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成分,了解大气层的作用和大气现象产生的原因。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大气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运用数学和图表等工具处理大气数据,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能够积极参与保护大气环境的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的概念和组成:介绍大气的基本概念,解释大气的组成和来源。
2.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各层大气的特点和作用。
3.大气现象:讲解大气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如风、云、雨、雪等。
4.大气环境问题: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现象,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大气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大气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问题的实际情况。
4.实验法:安排户外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研究大气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地球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视频资料,直观展示大气现象和环境问题。
4.实验设备:准备户外观察实验所需的设备,如望远镜、气象站等。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平时表现。
2.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练习题、研究报告等。
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大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气科学课程设计

大气科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大气层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了解气候系统的工作机制。
3. 学生能够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了解常见气象现象的成因及其预报。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提高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气象实验,提高实验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能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科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评估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基本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的作用;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如热力环流、大气波动等,以及气候系统的构成与工作机制;涉及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气象观测与预报:介绍气象观测方法、仪器设备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涉及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常见气象现象及其成因:分析台风、龙卷风、洪涝等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涉及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气象实验与实践活动:设计简单的气象实验,如制作小型气象站、模拟大气环流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涉及教材第五章内容。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分层和主要成分;(2)掌握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3)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如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4)熟悉气象灾害的种类和成因。
2.技能目标:(1)学会运用气象学原理和工具分析大气现象;(2)能够阅读和解释气象图表、数据;(3)具备简单的气象观测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2)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探索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为例,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介绍大气的起源、组成、分层结构及其主要成分;2.大气压力和温度:讲述大气压力的分布规律、温度随高度的变化;3.大气湿度:分析湿度在大气中的作用和影响;4.大气运动:讲解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基本概念及其作用;5.气象灾害:介绍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成因;2.讨论法:学生讨论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4.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及相关辅助材料;2.参考书: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料:气象图表、动画、视频等;4.实验设备:气象观测工具、实验材料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大气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现象,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相关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数据,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大气现象的分布特征,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养成关注大气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科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课程,培养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但需引导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将环保意识、科学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探讨大气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大气污染与防治:分析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介绍防治措施及我国相关政策。
