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昌全

合集下载

医学中心主任简介【模板】

医学中心主任简介【模板】

XXX简介XXX,男,1966年6月出生,山东汶上人。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第一疗养院XX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2000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底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出站。

在多年的中医学习实践中得到许多中医名家真传,如中医肿瘤大家XXX教授、国医名师凌昌全教授等。

于2008年秉承“神农尝XX”的献身精神,建立了XX医学中心,确立了中医药基础与临床创新作为“XX医学”核心价值,临床上以中医临床疗效为引领,以挖掘中药潜力为目标,引导中医界由辨证论治向辨病-辨证论治向方转变。

曾担任的学术及曾担任的学术职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学与中药学会委员,济南军区中医学与中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肿瘤学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分会常务委员,全军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XX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已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现专著4部,获省部科技三等奖以上奖4项。

临床特长:在“XX抗癌、XX治百病、XX养生”三大中医服务领域都有较深造诣。

在“XX抗癌”方面,首先总结出了中药“肿瘤治疗五法”,即“食养、扶正、调整平衡、无毒攻癌、以毒攻癌”,使许多肿瘤患者转危为安。

其次,研究成功了肺癌1号、2号浓膏剂,食道癌、胃癌、肠癌、肝癌配方颗粒、治疗脑瘤的加味慈桃丸、治疗乳腺癌的加味西黄胶囊等有效方药。

另外,擅于通过中药扶正与袪邪的协调配合,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在“XX治百病”方面,擅长治疗老年病、血液病、妇科疾病、内科疑难杂症。

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各种贫血;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各种妇科炎症及异常增生疾病;在中医药调理疑难杂症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在“XX养生”方面,提倡健康饮食,擅长配制中医膏方养生保健。

坐诊时间:每周三下午坐诊科室:全科诊室2。

凌昌全教授辨证论治原发性肝癌的基本原则

凌昌全教授辨证论治原发性肝癌的基本原则
凌师对原发性肝癌的证候规范化研究始于 1999年,一开始 走的是直接对复合证候进行量化诊断的路线,但通过临床验证 分析,凌师认为证 候 诊 断 应 以 定 性 诊 断 为 主,于 是 在 对 肝 癌 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8·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年第 29卷第 2期
床常见中医基本 证 候 建 立 了 定 性 标 准 后,再 对 其 进 行 半 量 化、 量化研究 ,构建了原发性肝癌中医常见基本证候轻重程度量化 评价模 型 及 以 证 候 为 内 容 的 原 发 性 肝 癌 中 医 疗 效 评 价 体 系 [7,8],从而可区分 单 证 轻 重,便 于 临 床 指 导 辨 证。 例 如,一 位 患者根据“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6]判 断出气虚证、阴虚 证、血 瘀 证,随 后 根 据 “原 发 性 肝 癌 中 医 常 见 基本证候轻重 程 度 量 化 评 价 模 型 ”[7]辨 别 单 证 轻 重。 此 时,如 果气虚证、阴虚证 相 对 血 瘀 证 评 分 较 高,可 辨 证 为 气 阴 两 虚 证 兼血瘀证;如果气虚证、血瘀证相对阴虚证评分较高,可辨证为 气虚血瘀证兼阴 虚 证;如 果 阴 虚 证、血 瘀 证 相 对 气 虚 证 评 分 较 高,可辨证为阴虚血瘀证兼气虚证。形成相应的复合证候诊断 后,能够更准确地 指 导 临 床 用 药,且 临 床 疗 效 进 行 一 元 化 评 价 也得以成为可能。 4.抗癌解毒理论与实践应该贯彻肝癌治疗始终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同为中医学临床诊疗的重要方法,但 在中西医学交融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辨证论治因其个体化的优 点得到更多的关 注,成 为 “中 医 认 识 疾 病 和 治 疗 疾 病 的 根 本 手 段”,而辨病论治则因中医病名相对缺少辨识规范,则被认为是 “对中医辨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2]。但事实上,病证结合一直 以来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思维,《伤寒论》、《金匮要略》所奠定的 就是以病为纲,脉 证 并 治 的 临 床 诊 疗 模 式。 凌 师 认 为,疾 病 是 致病因素引发人体的损伤或失衡,一个确定的疾病有着自己发 生发展的规律,临 床 应 该 首 先 把 握 病 的 特 征;而 证 强 调 的 是 疾 病的不同程度、不同阶段人体的特征性表现,把握证候,可以了 解疾病发展的 侧 重,兼 顾 整 体 与 局 部,并 有 利 于 动 态 调 整。 因 此,凌师在临诊肝癌过程中,始终强调应先辨病再辨证,将二者 紧密结合。首先明确诊断、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在此基础上, 辨析患者功能状 态 的 失 衡 偏 重,发 挥 中 医 整 体 诊 疗 的 特 色,实 施针对性的治疗。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方医院李军祥教授等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 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作为研究对象,从疾病诊断、药物试验过程、 疗效评价方法进行优化与规范,探索建立符合 中医临床实际、具有中医特色的非酒精性脂肪 性肝炎病证相结合的临床治疗方案及规范的疗 效评价方法,课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 综合治疗优化方案临床研究”顺利入选国家十 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治疗常见病项目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及思路


