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苏词群文阅读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

《赤壁赋》主题式群文阅读·苏轼【精彩语段】1风飘飘,水潺潺,掸掸一路的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残阳如血,沧海如画。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挂。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诉说着他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2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
从监狱出来后,他被贬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山荒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
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适用话题:正直乐观心境气节直面苦难)3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4“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1.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2“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3.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4.超然台怀古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正是春末,柳斜风细,晚云似火,城上高台,真个超然!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公元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开国后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北宋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
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
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渐渐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此时的苏轼,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看起来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赤壁赋》主题式群文阅读·苏轼【精彩语段】1风飘飘,水潺潺,掸掸一路的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残阳如血,沧海如画。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挂。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诉说着他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2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
从监狱出来后,他被贬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山荒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
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适用话题:正直乐观心境气节直面苦难)3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生命的诗意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生命的诗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们的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氛围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
黄州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7篇)

黄州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州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7篇)黄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
元丰五年,余谪居黄。
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
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
觉而异之,乃作此词。
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
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译文:小船横渡春天的江面,我睡在船中看两岸翠绿的山峦,其间有一座红色的高楼。
那高高的栖霞楼直入云端,笑语声阵阵飘出,这是太守您在雅聚啊,美丽歌女都已醉意朦胧。
演奏音乐声音高亢悲怨。
这歌声回旋,悠扬动听,飘荡在云水之间。
您虽然年事已高,但风流潇洒仍一如从前。
我梦游春江,回头只看到您在烟波之中。
推开枕头坐起身朱,这才发现是一场梦,眼前不见老友,只有空荡荡的江面,明月的清光无限。
太守您懂得功成身退之道,已然早早去到苏州隐居了。
您一定还记得当年我们在黄州之时吧,我们曾四处游玩,十分快乐。
您是多情之人,料想您也定在梦中梦到我了,那情形大概就和我梦到您是一样的吧。
赏析: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写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也是在谪黄期间所作。
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
此词写了苏轼一个浪漫奇瑰的梦,在梦中,故人风流自在,宴乐于“郡中胜绝”的栖霞楼。
而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正是孤独寂寞,与亲朋好友隔绝之时。
这样的梦境,实际反映出苏轼在此等景况中,对自由、友情的向往之情。
梦醒之后,只见烟波浩淼,空江月明,与美丽梦境两相对比,孤寂之感更为强烈。
而结尾想象故人此时一如既往的潇洒生涯,悬想对方梦见自己,也是极度孤独中的浪漫幻想。
全词于风流潇洒中又有沉郁之致,即是苏轼当时心境抑郁,而又努力以旷达之意自我排遣的反映。
此词手笔、章法都得到评家称赏,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云:“突兀而起,仙乎仙乎。
苏轼词之群文阅读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 书画俱佳。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
同学们能背诵多少苏轼的诗词?
你觉得苏轼词的特点是什么?
开创豪放词风。
明代张綖《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苏子瞻之作, 多是豪放。”
浣溪沙·游靳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一、用词豪放,运用有历史感的词语,视野开阔,气象 雄浑,写壮丽之景。 二、多运用典故,刻画豪迈之人。 三、抒情汪洋恣肆,充满壮志豪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豪放词的特点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 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补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

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赤壁赋
苏子与客
登泰山记
姚鼐与知府朱孝纯子颍
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 既望 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 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赤壁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
乾隆三十九年秋《四库全书》初 稿完成,姚鼐因自己病羸、双亲 高龄需奉养为由致仕。 泰山
月光下的江面及联想历史人 泰山的日落与日出的壮美及人文
物
景观
结构图示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赤壁赋》
游赤壁经过
观月出景象
历史人物
重点语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
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独立,羽化而登仙。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
各自特点
清幽朦胧的风景
英雄伟业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苏轼是在人生中采取滚太极的方式,在不断重复自己
经历的状态下前行。而姚鼐是超脱出俗世羁绊,开辟了 一条新路。人的生活时代不同、性情不同、理想不同、 面对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很难对二人的取舍做是非判断。 只是以苏轼如此才华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能 说不是一种遗憾……二人面对自然山水的不同感悟给我 们的启示是:面对困难,融入山水中,我们的心胸会豁 然开朗;面对困难,我们的出路也可以有多种,坚持与 放弃都是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智慧。
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以苏轼诗词作品为例

