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晚粳通优粳1号高产制种技术

合集下载

通育粳1号特征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通育粳1号特征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通育粳1号特征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摘要通育粳1号属迟熟中粳水稻品种,株型紧凑,耐肥抗倒性强,具有良好的高产稳产性。

要达到优质高产必须做到:扩行缩株,栽插适宜基本苗;合理肥料运筹,实现氮磷钾配套,前后比例协调;科学水浆管理,实现稳发稳长。

关键词通育粳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通育粳1号属迟熟中粳水稻新品种,由通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南通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选育,200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生长。

截止到2006年,通育粳l号在江苏南通、淮安、盐城等地区累计种植面积已达40万公顷。

平均产量连续5年均能达到9 000kg/hm2以上,高产田块可达11.25t/hm2以上,表现出良好的高产稳产性。

1主要特征特性1.1农艺性状优良通育粳l号全生育期153d左右,株高100cm左右,主茎总叶数18叶左右,6个伸长节间,株型松散适度,偏紧凑,剑叶直立,受光姿态好,穗层整齐,着粒适中,穗长16.0cm左右,穗形中等偏大。

谷粒呈椭圆形、有芒,颖壳和稃尖均无色。

1.2抗逆性强通育粳l号还表现出良好的田间抗性,白叶枯病未发生,稻瘟病仅少数试点轻感。

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通育粳l号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纹枯病。

从南通地区大面积种植情况看,多年来未见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发生,纹枯病发生也较轻。

且通育粳l号根系发达,茎秆弹性好,耐肥抗倒性强,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产量11.25t/hm2时不会倒伏。

1.3米质优经农业部米质检测中心检测,通育粳l号粒长4.6mm,长宽比1.7,出糙率84.9%,精米率76.2%,整精米率71.6%,垩白率16%,垩白度2.1%,透明度2级,碱消值7.0,胶稠度100mm,直链淀粉含量18%,蛋白质含量7.7%。

在稻米检测12项指标中,有10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仅垩白率、垩白度两项指标达二级标准。

2优质高产栽培技术2.1适期播栽,合理密度江苏苏中地区通育粳1号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播种量300kg/hm2左右,旱育秧播种量600~750kg/hm2,大田用种量37.5kg/hm2。

晚稻常规粳稻高产高效标准化种植技术

晚稻常规粳稻高产高效标准化种植技术

常规晚粳稻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常规晚粳稻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指标,包括产地要求、品种选择、播种育秧、移栽、大田管理、收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双季稻区晚季常规粳稻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8321.10农药合理使用标准(十)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NY/T847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1922机插育秧技术规程DB36/T1077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3产地要求产地环境应符合NY/T847标准规定。

宜选择环鄱阳湖区或赣抚平原区,土壤肥沃、耕层深厚、排灌方便的田块进行种植,采用“早籼稻-晚粳稻”种植模式。

4品种选择宜选择已通过我省水稻品种审定或引种备案的,且适应性广、品质优、产量潜力高、抗逆性强的常规粳稻品种。

5播种育秧5.1秧田准备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熟化、肥沃的田块做秧田。

手栽采用湿润育秧,按秧田与大田比1:8~10留足秧田;抛秧、机插采用塑盘育秧,抛秧按秧田与大田比1:20~25留足秧田,机插按秧田与大田比1:80~100留足秧田。

秧田每亩施45%三元复合肥(15:15:15)25kg~30kg,畦面沉实整平后待播。

5.2播种期常规晚粳稻品种播种期选择在6月20-30日播种,早籼稻如果收获较晚的田块,可以适当推迟播种,但应保证在安全齐穗期以前齐穗。

5.3用种量湿润育秧每667m 2大田用种量3.5kg~4.0kg。

塑盘抛秧每667m 2大田用种量3.5kg~4.0kg,需434孔型85~90盘或353孔型90~100盘。

机插秧每667m 2大田需25cm宽秧盘30盘~35盘,每盘播量120g~140g。

5.4种子处理5.4.1晒种播种前1d~2d,选择晴朗天气,在背风向阳处将种子摊开3cm~4cm厚,每天翻动3~4次。

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1 号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1 号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1号高产优质制种技术郭亚玲,张长海(安徽省桐城市种子公司,安徽桐城231400)摘要根据国稻1号亲本特征特性,提出合理安排和调整父母本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高产群体;适法适量喷施“九二0”,提高异交结实率。