马鞍山市中医院 徐国强
蛋糕、水果,永远的好朋友
鲁菜-荷叶肉
粤菜-七星鱼丸汤
川菜-辣子鸡丁
湘菜-子龙脱泡
闽菜-荷花鲈鱼
浙菜-东坡肉
苏菜-酱汁排骨
徽菜-玉兔海参
总论

脾胃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 病与多发病,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有独特的优势, 为居民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兹就近5年来脾 胃病学科发展现状和方向、存在的问题及及对 策,综述如下。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病中医防治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的立项,这对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药 治疗胰腺炎及其他一些脾胃病急症起到极大的 鼓舞,树立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为世界性医学难题,逆转 肝纤维化成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近 年来中医中药在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亦是令人 瞩目的,首先是对活血化瘀法及中药的研究, 发现大部分活血化瘀药(尤其是桃仁、丹参、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脾胃病学科是中医临床的优势学科,脾胃病 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 础上,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 可喜的成绩。在胃肠肝胆胰疾病诊疗中,通过 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广泛运用,无论从病因病机、 微观辨证、治则治法、谴方用药等方面均取得 了长足的进展。这其中既有名老中医的经验总 结,又有脾胃病专家学者的共识意见。现就近 5年来主要的新进展概述如下

凌昌全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

凌昌全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

[ 5 】 王 培 民. 诸 方 受伤 科 临床 应 用 淡 附 片与 细 辛 的 经 验 . 中医 正骨, 1 9 9 9 , l 1 ( 3 ) : 5 5
第一作者 : 陈 巨鹏 ( 1 9 7 0 一 ) , 博 士研 究 生 , 副 主 任 医师 , 从 事 骨伤 科 疾 病诊 疗研 究 。
称, 传统 中 医学 中并 无 “ 肝 硬化 腹 水 ” 一词 , 根 据 其 长 , 中 国中西 医结 合 学会 副会 长 , 全军“ 国医名 师 ” ,
主要 临床 表 现 , 可 归属 于 中 医学 “ 鼓胀” 范 畴 。早 在 “ 上海 市 名 中医 ” , 先 后 师从刘 嘉 湘 、 赵伟 康 、 陈可 冀
运行不息 。 通畅无阻 , 全 赖 一 身 阳和 之 气 的 温 煦推
社 , 1 9 9 8: 1 6 2
【 2 1 中华 医 学会 骨 质 疏松 和 骨矿 盐 疾 病 分会 .原 发 性 骨 质 疏 松 症诊 治 指 南 ( 2 0 1 1 年) . 中华 骨质 疏松 和 骨矿 盐 疾 病 杂

凌 昌全治疗肝硬 化腹水 的经验
李 曙光 郑 国银
( 第二 军 医大 学长海 中医医院 , 上海 2 0 0 4 3 3 )
摘 要 肝 硬 化 腹 水 为 临床 常见 难 治 病 症 , 凌 昌全教 授 认 为 . 肝硬 化 腹 水 的 形 成 是 由 于正 虚 、 感邪 , 进 而 形 成瘀 毒 所 致; 其病 位 在 肝 , 但 往 往 迁延 脾 胃 ; 其 病 理机 制 主要 为 毒 瘀 互 结 , 气机 不 利 , 血行不畅, 水 湿 不化 , 聚 而成 水 。 针对本病病 因 病机 , 凌 教 授 提 出相 应 的 治 疗原 则 : 从 气论 治— — 补 气健 脾 以利 水 : 从 瘀 论 治— — 诸 法 行瘀 以 利 水 : 从 毒 论 治— — 解毒 防

