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和亲问题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和亲

和亲公主,是以和睦亲善为目的,被出嫁给少数民族首领或友好邻邦的公主。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因此,和亲公主,首先应该是皇帝的女儿,是真正的公主。
然而,在古代和亲历史中,真正以公主和亲者,却寥寥无几。
以宗室女,皇帝的外孙女、外甥女,名之为公主者有之;以他人之女,名之为公主,如交河公主、崇徽公主等有之;以他人之妻,名之为公主,如唐固安公主,后交河公主等有之;甚至,以后宫女嫁出,如王昭君等亦有之。
真正以中原的公主和亲者(“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中的地方政权除外),历史有明确记载者,仅有唐朝末年的三位公主:唐肃宗李亨之女——宁国公主、唐德宗李适之女——咸安公主、唐宪宗李纯之女——太和公主,以及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忽都鲁揭里迷失等几位公主而已。
和亲,不以公主出嫁,是因为皇帝的女儿少么?当然不是!以唐玄宗为例:唐玄宗共送出9名和亲公主,但是,没有一名是他的女儿或孙女。
他没有女儿、孙女么?当然不是。
他有29个女儿,至于孙女,因为有30个皇子,他的孙女就更多了。
那么,历史中有名的铁腕皇后——汉高后吕雉,以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对待和亲又是怎样呢?她们都不肯将自己亲生的女儿作为和亲公主外嫁。
汉高后吕雉说:“妾仅有一男一女,以太子、公主自慰,奈何弃之匈奴!” 则天皇后在吐蕃提出以其女儿——太平公主和亲时,“后不欲弃之夷”“以拒和亲”。
“奈何弃之匈奴!”与“后不欲弃之夷”,这就是手握实权的皇后、女皇的态度。
一个古代和亲少女的乡愁秦末汉初,北方的匈奴民族也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他们恃强好战,经常侵犯汉朝边界掠夺财物,还欺压周边的其他民族。
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刘彻觊觎西方的“汗血马”,也为了疏通连接西域的商贾通道,一方面重拳打击日益猖獗的匈奴势力;另一方面,对那些被匈奴欺凌的民族,采取“和亲”等怀柔措施,以达到疏远和孤立匈奴的目的。
乌孙是生活在今新疆伊宁一带的古代民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正是汉朝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历史趣谈“白登之围”开启了中国和亲的先河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白登之围”开启了中国和亲的先河吗?导语: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之交,活动于今日蒙古草原的匈奴,同中原华夏族的关系日益密切。
秦朝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经常掠夺内地的人口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之交,活动于今日蒙古草原的匈奴,同中原华夏族的关系日益密切。
秦朝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经常掠夺内地的人口、牲畜、土地等,秦始皇曾经派蒙恬击败匈奴。
楚汉战争之际,刘邦无暇北顾,北方的匈奴又强盛起来,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以其30余万精锐骑兵,东败东胡,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重新占据河套。
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把韩王信迁到北方,封他为韩王,韩王信后来在荥阳投降项羽被俘,逃回来后依旧做他的韩王,刘邦仍旧把汉朝的边疆太原交给他镇守,应该说是对韩王信很大的信任了。
可是,这次韩王信很不幸,正面临着匈奴猛烈的进攻。
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冒顿统帅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东胡、月氏、楼烦、白羊,还有秦帝国的华北军团!华北军是始皇帝和蒙恬苦心打造出来一支铁军,主要任务就是抗击匈奴。
胡二世上台后,华北军的最高统帅蒙恬、王离,一个死于赵高之手,一个在巨鹿之战中死于项羽之手。
从此,华北军团和秦帝国失去了联系!秦亡之后,这支队伍仍然存在着,一直活跃在河套、燕、代、赵等北部地区,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
冒顿在他们的配合下,将韩王信的都城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包围。
韩王信虽然久经战阵,但一座孤城怎能挡住对方20万骑兵?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守待援。
韩王信面对着强于自己的匈奴,取胜实在没有把握,于是,他一面派人跟冒顿和谈,尽量拖延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
刘邦的援兵赶到,本以为韩王信已经和匈奴打得不可开交了,可是到了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以唐太宗时期为例内容摘要: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是统治阶级用来换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一种外交工具和民族政策。
到了唐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太宗作为唐代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因此,本文就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概况以及和亲政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和亲政策;唐太宗;民族政策;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地域辽阔、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多民族相聚较为和睦的时期。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政府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频繁和亲。
唐太宗作为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一、唐太宗时期和亲概况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影响深远。