并介绍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杂交水稻;国稻1号;制种技术;种子质量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6)21-5494-02国稻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中9A和中恢8006配组选育而成的三系籼型高产、优质、抗病新组合,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04032)。

2004年在桐城杂交中籼对比试验中,单产8.77t/hm2,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0.99%,全生育期132d,比两优培九短5d。

2004年安徽桐城市种子公司引进国稻1号亲本,在乔庄基地安排制种0.17hm2,获得单产3.38 t/hm2,2005年扩大至36.89hm2,虽遇自然灾害,所制种子质量仍达国标一级。

1亲本的特征特性1.1父本中恢80062004年5月14日播种,8月12~14日始穗,播始历期90~92d,主茎叶片数14.50~14.85叶,株高108.4c m,穗长25.74c m,每穗总粒数148.62粒,千粒重29.72g。

分蘖力中等,株型理想,茎叶粗壮,抗倒能力强。

剑叶长35.75c m,较窄挺直,颖花长形,稃尖无色,花粉量充足,抽穗当天少量开花,第3天进入盛花期,单穗花期3~4d,单穴花期6~7d。

1.2 母本中9A2004年6月21日播种,8月11~13日始穗,播始历期51~53d,主茎叶片数11.35叶,分蘖中等,分蘖期长,成穗率高,穗型较大。

抽穗整齐,开花集中,抽穗当天开花,第2天进入盛花期,单穴花期5~6d。

对“九二0”敏感,包颈程度低,柱头外露率高,柱头活力强,能保持4~5d受粉,异交结实率高。

花时早,花期长,始花上午8:30~9:30,盛花上午10:30~11:30。

杂交晚粳“嘉优1号”SRI秧龄试验

杂交晚粳“嘉优1号”SRI秧龄试验
4 日。移 栽 密 度 2 m ×2 m,每 公 顷 插 1 5c 5c 6万
穴 。为 4个处 理重 复 3次共 1 小 区。秧 龄 1 2个 3d
了探 索杂交 晚粳在 强化栽 培 条件下 对水稻 产量 的影
的为处理 一 、秧龄 1 8 d的为处 理二 、秧 龄 2 3 d的
响 ,特进行 杂交 晚粳强 化栽 培秧龄 对 比试 验 ,促进 单季 晚稻 生产综合 新技 术 的示 范推 广 ,降低生 产成
据 7月 1 0日苗情动 态调查 ( 见表 1 ,处理 一 )
为 2. 0 3万 ,处理 二为 1 . 9 6万 ,处 理三 为 1 . 8 5万 ,
分别 比对照多 35万 、 . 万和 17万 ;高峰苗在 . 28 .
7月 2 日出现 ,处 理 一 、处 理 二 、处 理 三 分别 比 0 对 照 多 4 1万 、2 5万 、14万 ;在 有 效 穗 数 上 , . . .
维普资讯
3 8
大麦与 N E A L Y A D C R A CE C S
杂交晚粳 “ 嘉优 1 号” S I R 秧龄试验
张春妹
( 江 省 海 盐 县 农 经局 ,浙 江 海 盐 34 0 ) 浙 130
本 ,提高 产量 ,增 加效 益 。
1 材料 与方法
为处理 三 、秧 龄 2 8d的为对照 C K。采 取塑 盘湿播 旱 育为 主 的短 秧龄 小苗 移栽 ,从 塑 盘取秧后 放入 脸 盆 ,带 土分苗 摆栽 或浅 栽 ,尽量 减 少秧 苗损 伤和 缩
短缓苗 时 间。移 栽 时 秧 龄 1 3 d的 叶 龄 为 3 6叶 , .
栽培技 术推广 项 目,这项 技术也 列入 海盐县 科技 项 目。强化 栽 培 的核 心 技 术 是 :小 苗 早 栽 、单 本 稀 植 、湿润灌 溉 、有 机肥 为主 、控制 杂草 。同 时 ,杂

