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共课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答:1)含义:①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特点: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3)作用:① a.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引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c.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 a.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4)联系:(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方法论:A.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2.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

答:(一)主次矛盾1)辩证关系原理:①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应用: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②说明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二)矛盾的主次关系1)原理内容:①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共课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共课期末复习资料

1、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4、货币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7、国家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8、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9、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0、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内部诸种因素之间及其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1、运动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是标志宇宙所有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13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4、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5、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16、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其核心是矛盾论。

17、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8、辩证矛盾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19、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0、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辩证唯物论。

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动身。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也就是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具有干脆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确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确定意识,意识依靠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主动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支配性。

其次,意识活动具有创建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限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首先,敬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相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相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留意:第一,从实际动身,努力相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靠于确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1)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作用:意识能动性以敬重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为前提(2)世界的物质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完整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

(完整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

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

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想意识。

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

(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和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实践活动实现的。

或者: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表现。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联系及其特点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

质的普遍本性之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

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

再次,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因此,必须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避免片面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发展的永恒性及其实质世界的统一性使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会产生运动,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发展。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解析绪论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大运动:①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②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章宪运动;③1844年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来源(代表人物):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欧文)。

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8、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表现在哪里?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一、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学习,你对哪个问题的感受理解或认识较为深刻?对于这个问题,你又怎样的思考?(结合实际专业)经过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真理与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理论支撑。

因此,弄清弄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无论是对于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还是对于正在大学校园里学习新闻学知识的莘莘学子,都是极为重要的。

真实性原则关键在真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从新闻的内在要求看,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

新闻必须真实,但真实的事情未必可以构成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但真实存在的每一件事情不是都值得报道的,或都可以成为新闻的。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就是说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事实,注意研究事实;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与受众的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受众,了解受众的需求。

但是,在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在今天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是因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含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5、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C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句话是指( D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B.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C )A.矛盾特殊性原理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B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11、新生事物是指(A )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1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B )A.生活方式B.社会劳动C.思维的产生D.大脑发育程度※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 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1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C )A.地理环境B.社会存在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16、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17、社会存在的含义是(B )A.人的客观的活动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以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C.全部社会关系D.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8、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文化标准20、杰出人物是指(D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C.同情劳动人民的历史人物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21、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 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23、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 D )A.人脑的主观创造B.人脑的客观反映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2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D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C )A.诡辩论B.实用主义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27、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B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生产发展的理论D.经济关系的学说※28、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 D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B.交换关系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9、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B )A.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统一※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4、货币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7、国家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8、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9、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0、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内部诸种因素之间及其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1、运动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是标志宇宙所有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13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4、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5、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16、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其核心是矛盾论。

17、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8、辩证矛盾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19、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0、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22、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3、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6、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8、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哲学理论,就是唯心主义。

29、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0、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2、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有感知和思维能力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识主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3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5、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事物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答: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属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各种联系之中,不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其基本内容包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谁是谁的本原的本体论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认识论问题。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有哪些方面?答: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4、简述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

答:三种历史形态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参考答案:1、机械性和绝对性。

2、把特殊性等同于普遍性。

3、不彻底性。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各是什么?参考答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7、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参考答案:1、辩证的否定观承认矛盾,认为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不承认矛盾,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外部强加的;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而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全盘否定;3、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的过程既体现了联系的过程又体现了发展的过程,而形而上学否定观割裂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统一性,认为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8、简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学原理。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矛盾的对立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对比、排斥、映照的性质。

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体现了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映照、衬托的关系。

9、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它的基本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它的基本形式是:(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探索实践。

10、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关系怎样?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此外,还有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13、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参考答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其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15、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8、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1、对立关系: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2、统一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参考答案: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面貌。

第五,生产方式是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力量。

24、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它只看到了导致社会历史运动的精神动因,把社会历史活动当事人的目的、动机、意识等社会意识当成了历史运动变化的决定力量,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在精神动因背后的社会物质根源。

二,它把历史看成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无视或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7、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答: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9、简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答: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3、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答案: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

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答:该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1、二者关系:主要矛盾占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次要矛盾居于从属地位,起着次要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2、方法论意义:做工作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并据此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求人们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对矛盾,二者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一方面,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另一方面,二者之间的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二者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5、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1、二者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指导意义:(1)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根据。

(2)是当代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