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A、B卷)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评(A)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

第三单元测评(A)(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四年……甲申,继元降,北汉平,凡得州十、县四十、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
”这表明( )解析: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故选A项。
答案:A2.下图为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答案:C3.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解析:“通判”“知州”等职均设于北宋,故选C项。
答案:C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答案:C5.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元朝建立的时候,辽、北宋、西夏都已经灭亡,不可能出现元朝与辽、北宋、西夏的并立;金朝灭掉了辽,不可能出现辽、金的并立。
故选A项。
答案:A6.林升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讽刺的哪一朝代的统治者( )解析: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即位后退保南方,史称南宋,后定都临安(现在的杭州),当时中原及江南人民渴望南宋统治者收复金国控制的中原,而南宋统治者却与金和议。
故选D项。
答案:D7.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答案:D8.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送给)官家事夷狄。
”该诗句表现了作者( )解析:诗中王安石对“输与官家事夷狄”表达了不满,这里的“事夷狄”是指北宋送给辽国的“岁币”等。
王安石希望富国强兵,摆脱“事夷狄”的窘境,故C项正确。
答案:C9.1005年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签订绍兴和议, 两者的相同影响是( )解析:两个和议签订后都保持了一段时期的和平,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交往,故B项正确。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测评(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对唐宋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宋代与大唐相比,国力渐趋衰弱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财政困窘C.宋代不重视城市建设,规划性差D.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皇帝威势凸显3.[2021·山东菏泽期中]宋初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A.分化事权B.扩大科举C.加强专制D.强干弱枝4.“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下,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
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
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朝。
”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宋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5.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为节镇一级的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同,并纳入品级制的系统之中。
这一改革( )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B.解决了“冗官”问题C.推动了地方官制的统一D.使官制更具有民族性6.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一划分方式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7.元史专家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A、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单元综合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A、B卷)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X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
“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 A.宰相B.副宰相C.诸侯王D.钦差大臣解析:选B 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割相权,故选B项。
2.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
该材料能够说明的是,当时( )A.枢密院掌管军政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解析:选A 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宋太宗派兵伐辽,只与枢密院商议,而中书不预闻,枢密院享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故A项符合题意。
3.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选A 根据材料“11世纪初期”“岁币”“30万两”等信息可知,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每年送给辽“岁币”,A项正确;1044年,宋夏达成“庆历和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宋金发生战争是在12世纪,排除C项;宋元战争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排除D项。
4.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B.巩固了中央集权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D.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析:选A 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措施均属于学习汉族先进封建典章制度的举措,其最大意义是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据史料记载,岳飞曾经下决心要“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该诗句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靖康之变B.庆历新政C.澶渊之盟D.某某和议解析:选A 材料中提到的“行复三关迎二圣”涉及的相关历史背景是1127年金灭北宋,虏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变”。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测试(含解析)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无意那种“笔头去取千万端”的争论,力求客观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下列关于其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A.挽救了北宋的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2.宋朝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等四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并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这种制度设计旨在()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削弱宰相政治权力C.强化对地方的管控D.完善中央监察机构3.在空前统一的形势下,唐末以来的各地政权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吐蕃地区(今西藏)也由中央机构宜政院直接管辖。
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宋太祖大力强化中央集权B.元朝创新了地方行攻制度C.明太祖加强封建皇权统治D.清朝加强了边疆地区管理4.宋太祖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A.废除丞相制度B.设立内阁C.设立军机处D.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5.据记载,辽国不仅“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指中原)”,而且还在开泰元年(1012年)给生活在今黑龙江地区的铁丽部“诏赐……《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
这说明()A.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大B.契丹民族已完全汉化C.理学思想得到了推广D.宋辽间文化交流频繁6.《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大量商业市镇兴起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7.从下表《北宋商税情况简表》中不能直接得出的信息有①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善①抑商政策被废弃①商税是政府收入来源之一①商业经济发展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8.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一回回是在()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9.宋代开始,节日活动出现全民化、娱乐化、市场化的趋势。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检测)1.有学者在评述中国古代一位发明者时说:“这位在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士大夫,克服了印刷术的技术难题,用活字印刷术于1298年出版了一部地方志。
”下列历史图片,与之吻合的是()A.①B.①C.①D.①2.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在中断了约一千年之后变得安全了,欧洲人于是又能由此进人亚洲和远东了。
此时有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人中国中原地区。
这些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A.拿破仑战争B.亚历山大东征C.蒙古的西征D.新航路的开辟3.下列漫画反映辽、宋、西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民族政权并存B.大一统国家建立C.中华文明的起源D.繁荣与开放4.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5.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元代这样做()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6.据《史记》记载:因为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被迫逃到吴国,后引吴军攻破楚国而复仇。
宋代以后,批判伍子胥不忠的观点愈演愈烈。
这是主要因为()A.血缘宗法观念的削弱B.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D.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7.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860根据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8.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2024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合格演练测评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合格演练测评(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单选题1.如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如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2.12世纪金世宗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做到了“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史称( )A.文景之治B.开元盛世C.大定之治D.康乾盛世3.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9世纪初,建立契丹国的是( )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完颜阿骨打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下列关于契丹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过历史上的辽政权B.对我国北部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C.其政权曾与北宋长期对峙D.其政权建立者是首领元昊5.同学们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
下列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6.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8.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9.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

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1.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
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
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
这一举措( )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2.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
