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3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2023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2023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读课文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

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

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

(《送别》)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生: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长亭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本教案适用于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将通过本教案的教学设计,通过对《长亭送别》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并掌握相关的语言和韵律技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1. 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基本情节;2. 研究欣赏古诗文的方法和技巧;3. 掌握几种不同的诗歌形式: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4. 掌握不同声韵的吟诵技巧;5. 理解千古绝唱《长亭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技能目标:这次课程的技能目标是:1. 通过阅读和解析,掌握基本的韵律和修辞方法;2. 掌握不同的吟诵技巧来展现不同的情感;3. 了解如何欣赏诗歌,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发展以下情感:1. 培养对诗歌的敏感性和欣赏力;2. 通过对王之涣《长亭送别》的情感体会,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三、教学内容(一)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1. 王之涣及其《长亭送别》的背景中国唐代的王之涣(688-742),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以他的诗作而受到尊敬。

《长亭送别》为王之涣最有名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友谊的独特情感和离别的悲伤。

它被传颂了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2. 学习诗歌的意义在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之前,通过探索古人对诗歌的认识,在学生心中建构对诗歌的理解,并且为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奠定基础。

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感受世界万物细腻而感人的美。

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情感体验。

3.分析《长亭送别》① 内容《长亭送别》共有四句,每句都含有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描写了离别时的无奈和惋惜感。

② 体裁《长亭送别》属于古诗,在体裁上可分为绝句。

从韵脚上可以看出,《长亭送别》是七言绝句。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八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第一课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导入课文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

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知识指要】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 蹙(cù)愁眉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3.词语补注: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

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资料检索: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本节课所涉及的课文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白居易为送别从事河南安陆刺史职务的好友元稹而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别离的伤感、朋友之间的不舍以及长亭背影的意境。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以及白居易诗歌的内涵,进一步锤炼学生的文学素养、读写能力和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材内容(1)课文翻译《长亭送别》的英文翻译为"The Farewell Pavilion",可见其诗歌形象和写作手法已经被翻译成了世界语言。

本次教学先从对唐代文化背景和白居易诗歌风格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诗文的特点。

随后进入课文的阅读,对每一句话进行逐字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同时,结合背景信息和词语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效果。

通过对诗文句式、词汇、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唐诗的魅力和作家的写作风格。

(2)语言运用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思考与领悟,通过多次朗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进行翻译和模仿创作练习来提升写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直接教学法对于句式复杂的文学作品,直接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拆解和解析,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高质量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意识。

(2)导读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导读教学法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选用适当的材料和案例,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思考动力。

(3)演示教学法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进入唐朝的氛围,并通过搜集和学习唐代的文化知识、审美理论等,培养对唐朝风貌和文艺作品的深刻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对唐诗的深刻认识。

三、教学步骤1. 教学准备(1)准备课程PPT,演示唐代文化背景、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特征,激发学生对唐朝文学的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积极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

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

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

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

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

真的。

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

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

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

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

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

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

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

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

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

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

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

课后整理。

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

”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长亭送别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赏析[滚绣球]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

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

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恨(依恋与无奈)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

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

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明确:怕“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明确:念(眷恋,失意)3、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语:《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五、作业: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感情变化:痛——————恨——————怕——————念(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交融(烘托气氛诗情画意化用诗词加深意境促人想象)情:痛(愁苦,怨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