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辐射材料整理
GB-4943整理

控制装置和指示器 凡影响到安全的指示器,开关和其它控制设备, 其标记或安装位置应能明显地表明它们所控制的 是哪种功能,对于这种目的的标识,应尽量做到 无外语,国家标准等知识的就能使人一目了然。 在设计安全的场合,控制装置和指示器的颜色应 符合IEC73的要求。 颜色含义说明 红:危险,危险状态或应急指令 黄:注意 异常/故障状态/长期或短期的警告 绿:安全,指示安全状态/安全运行/线路通畅 蓝:强制标识需要采用强制性动作 白灰黑:无专门指定含义一般信息
安全技术术语
保护电流额定值(protective current rating): 已知的活假定在适当处置以保护电路的过电 流保护装置的额定值。
安全基础知识
型式试验 type test: 对有代表性的样品所进行的试验,其目的是 确定其设计和制造是否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注1:型式试验是对样品的实际进行考核,试 验结果只对样品有效。 注2:型式试验通常是破坏性试验
语言: 与安全有关的说明书和设备标记,应使用要安装 该设备的国家所能接受的语种。指定由维修人员 使用的文字说明允许用英文书写。 耐久性: 所要求的标记应是能耐久和醒目的,考虑到标记 的耐久性,应把正常使用的影响考虑进去。 通过检查和控制标记来检验其是否合格,控制标 记时,用蘸有水的棉布用手擦15秒,然后再用蘸 有汽油的棉布用手擦15秒,完成试验后标记仍应 清晰,标记铭牌应不可能轻易被揭掉,而且不应 出现卷边。
大漏电流 漏电流大于3.5mA的设备,应在靠近设备的 一次电源连接端处,应设置下列警告语或类 似词语的标牌: 大漏电流在接通之前必须先接地
其它 : 本标准所需求的标记不应标在这种可拆卸的 零部件上,在有电击危险的区域,尽可能做 到操作人员不可触及,并标注电击危险标记, 以阻止操作人员接触。
(整理)红外与微光技术

红外与微光技术1.红外技术的简介红外技术是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播、转化、测量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
通常人们将其划分为近、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中、远红外三部分。
近红外指波长为0.75~3.0微米;中红外指波长为3.0~20微米;远红外则指波长为20~1000微米。
在光谱学中,波段的划分方法尚不统一,也有人将0.75~3.0微米、3.0~40微米和40~1000微米作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
另外,由于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只留下三个重要的"窗口"区,即1~3微米、3~5微米和8~13微米可让红外辐射通过,因而在军事应用上,又分别将这三个波段称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
红外应用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
红外线自1800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她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众多的应用产品,从医疗、检测、航空到军事等领域,几乎处处都能看到红外的身影。
本文选择了红外热像、红外通讯、红外光谱仪、红外传感器等几个比较大的产品领域做介绍。
红外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的广阔,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
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安防领域、消防领域、电力领域、企业制程控制领域、医疗领域、建筑领域、遥感领域等。
2.红外技术的基本原理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及可见光一样的本质,波长在770纳米至1毫米之间,在光谱上位于红色光外侧。
红外线可分为:近红外线(700~2000nm)、中红外线(3000~5000nm)、远红外线(8000~14000nm)。
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
红外线穿透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利用红外线可以观测低空水蒸气含量进行天气预报;晴天可利用红外线观测大气CO⒉含量,估计温室效应,亦可观测大气污染的情况。
红外线具有很强热效应,并易于被物体吸收,通常被作为热源。
俗称红外光。
生物体中的偶极子和自由电荷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有按电磁场方向排列的趋势。
红外光谱分析及FTIR基础知识