这一变化( )A.抑制了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官僚政治3.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4.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 )①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②蒙古族、回族的形成③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④民族矛盾的消失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5.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
这一改革( )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 B.解决了“冗官”问题C.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 D.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6.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 B.刺史制度C.猛安谋克制 D.行省制度7.宋代王若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8.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选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这表明元初( ) A.官员注重经商技能 B.商人所受剥削沉重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社会经济走向开放9.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
2023年高考复习专项练习一轮历史单元质检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质检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0广东茂名二模)“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该观点认为宋代政制()A.造成沉重的财政困难B.引发严重的边疆危机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2.(2020山东泰安一模)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A.崇文抑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3.(2020黑龙江哈尔滨联考)宋初地方官通常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后来甚至出现了两年一任。
不少大臣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然而宋廷却没有做出根本性的变革。
对此,宋廷的考虑主要是()A.提高办事效率B.保证吏治清明C.防止地方割据D.精简官僚机构4.(2020山东滨州二模)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制度逐渐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调整,直到宋神宗时期的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
这一调整的实质是()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5.宋代王岩叟在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6.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反映了()A.门第观念彻底废除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官商勾结风气严重D.社会主流价值观根本改变7.(2020福建龙岩二模)较之唐朝、五代,北宋农业中的租佃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A、B卷)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
“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A.宰相B.副宰相C.诸侯王D.钦差大臣解析:选B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割相权,故选B项。
2.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
该材料能够说明的是,当时()A.枢密院掌管军政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解析:选A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宋太宗派兵伐辽,只与枢密院商议,而中书不预闻,枢密院享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故A项符合题意。
3.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选A根据材料“11世纪初期”“岁币”“30万两”等信息可知,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每年送给辽“岁币”,A项正确;1044年,宋夏达成“庆历和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宋金发生战争是在12世纪,排除C 项;宋元战争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排除D项。
4.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B.巩固了中央集权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D.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析:选A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措施均属于学习汉族先进封建典章制度的举措,其最大意义是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据史料记载,岳飞曾经下决心要“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该诗句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靖康之变B.庆历新政C.澶渊之盟D.绍兴和议解析:选A材料中提到的“行复三关迎二圣”涉及的相关历史背景是1127年金灭北宋,虏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变”。
6.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治中心的南移B.大量人口的南迁C.经济重心的南移D.自然条件的优越解析:选C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体现了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政府财政依赖之地和文化人才聚集之地,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
7.南宋诗人艾可叔《木棉》里描绘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机杼终年织妇勤”等句,反映了()A.南宋棉纺织已经规模化生产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南宋已普遍发展棉纺织业D.南宋棉纺织业有一定发展解析:选D依据材料“车转”“纺雪”“弹云”及“机杼终年织妇勤”可知,南宋时期棉纺织业有了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棉纺织业生产仍是个体进行,并未规模化生产,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小农经济的“男耕”信息,B项错误;C项“普遍”一词过于绝对。
8.《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该科技成就()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解析:选D材料中“声如雷震”“热力”和“人与牛皮皆碎”说明这种科技成就是火药。
而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的转型作出很大贡献,故选择D项。
火药是中国发明的,故A、B两项错误;火药用于军事在唐末,故C项错误。
9.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
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既生此人,天又在人矣。
”朱熹认为()A.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天”“人”之间是各不相干的C.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D.“天”“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解析:选D朱熹认为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人开始产生是得之于天,天把人产生了,那么“天”的意义就要由人来彰显,人应该就对天负有责任,这反映出朱熹认为“天”“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故D项正确。
10.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解析:选D宋代文学特色是指宋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属于《诗经》,故A项错误;“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属于楚辞,故B项错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属于唐诗,故C项错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属于宋词,故D项正确。
11.艺术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下列画作中能够充分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是()A.《洛神赋图》B.《清明上河图》C.《送子天王图》D.《女史箴图》解析:选B《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为东晋顾恺之作品,故A、D两项排除;《清明上河图》为宋代张择端作品,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故B项正确;《送子天王图》为唐代吴道子作品,故C项排除。
12.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契丹、金、北宋、元B.北宋、契丹、金、元C.北宋、金、契丹、元D.契丹、北宋、金、元解析:选D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国号契丹;北宋是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大元,故选D项。
13.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我国现在的各省,在元朝时的称呼与现在相同的是()A.辽宁省B.山东省C.河北省D.甘肃省解析:选D辽宁省当时属于辽阳行省,山东省和河北省当时属于中书省直接管理,甘肃省当时属于甘肃行省,故选D项。
14.元朝沿宋、金旧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
下列机构为宋元共有的是()A.政事堂B.枢密院C.宣政院D.军机处解析:选B政事堂是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元朝时候被废止,故A项错误;枢密院是宋元时期掌管军事的机构,故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负责宗教事务的机构,故C 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故D项错误。
15.元朝时期,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
由此可推知,浮梁瓷局()A.没有制定工艺制作标准B.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C.其产品主要服务于市场D.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解析:选B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有统一的标准,A项排除;根据材料“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可知浮梁瓷局是官营手工业的代表,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B项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为皇室、贵族服务,产品不投放市场,C项排除;由材料无法得出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的结论,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共3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
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
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奢侈消费之风、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等方面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第(2)问,根据材料“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2)原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
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出苏词革新的本质。
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以文学表达理想与志向)”与“言情(以文学表达情感需求)”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
不雅正,不足言词矣。
”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
——摘编自《两宋文学史》材料二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摘编自《元曲的兴起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的突出贡献。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特点上对宋词的新发展。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是抒发个人刚健豪放的情感;第二小问,由材料“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大大加快了词风格的转变,奠定了宋词抒情传统的基础。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得出元代社会政治专权黑暗,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第二小问,由材料“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等信息得出描写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弊端,风格泼辣大胆,更为自由灵活通俗。
答案:(1)特色:抒发个人刚健豪放的情感。
贡献:大大加快了词风格的转变,奠定了宋词抒情传统的基础。
(2)时代背景:元代社会政治专权黑暗,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
新发展:描写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弊端,风格泼辣大胆,更为自由灵活通俗。
B卷——选考能力提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