教材章节:第二章3.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讲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大气现象与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解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大气实验、观察,如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天气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重要性;2.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层结构、气候系统以及大气与地球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3. 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大气污染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大气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大气现象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大气环境问题探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2. 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国际视野。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大气科学的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为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介绍大气层的定义、组成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讲解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各层特点,以及大气与水、陆地、生物等系统的相互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探讨大气现象(如风、云、雨等)的形成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大气污染与防治:阐述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为例,涉及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讨论大气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五节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第二周: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第三周: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第四周:大气污染与防治;第五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结合教材章节和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大气科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
首先,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性,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次,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其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大气的组成、分层结构和主要成分,以及大气圈的边界和厚度。
其次,讲解大气层中的各种现象,如风、云、雨、雪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接着,分析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气候、天气、氧气供应等。
最后,探讨大气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以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大气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次,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运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培养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大气科学》、《大气环境》等。
参考书方面,推荐学生阅读《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专著,以加深对大气科学的理解。
多媒体资料方面,利用互联网下载或制作与大气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片,以便生动直观地展示大气现象。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气象观测仪、空气采样器等,以便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
此外,还可通过邀请气象专家讲座、学生参观气象台站等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任务及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方案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气态污染物处理技术方法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案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艺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集气罩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集气罩基本参数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填料塔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填料塔参数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填料塔高度及压降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储液池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储液池尺寸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泵的选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管网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速和管径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布置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阻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烟囱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烟囱高度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烟囱进出口内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烟囱阻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风机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量与风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动力系统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结论和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一.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概述1.1设计目的通过对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的工艺设计,初步掌握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培养利用已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图能力,以及正确使用设计手册及相关资料的能力。
