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
《长亭送别》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生平;(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离别情绪,理解友情、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亭送别》的诗意;(2)掌握诗词中的艺术手法;(3)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生字词的准确运用;(3)艺术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之涣及其作品《长亭送别》;(2)引发学生对离别主题的思考,导入本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2)分组讨论,梳理作品内容,理解离别情绪。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2)解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3)分析诗词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诗词韵律美;(2)结合课文,进行相关写作练习。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2. 分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情感;3. 结合个人体验,写一篇关于离别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亭送别》的内容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诗词艺术手法的掌握情况;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4.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
2. 对比分析:与其他送别诗词进行对比,突出《长亭送别》的特点。
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作者生平及艺术手法。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理解并背诵《长亭送别》的诗句;(3)能够分析并解读《长亭送别》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长亭送别》的意境;(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亭送别》的诗句及意境;(2)分析《长亭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背诵《长亭送别》。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意境转换;(2)深入剖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3)将《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长亭送别》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理解诗句的意思;(2)让学生结合注释,深入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长亭送别》的意境和主题;(2)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找出其他送别诗,与《长亭送别》进行对比;(2)分析异同,加深对《长亭送别》的理解。
5. 朗读、默写:(1)让学生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句的韵律美;(2)让学生默写《长亭送别》,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长亭送别》;2. 选取一首送别诗,分析其意境和主题,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诗句及意境,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背诵这首诗。
在对比分析环节,学生能够发现《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提高对送别诗的理解。
在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能够主动背诵和分析送别诗,培养文学素养。
《长亭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节和人物形象;(3)能够欣赏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离别之情,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2)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送别习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亭送别》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节和人物形象;(3)欣赏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词的美;(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感受诗词中的离别之情,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2)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1)学生对离别情感的感悟;(2)学生对友情、感恩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长亭送别》;2. 参考资料:关于《长亭送别》的背景资料、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

《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能够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能够默写《长亭送别》的名句名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朗读、表演等方法,体会角色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别离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离别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长亭送别》的内容;(2)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默写《长亭送别》的名句名篇。
2. 教学难点:(1)词语的理解与翻译;(2)诗句的赏析;(3)角色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实甫及其《长亭送别》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角色情感。
3. 合作探讨:4. 课堂展示:请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讲解与示范: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
6.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默写名句名篇;四、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课文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4. 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表现;5. 学生的心得体会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长亭的图片和相关古诗词,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送别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表演训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体会角色情感。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篇一:《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
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
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
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意图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4. 熟练掌握唐诗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技巧5.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水平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难点: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表达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唐代山水画或者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等等。
2. 课中讲解通过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品背景和文学特色。
同时,讲解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修辞方法等要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这首诗。
3. 课后练习针对这首诗,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记忆,提高欣赏和批评思维。
(1) 诗歌鉴赏练习。
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色彩等等进行思考。
例如:通过表面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怎样抒发出对离别的痛苦呢?(2) 诗歌概括练习。
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意象等重点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写出你心目中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诵练习。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提高记忆水平,也可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背诵这首诗,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艺术。
(4) 诗歌联想练习。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场景,提高联想能力,提高作品的亲和力。
例如:课后自行阅读这首诗,画出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情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2. 课堂互动法3. 练习评估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份文学教育教学设计,可以追溯到文学课程最初的规划过程,同时也涉及到教材、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长亭送别》教案13教案教学设计,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探讨一些有益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读的流畅、适当地理解《长亭送别》这篇诗歌,在闲话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并加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况:本课程的学生年龄范围在十到十四岁之间,是属于中学生刚刚进入文学教育阶段的学生。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需要有一些简单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环境:本课程将在一个传统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并在教室中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品,如幻灯片和电视。
教学内容:本课程重点介绍李白的《长亭送别》这首诗歌,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可以加强对李白这位大诗人的认知,并在闲话中学习诗歌。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意义和历史价值。
2. 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文学教育习题,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
3. 在教育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条件,并且将这种创造力扩展到其他学科和艺术领域。
三、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教师将几张李白的相关图片张贴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形式回答。
问题一:你觉得李白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二:教师给大家来读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内容?问题三:你能否故事给大家讲讲古代时期的故事?第二步:阅读原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强调每个词的意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长亭送别》的文学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歌提出一些问题。
长亭送别教案 (2)

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诗歌《长亭送别》,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诗歌《长亭送别》的分析和理解。
2.难点:学生对于诗歌中的抒情意境的感受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诗歌《长亭送别》的复印件。
2.讲解PPT。
3.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短视频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2.引入课题,提问学生对于“长亭送别”一词的理解和联想。
步骤二:理解诗歌表面意思(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诗歌《长亭送别》。
2.分析每句诗的表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人物。
3.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答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要送别他的朋友?–为什么用“长亭”这个词?–诗中描写的意境是怎样的?步骤三:分析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25分钟)1.教师讲解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包括但不限于:–意象:长亭、船、江水、江南、明月、别离–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排比等2.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中的美感,逐句解释重要词语的意义和隐含的情感。
3.学生自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尝试找出其他例子。
步骤四:理解诗歌深层含义(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面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
2.分组讨论,从以下角度分析:–诗人的心情和情感–诗人对于别离和离别的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诗歌与历史背景的关系步骤五:让学生撰写读后感(15分钟)1.学生独立撰写对于《长亭送别》的读后感。
2.鼓励学生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对诗歌进行个人解读和评论。
3.学生互相分享读后感。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2.学生可以通过撰写感想、写作文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诗歌《长亭送别》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长亭送别》[学习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
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2.课文导学:(1)结构层次: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也有人分析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画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清代有人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
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
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
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
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痛(3)赏析第二部分: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②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4)赏析第三部分: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5)赏析第四部分:[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
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6)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
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罗密欧与朱丽叶》[学习目的]1.理解剧本的主题。
2.品味作品的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学习过程]一、介绍作家作品:1.作家作品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他的戏剧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
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汉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
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
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
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
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
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
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2.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
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仇,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流血事件。
一天,凯普莱特家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在朋友怂恿下,戴上假面具去参加。
舞会上,他与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
但经过化装的罗密欧还是被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认出,两人差点打了起来。
舞会结束后,罗密欧偷偷跳进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想再看看朱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