红外光谱分析及FTIR基础知识第⼀章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l—1 光的性质光是⼀种电磁波,它在电场和磁场⼆个正交⾯内波动前进.⼆个波峰或波⾕之间的距离为波长,以“ λ”表⽰。
电磁波包括波长短⾄0.1纳⽶的x射线到长达106厘⽶的⽆线电波.其中波长为0.75微⽶到200微⽶,即从可见光区外延到微波区的⼀段电磁波称红外光.红外光通常以微⽶为单位(µm).1微⽶等于10-4厘⽶(1µm=10-4cm),因此,红外光波长以厘⽶为单位时,其倒数就是1厘⽶内的波数(ν),所以波数的单位ν是厘⽶-1(cm-1).红外光既可以波长(λ),也可以波数(cm-1)表⽰,⼆者关系如(1-1)式所⽰:ν(cm-1)=104/λ(µm) (1-1)由于光的能量与频率有关,因此红外光也可以频率为单位.频率(f)是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波长和波数的关系是,f=c/λ=ν*c (1—2)式中:c为光速,是常数(3×1010厘⽶秒); λ是波长(微⽶);f是频率(秒-1);ν是波数(厘⽶-1).由于波数是频率被⼀个定值(光速)除的商值,因此红外光谱中常将波数称为频率.光既有波的性质,⼜有微粒的性质.可将⼀束光看作⾼速波动的粒⼦流,最⼩单位为光⼦.根据爱因斯坦—普朗克关系式,⼀定波长或频率的单⾊光束中每个光⼦具有能量E,E=hf=hcν=hc/λ (1—3)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等于6.63×10-34焦⽿·秒.按(1.3)式可以算出波长2µm(5000厘⽶-1)的红外光⼦能量为6.63×10-34 (焦⽿·秒)x3x1010/2x10-4厘⽶=9.95x10-20焦⽿.同理波长l0微⽶(1000厘⽶-1)的红外光⼦的能量仅1.99×10-20焦⽿.可见波长短,能量⼤.波长长,能量⼩.1-2 分⼦光谱的种类有机分⼦同其他物质⼀样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整理

第一部份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1. K 系特点谱线特点:由L 、M 、N 等壳层的电子跃迁到K 壳层的空位时发出的X 射线,别离称为K α、K β、K γ谱线,一起组成K 线系特点谱线。
K α特点谱线最强,比相邻谱线强90倍,是最经常使用的谱线。
2. 特点X 射线的产生:在原子内固定壳层上的电子具有特定能量,当外加能量足够大时,可将内层电子激发出去,形成一个内层空位,外壳层的电子跃迁到内层,多余的能量以X 射线形式放出。
3. X 射线的本质为电磁波。
4. 滤光片的目的和材料:用来过滤或降低X 射线光谱中的持续X 射线和K β线的金属薄片,K β大部份被吸收,K α损失较小,滤波片材料的原子表达一样比X 射线管靶材的原子序数低1。
5. CuK α的含义:以Cu 作为靶材,高速电子轰击在铜靶上,使铜K 层产生了空位,L 层电子跃迁到K 层,产生K 系特点辐射。
6. X 射线的衍射方向是依照布拉格方程理论推导出的。
7. 布拉格方程的推导:含义:线照射晶体时,只有相邻面网之间散射的X 射线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产生干与增强,形成衍射线,反之不能形成衍射线。
λθn d hkl =sin 2讨论:(1) 当λ必然,d 相同的晶面,必然在θ相同的情形下才能取得反射。
(2) 当λ必然,d 减小,θ就要增大,这说明间距小的晶面,其掠过角必需是较大的,不然它们的反射线无法增强,在考察多晶体衍射时,这点由为重要。
(3) 在任何可观测的衍射角下,产生衍射的条件为:d 2≤λ,但波长太短致使衍射角过小,使衍射现象难以观测,经常使用X 射线的波长范围是0.25~0.05nm 。
(4) 波长一按时,只有2/λ≥d 的晶面才能发生衍射—衍射的极限条件。
8. X 射线的强度(严格概念)单位时刻内通过衍射方向垂直单位面积上X 射线光量子数量。
表示方式:衍射峰高度或衍射峰积分面积。
理论计算)(2θφPF I =(P-多重性因数,F-结构因子,)(θφ-因数)。
远红外纤维的分类及应用

