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治疗常用穴位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学面瘫ppt

针灸学面瘫ppt
合谷穴
பைடு நூலகம்
曲池穴
手三里穴
位于肘部,具有疏风散热、调和气血的作用,对面瘫引起的发热、头痛有缓解作用。
位于前臂,具有通络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对面瘫引起的上肢麻木、疼痛有缓解作用。
03
手部穴位
02
01
位于小腿外侧,具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作用,对面瘫引起的下肢不遂、肌肉疼痛有缓解作用。
阳陵泉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具有健脾和胃、调经活血的作用,对面瘫引起的食欲不振、月经不调有缓解作用。
面瘫患者的生活护理
饮食护理
面瘫患者可能会出现眼部闭合不全的症状,应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眼部感染和干燥。
眼部护理
面瘫患者应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口腔感染。在进食后应及时漱口,避免食物残渣留在口腔中。
口腔护理
面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点三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向患者介绍面瘫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康复过程,使其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信心。
针灸治疗的原则
整体观念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发病部位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而异
结合中医辨证理论,针对不同的病因、症状和体征,选用不同的穴位和针刺方法。
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的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
针刺治疗
灸法治疗
电针治疗
拔罐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等中药材,产生热力刺激皮肤和穴位,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通过电刺激加强穴位针刺的效果,增强治疗作用。
通过负压吸引作用,使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促进炎症消退和面瘫恢复。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前应明确诊断,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精品文档
行针手法
•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
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 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一般来说,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 小
•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
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
• (二)治法
•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 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 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 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 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 克。
• 3.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水肿状态,不宜灸,3天 后才宜施灸。
• 4.施灸后,面部毛孔张开,应注意避风。
精品文档
穴位敷贴治疗面瘫
• (一)取穴
•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 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 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 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 0.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0.5厘米的 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精品文档
• 进针深度与角度 • 1.直刺;针体和腧穴皮肤约呈90°左右针刺角度刺
入的方法。适用于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 2.平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针刺角度刺
入的方法。适用于面三穴。
• 3.深度;面瘫1向颊车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
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向四白穴透刺;进针1.5寸, 针选用3.0寸针,尽量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进行透刺。

面瘫的针灸治疗演示幻灯片

面瘫的针灸治疗演示幻灯片
9
叁 诊断
?症状
? 急性发病,常于睡醒发现 ? 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 ? 患侧额纹、不能作蹙额、皱眉等动作 ?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歪 ? 眼裂增大,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
?贝尔征
? 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10
叁 诊断
11
叁 诊断
?体征
? 部分患侧初起耳后、耳下疼痛。 ? 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鼓索神经) ? 听觉过敏(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 ? 后遗症:面积挛缩、面肌痉挛、联带运动、鳄鱼泪症
25
伍 针灸治疗 电针
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各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 以断续波刺激10~20min ,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 肌肉轻微跳动为度。电针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 使用。适用于恢复期及发病时间较长者。
26
伍 针灸治疗
穴位敷贴
取患侧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阳白等 穴。 将马钱子锉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贴于穴位处, 5~7日换药1次; 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 3~5日更换1次; 白附子研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 1次。 适用于早期或恢复期。
修、下关、颊车。 ? 抹法:自印堂交替向上抹至神庭,从印堂向左右抹至两侧太
阳,再从印堂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沿两侧额骨抹向耳 前听宫,从迎香沿两侧额骨抹向耳前听宫,治疗约6分钟。
29
陆 推拿治疗 ?操作方法 ? 指揉:牵正、承浆、翳风,每穴1分钟。 ? 大鱼际揉:面部前额及颊部3分钟左右。 ? 擦法:患侧颜面部向眼方向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 ? 拿法:风池、合谷各1分钟。
27
伍 针灸治疗 穴位注射
取患侧阳白、颊车、地仓、迎香、翳风及曲池、足三里, 选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加兰他敏注射液,面穴 0.2~0.3ml/ 穴,体穴1~2ml/ 穴。每次取2~3穴注射,隔 日一次。适用于各型各期。