凌昌全运用解毒方治疗恶性肿瘤验案举隅

凌昌全运用解毒方治疗恶性肿瘤验案举隅
医 案 医 话
② 后 病 等仍 是威 胁 人类 健 康 的重 大疾 病 。形 成 这些 疾 病 体破 裂可 能 : 少量 腹水 。 至蚌埠 医学 院 附属 医院 的原 因很 多 . 但其 主要 病理 症结 就是 “ 瘀 ” 字 。保 查 c 痰 二 T示 : ①肝硬化伴少量腹水 ; ②肝右 叶巨块型肝 和丸 具有 和 胃理 脾 、 食开 积 、 痰散 结 等 功效 。焦 癌 伴 门脉 右支 癌 栓形 成 ;③ 两侧胸 膜 增 厚 。化 验检 消 化 T )06 m l ,直 接胆 红 素 ( Bl x / D i ) 山 楂善 消 油 腻 . 曲善 消 酒食 . 菔 子 善 消 面 食 , 神 莱 半 查 :总胆 固醇 ( C 3 .1 o L
药理基 础

诊断 : 肝癌 ⅢB: 中医诊 断 : 肝癌 ( 瘀湿 滞 ) 血 。治 拟化 第 一 作 者 : 洁 ( 9 1 ) 研 究 生 , 院 医 师 , 医 内科 专 张 18 一 , 住 中 瘀 除湿 . 杀毒 抗 癌 。处 方 : 。 生地 3 g 赤 芍 2 g 丹 皮 1 g 茯 苓 皮 1 g 泽 泻 0, 0, 5, 5, 收 稿 日期 : 0 0 0 — 9 2 1 — 4 0 1 g 石 见 穿 3 g 猫 人 参 3 g 生 米 仁 3 g 夏 枯 草 2, 0, 0, 0,
服用 天龙 末及 保肝 中成 药益 肝灵 片
关 键 词 肿 瘤 解毒
中图分类号 R7 3
名 医 经验
验 案

三诊 :0 6年 l 20 0月 3 1日。 患者 以中药保 守治疗 1年余 , 现偶 有左 疼 痛 , 证稳 , 食佳 , 余 纳 眠香 . 服用 中药 后大 便偏 烂 . 便可 , 暗红 、 黄厚 腻 , 弦而 小 舌 苔 脉 有力 。中 医辨证 为湿滞 血瘀 。治 以化 湿醒 脾 , 活血化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疗指南凌昌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医科辨证汤药1.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要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西医治疗背景、不同的临床表现,对于接受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且具备治疗条件的肝癌患者,予以不同的中医药治疗。

在不同治疗阶段,分别发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协同增效、减轻不良反应、巩固疗效等作用。

(1)手术结合中医治疗:手术是早中期肝癌治疗的最有效的方法,但很多患者因肝功能储备情况不良或一般情况差而失去手术机会。

围手术期患者会出现疼痛、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在这一阶段运用中医药治疗可以发挥保肝、调整机体状态、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作用。

1)气血亏虚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大便不成形或有肛脱下坠,舌淡脉弱。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中药汤剂: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C级推荐)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甘草。

辨证加减:兼痰湿内阻者,加半夏、陈皮、薏苡仁;若畏寒肢冷、食谷不化者,加补骨脂、肉苁蓉、鸡内金;若兼动则汗出、怕风等表虚不固之证者,加防风、浮小麦。

2)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大便稀溏,食后腹胀,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原则:健脾益胃。

中药汤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C级推荐)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若胃阴亏虚者,加沙参、石斛、玉竹;若兼痰湿证者,加茯苓、半夏、薏苡仁、瓜蒌。

(2)化疗结合中医治疗:化疗结合中医治疗是指在化疗期间所联合的中医治疗,发挥提高化疗疗效(中医加载治疗)、防治化疗不良反应(中医防护治疗)的作用。

1)脾胃不和临床表现:胃脘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舌体多胖大,舌苔薄白、白腻或黄腻。