远红外纤维的分类及应用1、远红外纤维的概念红外线是著名科学家赫歇尔在一次科学实验中发现的,他发现在太阳光的可见光范围以外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光线,人的肉眼无法看见这种光线,但它的物理特性与可见光线极为相似,存在明显的热辐射。
由于它位于可见光中红光的外侧,故而称之为红外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介于0.75-1000um,在红外线中,波长较短的为近红外线,波长比较长的为远红外线,根据使用者要求的不同,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通常将波长在2.5um以上的红外线称为远红外线。
2、远红外线的产生方法产生远红外线主要方法选择热交换能力强、能放射特定波长远红外线的材料,然后加工制造成各种形式、各种用途的的产品。
远红外线纤维产品所采用的材料能有效放射5.6um-15um的远红外线,占整体波长90%以上。
常用发生远红外线的材料和产品有如下种类:1、生物炭:例如高温竹炭、备长炭、竹炭粉、竹炭粉纤维以及各种制品等。
2、电气石:例如电气石原矿、电气石颗粒、电气石粉、电气石微粉纺织纤维以及各种制品等。
3、远红外陶瓷:例如利用电气石、神山麦饭石、桂阳石、火山岩等高负离子、远红外材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各种用途的陶瓷材料,再烧制成各种用途的产品。
4、远红外陶瓷制品:例如远红外陶瓷球、陶瓷装饰建材、陶瓷涂料、陶瓷酒具餐具、陶瓷灯具、陶瓷工艺品、陶瓷微粉纺织纤维、陶瓷能量板、家用电器陶瓷元件等等。
3、远红外纤维的概念远红外纤维是功能性纤维的一种。
它是指在纺纱的过程中,加入了含有远红外功能的粉体(一些具有功能的金属或者非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镁等,粉碎达到纳米级或者微纳米级粉末,俗称远红外陶瓷粉),混合均匀后,抽丝纺纱而成。
该纤维及其制品具有较好的保温性、抑菌性和生活医学保健作用。
4、远红外纤维的分类从纤维结构上可将远红外纤维分成两类:一类是远红外粉在成纤聚合物截面上均匀分散的单一组成纤维,另一类是具有一个或多个芯层结构的复合纤维。
远红外线知识介绍

远红外线知识介绍 红外线是国外著名科学家赫歇尔在一次科学实验中发现的,他发现在太阳的可见光线以外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光线,人的肉眼无法看见这种光线,但它的物理特性与可见光线极为相似,有着明显的热辐射。
由于它位于可见光中红光的外侧,故而称之为红外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介于0.75——1000微米之间,在红外线中,波长较短的为近红外线,而远红外线是红外线中波长最长的一段红外线。
根据使用者要求的不同,划分的标准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波长在2.5微米以上的红外线称为远红外线。
近几年来,随着远红外线纺织品的出现,人们对于远红外线的认识越来越多,应用远红外线疗的人越来越多。
当远红外线被人体皮肤吸收后,可以转化为热能,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通过丘脑的反射,使血管的平滑肌松弛下来,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因此,血液循环的速度以及血流量得以增加,微循环障碍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
微循环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最基层的组成部分,分布于人体的所有器官和系统,他担负着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对营养的吸收,排泄体内的代谢废物及致病毒素,同时还维持着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微循环指微动脉末端与微静脉始端之间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生理物质交换全是通过循环系统进行的。
因此微循环又被称为体内的“物质交换”系统。
全身的毛细血管加起来总长度大约为93600公里,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将近一圈到一圈半,但是它的细度却仅有一根头发丝的1/20,管壁只有一张纸的1/100,可想而知,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是极为缓慢的,大约为0.04-1毫米/秒。
我们大家都知道,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但是仅靠心脏有限的收缩能力,不可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及细胞,这时就必须依靠毛细血管的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才能将血液中的氧气及营养物质及时的供应到全身各处。
因此医学家们将微循环称之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有的人经常感觉到手脚冰冷,四肢麻木,肢体酸痛,头痛头晕这就是它的微循环出现了障碍,血氧供应不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而造成的。
红外线测试报告