面瘫中医针灸治疗PPT课件

面瘫中医针灸治疗PPT课件
3
诊断标准
• (1).发病期常有受凉、吹风史或咽痛上感 史。
• (2).起病急,数小时或一天内面部瘫痪 的症状全部显现。
• (3).临床表现常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口眼歪斜,目闭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 平坦,口角流涎,面部被牵歪向健侧为主 要特征。有时伴有病前侧前2/3舌部味觉减 失,听觉过敏。病侧乳突部疼痛等症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面瘫中医针灸治疗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面瘫简介
• 面瘫,西医称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激发因素 可能为受风吹或着凉,起病较急。面瘫, 中医又称“口癖”“吊线车”“歪嘴 风”“口眼歪斜”。中医认为,面瘫的发 生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 空虚,风邪夹寒,或夹热,夹暑湿等邪乘 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 不和,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致。
• 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 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太 冲、血海、合谷。
13
其它配法
• 电疗:取地仓与頬车、阳白与瞳子髎。通电 10~15min,用断续波,通电量以患者舒适为度, 面部肌肉微微跳动为宜。适用于病程已有2周以上 的治疗。
• 刺血拔罐:用皮肤针轻轻叩刺地仓、口禾髎、夹 承浆、頬车、下关、阳白、太阳、翳风。配用小 口径火罐拔吸5~10min。隔日一次。适用于难治 性“面瘫”和面部有“倒错现象”。
• 风痰互结,流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阳 明络脉壅滞不利而致口眼歪斜,眼睑闭合 不全,口角流涎。常伴有颜面麻木作胀, 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 腻或滑,脉弦或滑。
• 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 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阴 陵泉、风池。

面瘫治疗相关穴位PPT课件

面瘫治疗相关穴位PPT课件
• 主治:口眼歪斜,颊 肿,齿痛,口噤不语。
25
大迎
• 大迎 在下颌角前1寸 3分,当咬肌附着部前 缘。
• 主治:口噤,颊肿, 齿痛。
26
太阳
•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 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 陷中。
• 主治:头痛,牙痛, 目赤肿痛,面瘫。
27
颧髎
• 颧髎;目外眦直下, 颧骨下缘凹陷处。
• 主治:口眼歪斜、眼 睑瞤(shun)动、齿 痛、三叉神经痛等局 部病证。
• 主治:膝痛,下肢不遂,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 泄泻,便秘,痢疾,水肿, 咳喘痰多,乳痈,头晕, 耳鸣,心悸,癫狂,中风, 疳积,体虚赢瘦。为保健 要穴。
11
承浆
• 承浆 在颌唇沟的中 央,当下唇下陷中。
• 主治:口眼歪斜,面 肿,龈肿,齿痛,流 涎,癫狂。
12
人中
• 人中 在人中沟上中 1/3处。
22
听会
• 听会 在耳屏切迹 前方,下颌骨髁状突 后缘,张口有孔。
• 主治:耳聋,耳鸣, 齿痛,口眼歪斜,下 颌关节脱臼。
23
下关
• 下关 在颧弓与下颌 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 主治:齿痛,耳鸣, 耳聋,口眼歪斜,牙 关开合不利。
24
颊车
• 颊车 在下颌角前上 方一横指凹陷中,咬 紧牙齿时,当咬肌的 最高隆起处。
• 主治:视物不明,流 泪,口眼歪斜。
16
鱼腰
• 鱼腰 在眉毛的中点。 •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
下垂,眉棱骨痛。
17
丝竹空
• 丝竹空 在眉梢的凹 陷中。
• 主治:头痛,目眩, 目赤痛,齿痛,癫痫。
18
印堂
• 印堂 在两眉连线的 中点。

面瘫的中医治疗及ppt课件

面瘫的中医治疗及ppt课件
面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
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木、面 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 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歪眼斜,闭 目不能,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 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逝,不能皱眉 和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 漏气,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
临床中医护理
1.1 心思引导 患者大多忽然起病,导致患者心 境紧张,担忧难以治愈及留后遗症,产生焦虑不 安、恐惧等不良心情。尽量将患者安排单间或其 他面瘫患者房间,应自动关怀体恤患者,多与其 交谈,多谈胜利案例,加强患者的康复自信心, 这对缩短康复时间有很重要的作用。护士应积极 协助顺应医院环境,病房提供电视来自可分散患者 对本人疾病的留意力。
周围性面瘫多与病毒感染和冰冷刺激有关,从 脑桥面神经核发出直至面肌的周围神经通路任何部 位受损均可引起面神经麻木。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的范 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以为面 瘫是因人体正气缺乏,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 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筋脉失养, 肌肉缓慢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构 成以风、痰、瘀为表,以虚为本,按照疾病的 分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 络、补虚益气等根本大法。
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留意思想集中,不 能分散精神,以免艾条挪动,不在穴位上;
②体位在温馨、自然、穴位要准确,普通取患侧脸部 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 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讯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 以病人觉得温馨部分皮肤细微红晕为度,对于 皮肤觉得愚钝者和小儿,艾条间隔穴位要稍远 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 果,施灸终了30min内,防止外出或迎风受寒 而加重病情。