皖垦粳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皖垦粳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应用前景
1 2 3
适应性强
皖垦粳1号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 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在多种生态区种植。
高产优质
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特点,能够满足 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市场 竞争力。
生态友好
皖垦粳1号具有较低的病虫害发生率,减少了农 药的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产安全。
特征特性的研究
皖垦粳1号具有株型紧凑、叶片挺直、抗倒性强、适应性广、产量 高、米质优等特征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针对皖垦粳1号的特征特性,开展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包括播 种量、施肥量、灌溉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皖垦粳1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 都有相关的文献报道。
02
皖垦粳1号高产栽培 技术
种子处理技术
选种
选择优良品种,确保种子质量。
晒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播种前进行晒种,提高种子的活 力和发芽率。
药剂拌种
使用适量的药剂进行拌种,以预 防病虫害。
土地耕作技术
精细整地
耕翻土地,破碎土块,使土壤细碎、平整。
施足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用适量的有机肥和化肥作 为基肥。
起沟做畦
进行沟渠配套,方便排水和灌溉,同时根据种植 需求进行畦面设计。
种植管理技术
适期播种
根据气候条件和种植需求,选择适宜的播种 时期。
科学施肥
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配 比氮、磷、钾等养分。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合理的 种植密度。
水分管理
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含水量,合理调节 灌溉水量和灌溉方式。

晚粳嘉花1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晚粳嘉花1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contents •晚粳嘉花1号直播栽培技术概述•直播栽培技术的前期准备•直播栽培技术的核心要素•直播栽培技术的田间管理•直播栽培技术的收获与贮藏•直播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与前景目录晚粳嘉花1号的特征特性晚粳嘉花1号是一种典型的晚粳稻品种,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特性。

晚粳稻品种生长周期长抗逆性强产量高晚粳嘉花1号的生长周期比一般粳稻品种要长,需要较长的生长期来积累营养物质和完成生殖生长。

该品种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如耐寒、耐旱、耐肥等,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通过直播栽培技术,晚粳嘉花1号能够实现高产,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

直播栽培技术的优势030201水稻种植区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直播栽培技术的应用范围选地整地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晚粳嘉花1号品种,确保种子质量。

种子处理进行晒种、选种、消毒等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性。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前的农田准备播种时间的选择气候条件避开病虫害高发期晚粳嘉花1号品种特性播种量的确定种植面积优质的种子能够提高晚粳嘉花1号的发芽率和成活率,因此需要选择高质量的种子。

种子质量土壤肥力精量播种采用精量播种技术,能够减少种子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发芽率和成活率。

直播技术晚粳嘉花1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直播方式,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量。

均匀播种采用均匀播种技术,能够确保晚粳嘉花1号生长过程中的光照和养分需求得到满足。

播种方法的运用施肥管理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除草管理田间管理要点水肥管理水分管理在直播栽培过程中,应根据晚粳嘉花1号的生长需求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保持土壤湿度适中,有利于水稻生长。

肥料管理根据晚粳嘉花1号的生长特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包括施用肥料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等,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监测01生物防治02化学防治03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生长调节剂种类使用方法晚粳嘉花1号的最佳收获时间是在秋季,此时稻谷已经完全成熟,且天气状况较为适宜。

常优一号(杂交粳稻)

常优一号(杂交粳稻)

常优一号(杂交粳稻)“常优1号”系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育成的“三系”优质杂粳新品种。

2002年1月通过江苏省审定,2003年11月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03068),同时该组合不育系武运粳七号A已申请了新品种保护,编号为CN20010203.6。

由于该品种具有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优点,现已在江、浙、沪、皖、鄂等省(市)晚粳稻区推广种植20万亩,展现出广阔的利用前景。

该品种由常熟市农科所、苏州市种子公司、常熟市种子公司开发。

品质好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理化指标测定,其糙米率85.5%,精米率76.8%,整精米率73.9%,垩白率17%,垩白度2.0%,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92,直链淀粉含量17.1%,蛋白质含量7.2%,达到新颁布的国际(GB/T17891~1999)优质米二级标准。

在江苏省评为优质米。

产量高一是在各级各类试验中脱颖而出。

2001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单季晚粳区试,平均亩产584.7公斤,比对照秀水6号增产6.16%,列第一位。

2002年继续参加全国区试,平均亩产601.5公斤。

同年参加生产试验,亩产623.2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5.46%。

二是大面积种植高产、稳产。

2002年浙江诸暨市店口镇种植73.5亩,平均实产505.6公斤/亩,比八优8号增产10.8%。

2003年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熊头村、东山头原种场作单晚种植60亩,平均亩产552.0公斤,比鄂粳杂1号增产8.02%,比常规稻增产12.65%。

常优1号的高产、稳产主要体现在籽粒饱满,穗大粒重,穗粒结构协调。

该组合株高105~110厘米,亩有效穗数16~17万,每穗总粒数165~17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7~28克,亩产稳定在600公斤左右。

熟期适宜在苏南稻区5月中下旬播种,6月中下旬移栽,秧龄30天左右,9月上旬齐穗,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60天左右。