图1“群文阅读”苏轼诗词作品议题的选定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议题。
苏轼在逝世之前写过一首自题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适的文本,帮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领悟诗词的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创新门去欣赏雨景,然而看到的却是满湖月色,波光粼粼。
这里是借助想象的比喻,以雨声比喻风吹菰蒲的声音,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在“声”,但诗中未加点明,而是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才充分展现比喻之效果。
如果没有教师的详细讲解,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过于深奥了,学生很难透彻理解。
只有选择难易适中、高质量的文本引导学生阅读,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学习,进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问题”设计,品味诗词魅力“问题”是群文阅读的升华。
通过问题,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诗词,表达自己的观点,升华对诗词的认识。
教师在通过议题、文本的选择,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后,要通过问题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
其中,问题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要注重问题与议题、文本的联系性,注重问题间的联系性和结构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有主次之分,其中主问题对应群文阅读的任务,次问题起辅助性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如以“黄州的苏轼”为议题,笔者选择了《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针对此议题,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分别是“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感从何而来?”“你对苏轼有怎样的认识?”,并设计一些辅助性问题(如表1所示)。
通过主问题的引领,教师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索,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词,感受苏轼的内心情感,参与苏轼的生活体验,在探索中品味苏轼诗词的魅力,从而体会一个多元化的苏轼,深入地了解苏轼。
二、多元操作,走进群文“群文阅读”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教师要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诗词,通过以一联多、内外互联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苏轼——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之黄州苏词群文阅读湖北省京山市第一中学全荣教学目标:1、赏析三组词,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情怀。
2、品读两篇文章,探究苏轼心态转变的原因。
3、激发学生阅读苏轼作品的兴趣,了解苏轼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探究其心态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设计学案教法与学法:教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周国平说:“在人世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幸福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有一个人,哪怕风雨弥漫,他也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般轻盈;哪怕道路曲折,他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哪怕一贬再贬,他也保持着忠贞和道义,在坎坷中徐行,在困苦中吟啸,从容的归去。
他,在人生最低的境遇,活出了最高的境界。
他,就是苏东坡。
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走近词作,走近他的内心。
二、走进苏轼,体会苏轼的情怀1、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苏轼的心境变化。
第一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第二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节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三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小结:“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是他的寂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他的故作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豁达。
苏轼在磨难中,心境逐渐由痛苦、悲愤升华为淡定、从容,预示着苏轼开始脱胎换骨,人生观和世界观正悄然改变,一颗耀眼的明星划破长空,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孤鸿般悲伤——超然脱俗调适——雨过天晴般解脱)三、读名家眼中的苏轼,探究转变的原因1、学生分享交流余秋雨的《东坡突围》(节选)、康震的《潇洒东坡》(节选),进一步认识苏轼,探究苏轼转变的原因。
2、齐读: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答李端叔书》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满庭芳》3、小结:面对人生低谷,苏轼既不像贾谊“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渊明“归隐田园”,而是不断反省,自我解剖,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正如《瓦尔登湖》的梭伦,置身于自然,除掉心中的杂念,才能接近内心的本质,奏响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四、写“我”眼中的苏轼1、我手写我心,通过这几首词作和文章的赏析,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的人?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的苏轼。
2、小结: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今天我们了解的苏轼,毕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相关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其人、其思想。
五、阅读计划:《苏东坡传》(林语堂):1周《苏轼诗词文选评》(王水照、朱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周要求: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做好批注,精读诗文要求背诵。
2、选取一首诗词进行阅读鉴赏,形成文字,班内交流。
3、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苏轼专题学习随笔或小论文。
结束语:傅雷家书曾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品读苏东坡,感受最多的是他的坎坷,他的洒脱:爱情的曲折使他把对亡妻的思念化作不思量、自难忘的惆怅;政治漩涡的挣扎,使他把对功名利禄的期望化作竹杖芒鞋的轻快;仕途的失意使他把命运的不公化作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泊。
经历种种磨难,他仍然笑看人生,心系百姓,即使被贬到天涯海角,他也依然想着靠自己的力量造福一方百姓。
让我们在《定风波》的朗读中,结束这堂课。
附:黄州苏词群文阅读学案一、思考:词中流露出苏轼怎样的心情并分析。
第一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第二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节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三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阅读赏析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和康震的《潇洒东坡》,思考:他们如何看苏轼的?阅读过程中请做好批注。
东坡突围(节选)余秋雨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
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
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
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
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
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
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
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
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土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
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