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的全民性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模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模式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模式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是中国军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战略与战术模式,为最终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由于装备和指挥体制的不足,无法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正面决战。
因此,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的方式,利用地形复杂、广大的中国国土,展开游击战,对日本军队进行持久耗战。
游击战的灵活性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地规避日本军队的优势兵力和火力,给日本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然而,单纯的游击战无法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军。
中国军队意识到这一点后,逐渐采取正规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相对有序的正规军。
这些正规军不仅拥有一定的火力和装备,还接受了现代化的训练。
正规战的方式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一些较为有利的地方,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正面决战。
二、人民战争与全民抗战中国军民形成了一种全民抗战的氛围,战胜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国主义日本侵略军。
全国各个地方的居民,不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到抗战中来。
各地的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群体纷纷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战争中,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团结一心的氛围。
中国军队把人民战争的理念贯彻到战术层面。
战时,中国军队以人民为重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情报支持,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为了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抗战统一战线,组织全国各个抗日力量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利用其组织能力和群众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得各个抗日力量能够共同行动,形成强大合力。
国共两党、各抗日武装、爱国民主人士等共同参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全民抗战与民族解放的历程

中国抗日战争全民抗战与民族解放的历程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了自身生存和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从1937年开始,持续了8年之久,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抗战和民族解放的历程。
一、全民抗战的兴起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抗战始于1937年7月七七事变,起初是由政府军队和军事力量组成的。
然而,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单靠政府军队的力量远远不够。
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军队和民众参与抗战。
全民抗战的兴起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痛苦的历史教训使得中国人民认识到,他们必须团结一心,共同抵抗侵略者。
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到抗战行列中,包括学生、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等。
他们用尽一切力量,筹集资金、军火和粮食,支援抗战的进行。
二、坚持长时间游击战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装备和作战技术上与日本军队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因此,中国采取了游击战的战略,以减少对敌人的直接冲击。
中国共产党在游击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农村地区组织农民参与抗日斗争,对敌人进行持久战。
游击战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断给敌人以打击。
中国军队在游击战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胜利,有效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和士气。
同时,游击战也极大地锻炼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抗战能力。
三、抗战胜利与民族解放的到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中国军队在长期的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坚持不懈的抗争打击了日本军队。
当日本投降后,中国重新获得了自由和独立。
抗战胜利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和抵抗外来侵略的勇气。
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全民抗战与民族解放的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苦难,但也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
中国人民共同面对着强大的侵略者,全力以赴地抵抗侵略、保卫家园,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会议内容
①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政治上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方法)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政治上空前统一) (任务)在我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国人民, (目标)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思想上 组织上
③通过新党章,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 的指导思想(思想上空前统一) ④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 央委员会 (组织上空前统一)
总之,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 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 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②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民族精 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③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开始时间 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对日本投降起决定作用。为赢得 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 出了重要贡献。 ④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成为中华民族 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意义: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 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 形成了具有很高威信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为 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 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如何理解它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1.“团结的大会”:
提出了以下几种答案: ①屈原②苏武③蒋干④毛遂⑤共工⑥华佗 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内因: ①是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 浴血奋战的结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是取得抗日战争 胜利的前提条件(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 战的中流砥柱和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论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