1.2设计任务及要求对某化工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进行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集气罩的设计、填料塔的设计、管网的布置及阻力计算等,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类区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具体内容包括:①主要设备的设计计算;②工艺管道计算及风机选择;③绘制治理设施系统图及Y型管图;④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1.3设计内容1.集气罩的设计2.填料塔的设计3.储液池的设计4.管网的设计5.烟囱的设计6.设备选型1.4设计资料1.设计题: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2.已知条件;(1)采用5%NaOH溶液在填料塔中吸收净化硫酸烟雾;=s。
经过净化后的(2)标准状态下硫酸浓度为3000mg/m3,排风量为VG气体达到70mg/m3。
二.方案选择2.1气态污染物处理技术方法比较表1 处理方法对比2.2 方案选择通过以上对四种方案的比较选择,本设计采用吸收法处理硫酸烟雾,即采用5%NaOH 液体在填料塔中吸收净化硫酸雾。
净化设备为填料塔。
操作情况下,气相传质系数:3144/()(101325)Ga k kmol m h atm latm Pa =⋅⋅=; 液相传系数:10.7La k h -= 液气比为:3/ 2.5~4/L G L m = 2.3 工艺流程三. 集气罩的设计3.1 集气罩基本参数的确定集气罩的罩口尺寸应不小于罩子所在污染位置的污染物扩散的断面积。
如果设集气罩连接风管的特征尺寸为d 0,(圆形为直径,方形为短边),污染源的特征尺寸为E ,集气罩距污染源的垂直距离H ,集气罩口的特征尺寸为D 0,集气罩喇叭口长度L ,应满足d 0/E >,<D 0/E <和H/E <(若影响操作,可适当增大)和L/d 0≤3。
由酸洗槽排风量V G =s ,可知该厂酸洗处理规模较小,故采用单个集气罩进行废气收集即可。
取E=800mm ,H=500mm 则:1200mm 5000.88000.8H E D 0=⨯+=+= 集气罩下口面积:ππ22002.125.041⨯==D F = 集气罩下口罩裙高:13.125.025.00⨯==F h 裙= 集气罩上口直径拟定为0d =250mm 集气罩喇叭口长度:225.02.1200-=-=d D L = 校核:2.03125.08002500>==E d <80012000=E D =< 800500=E H =< 25.048.00=d L =<3 校核结果表明设计参数全部满足设计要求 3.2 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冬季:环境温度为-6℃,加酸后槽内温度可达100℃106K =(-6)-100=T -T =T 21∆222m 50.048.041===ππd F 源36005.010698.8360098.825.125.1⨯⨯=∆=F T q =s()()3131205.05.0424.0403.0403.0⨯⨯⨯==源qHF Q =s50.013.1'0-=-=F F F =取吸气罩入口速度'V =0.8 m/s63.08.0151.0''0⨯+=+=F V Q Q =s夏季:环境温度为31℃,加酸后槽内温度可达100℃69K =31-100=T -T =T 21∆36005.06998.8360098.825.125.1⨯⨯=∆=F T q = kJ/s()()3131205.05.0248.0403.0403.0⨯⨯⨯==源qHF Q =s取吸气罩入口速度'V =0.8 m/s63.08.0127.0''0⨯+=+=F V Q Q =s由于冬季排风量大于夏季排风量,应以冬季排风量来计算,Q=(m 3/s) 校核管道中风速:ππ22025.0655.044⨯==d Q V = (m/s),符合要求(10~20m/s) 上式中ΔT ——温差,K T 1——料槽温度, K T 2——环境温度,Kq ——热量流量,kJ/s Q 0——-热烟气流量, m 3/s Q ——最小吸入风量,m 3/s'F ——集气罩罩口面积与污染面积之差,m 2'V ——最小吸入速度,~1.0m/s四. 填料塔的设计4.1 填料塔参数的确定 1. 填料的规格及相关参数(1) 拟选用陶瓷鲍尔环填料的规格及相关参数表2 填料参数填料类型规格mm尺寸mm比表面积 m 2/m 3孔隙率 %堆积个数 n/m 3干填料因子m -1陶瓷鲍尔环填料Φ3838×38×4 150 78% 13400 356(2) 计算泛点气速本设计采用5%NaOH 溶液为吸收液,。
标准状态下酸雾含量为3000mg/m3 ,温度为60℃。
标准状态下取液气比L/G=3L/ m 3%1001000984.220.3y 42SO H ⨯⨯⨯==%()()05.29%069.029%069.012914242=⨯+-⨯=+-=SO H SO H y M y M M 酸空T=273+t=273+60=333K 所以:333314.805.293.101⨯⨯==RT PM G ρ=1.065 kg/ m 3 1%510001000⨯+=L ρ=1050kg/m 3 G Q =s=2358 m 3/h10003655.01000⨯==G LQ Q GL =×10-3m 3/s=h 065.12358⨯==G G G Q W ρ=h 1050074.7⨯==L L L Q W ρ=h1050065.13.25117.7427⨯=L G G LW W ρρ= 上式中M ——混合气体的分子量Q G ——气体流量,m 3/s 或m 3/hQ L ——吸收液流量,m 3/s 或m 3/h W G ——气体的质量流速,kg/hW L ——吸收液的质量流速,kg/h查埃克特关联图取ΔP=150mm 水柱/m 填料⎪⎪⎭⎫ ⎝⎛L GLf gu u ρρφϕ2.02= u L 取1m/s ,Lρρϕ水==2.02.01065.195.035610508.913.013.0⨯⨯⨯⨯⨯==L G Lf ug u φϕρρ=s上式中u f ——泛点气速,m/sφ——干填料因子,m -1(3) 计算操作气速1.920.8=u 0.8=u f ⨯=s 计算塔径,并圆整ππ54.1655.044⨯==u Q D GT ==(4) 重新计算操作气速ππ228.0655.044⨯==D Q u G =s 92.13.1=f u u = 处于f u 的50%~70%内,符合要求 (5) 校核填料直径与塔体直径的比120038=TD d 填=<,符合要求 (6) 校核填料塔的喷淋密度当填料d<75mm 时,填料的最小润湿率为(m 2·h),要求L 喷>L 喷minL 喷min =最小润湿率×填料比表面积=×150=12m 3/(m 2·h)填料塔横截面积:48.0422ππ==D A = 50.0074.7==A Q L L 喷=(m 2·h) >L 喷min ,符合要求 4.2 填料塔高度及压降的确定 1. 计算填料层高度Z由资料可知标准状态下,酸雾含量为3000mg/m 3;查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硫酸烟雾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70mg/m 3;操作情况下,气相传质数为3144/()(101325)Ga k kmol m h atm latm Pa =⋅⋅=当地冬季大气压取Ps=98kPa1Y = y (H2SO4)= %%10098104.22070.032⨯⨯⨯=-Y =%*12YY dYN Y Y OG -=⎰=%%= 2733334.2200⨯==T T V V =(L/mol) 50.03.272358⨯==VA Q G G =(m 3·h) 76.31448.171⨯==OG GaN K G Z = 上式中Y 1——进口处气体中硫酸的摩尔百分比 Y 2——出口处气体中硫酸的摩尔百分比 N OG ——传质单元数GaK G ——传质单元高度,mZ ——填料层高度,m2. 填料层压降根据所取ΔP=150mm 水柱/m 填料,1mmH 20的压强为 填料层压降为:ΔP Z =150××=6615Pa 3. 填料塔相关附件的选择表3 填料塔附件表附件名称 装置层高度(mm) 阻力(Pa) 封头 100 折板除雾器 200 100 多环管喷淋器400 多孔盘式液体再分布装置30050栅板支承板 200 斜口气体分布器 400 400 废液收集槽 400 支座2004. 填料塔总高度2.04.04.04.05.43.04.02.01.0++++++++=T H =5. 填料塔总压降400200661550100++++=∆P =7365Pa五. 储液池的设计5.1 储液池尺寸计算1. 设计容量(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减去过程中的蒸发量,此处取蒸发系数为,单位时间为1h )8.0074.72.01=-=L Q V 储= 2. 取储液池直径储D =,则储液池高度为:π⨯⨯==25.125.085.8储储储A V H = 5.2 水泵的选取 1. 输水管的规格吸收液的输送采用不易结垢,水流阻力小,耐腐蚀、高压的PPR 管,直径取60mm ;当储液池内水深小于时,补充吸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