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长亭送别》教案4篇

关于《长亭送别》教案4篇

The sun illuminates the path of life, the moon illuminates the path of the soul.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关于《长亭送别》教案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__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__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__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__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__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教案文档汇总九篇

《长亭送别》教案文档汇总九篇

《长亭送别》教案文档汇总九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明确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

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

(《送别》)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生: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14 长亭送别●从容说课《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五本二十一折。

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

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

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

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

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考。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后来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

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

四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通过分别的场面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这样思想上有了新意,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的联姻方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而且还表现了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应在剧情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并联系过去学习的课文,形成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对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也要总结,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

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为爱而斗争。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

比如——师生齐举: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剧情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情节概括一下。

学生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四个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三、欣赏、品评曲词(一)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二)欣赏、品评曲词1、赏读曲词《端正好》。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同桌可讨论商量。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7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7篇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7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苏教版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第一课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导入课文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

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河北保定定州车兴泽[学习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一、回答元曲的文学常识.二、作家以及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

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4.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5.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课文导学:1、正音筵.席( ) 松了金钏.( ) 面靥( ) 衰草凄.迷( )栖.息( ) 劳燕.分飞( ) 余荫.( ) 蜗.角虚名( )2、释义劳燕分飞: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后世多指夫妻别离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容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形容夫妻相敬3、既然本文是长亭送别,那么长亭就是这首元曲的意象,长亭是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长亭送别>>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场面,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还有那些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①、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又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②、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③、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4、同学们熟读课文.四、分析课文1、[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依据苏幕遮回答问题:①、本首词作者运用的抒情方式是(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上阙作者的观察景物的视角是( )( ),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③、怎样理解“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结构层次: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3、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4、理清剧情结构: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依据课文回答问题①、[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②、[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③、【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你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

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⑤、《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⑥、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⑦、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⑧、“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10)[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11)“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语出苏轼《满庭芳》词。

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1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三个典故,见课本。

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6、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7、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8、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9、[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