论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1.农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一场全民族广泛动员和参与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农民是中国最为深厚的抗日力量,没有农民的合作与广泛参与,中国就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事实证明,中国农民在整个抗战时期做出了与民族和社会厚望相符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第一,贡献粮食。
粮食是战争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据记载,在大后方和正面战场,农民虽然年收入不好,生活困难,但购买军粮亦皆遵令办理不误。
1944年,正面战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但国统区农民所负担的田赋却由1943年的6200万石增至8000万石,1945年更增至1亿石。
从1941年7月至1945年6月,大后方通过征实、征购和征借等方式从农民手中所得到的稻麦总量约为4亿石左右,H1从而保证了正面战场官兵和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应。
在敌后解放区战场,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支援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根据地经济基本自给,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补充兵源。
8年抗战,农民源源不断地为军队补充兵源。
正面战场,抗战初期兵员成倍增长,1941年为425万人,1942年为521万人(也有说600万人),1944年为618万人。
据官方统计,8年抗战中,从大后方补充兵员达1422万人,尚不包括征集中折损伤亡人数。
在这些兵源中,大多数为农村青年。
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兵源同样来自农民。
“成千成万的军队,成千成万带枪的人,他们是谁呢?他们是人民,其中最大多数的是农民。
”第三,参战杀敌。
大批不穿军装的武装农民配合正规军战斗在敌后战场。
在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部分适龄农民参加了自卫军、民兵和抗日游击队,成为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民兵的特点是一边生产、一边战斗,战时是兵,无战是民,把战斗与生产结合,武力与劳力结合,担负着生产、侦察、扰敌、掩护群众等任务,并且注重独立自主的作战及其配合主力军作战,封锁与围困敌人据点,打击小股日军和汉奸武装。
全民抗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抗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全球震惊,由此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而在中国,这场战争已经打了四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牺牲,国土被日本侵略了三分之一。
此刻,全国人民需要的不是叹息和哀怨,而是要高举起反抗的旗帜,拉起全民抗战的大旗,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
一、全民抗战——动员民心壮胆全民抗战,是指全民动员参加战争的总体行动。
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是一场遭受了最惨痛损失的战争之一。
然而,较之初期的国共与军民的不和,中国人民的纷争及土地出让等问题,全民抗战使民众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鼓舞起自己的士气,形成了抗战的浩瀚气势。
支援战争也成为无数人的使命,这使得全国上下都对战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地参与到战争中来。
全民抗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各地人才济济,物资充足,实在是一个值得具体实践的方案。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万众一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及其它各派爱国民主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一种大联合。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历史任务,也是党的历史大业。
由于国共之间的矛盾从根源上不同,抗战初期两党合作也仅仅围绕着政治问题合作,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经过党和各派领袖们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的联合作战,缺乏前沿可兵击地的基地,各部分兵力分散,花费大量精力去挨抵日军的决战,但各军队的兵器训练程度有限、士气低落等问题也开始瓦解了军力。
因此,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至关重要。
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团结抗战的统一行动之一,也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之一。
对于民族的独立与利益,区分两党的社会制度,这一观点早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更是我们的革命要求。
三、历史启示——爱国统一是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的根本力量回首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爱国统一是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的根本力量。
坚持人民战争和全民抗战

坚持人民战争和全民抗战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曾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的战争,但其中最为惊心动魄、也是最具深远意义的战争,莫过于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不但是中国人的民族大业,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几经波折,最终以中国人的胜利告终。
其中,坚持人民战争和全民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首先,坚持人民战争是抗战能够成功的基础。
人民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作战方法,也是一种群众战争观点。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曾出现分歧,国民党要求开展正规战争,而共产党则坚持游击战争,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行抗战的标准为以群众为中心,实行土地改革政策,动员民众拨款支援抗日。
结果证明了人民战争的正确性。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不断扩大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和解和抗日战争的重要根据地。
人民群众在其中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组织性,共产党采取的是用人民战争的形式,先形成小的抗日根据地,然后逐渐扩大到大的抗日疆场。
其次,全民抗战是抗战能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全民抗战,是指全体人民参与抗战的一种民族战争观点。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质上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所以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顽强斗志和抗压能力。
全民抗战促成了以军队为中心、以军队为支撑的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鼓舞士气,稳定社会状况,调动了全国的积极性。
在抗战中,民族团结成为统一战线的主流战术,各界人士自发地集中精力,共同为了纷繁复杂的战争任务而努力。
全民抗战的形成,不仅拉近了人民与军队、政府之间的联系,使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政府得以依靠人民的力量渡过关键时刻,也为战争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得中国人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念。
再一个,坚持人民战争和全民抗战的背后,是以思想和理论武装的必要。
思想的武装,是抵御压力和支撑精神的保障。
在抗战中,通过广泛的文艺宣传,使得民族主义情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力传播,拿到了量的突破,为质的转化铺平了道路。
《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PPT课件

三、百年终雪耻——抗战的复兴性
2.抗日战争胜利意义P145
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 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新增内容)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 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937年《大公报》的一篇社评:“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 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 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中国的持久抗战使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 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苏联)计 划,迟滞了日本“南进”(英美)的步伐,使世界法西斯势力的战略配合的企图不断落空
——选自唐培吉《论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的意义》
中国抗战阻止日本“北进”,迟滞了日本“南进”,有力支援了美苏
二、东方主战场——抗战的世界性
“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
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 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一、国共同抗战——抗战的全民性
二、东方主战场——抗战的世界性
三、百年终雪耻——抗战的复兴性
一、国共同抗战——抗战的全民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
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
抗战精神