两系杂交稻两优多系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两系杂交稻两优多系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两系杂交稻两优多系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两优多系1号系福建旺穗种业有限公司与福建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同用优质两系不育SF21,为母本,四川内江市农科所的多系l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

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清流县2005年引进在各乡镇种植,经展示示范该组合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深受农户喜爱,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1 特征特性1.1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沙县晚稻小区评比,平均单产933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90%;2003年参加沙县品种区试,平均单产843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7%,产量居参试组首位。

2003年在江西、浙江、云南、湖南、安徽等省试种,均表现比当地当家种增产。

2004年参加省晚稻区试,平均单产7095.9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100%,居第2位。

2005年在福建清流县林畲乡孙坊村、东华乡俞坊村、长校镇河排村3个烟后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22.5hm2核心示范片,与后备品种一起展示,平均产8352kg/hm2,汕优63增607.5kg/hm2,增产7.84%,在东华全县多个乡镇种植,平均单产7950~8700kg/hm2。

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6%~8%。

1.2 品育期两优多系1号属晚籼两系杂交稻组合,在清流县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5d 左右,烟后稻种植135d左右,作晚稻种植130d,与汕优63相当。

1.3 主要农艺性状株高104cm,株形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好,有效穗数271.5万/hm2,穗长24.8cm,每穗总粒数128粒,结实率82%左右,千粒重28.68。

2005年清流种植看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有效穗较多。

1.4 抗性该组合清流种植表现耐肥性好,抗倒性强,中稻、烟后稻、连晚种植均未发现稻瘟病。

但全省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病品种,因此,不宜在重稻瘟病区种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交晚粳通优粳1号高产制种技术
作者:周根友杨红燕夏华陈启康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9期
摘要阐述了通优粳1号的亲本特征特性,如通优粳1号父母本生育期相差4~6 d,播始历期相差3~5 d,父本植株较母本高6~8 cm,花时较母本早30~60 min;介绍了其高产制种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适时移栽、肥水管理、合理调控父母本花期、人工授粉、去杂保纯、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晚粳;通优粳1号;亲本特征特性;制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9-0030-01
水稻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主食,在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杂交水稻是提高水稻产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未来水稻生产的必然趋势。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品种育种研究,现已育成优质高产杂交晚粳新品种通优粳1号。

该品种是以BT型粳稻不育系扬辐粳7号A为母本、粳稻恢复系R98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粳稻组合,适宜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年平均较对照常优1号增产11.3%;2012年生产试验较对照甬优8号增产4.7%。

2013年5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苏审稻201315)。

该品种适应性好,产量高,米质优。

2011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垩白率19.0%,整精米率67.5%,直链淀粉含量15.0%,胶稠度80.0 mm,垩白度1.9%,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1]。

在制种上,应适期播种,父母本播期差3~5 d;适时移栽,合理布局,父母本行比一般以2∶6~8为宜,加强品种隔离;科学肥水管理,强父足母;合理调控花期,促进花期相遇;人工授粉,提高异交结实率;重视去杂保纯和病虫防治,适时收获。

为了加快通优粳1号推广应用,笔者根据其亲本主要特征特性并结合多地制种实践,总结形成了通优粳1号高产制种技术,现介绍如下。

1 亲本特征特性
1.1 母本
母本扬辐粳7号A为BT型粳稻不育系,全生育期153~155 d,播始历期100 d左右,株高100~103 cm,分蘖性强,株型紧凑,粒形椭圆,颖壳黄色,稻穗有芒,抗病抗倒性较好,米质优,千粒重25.5g,平均每穗颖花数130粒左右,无包茎现象。

经育性鉴定:该不育系育性稳定,自交结实率0%,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100%,为圆败型不育类型。

开花习性好,花时集中,开花高峰明显,正常气候条件下,11:00—11:30始花,12:00左右盛花,14:00左右终花;开颖角度平均31°左右,单个颖花开闭颖历时60 min左右,异交结实率可达30%~50%[2]。

1.2 父本
父本R98为BT型粳稻恢复系,属早熟晚粳类型,全生育期157~159 d,播始历期103~105 d,株高106~108 cm。

植株清秀,生长势旺,茎秆基部节间粗密,株型紧凑,丰产性好,叶片挺直,叶鞘包节,穗颈节较长,穗头弯垂呈草盖稻,分蘖力中等,着粒适中,粒重高,穗型大,脱粒性中等,群体整齐度好,抗病性好,抗倒性强。