史书中记载的正式的和亲有两次,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立诺曷钵的和亲,以及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
除此以外,唐太宗还在平突厥以后,将唐高祖李渊之女衡阳公主嫁与其首领阿史那社尔。
其中特别是唐蕃和亲名留千古,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是唐蕃和好关系建立的标志,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636 年,唐打败了吐谷浑、立诺曷钵为王,这位新王为了取得唐廷的全力支持,也为了忠于唐,亲往唐都长安向唐求婚。
贞观十四年(640 年) 唐太宗允婚,派淮阴王李道明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
弘化公主下嫁,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使西北边疆有了安定的局面,和缓了唐与吐蕃的一些直接冲突,也为唐最终打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为唐蕃和亲奠定了基础。
松赞干布是强盛的吐蕃政权的创始者,是和唐太宗同时期的我国藏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松赞干布在统一了吐蕃的情况下,派使者往唐聘问,欲与唐建立关系,这是藏汉两族王室取得联系见于史籍的开始。
唐太宗也是在这时从西北其他民族人土中对吐蕃略有所识,很想与吐蕃建立联系。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摘要: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关键词:和亲政策;古代民族政策;联姻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75-02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
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姻亲并非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羁縻政策。
和亲目的主要是双方中实力较强一方以和亲敷衍外族,使其不为害边疆;再则就是借以笼络外族,使其为我助力。
如此,一来可争取对方兵力,以壮自身实力翦灭外敌。
二则可以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而对于实力较弱一方,则视大国册封为正统,希望以和亲取得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此彰显对本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并通过丰厚的赏赐及和亲公主的陪嫁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和亲之策始于汉代。
一、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汉高祖亲征匈奴,败于平城,匈奴势盛,“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1]。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和亲”的建议,“和亲”之策由此产生。
西汉和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嫁公主于匈奴单于为阏氏;第二,年奉絮、缯、酒、米等物;第三,汉匈约为兄弟,长城为界,以北“引弓”之民属单于管辖,南面“冠带之室”归汉帝统治;第四,遣善辩之士于匈奴讲礼,以宣汉人观念风俗习惯;第五,开“关市”,准汉匈往来经贸。
西汉王朝的和亲与匈奴5次,乌孙3次,鄯善、龟兹各1次。
汉匈和亲多是在汉弱匈奴强的形势下,汉为避战的权宜之计;汉武帝时期与乌孙和亲,则是为了与强大的政权联合,以断匈奴右臂;西汉末年汉元帝嫁王昭君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为了处理分化、归附的民族,属于安抚性质。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作者:张俊霞江艳中来源:《青年与社会》2011年第02期摘要:“和亲政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外交”政策,其主要是通过与别的政治体建立“血缘”和“准血缘”关系,从而达到国家自身的稳定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和平相处。
这种外交手段以历时长久以及与强烈的政治目的为主要特点,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应该得到正视。
关键词:和亲政策;血缘关系;和平外交“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现为与弥漫着硝烟的战争相比,“和亲政策”能够达到与周边地区的和平相处以及获得国家自身的整体稳定和安全的目的。
本文中的“和平外交”是相对于战争状态来说的,这种政策是在特殊时期统治阶层为了稳定实行的一种暂时政策,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和平外交”在这里是从广义的民族之间的交往的角度来使用的。
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宗法关系和血缘关系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的传统紧密相关。
“和亲政策”是统治者把在国内进行统治的方式扩展至周边的地区,即通过和周边地区建立血缘关系或者准血缘关系(人为建立起来的血缘关系,笔者的观点),以达到稳定边陲以及国内安定的目的。
这种“和平外交”政策,遂成为历朝历代奉行的对外政策之一。
文中主要是就和亲政策的几个特点进行浅要的分析。
一、延续时间之长是“和亲政策”的突出特点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作为历代王朝的“和平外交”政策,其突出的特点是延续时间之长,具有“中国特色”。
从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该政策从先秦时候起历经西汉、东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以及清等各个朝代。
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中已经出现了“和亲”一词,指的是晋国的中行氏与范氏两个贵族家庭联合对付栾氏所进行的修好活动,并没有姻亲关系。
[1]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先秦时期的“和亲”并不等于历史上各个朝代所奉行的“和亲政策”,其侧重于贵族与贵族、诸侯与诸侯之间表示修好的一种方式,而“和亲政策”应该是以姻亲关系来确保政治主体之间的和平相处为目的。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汉唐两个朝代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
