变异、维持稳态和适应环境、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高中生物选修一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物在进化和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传递。
高三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高三生物选修一知识点高三生物选修一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生物学领域,包括生物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因与表达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不仅对高中生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也为将来可能从事的生物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对高三生物选修一主要知识点的详细解读。
一、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对生物体或生物原料进行加工改造,以生产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
在高中生物选修一中,学生将学习到生物技术在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的技术。
这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基因编辑等。
通过基因工程,科学家能够培育出抗病虫害的转基因作物,或者生产出具有特定疗效的生物药物。
2. 发酵技术发酵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转化的过程,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的生产中。
例如,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糖分,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这是啤酒和面包制作的基础。
3. 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模拟生物体内环境的装置,用于培养细胞或微生物,以生产特定的生物产品。
在医药领域,生物反应器被用来生产疫苗、干扰素等生物制品。
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物圈中各种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在生物选修一中,学生将了解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 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稳定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个特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为了保护濒危物种,也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的福祉。
3. 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如工业污染、过度捕捞、城市化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学习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于保护我们的地球至关重要。
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归纳和整理

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归纳和整理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归纳和整理生物选修一是高中生物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到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起源、遗传与发育、细胞的生命活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生物选修一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体需要通过新陈代谢维持自身的生命,具有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的功能。
同时,生命体还需要具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包括细胞的自我更新、生命体的自我繁殖、生物体对外界的响应和适应等。
此外,生命体还具有遗传信息的传承和变异的能力,遗传信息包括基因组、染色体、DNA等。
二、生命的起源生命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亿年前的地球初期。
最初,地球上只有无氧菌和厌氧菌等简单生物存在。
随着环境的改变和生命的进化,逐渐出现了复杂的生命形态,包括蓝藻、藻类、简单植物和动物等。
三、遗传与发育生物的遗传信息主要包括DNA和基因组。
DNA是生命体内最基本的遗传信息媒介,包括四种不同的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
基因组指的是整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成,包括所有基因的总和。
生物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受精产生新的个体,受精的过程需要雌性生殖细胞卵子和雄性生殖细胞精子结合完成。
无性生殖则是单一个体在不经过受精的情况下产生后代。
四、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在细胞内完成。
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新陈代谢、反应和水平传递等,其中新陈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过程。
细胞的新陈代谢包含协同作用的酶促反应,如呼吸、产生蛋白质和细胞分裂等。
总的来说,生物选修一涉及的知识点十分广泛,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的起源、遗传与发育、细胞的生命活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为我们研究生命科学提供更多的有益启示。
高中选修1生物重要知识点

高中选修1生物重要知识点高中选修1生物重要知识点在高中生物课本中,选修课本的内容是比较有趣的,选修一的生物课本内容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你想知道哪些知识点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要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选修一生物知识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
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
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
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
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
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
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生物选修一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 植物生殖:包括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指的是通过花粉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种子的过程,涉及传粉、授粉、受精等过程;无性生殖则是指植物通过自体或外体的无性生殖器官繁殖后代,常见的方式有分株、扦插、走茎等。
2. 动物生殖:包括动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方式,涉及交配、受精和胚胎发育等过程;无性生殖是指动物通过自体或外体的特殊细胞繁殖后代,常见的方式有二分裂、出芽、再生等。
3. 生物进化:包括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等。
进化理论是指生物种类和形态的改变是通过漫长的时间和逐渐的积累而产生的;自然选择则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传递有利基因给下一代;适应性进化则是指物种通过适应环境的有利特征的选择而逐渐改变。
4. 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级;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群体和环境要素组成,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维持其稳定性。
以上为生物选修一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概述,具体内容可能还有其他细节和深入的内容需要学习和理解。
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生物选修一知识点简介生物选修一是高中生物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涵盖了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些深入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生物选修一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知识点: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是指人体内的一套自身抵抗病原体入侵和异物侵害的生物防御系统。
它由多个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能够识别和抵御外来的病原体,从而维持人体的生命健康。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人体免疫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骨髓:骨髓是人体产生造血干细胞的器官,同时也是免疫细胞的产生地。
骨髓中产生的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
2.脾脏:脾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
它能够清除老化和异常的红血球,同时也参与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存储。
3.淋巴结:淋巴结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是一种免疫细胞集聚的器官。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病原体和异物,同时也是免疫细胞的重要存储地。
4.扁桃体:扁桃体是咽喉部的一组淋巴组织,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它能够识别入侵的病原体,激活免疫细胞,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5.腺体:腺体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等。
这些腺体能够分泌抗菌物质,起到对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6.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组成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1.识别和辨别: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辨别体内外的病原体和异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攻击和清除:免疫系统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和分泌特异性抗体来攻击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3.记忆和适应: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和适应的功能,能够通过对病原体的记忆和适应,提高对同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4.平衡和调节:免疫系统能够维持体内的免疫平衡,并对免疫活动进行调节,避免过度反应或免疫耐受。
人体免疫系统的失调及相关疾病当人体免疫系统发生失调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疾病:1.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免疫系统的先天或后天缺陷而导致的容易感染病原体的疾病,如严重综合免疫缺陷症(SCID)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 分裂生殖孢子生殖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CO2+6H2O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C6H12O6→2C2H5OH+2CO2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C2H5OH+4O2→CH3COOH+6H2O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
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疑难解答(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如:要先冲洗葡萄,再除去枝梗;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进行酒精消毒;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
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的繁殖。
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
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课题2 腐乳的制作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
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营腐生生活。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4、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前期发酵的主要作用:1.创造条件让毛霉生长。
2.使毛酶形成菌膜包住豆腐使腐乳成型。
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
通过各种辅料与酶的缓解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5、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
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
*水分测定方法如下:精确称取经研钵研磨成糊状的样品5~10g(精确到0.02mg),置于已知重量的蒸发皿中,均匀摊平后,在100~105℃电热干燥箱内干燥4h,取出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然后再烘30min,直至所称重量不变为止。
样品水分含量(%)计算公式如下:(烘干前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后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前样品质量·毛霉的生长:条件: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温度。
来源:1.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2. 直接接种优良毛霉菌种时间:5天·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
加盐腌制的时间约为8天左右。
·用盐腌制时,注意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食盐的作用:1.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腐败变质2.析出水分,是豆腐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易酥烂3.调味作用,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4.浸提毛酶菌丝上的蛋白酶。
·配制卤汤: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
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
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酒的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以防腐2.与有机酸结合形成酯,赋予腐乳风味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香辛料的作用:1.调味作用2.杀菌防腐作用3.参与并促进发酵过程·防止杂菌污染:①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
②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
整齐地摆放好豆腐、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
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疑难解答(1)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豆腐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
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2)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
(3)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
用含水量高的豆腐制作腐乳,不易成形。
(4)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
这层“皮”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对人体有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对人体无害。
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
课题3 制作泡菜·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在无氧条件下,降糖分解为乳酸。
分裂方式是二分裂。
反应式为:C6H12O6−→−酶2C3H6O3+能量含抗生素牛奶不能生产酸奶的原因是抗生素杀死乳酸菌。
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国家规定肉制品中不超过30mg/kg,酱腌菜中不超过20mg/kg,婴儿奶粉中不超过2mg/kg。
亚硝酸盐被吸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在适宜pH 、温度和一定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一般在腌制10 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降低,故在10天之后食用最好*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
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
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
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
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
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
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答: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消毒与灭菌的区别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消毒方法常用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还有化学药剂(如酒精、氯气、石炭酸等)消毒、紫外线消毒。
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灭菌方法:①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②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③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