多见于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凌昌全中西并用诊治恶性肿瘤的经验

凌昌全中西并用诊治恶性肿瘤的经验

下 ,获 益颇 丰 。现 不揣 鄙陋 ,将 凌 师 中 西并 用 治 疗 恶
性肿瘤 的经 验总结 介绍 如下 。 1 衷 中参 西 。阐发癌 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素问 ・ 评热病论 》日 “ 邪 之 所 凑 ,其 气 必 虚 ” , 中 医界 多数 学者认 为 ,肿 瘤 多 因正 气 内虚 ,气 滞 、血 瘀 、痰结 、湿 聚 、热 毒 等相 互 搏 结 ,因 虚而 致 实 ,是
师在治疗 肿瘤 的 过程 中 , 以 “ 癌毒”为主要着眼点 , 中西 医 并 举 ,灵 活 辨 病 辨 证 施 治 ,笔 者 有 幸 师 从 门
前 因感 右 上 腹 疼 痛 ,胀 痛 不 适 ,就 诊 当地 医 院 行 C T 检查示 :肝 右 叶低 密度 影 ,约 1 3 . 5 c m ×1 0 . 0 c m。半 年前 行手 术切 除 ,术 后 病 理 :肝 右 叶肝 细 胞 癌 。 1月
按 :凌 师指 出 ,结 合 现代 医学 ,患 者 肝癌 术 后 半 年 来诊 未见影 像学 中明显 占位 ,但 反 映其 多 少 和盛 衰 的 甲胎 蛋 白升高较 多 ,说 明患者 体 内仍残 留癌 毒 ,此
时癌 毒 耗 伤 正 气 ,气 虚 推 动 无 力 ,血 行 迟 缓 ,致 瘀
修 复 的损伤 。癌 毒之 多少 和盛 衰 可 以用 单 位 体积 内的
药 、 山楂 各 1 2 g ,枸 杞 、桃 仁 、苦 参 、石 见 穿 、山 慈
《 中藏经 》说 : “ 夫 痈 疽疮 肿 之所 作 也 ,皆 五脏 六 腑 ,
蓄毒不 流则 生 矣 ,非 独 因 荣 卫 壅 塞 而 发 者 也 。 ”是 指
没有 “ 毒” 的参 与 ,体 内 只有 气血 痰 食 等 聚结 ,也 不

