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1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1复习笔记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概念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指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学科性质的认定,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经济学问题的前提,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经济学中其他问题的认识。
(二)学科性质的历史发展1.国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1)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国家独占鳌头,对其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而人力资本理论又不能适当地解说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开始逐渐注重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这不仅促进了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不同文化、教育传统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经济学研究新的特色。
2.国内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看法不同。
(1)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
(2)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3)两者共同的观点两者都接受的观点是其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
(三)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分类1.从属学科从属学科可分为经济学科和教育学科从属说。
(1)经济学科从属说①美国学者美国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性质。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合理将资源在个人和团体中进行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
教育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科,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
②英国学者英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曾明确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他同时也认为,教育经济学只涉及教育的一部分,至于其他部分则要利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甚至教育史也至关重要。
③苏联学者教育经济学家科斯塔扬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是一种非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精选文档】

教育经济学——范先佐著(1999年12月第一版)一、目录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说第三节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第五章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一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第二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三节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第六章教育与就业第一节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三节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第七章教育投资的负担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三节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第八章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一节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第九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第二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第三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十章教育成本与效益第一节教育成本概述第二节教育效益分析第三节教育效益的计量第四节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第十一章教师的劳动与报酬第一节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教师的职责与任职条件第三节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第四节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第五节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第十二章学生资助制度第一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含义、来源及其作用第二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第四节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思路第十三章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二节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三节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立所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二、教材主干内容走近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学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学习指南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活动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了解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帮助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教育中的经济问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以阐述教育经济学的学习指南为主线,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重点和方法。
一、理论基础篇1.1 教育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本节主要介绍教育经济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1.2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如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效益等。
本节将介绍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对教育经济学基本框架的理解。
二、教育经济学的方法与技巧2.1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
本节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技巧数据收集与分析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本节将介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技巧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育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3.1 教育财政与投入教育财政与投入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和使用等问题。
本节主要介绍教育财政与投入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政策,以及当前我国教育财政与投入的现状与问题。
3.2 教育市场与竞争教育市场与竞争是近年来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旨在研究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影响。
本节将介绍教育市场与竞争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政策启示,以及当前我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四、教育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4.1 教育经济学政策评估教育经济学政策评估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领域,旨在通过经济学的角度评估教育政策的效果和成本效益。
教育学的教育经济学研究

教育学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是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经济学研究,即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旨在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教育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一、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教育设施等。
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经济学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和影响因素,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决策依据。
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教育经济学研究了教师薪酬、教师数量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教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方法。
同时,教育经济学也研究了教师素质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为教师培训和招聘提供指导。
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经济学还研究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教育政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评估教育政策的效果,发现政策中的潜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例如,教育经济学研究了不同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政策提供了依据。
同时,教育经济学也关注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分配公平性,为教育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三、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教育经济学研究了教育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教育投入包括财政支出、家庭支出和学生的学习时间等。
教育产出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就业情况。
教育经济学研究发现,教育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有积极影响。
但教育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教育经济学研究也提醒我们注意教育投入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决策依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最大社会效益。
结论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它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的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领域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领域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教育投资和教育政策等与经济相关的问题。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一部分,教育经济学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领域,包括其定义、研究内容,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
一、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经济因素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教育投资和教育政策等经济问题。
它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来揭示教育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 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政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 教育投资:研究教育投入对教育产出的影响,探讨教育资金的筹措和支出方式,以及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和政策。
3.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教育改革政策、教育管理政策等,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评估等问题。
4. 教育市场与竞争: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特点,以及教育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探讨如何提高教育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5. 教育评价与效益研究:研究如何对教育进行评价,包括教育质量评价和教育项目评估等,以及如何提高教育的效益和影响力。
三、教育经济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教育经济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示例:1.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机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评估: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指标,可以评估教育投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教育政策制定与改革: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并通过研究教育政策的效果,进行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教育经济学基础

教育经济学基础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探讨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分析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效益,以及教育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经济学的指导方法和理论支持。
本文将介绍教育经济学的基础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教育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教育投资、教育产出、人力资本等。
1. 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指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和提升个人技能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个人投资和社会投资。
个人教育投资是指个体为了个人发展而进行的学习和培训活动,社会教育投资则是指政府或其他机构为了提高整体人力资本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支出。
2. 教育产出:教育产出是指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个人和社会有益的成果。
对个人而言,教育产出表现为提高个人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等方面的收益;对社会而言,教育产出则表现为提高整体人力资本和促进经济发展、减少社会不平等等方面的效益。
3.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对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采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和政策评估。
1. 经济学模型:经济学模型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教育经济学问题的方法。
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和假设,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教育投资、教育产出等经济关系,通过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对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经济学预测和建议。
2.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经济假设和理论的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等,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揭示教育领域中的经济规律和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评估和分析教育政策的效果和影响的方法。
通过对教育政策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可以判断政策的有效性、评估其产出和效益,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改进政策的建议。
教育经济学

1、教育与经济发展 2、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3、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4、教育供给与需求 5、教育与就业 6、教育投资 7、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8、教育成本 9、教育经济效益
代表人物,瓦尔拉斯,庞巴维克,马歇尔。
二、教育经济学的形成至正式产生阶段
1.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
斯特鲁米林(前苏联),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2.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最早的论文:
沃尔什(美)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3.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西奥多舒尔茨(美),20世纪60年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
一、不成熟阶段 1.古典经济学家(始于17世纪下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
代表人物,威廉.配第,魁奈,亚当斯密对教育经济学都有一定涉及。
2.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价 值
3.庸俗经济学家
代表人物,萨伊,约翰.穆勒,李斯特。
4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4.教育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韦泽(英),1962年出版《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正式 产生。
一、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教育经济学家的理解 前苏联教育经济学家的理解 国内学者的理解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既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
经济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 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 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 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式出版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理论 的明确和形成
中国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1、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理论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理论 3、教育的生产理论 4、教师劳动报酬问题 5、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965年,《人民日报》上发表第一篇介绍教育经济学的文章 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的教育经济学 1981年,刚成立的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在京举办讲习班 198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市正式成立 1985年,由学会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的《教育与经济》杂志正
三、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 2、教育投资短缺问题研究 3、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4、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研究 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 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特殊的研究领域和 研究内容。由于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 尚在发展完善的学科,加之在其发展过程 中各国面临的客观问题不同,人们的认识 不同,对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和表达 也不尽相同。
张之洞
康有为
梁启超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十世纪初
孙中山
蔡元培
黄炎培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十世纪初
杨贤江
古楳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简要回顾 1949年以后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其他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简要回顾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二十世纪初 1949年以后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简要回顾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p39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联系的基本途径 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教育投资的来源、外部和内部比例 教育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 教育的私人经济收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