汉朝统一了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唐朝则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
在这两个朝代中,都曾出现了和亲政策,但在实施方式和效果上却存在一些明显差异。
本文将对汉唐初期和亲政策的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汉朝。
汉朝的和亲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族的结亲和交易上。
汉朝始皇帝时期,统一了六国,开启了统一的帝制时代。
在赢得了内地的统一之后,汉朝开始向外扩张,并与匈奴等外族展开了一系列的交往。
在对外族的征战中,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通过联姻、贿赂等方式来维持边疆的稳定。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了边疆和平稳定,并寻求了些许的发展。
汉朝的和亲政策又表现为通过贸易来和外族建立友好关系。
汉朝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与西域和天山之西的大夏国的贸易达到了巅峰。
史书中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和亲政策让这些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而且,在政策上也鼓励汉族移民到边疆地区,既可以加强对外族的控制,也可以促进了汉朝的经济发展。
汉朝的和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朝代的边疆稳定,实现了对外族的控制,同时也为汉朝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这种贸易和亲的政策使得外族的势力在中国境内逐渐得到扩展,另一方面也未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接下来我们来看唐朝的和亲政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体现了对周边异族的和亲政策,也就是通过亲族联姻的方式来维持周边的稳定态势。
唐朝的和亲政策对周边异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唐朝时期,唐朝皇帝主要通过和亲政策来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朝与吐蕃、回纥等国家达成一系列和亲联姻协议,并且通过将公主和王子嫁娶给对方的方式来保持了周边地区的稳定。
通过这种和亲政策,唐朝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实现了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
与汉朝的和亲政策不同的是,唐朝在对外族的控制上更为严格。
和亲公主 历史名词

和亲公主
和亲公主即指历史上历任出嫁他国的公主或皇亲贵女。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所谓和亲,是我国各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外交政策,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始于2000年前的西汉,终于一个世纪前覆灭的清朝。
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然而真正以公主和亲者,却寥寥无几。
皇帝不愿亲女远嫁,往往挑选宗室女甚至宫女,赐公主封号嫁出。
在民间,皇帝遣公主“和番”等往事,也成为佳话广为流传。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标签:和亲政策;古代民族政策;联姻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
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姻亲并非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羁縻政策。
和亲目的主要是双方中实力较强一方以和亲敷衍外族,使其不为害边疆;再则就是借以笼络外族,使其为我助力。
如此,一来可争取对方兵力,以壮自身实力翦灭外敌。
二则可以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而对于实力较弱一方,则视大国册封为正统,希望以和亲取得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此彰显对本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并通过丰厚的赏赐及和亲公主的陪嫁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和亲之策始于汉代。
一、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汉高祖亲征匈奴,败于平城,匈奴势盛,“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1]。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和亲”的建议,“和亲”之策由此产生。
西汉和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嫁公主于匈奴单于为阏氏;第二,年奉絮、缯、酒、米等物;第三,汉匈约为兄弟,长城为界,以北“引弓”之民属单于管辖,南面“冠带之室”归汉帝统治;第四,遣善辩之士于匈奴讲礼,以宣汉人观念风俗习惯;第五,开“关市”,准汉匈往来经贸。
西汉王朝的和亲与匈奴5次,乌孙3次,鄯善、龟兹各1次。
汉匈和亲多是在汉弱匈奴强的形势下,汉为避战的权宜之计;汉武帝时期与乌孙和亲,则是为了与强大的政权联合,以断匈奴右臂;西汉末年汉元帝嫁王昭君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为了处理分化、归附的民族,属于安抚性质。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共历362年。
此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动荡时期,涉及几十个割据政权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以及复杂的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中民族大融合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以武力胁迫的和亲
5、作为缓兵之计的和亲
按功能与性质分
安边型。汉与匈奴和亲即是。 结交军事同盟型。魏晋时的和亲与辽夏和亲即是。 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隋唐与突厥、隋与铁 勒的和亲。 借兵及酬恩报德型。唐与回纥和亲 发展关系型。唐与吐蕃。 巩固盟好型。辽夏和亲 政治联盟型。满蒙和亲