【免费下载】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163

【免费下载】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163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163)吴孟超(1922- )福建闽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05年度)陈宜张(1927- )浙江余姚,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王红阳(1952- )江苏徐州,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女曹雪涛(1964- )山东济南,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2005年7月改授专业技术少将,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转业廖万清(1938- )广东梅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2008),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夏照帆(1954- )福建福州,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女王冠良(19××- ),第二军医大学原校长(83.12-88.08),三级教授肖振忠(1948- )辽宁新民,第二军医大学原校长(04.6-06.8),军队教育管理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李曙光(19××- ),第二军医大学原副校长(00.02-05.11),三级教授,少将军衔刘振全(1954- ),第二军医大学原校长(08.11-12.07),医学教育管理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孙颖浩(1961- )福建福清,第二军医大学校长(12.07-),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张鹏翀(1892-1968)浙江嵊县,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药理化学家兰春池(1898-1956)福建莆田,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无机分析化学家侯祥川(1899-1982)广东揭阳,第二军医大学原生化教研室主任、科研部部长,一级教授,生物化学家和营养学家嵇联晋(1900- )江苏涟水,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一级教授,动物分类学家葛正权(1896-1988)浙江东阳,第二军医大学原数理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应用物理学家朱鹤年(1906-1993)江苏海门,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原主任、原校专家组组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神经解剖学家和心理生理学家余大猷(1910- )江西婺源,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龚建章(1912-1982)广东兴宁,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原寄生虫学教研室)二级教授,曾任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王英麟(1914-2003)江苏扬州,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一级教授,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专家戴重光(19××-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叶天星(1915-1999)安徽合肥,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原寄生虫学教研室)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专家卢振东(1916-2003)河北玉田,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吴中立(1921-2005)江西进贤,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授路长林(1943-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戚中田(1953-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树汉(1953-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医学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研究所所长,全军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焦炳华(1962- )江苏无锡,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维(1898-1975)湖南浏阳,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公共卫生学家赵法伋(1930- )辽宁海城,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军队卫生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印木泉(1933- )上海市人,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德华(19××-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病例解剖学教研室教授富维骏(19××-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教授杜平(19××-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瞿逢伊(19××-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袁伯俊(1943- )江苏宜兴,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新药评价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尔瑜(19××-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徐仁宝(19××-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授,女,陈宜张之妻杨志铭(19××- ),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生物化学教研室教授胡以平(1954-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干细胞与医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和转基因动物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建(1953-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田野苹(1952-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郭亚军(1955- )山东莘县,第二军医大学科研部肿瘤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倪国坛(1925-2013)江苏启东,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航海医学教研室二级教授,1999.12退休,潜水医学专家陈杞(1932- )河南开封,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放射医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俊生(1948-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秀龙(19××-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防护医学专家毛庆武(19××-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医学防护教研室教授胡克诚(1911-1989)安徽合肥,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流行病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嘉珍(19××- ),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国良(1951- ),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树贞(1935- )甘肃兰州,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女姜安丽(1954-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黄鸣驹(1896-1991)江苏扬州,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承祜(1905-1995)安徽枞阳,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一级教授、文革后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胡乃钊(1909- )江苏丹阳,第二军医大学原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药物分析专家张奕栋(19××-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教授杨济秋(19××-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二级教授谭世杰(1910-1999)湖南湘潭,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原主任、一级教授苏中武(1918- 2011)浙江苍南,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龙焜(1925- )江西永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仇士杰(19××-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德余(1933- )浙江海宁,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523药物研究室主任、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99年退休芮耀诚(1941- )北京市人,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原院长,药理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女郑汉臣(1939- )江苏无锡,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学及生药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万年(1947-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原院长、全军中西药研究所原所长,药物化学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田(1947-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全军药物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定冯(1953- )浙江三门,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文秉(1893-1969)浙江宁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眼科学主任医师、一级教授,眼科病理学创始人应元岳(1896-1991)浙江宁波,第二军医大学原副校长(1957—1988),内科学系一级教授,著名内科学家、热带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李瑞麟(1901-1988)河南项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61年上校,女萧轼之(1912-1993)江西萍乡,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宝琦(1912-200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首任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陈约翰(1912-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教授马永江(1914-2004)浙江杭州,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龚念慈(1915- )上海市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张志雄(1916-1991)上海市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孔庆德(1916-2002)湖南华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曾任放射科主任、副院长蔡用之(1917-1989)广东大埔,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曾任胸心外科主任、副院长、外科学教研室主任杨德旺(1917-1999)江苏盐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眼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周鼎耀(1919- )山东单县,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我军皮肤科专业的创建者和开拓者,91年退休方之扬(1922-2003)浙江镇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许丰勋(1922-2006)河南太刃,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仲剑平(1923- )江苏常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一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文职特级,校专家组组长郭恩覃(1926-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学科创始人喻德洪(1926-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华积德(1928- )重庆市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一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涂来慧(192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张晓华(192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三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葛绳德(1932- )浙江镇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茂荣(1933- )上海市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皮肤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宝仁(1933-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全军胸心外科研究所所长,全军心脏外科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陈玉林(1938-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惠民(193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国铭(1939- )江苏无锡,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文正(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朱家麟(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广智(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杨瑞和(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急诊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李兆基(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孟沛霖(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许月娥(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女,孔庆德之妻赵亚南(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女王景阳(1922- )浙江丽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原主任、教授崔若兰(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尉挺(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张骏灏(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张春才(1948-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晋红(194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学教研室主任,主任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侯铁胜(1950- )广东梅州,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少成(1952- )河北丰南,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永文(1952-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景在平(1955-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外科主任、血管外科(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兆申(1956- )河北宁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凌昌全(1957- )安徽怀宁,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主任、长海医院副院长兼中医科主任、全军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赵宝珍(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超声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田建明(1952-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放射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宝实(1900-1987)吉林梨树,第二军医大学原副校长、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国内耳鼻咽喉科先驱之一屠开元(1905-1999)上海市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原院长、副校长,骨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国治(1912-2008)江苏昆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内科学及消化病学专家钱士良(1914- )江苏常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徐印坎(1915- )江苏武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原骨科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矫形外科专家顾毓芝(19××-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瀚(1919- )安徽当涂,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楼方岑(1920-1993)浙江孝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传染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朱诚(1922-0000)江苏江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陈思聪(1922-1995)浙江青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清濂(1928- )浙江江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整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变性之父李石(1930- )浙江杭州,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消化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宪涛(1932-2009)山东泗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验诊断科原主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定麟(1935-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贾连顺(1938- )辽宁辽阳,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宰春和(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贺宗理(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泌尿外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连壁(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急症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张国元(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杨承荣(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湘生(1941- )湖南衡东,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闵志廉(1941-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春林(1945-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樑(1946-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卢亦成(1947-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梅长林(1954- )江苏江都,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宗贵(1953-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志飞(194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有华(1952-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王尔贵(19××-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南京分院(原414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授,海军眩晕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周岱云(1929- )江苏无锡,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内镜科顾问、原影像诊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钱光相(1933- )四川??,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晓平(19××-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综合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甲梅(19××-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治疗科、肝脏移植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 汉(1930-2004),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广顺(1951- )安徽淮北,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文铭(1955- )山东省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蒋峻仑三级教授:李正毅、王民怀、徐岩、杨名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凌昌全
凌昌全,男,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安徽怀宁人,1957年7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77年11月入党,技术4级,大校军衔,副军职待遇。