龙源期刊网 抗战精神作者:成洁来源:《群众》2015年第12期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历程。
全国各族人民迎着日军枪林弹雨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爱国主义篇章,她是一份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优秀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齐力合作、英勇参战、共赴国难。
抗战期间军队踊跃参战、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援前线、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力促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团结国内外一切抗日力量,为国奋战。
这充分展示了华夏儿女国难当头之时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民性、进步性。
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首先,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体现了各阶级阶层、各族人民、各党派人士、华侨同胞的共同参与的全民性。
其次,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其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战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先进性。
一个传统、一个动力、一面旗帜。
抗战胜利的辉煌历程及其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资源。
首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中华儿女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壮举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其次,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抗战的胜利说明了爱国主义精神所激发的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是跨越艰难险阻的法宝。
最后,爱国主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旗帜,华夏兒女在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下同仇敌忾,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敌的惊天战歌。
弘扬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我们应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共同努力。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的全民性
所谓的全民抗战,就是中国人民几乎各个阶层的抗日形式。
当然,这中间主要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为核心的,但是除了这二个中流砥柱之外,我还是想看一全面看一下抗战中的各方面因素。
共产党的核心作用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名为《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中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在1937年9月到1945年3月的7年半的时间里,总计对敌大小战斗11.5万余次,击毙和杀伤敌伪军计96万余名,俘虏敌伪军计28万余名,争取投诚反正敌伪军计10万余名,敌伪总共损失计136万余名。
所以从这看出共产党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光是共产党的敌后也是不够的,所以毛主席提出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所以从一个侧面讲,共产党的抗战要胜利必须要都发动全民性的抗战热情。
所以领导发动的129学生运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根据地实现三三制,所以在共产党的区域基本上实现了抗日的全面性和全民性。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用
这个方面不可否认经过一系列的正面大集团的抗战,阻碍了日本的推进速度,同时台儿庄战役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三保长沙,歼灭敌人十一万余人,台儿庄战役,歼灭敌人两万余人,南昌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这一系列的战役,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在西安事变之后的国民党中央会议上,把抗日写进了会议章程,确立了国民党抗战的开始。
同时我认为,国民党的抗战时中国全民性抗战的开始,不仅是国民党的力量,而且是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的合法的政府来说,它的抗战时全民性抗战的必要的条件。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在绝大多数的国统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
地主阶层的抗日
本来在中国的农村,谁来统治自己本来不关自己的事。
这个在日本仔进行淞沪会战的时候,看见很多的农民还在进行耕作,就看出老百姓的意识的麻木。
所以只要不要触动这些在乡地主的根本利益,他们是会抗日的。
这个在共产党的三三制中可以看出,同时在国统区,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在影视节目的《雪豹》中的主人公的父亲是苏州的大地主,他就是不分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尽力帮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抗日。
农民阶层的抗日
这个在日本侵略中国时的三光政策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凶残,已经使广大的农民举步维艰了,同时共产党跟农民天然的联系,使得农民的抗日热情与日俱增,终于成为了抗日的重要力量。
这个从铁道游击战,平原站,麻雀战中广大的农民的英勇表现看的出来。
学生阶层的抗战
这个阶层,根据毛主席的划分,大多数应该划在小资产阶级这个阵营,不管是在辛亥革命还是在大革命时期,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都是时代的急先锋。
所以,这个阶层是抗战的先锋力量。
129运动更是吹起了抗日的号角。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战
这个阶层本来就受到本国的官僚资本的压迫,以及外商的竞争,同时,日本的侵略更是对它们发展的雪上加霜,所以抗战开始不久,它们就开始了设备的西迁。
既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变相的抗日。
同时它们大力的捐钱,支持抗日。
外国华侨的抗战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祖国抗日战争胜利曾起过促进作用和做出重大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时刻关心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进步,当中华民族道到外来侵略,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和全国人民一道,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为己任,投身于抗日战争。
少数民族的抗日
因为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的溃败,所以迁都重庆,导致了中心的西迁,同时加速了西边少数民族的意识觉醒以及与汉族的联系,为抗战的全民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1937年7月,“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之下,进行了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在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中,各民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抗战,为艰苦的八年抗战付出了巨大代价。
所以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抗日战争的全民性。
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全民性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