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五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
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
(《送别》)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生: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理解并背诵《长亭送别》的诗句;(3)能够分析并解读《长亭送别》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长亭送别》的意境;(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亭送别》的诗句及意境;(2)分析《长亭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背诵《长亭送别》。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意境转换;(2)深入剖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3)将《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长亭送别》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理解诗句的意思;(2)让学生结合注释,深入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长亭送别》的意境和主题;(2)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找出其他送别诗,与《长亭送别》进行对比;(2)分析异同,加深对《长亭送别》的理解。
5. 朗读、默写:(1)让学生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句的韵律美;(2)让学生默写《长亭送别》,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长亭送别》;2. 选取一首送别诗,分析其意境和主题,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诗句及意境,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背诵这首诗。
在对比分析环节,学生能够发现《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提高对送别诗的理解。
在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能够主动背诵和分析送别诗,培养文学素养。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分析并解读《长亭送别》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长亭送别》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运用口语表达和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情、别离的真挚情感的表达。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长亭送别》的故事背景和情节梗概。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关系。
2.2 文本分析分析《长亭送别》的文学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解读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重点词汇和句子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结构。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或故事,引起学生对《长亭送别》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和别离的主题。
3.2 阅读与讨论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3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等。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合作、倾听等能力。
4.2 写作与表达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作文、口语表达等。
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长亭送别》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工具,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和展示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长亭送别》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6篇)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6篇)【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1 —)送别途中——(— 11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五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五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长亭送别》表演课。
话题一:谁来画尽愁与恨1、1、开场白在我的家乡,有唱大戏看大戏的风俗,每逢年节,乡亲们总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杨门女将》,什么《过昭关》,还有《孔明吊孝》、《大战鄱湖》,台上台下,喜气洋洋,更为热闹的是常有外村的戏迷朋友来上一段插戏,为村里的戏台增光添彩。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来唱插戏的都唱得怎么好,他们唱得不过是一个“瘾”字和一个“客”。
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戏,是对于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说这些闲话,有两个目的,其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戏剧的课文;其二,现场做了一个表情达意的示范,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表情达意的技巧的。
我刚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叙述,其实,表情达意的技巧有很多。
2、2、确定讲课内容---愁与恨的表达方法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可是,在戏剧中又是如何画出这愁与恨的呢?不妨让我先告诉大家。
3、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特定情态的描写、典故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化用、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等。
4、4、熟悉课文与学习重点。
A、A、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愁?请大家先对照课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桩婚姻。
它属于我们今天的事实婚姻还是属于法定婚姻,是属于包办婚姻还是属于自由婚姻?我们比较赞同它是一桩事实婚姻或者自由婚姻,可是在古代,这却是不简单的。
王实甫,元代大都人。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时代距离我们是如此久远,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与现代人当有天壤之别,就说台上的我和台下的你们,思想观念就已经不是用寸来量而是用尺来量了。
其二,王实甫的生活环境是较为开放的,就象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样,人们总是容易产生与现实冲突的更新的观念,而这是带动其他一切变化的根本。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王实甫的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中的诗词之美。
(3)能够解读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亭送别》。
(2)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品味《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3)通过表演、讨论等实践活动,感受作品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离别,珍惜友情。
二、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背景和王实甫的创作风格。
2. 诗词之美在《长亭送别》中的体现。
3. 人物形象分析及故事主题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表演、讨论等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亭送别》原文及相关资料、诗词鉴赏方法、实践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预习《长亭送别》,了解背景,熟悉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长亭送别》的背景和王实甫的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思考故事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长亭送别》。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词鉴赏:(1)教授诗词鉴赏方法。
(2)运用方法,品味《长亭送别》中的诗词之美。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感受作品情感。
(2)开展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7.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长亭送别》的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技能提升:评估学生在诗词鉴赏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课文《长亭送别》教案

课文《长亭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长亭送别》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感受古代爱情的纯真与坚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长亭送别》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戏剧,讲述了王实甫与赵师师的爱情故事。
2.2 人物介绍王实甫:青年学子,才华横溢,热爱文学。
赵师师:大家闺秀,聪明美丽,对王实甫一往情深。
2.3 情节梗概王实甫进京赶考,赵师师与他分别。
王实甫在长亭上题写诗词,表达了对赵师师的思念之情。
赵师师也写诗回应,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
两人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团聚。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如何理解古代爱情观。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3 欣赏法: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爱情的美好。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长亭送别》的作者和背景。
(2)提问:什么是爱情?古代爱情与现代爱情有什么不同?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回答问题:课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语和句式?5.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王实甫和赵师师的人物形象。
5.4 课堂小结5.5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将《长亭送别》与其它古代爱情故事进行比较,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分析其异同。
6.2 文化探究探讨古代爱情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现代爱情观。
第七章:评价与反思7.1 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讨论发言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五《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示例(二)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
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
“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
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
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
“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
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分析: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
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
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
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
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
【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
【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
【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写莺莺眼中的张生。
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
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
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二)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1.主题。
《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
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本文的主题及《西相记》的思想内容,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了解剧情的基础上作准确的把握。
2.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人物形象。
《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
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
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
(三)曲词的鉴赏。
要引导学生根据鉴赏重点有选择地鉴赏曲词。
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鉴赏。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再如,【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二煞】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又如,【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端正好】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煞】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