针灸治疗面瘫PPT课件

针灸治疗面瘫PPT课件
35
谢谢!
传播中医传统文化
弘扬国学瑰宝针灸
学习针灸联系电话:(肖老师)
(肖老师)
“倒错”现象:面神经麻痹不恢复 或不完全恢复时,可产生瘫痪肌的 挛缩。 1、面肌挛缩,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加
深,眼裂缩小,口角歪向病侧。 2、面肌痉挛 3、联带运动(眨眼时瘫侧抖动、收
缩;露齿时,不自主闭眼;试图 闭眼时额肌收缩;) 4、鳄鱼泪征
罩、眼罩防护。
33
4、防止眼部感染,可点滴眼药水。 5、通常在起病1—2周内开始恢复,
1—2月内症状明显好转,约2/3 患者在三周内可基本恢复正常。
34
6、本病有自愈倾向,但针灸起缩短作用。 7、针灸作用的机制:
增强肌肉收缩,恢复神经的传导;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抗菌、抗病毒; 提高机体免疫力。
13
脉正 络气 空不 虚足

经筋( 面 筋、太 部 )阳阳 筋
明经 脉
经气阻滞, 脉络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
面瘫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发病突然,常于夜间发病。 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 3、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
15
4、患侧耳后、 耳下、面部疼痛, 舌前2/3味觉减退 或消失,听觉过敏。 5、或伴流泪、流涎。
facial paralysis
1
2
3
一、概述
1、定义:是以一侧面部麻痹,口眼歪 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又称“口眼歪斜”, “歪嘴风”,“口歪”。
2、西医相关病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4
面神经解剖结构
面神经—(混合神经) 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觉神经纤维 (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
16

面瘫针灸疗法 ppt课件

面瘫针灸疗法  ppt课件

39
ppt课件 5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发病突然,常于夜间发病。 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 3、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 4、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 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5、或伴流泪、流涎。
ppt课件 6
(二)体征: 1、额纹变浅消失; 2、眼睛闭合不良, 眼裂变大; 3、鼻唇沟变浅或消 失; 4、人中沟歪、露齿 时口角歪向健侧。 5、蹙额 、皱眉、吹 口哨、鼓颊困难。
ppt课件 35清洁,床单位整洁,环境优 雅,给患者以良好的养病环境。 保持心情舒畅,鼓励病人配合治疗。 每晚给温水湿热敷1次,可促进血运以疏 通经络。 戴茶色镜或墨镜,以免露睛流泪。
ppt课件
36