花时早,花粉量大,花时集中,正常气候条件下,10:30—11:00始花,11:30左右盛花,13:00左右终花,阴天会推迟。

通常情况下,父本较母本生育期较长,生育期相差4~6 d,播始历期相差3~5 d,父本植株较母本高6~8 cm,花时较母本早30~60 min。

2 高产制种技术
2.1 适期播种,合理安排播差期
在江苏沿江地区制种时,播种适期为5月10—25日,这样可使制种田抽穗扬花期限出现在8月下旬,而此时该地区晴好天气居多,有利于水稻扬花授粉。

父母本播始历期相差3~5 d,因此播差期一般为3~5 d,先播父本R98,后播母本扬辐粳7号A。

育秧方式采用湿润育秧,净秧板落谷量以净秧板落谷300~375 kg/hm2为宜[1]。

2.2 适时移栽,合理布局
移栽适期以秧龄30 d左右为宜。

先插父本,3~4 d后再栽母本,可防止恢复系浮稞漂入不育系行中,影响制种纯度。

栽插规格:父母本行比一般以2∶6~8为宜。

母本行距16.7 cm,株距13.3 cm,每穴1~2株苗,栽足基本苗[3];父本行距25 cm,株距16.7 cm,大双行栽插,每穴2~3株苗。

2.3 肥水管理
大田要做到基肥足,追肥早,穗肥巧[4]。

追肥在移栽后7~10 d施入,并对父本偏施速效肥。

水浆管理要求苗期浅水勤灌,母本够苗后及时烤田,孕穗至扬花期浅水层灌溉,灌浆期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黄熟时断水,确保产量。

2.4 合理调控父母本花期
认真观察苗情,若发现花期不遇,须及时调控。

在幼穗发育前三期,若发现花期可能不遇,对发育慢的亲本喷施1%的速效磷肥,可对发育快的亲本偏施速效性氮肥,这样一般可调节3~4 d的花期。

也可以进行旱控水促,由于不育系对水分反应较迟钝,而恢复系较敏感,所以可通过适量灌水和排水晒田等措施适当调节父本生育进程,促进父母本花期相遇。

一般情
况下,若父本花期比母本早,可排水晒田控父本;若父本花期比母本迟,可适当灌水促父本,这样可调节2~3 d的花期。

2.5 人工授粉,提高异交结实率
父本植株通常较母本植株高6~8 cm,穗位态势正好有利于人工授粉。

人工授粉宜2块田结合,循环赶粉。

由于母本开花较父本迟,且柱头外露率低,所以赶粉的原则为“早晚看母本,早开早赶,晚开晚赶,有风早赶,无风晚赶,每天赶粉3~5次[5-6]”。

花期若遇开花前出现阴雨天气,一般雨过天晴后会集中开花,应抓住时机,及时赶粉[7-8]。

2.6 去杂保纯
制种田500 m以内除恢复系品种外不得种植其他品种。

同时应及时检查,去除杂株。

特别是始穗后,可根据植株性状、抽穗时间、穗部性状、花药形状和颜色等特点,在盛花期前去除干净,保证制种纯度[9]。

2.7 病虫害防治
苗期重点防治稻蓟马、稻飞虱,治好稻飞虱可减轻母本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后期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

2.8 适时收割
种子完熟期及时收割,收割前先清除父本。

及时晒干入库,防止机械混杂。

3 参考文献
[1] 周根友,王素宏,夏华.优质高产杂交晚粳新组合通优粳1号[J].杂交水稻,2016,31(2):91-92.
[2] 周根友,夏华.优质抗病高配合力粳稻不育系扬辐粳7号A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6,31(6):10-12.
[3] 何建华,林一波,沈雪林,等.杂交粳稻常优1号高产优质制种技术[J].中国稻米,2003,9(2):24-25.
[4] 李珍连,郑祖龙,方国成,等.两系杂交晚粳鄂粳杂3号高产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07,22(6):39-41.
[5] 刘峰,孟宪平,杨维山,等.杂交稻粤优1号高产制种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447.
[6] 涂建,奎丽梅,黄平,等.双亲主要性状在低纬高原两系杂交稻高纯高产制种技术中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6,29(12):2774-2779.
[7] 龙辉.滇型杂交稻滇杂33高产制种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9-30.
[8] 魏文辉,蔡为铭.烟后杂交稻不割叶高产制种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2(10):12-14.
[9] 谢伟东,骆春敏,鲁烈辉.三系杂交稻高产制种技术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2008(10):12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