ABB文件类型:诊断评估报告文件编号:T-S-E-P-03版本:A起草: XXX 部门:技术服务部日期:2010-10-21审核:XXX 产品类型: 低压配电设备状态:已发布批准:XX 控制方式:外部总页数:26低压系统红外检测报告客户名称:XX有限公司目录1 概述 (1)2 红外成像技术 (1)3 引用标准 (2)4 检测的实施 (4)5 红外检测数据及图像 (4)6 综合诊断结论 (27)7 联系我们 (28)1 概述XX电子设备(深圳)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之一的跨国企业XX集体在深圳的工厂之一,座落于深圳工业强镇之一的福永镇,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生产车间30,000平方米,公司以加工生产电路板为主,产品涉及数字电视机顶盒、通讯产品、医疗器械等;公司主要客户来自欧美、日本、韩国等。
变压器、配电柜等电气设备是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设备,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就会造成企业生产的停止运行,甚至安全事故,因此必要对其进行状态监测。
红外成像技术是适合于电气设备的重要监测手段。
本项目选择XX电子设备(深圳)有限公司的变压器和配电柜为监测对象,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这些电气设备中的连接触点、铜排以及输入输出进行温度场热成像,参照有关国家标准,以监测器温度是否过热,并进而判断其工作状态,并预防设备的突发性故障,加强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2 红外成像技术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就会按其表面温度自然的向外发射红外辐射,物体的表面温度不同,辐射的的大小也不同.红外热成像系统正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光学成像物镜和光机扫描系统,在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接受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信号,该信号转为电信号,再经过电子系统传至显示屏上,得到与景物表面热分布相应的“实时热成像”,从而把不可见的红外热图像转换为可见图像。
在电力系统使用热成像仪有如下好处:➢通过安全距离测量工作的设备温度➢定位于结构上热的松动或受腐蚀的连接件➢通过测量出的不同温度来确定不平衡负载➢测量出由于电机,泵和开关设备而引起的升高环境➢找出以前能够引起问题的热的短路器和线缆本次红外测量所使用的是美国FLUKE公司的Fluke Ti40FT 热成像仪,该成像仪具有如下特性:➢精确进行查看Fluke IR-Fusion 技术把真实世界的可见光图像与热图像完美融合在一起。
防辐射整理

电晕放电
弧光放电
电力线
放电管、开关等
由于高电压、大电流而引起静电感 应、电磁感应、大地电流泄露造成
发电机、整流装置、点火装置等
工频辐射场源
射频辐射场源 射频辐射场源 射频辐射场源 建筑物反射
电气设备、大功率输电线
应用设备(治疗机等) 电子设备(无线电发射机、 雷达等) 电气设备(加热设备、微 波干燥机等) 高层楼群以及大型金属构 件
热稳定性 由联苯二酐和对苯二胺合成的聚酰亚胺,热分解温度达到 600℃,是迄今聚合物中热稳定性最高的品种之一。可在 超音速航空和航天设备上安全地使用。 耐低温 聚酰亚胺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可耐极低的温度,如在-269℃ 的液氦中仍不会脆裂,因此可用在低温环境的考察试验中 良好的介电性能 芳香族聚酰亚胺纤维的介电常数为3·4左右,含氟的聚酰 亚胺纤维其介电常数可降到2·5左右。介电损耗10-3,介 电强度100~300 KV/mm,体积电阻率为1017Ω ·cm。这些 性能在宽广的温度和频率范围内仍能保持较高的水平
防辐射织物的发展方向 防辐射屏蔽织物应当对电磁波反射近于零,对空间环境 不产生或少产生二次污染。 防电磁波辐射织物针对不同的电磁辐射频率及不同辐射 强度的工作环境,采用不同的防辐射面料,在保证防辐射 功能性的基础上,改进服装的款式及面料的结构、外观, 使其时装化,以提高服装的档次及适用性 多功能防护织物,具有抗电磁干扰和辐射、抗静电的功 能,同时具有抗紫外线辐射、抗菌除臭、保健或其他一些 附加功能 高吸收型防电磁辐射织物,减少反射,尽可能避免二次 污染;减少投射,最好投射为零,实用安全可靠;增大吸 收
防辐射织物现在的弊端及未来发展方向
弊端: 目前防电磁波辐射服装的屏蔽主要以反射的方式开发防电磁 波辐射功能织物,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机织物占的比例比较大,主要用于军事、国防和特殊领域 (如电子、冶金、化工制造业),服用产品应用较少,成本 高 洗涤:防电磁波辐射织物采用金属纤维、棉和涤纶纤维混纺 而成,要保持面料中的金属纤维少 断裂、少掉落、不改变织 物的组织,不能用 力洗涤,拧干等。 而采用涂层技术的防辐 射产品则不能洗涤, 甚至容易氧化,脱落 含有金属成分,有些人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所以不能贴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