198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先后师从于刘嘉湘、赵伟康教授,分别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2年被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作为青年人才引进,历任长海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主任,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被增补为上海市名中医,2005年被确立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

现担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有: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军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西医结合学报常务副主编,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总后卫生部基金成果评审专家。

凌昌全教授热爱中医药事业,在医教研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尤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他关心百姓疾苦,针对市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多次在会议中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议案。

在繁忙的医教研工作同时,先后与杨浦区延吉街道、杨浦区抗癌协会等结成互助对子,多次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到社区进行医疗保健宣讲;先后多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健康教育节目。

为了更好为广大患者服务,推广肿瘤科普知识,2005年7月,凌教授自筹资金建立了上海市首家“名中医工作室”个人网站(),在为广大患者提供就医咨询便利的同时,积极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至今网站建设总网页达100余个,浏览总人数2万余人次,平均日访问量大于100次/日,提供网络免费咨询服务50余人次,电话免费咨询300余人次,撰写保健科普论文20篇,既解决了部分患者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便捷的科普宣传平台。

近5年来,凌教授在大众医学杂志、上海晨报健康版等撰写科普论文9篇;参加中央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健康节目7次;在杨浦区癌症俱乐部举办科普讲座3次;在延吉街道举办科普讲座6次;建设长海医院中医科门诊科普宣传橱窗2个,中医科病房科普宣传橱窗10个;印发医学科普宣传资料5千余份。

上述活动均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患者的广泛好评,目前他所带领的长海医院中医科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内科重点学科、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上海市中医肝癌特色专科和全军中医内科中心。

陈百先
陈百先:1942年生,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66年毕业于原上海铁道医学院医疗系。

曾任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医研究室主任、临床中医科主任。

1997年由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授于传统医学博士学位。

并曾兼任中国医药保健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出国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

2001年被台湾中山医学科学院聘为该院院士。

2005年因在中医肿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诊疗工作的成绩,荣获普陀区政府授于的“华陀奖”和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于的“医学终生成就奖”。

从事临床医学、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科研成果曾十余次获国内外医学奖。

曾发表《胃肠病的自然疗法》、《小病自己医》、《医囊妙方》、《养生靠自己》等医学著作。

叶胜龙
叶胜龙(1945.12.6-)男,医学博士。

浙江青田人。

汉族,医学博士,内科学教授、肿瘤学研究员,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主任、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79-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1985-1992年上海医科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1988-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客座研究员,从事合作研究。

1982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工作至今,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主任(1998年)、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上海市肝脏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2001年)、上海市政协委员(2003年)。

编辑本段学术兼职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常委兼肝癌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暨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脏学组副组长、上
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等十余家杂志编委。

1996、2000、2004年担任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沪港、港沪国际肝病会议)秘书长,2006年担任沪港国际肝病会议共同主席。

编辑本段研究方向
长期以来致力于肝脏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期主要从事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以肿瘤的生物治疗(免疫与基因治疗)为重点研究方向。

在国内外已发表论著320余篇。

先后主持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子项目、国家高技术探索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子课题等重要课题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教育部“211工程”肿瘤学重点学科建设、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肝脏肿瘤学)建设、上海市肝脏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复旦大学“985工程”肿瘤学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等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编辑本段成就与荣誉
1987年至今以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1987年、2000年、2001年、2003年)。

“解毒活血、滋阴扶正”是中医治疗晚期肝癌的常用方法之一。

白花蛇舌草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所含豆甾醇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仙鹤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有明显抗癌及止癌痛作用。

白花蛇草和仙鹤草是方中主药。

苦参清热燥湿、利尿散结,苦参碱有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作用;五味子能宁心安神、益气生津,还有护肝保肝、增强抗癌药疗效的作用;莪术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其中所含的挥发油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郁金疏肝理气、凉血破淤;玄参、天冬均有生津养阴、解毒的功效,而天冬对癌细胞也有抑制作用;半夏和胃止呕、消积软坚;甘草则解毒,调和诸药。

上方具有解毒活血、疏肝止痛、养阴功效,有助提高机体抗力和抑制癌细胞生长,对阴虚型肝癌患者(主要表现:发热、胁痛、口干咽燥、头晕耳鸣、消瘦、腹胀、舌红少苔及脉细数无力等)有一定缓解症状的作用。

但肝癌病情复杂,患者用药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