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汇总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汇总

⾼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历史上的重⼤改⾰事件汇总中外近现代史的每⼀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重⼤的改⾰,今天我们整理出了有着重⼤影响的历史改⾰事件,供⼤家学习.⼀、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封建在政权,发展封建经济。

2、⽬的:建⽴地主阶级专政;富国强兵。

3、性质:地主阶级确⽴封建制度的改⾰。

4、核⼼内容:①废井⽥,开阡陌;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③建⽴县制。

5、作⽤:①废除了奴⾪主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④秦国实⼒增强,为秦统⼀全国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帝改⾰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②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威胁。

③北⽅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化。

3、作⽤:①改⾰促进了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北⽅民族融合。

三、王安⽯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深。

2、⽬的:巩固封建统治,挽救封建危机。

3、性质:地主阶级调整统治秩序的改⾰。

4、核⼼内容:理财;具体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利法、⽅⽥均税法、保甲法。

5、作⽤:兴修⽔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也增加了⼀些,军事⼒量也有所增强。

⼀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

6、失败原因:⽤⼈不当,⼤地主⼤官僚的反对。

四、戊戌变法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临被⽠分危机2、⽬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民族危机①两⼤政治⽬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②救国⽅案:主张采取不流⾎的和平⼿段,⾃上⽽下地改⾰,兴民权、设议院,⾛君主⽴宪道路,改⾰内政,抵御外侮,将古⽼中国变成⼀个资本主义国家。

3、变法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化教育。

4、作⽤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科学技术的传播,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参与国家政权。

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化的传播(戊戌变法最⼤的历史功绩)5、性质:是⼀次⾃上⽽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6、变法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争的勇⽓,采取改良的⽅法;②寄希望于⽆实权的皇帝,脱离⼴⼤⼈民群众;③封建顽固势⼒发动反扑(⾮中外反动势⼒联合绞杀)7、经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不通五、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1、背景①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俄国在克⾥⽶亚战争中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落后和⽆能;③农民的反封建⽃争⽇趋⽃争2、⽬的:挽救统治,维护统治3、内容:①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或⼲涉农奴的⽣活②经济:农奴可得到⼀块份地,但需赎买。

改革开放的资料

改革开放的资料

改革开放的资料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均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料被创作、积累和传播,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也为后人研究和借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就改革开放时期的资料进行探讨。

首先,改革开放的资料主要包括各种政策法规文件、会议记录、专题研究报告等。

这些资料不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例如,1979年发布的《关于农村经济改革的若干问题》文件,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正式启动,为后来农村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而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人大及地方人大会议记录,则记录了当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们的发言和讨论,阐明了各界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和建议。

其次,改革开放时期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也是重要的资料来源。

新闻报纸、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媒体载体记录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变迁,为后人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潮提供了线索。

同时,学者们对改革开放进行的各种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也为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和成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分析。

此外,个人档案、口述历史、图片资料等也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资料形式。

许多参与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者、实践者、见证者,通过出版自传、接受采访等形式,留下了丰富的个人经历和见解,为人们了解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和实际成效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同时,那些珍贵的照片、录像、手稿等物件,也成为我们呈现改革开放历史景观的珍贵资料,记录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风貌。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的资料既包括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等正式资料,也包括媒体报道、学术研究等公开资料,更包括个人档案、口述历史等私人资料。

这些资料在形式和内容上多样丰富,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多维度历史文献,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推进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因此,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料,加强整理、保存和传承工作,让改革开放的宝贵遗产永久流传。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中国近代重大改革

中国近代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近代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日语142 吴焱21214217一、背景1、外因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

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

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

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

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

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

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过程1、早期维新运动的兴起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人教版初三历史山西省中考专题复习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人教版初三历史山西省中考专题复习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
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赫、 戈)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性质
中外
改革
社会性质根本性变化
商鞅变法、大化改新、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 治维新、戈尔巴乔夫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洋 务运动、戊戌变法、 改革开放、新经济 政策、罗斯福新政、 赫鲁晓夫改革
2
国运---改革走向
工业潮流的追赶者----俄国和日本
买。
体现
性质
是俄国近代历史上重大转折点,使俄国进入资 是日本历史重大转折点,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
本主义社会;但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主义的道路;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对外侵略
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异同点?
(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影响)
对比改革
相同点 1.背景: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都面临内忧外患。 2.性质: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影响: 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局限性: 改革都不彻底。
不同点
1. 背景中资本主义发展所受的阻碍不同,俄国是农奴制,日本是幕府 统治,且面临民族危机。 2. 内容不同:俄国是废除农奴制,日本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 3. 目的不同:俄国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沙皇的统治,而日本是 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中考例题:
(2015年山西中考)12.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明治维新
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大国崛起》
材料三:《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
日时数,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了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禁止雇佣童工。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改革影响
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稳定了社会秩序,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03
中外近现代史上重大改革 的比较与启示
改革背景的比较
政治环境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多发生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时期,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清 末新政,以及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罗斯福新政。这些改革都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或转型时发
生的。
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改革,可以避 免重蹈覆辙,减少改革中可能出 现的失误。
优化改革方案
借鉴历史上的成功案例,可以优 化当代的改革方案,提高改革成 功的概率。
为民族复兴提供启示
激发民族自豪感
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 当代民族复兴提供启示。
坚定民族自信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改革,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民族复兴提供 精神支持。
详细描述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推动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慈禧太后的干预,戊戌变法仅持续了103天,未能实 现其改革目标。
辛亥革命
总结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运动, 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详细描述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通过革命手 段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 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族经济的发 展。
新文化运动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 文化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文化 和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现代化和文化 进步。
经济基础
中外改革者在经济方面面临的挑战也各不相同。例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在 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而西方的工业革命则是工业生产方

专题09 中国近现代改革史

专题09 中国近现代改革史

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革命, (三)性质 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革命, 新民主主义性质 (四)意义
1、所有制变革: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 、所有制变革: 场伟大的斗争, 场伟大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 次重大变革。 次重大变革。 2、发展生产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 、发展生产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 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 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3、改造旧乡村:依靠在土改中形成的有组织的阶级队 、改造旧乡村: 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 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巩固了工农 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 联盟和人民政权, 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
三、性质: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
四、历史意义 1、思想启蒙: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 、思想启蒙: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冲击封建旧 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思想、就文化, 思想、就文化,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扩大革命影响: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 、扩大革命影响: 道路行不通, 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3、内容: 、内容: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改革财政; 开矿筑路, 经济上,提倡实业 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这些新政举措,目的是要学习西方和日本, 这些新政举措,目的是要学习西方和日本, 发展资本主义,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发展资本主义,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经济、文化制度模式, 经济、文化制度模式,取代中国传统的封 建制度,实现国家富强。 建制度,实现国家富强。

专题七 改革创新 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七 改革创新 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史。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
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例如中国洋务运动、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 策、中国改革开放;另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 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从性质 上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制度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
知识整合
栏目索引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3)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b.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知识整合
栏目索引
c.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依法治 国。 (3)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 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导致国家权力分散。
(6)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
知识整合
栏目索引
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彼得一世改革
(1)时间:18世纪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2019全国卷Ⅲ,44,15分]
材料甲午战后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①,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②。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③。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9分)
本题通过档案史料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保守派的态度予以完善。

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依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6分)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9分)
解题反思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看: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都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