自备梅花针轻轻叩刺患侧面部,以局部微 红为度,以后期何后遗症期效果尤佳。 用艾条灸患侧面部,至皮肤微红。 用抗生素眼药水1~2滴,每日点眼数次, 可防止患侧眼球干燥及感染。 戒除烟酒,禁食肥甘厚味之品,多吃水果 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ppt课件
23
阳白
攒竹 四白 颧髎
鱼腰
地 仓
颊车
ppt课件
24
随证配穴:
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耳尖放血 2、风寒:风池 3、眼睑闭合不全:睛明 4、人中沟歪斜:人中 5、鼻唇沟变浅:迎香 6、颏唇沟歪斜:承浆
ppt课件
25
7、后期体虚:灸大椎、足三里、 脾俞、百会 8、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 双侧针刺,以浅刺为主。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6、“倒 错”现象(久病)
病变后期面神经恢复不完全所导致的后 遗症。 瘫痪肌挛缩:瘫痪侧反而鼻唇沟加深,口角牵 向患侧,眼裂缩小。 面肌痉挛:瘫痪侧面肌不自主抽动,情绪激动 或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 联带运动:病人瞬目时即出现瘫痪侧上唇轻微 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闭合,闭目时 瘫痪侧额肌收缩,咀嚼时瘫痪侧眼泪流下或 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汗腺分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迎香
• 取穴与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 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提上唇肌[1]。
• 迎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 提上唇肌。皮肤由上颌神经的 眶下神经分布。有面动、静脉 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 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 皮下组织内有面神经的分支和 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经过。针 由皮肤、皮下筋膜而达提上唇 肌,该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 。
-
3
印堂
• 取法与定位:印堂穴 位于面部,两眉头连 线中点即是 。
• 解剖位置:印堂穴下 有皮肤、皮下组织和 降眉间肌。皮肤由额 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 布。肌肉由面神经的 颞支支配,血液供应 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 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 同名静脉。
-
4
睛明
• 取穴与定位:位于面部,目内 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 解剖位置:皮肤→皮下组织→ 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 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
•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 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 与筛骨眶板之间。皮肤由三叉 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血管有内眦动、静 脉的分支或属支。其深层由致 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睑内侧韧带 ,使睑板固定于眶缘上。营养 眼球外结构的动脉来自眼动脉 的终末支之一的额动脉。
• 布有颧面神经,颧颞 神经和面神经的颞支 ;并有颧眶动、静脉 通过。
-
7
四白
• 取穴与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 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 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眶下孔或上颔骨[1]。
• 四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 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 颌骨。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 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 正当眶下神经处。皮肤由上颌神 经的眶下神经分布。针由皮肤、 皮下组织经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 ,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 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 静脉。针沿管下壁,可至近眶下 壁后部结构。所经表情肌由面神 经的颧支和颊支支配。
-
12
翳风
• 取穴与定位: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 角之间的凹陷处。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 。
• 翳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耳后动 、静脉,颈外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深层为 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 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 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 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 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 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 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 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
-
5
鱼腰
• 取穴与定位:穴在瞳孔 直上,眉毛中
• 解剖位置:鱼腰穴下有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 匝肌和枕额肌额腹。分 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 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 、静脉的外侧支。

-

太阳
• 取穴与定位:太阳在 颞部,当眉梢与目外 眦之间,向后约一横 指的凹陷处。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 眼轮匝肌→颞筋膜→ 颞肌。
-
2
百会
• 取穴与定位:正坐或俯伏,在 后发际中点上7寸;或与两耳 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 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定穴。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 疏松组织。
•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 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 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 动、静脉吻合网。
-
8
•下关
• 取穴与定位:位于面部,下颌骨髁状突之 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 闭口取穴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腮腺→咬肌与颞骨颧突之间→翼外肌。
• 布有面神经颧支及耳颞神经分支。并有面 横动、静脉通过,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 。
• 下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颞下窝。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 布。在皮下组织内,有横行于腺体实质内 的血管主要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 面神经及其神经丛。针经腮腺后,穿过颞 肌腱入颞下窝。该窝内,深居有三叉神经 运动纤维形成神经支配的翼内、外肌。围 绕该二肌由面深部的静脉形成静脉丛,通 过该丛的静脉或属支,沟通颅内和面部静 脉的吻合。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 易采用此穴。
-
11
风池
• 取穴与定位: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 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 肌和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 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
• 风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 、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 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 、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 ,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 ,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 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 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 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 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 ,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 部的皮肤。
-
10
地仓
• 取穴与定位: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 视,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 处取穴。
•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 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1]。
• 地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 肌、笑肌和颊肌、咬肌。有面动、静 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眶下神经分 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皮肤由上 、下颌神经的分支双重支配。因针横 向外刺,所以针由皮肤经皮下组织, 穿口角外侧的口轮匝肌,该部肌质则 由降口角肌、颊肌、提上唇肌、提上 唇鼻肌的纤维交错。在面神经外侧, 针行经笑肌和颊肌之间,再入咬肌。 以上表情肌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而 咬肌则由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
面瘫手法治疗
常用穴位
-
1
阳白
取穴与定位:取穴时患者一般 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 ,阳白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 ,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 上1寸处。 解剖位置: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枕额肌额腹。
阳白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 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 骨膜(额骨)。皮肤由额神经 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双重 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