一代即娶一位姜女作王后。
两汉的和亲
A、白登之围与和亲 韩王信降匈奴,引匈奴兵攻太原。刘邦率
32万兵出击,被围白登。
《桓子新论》
陈平劝匈奴阏氏“汉有好丽美女,为道其
貌天下无有,今困急,已驰使迎取,进于 单于。单于见此人必大好爱好,爱则阏氏 日益疏远,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去, 亦不持女来矣。阏氏妇女有妒媔之性,必 憎恶而制去之”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问题
-----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缩影
一、基本定义
是指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
中原王朝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重 要方式,一般是将女子嫁给对方,与之建 立联姻关系,进而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 的。
二、中国和亲史简述
1、中国古代和亲的渊源
班固“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汉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
吕后态度
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汉武帝时刘细君与解忧嫁乌孙
昭君出塞
王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与手,溪水尽
香,今名香溪。(妆楼记)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 动左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和亲
孙刘联姻
北魏时的民族融合
隋唐时期的和亲
隋:5位公主外嫁 唐:23次。对象为吐蕃、吐谷浑、突厥、
书匈奴传) 司马迁“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 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 闻与为婚姻也”。
2、夏商周时期的和亲
传说中从帝喾开始。 《史记五帝本纪》注云“帝喾有四妃,卜
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源; 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 卨。……”
夏与东夷和亲
鲧娶东夷大姓有莘氏女志为妻,禹娶涂山
资治通鉴卷11
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
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 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 察之”。
刘敬献和亲之策
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 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 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 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 女送厚,蛮夷必慕以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 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 数问遗,因使辩士风逾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 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 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 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 无益也。
女曰女娲(又曰女娇)为妻。 通过与东夷的联姻,夏逐渐强大。
商与东夷的和亲
屈原《天问》:“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史记殷本纪》“纣以西伯昌、九侯、鄂侯 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封”。 武丁“娶女姜为妇” 盘庚时公主子伊主动要求嫁到黎国。
西周时的和亲
以赐婚的形式将公主嫁给领主。 与羌人保持和亲关系。从周文王开始每隔
由碰撞到影响 和亲文化影响的特点:一是内容宽泛,包
括婚姻仪式、观念、婚嫁制度、审美观念 价值取向以及服饰、建筑、音乐、宗教等 各个领域。二是和亲影响是渐进式的。三 是和亲影响的持久性。
八、关于和亲的评价
积极作用 对和亲公主自己的评价
讨论:从汉族与少数民族方面看和 亲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问题
契丹、回纥、于阗等。
宋元明时期的和亲——数量少
清时期的和亲——主要与蒙古
王公
三、和亲的特征
以公主外嫁少数民族为主,间有娶少数民
族女子为妻者。 和亲的对象是统治阶级上层,而非一般民 众 以游牧民族为主,农业民族不在和亲范围 内。 和亲往往具有政治手段的特征、恩赐的性 质
四、和亲的几种类型
上层实行比较妥善的民族政策。如隋时华 安公主对“西域诸国所有动静,辄以奏 闻”、唐武宗要求作为回纥国母的太和公 主指挥回纥。
直接调整和亲双方的关系
金城公主主动上书唐玄宗请以赤岭树碑立
Hale Waihona Puke 界以避免争端。咸安公主主动协调唐与回 纥的绢马纠纷。
传播文明与先进技术
文成公主教授藏族人民耕作与建筑技术;
五、汉唐和亲的区别
汉的和亲对象较单一;唐则较为广泛。 汉以宗室女或宫女出嫁;唐则有皇帝的亲
妹妹。 对人质的要求不同。
六、和亲的历史作用
第一,使双方在经济文化上加强了往来,
促进了本地的发展。 第二,实现了民族融合。 第三,避免战争,实现民族和解。
和亲公主的作用
以阏氏、王后的身份监督、影响统治阶级
金城公主带去典籍。
七、和亲的文化影响
礼仪和习俗的碰撞 细君公主“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
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 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 兮归故乡”
王昭君《怨旷思惟歌》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
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游倚曲 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冗,不得颉 颃。……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 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