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单选题1.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
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A. 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B. 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C. 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D. 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2.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是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
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
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成为一时之笑谈。
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通判A.监督制约知州B.是知州的上级官员 C.负责考核知州D.掌握地方的军事权3.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 加重了财政负担D.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4.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
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
”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B.分散机构权力,维护君主权威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D.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5.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中都有“岁币”“岁赐”规定,对此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他认为“以钱财换和平”做法A.被迫委曲求全实不可取B.实属权衡利弊无奈之举C.导致百姓负担更加沉重D.推动边境榷场得到发展6.《辽史》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反映的制度是A.南北面官制B.行省制C.猛安谋克制D.四等人制7.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提出,中国的政治分为两段,前一段是汉唐两宋,文官与君主共治天下,后一段是元明清,实行绝对君主专制。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解析:选D 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所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关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科技成就的相关记载。
这项科技成就为( )A.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奠定了基础B.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C.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D.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解析:选D 从材料“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以看出该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由此可知,该发明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外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A、C两项是火药的意义,B项是指南针的意义,均排除。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
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解析:选C 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D项错误。
2023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免费试卷完整版

选择题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原因是A.民族的优劣B.封建制度的强化C.封建国家的盛衰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答案】C【解析】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是主动的,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两宋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处处被动,归根结底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民族政策的差异也跟实力相关,故选C项;选项A表述错误,民族不存在优劣之分,排除;唐宋封建制度呈现出加强趋势,但是这与民族问题之间并无必然关联,选项B排除;民族政策因朝代而异,取决于国家实力,选项D排除。
选择题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
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B. 体现了宋统治者的虚伪C. 突出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D.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吸取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权力太大,武人粉墨登场,纷纷称王称帝的教训,赵匡胤自己也是这样黄袍加身的,所以采取了偃武修文的国策,材料体现了宋代的重文轻武的观念,故选A;材料无法反映宋统治者的虚伪,排除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选择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最能体现此治国策略的朝代是A. 唐朝B. 北宋C. 元朝D. 明朝【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多设官职来加强统治,这样必然会造成冗官的问题,这在北宋是最为明显的,所以最能体现此治国策略的朝代是北宋而非唐朝、元朝和明朝,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择题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官员的任命权都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吏部、中书省、皇帝)手里,这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选C。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
这反映了宋代()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2.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 江浙行省B. 宣政院C. 中书省D. 澎湖巡检司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 颁布附益之法B. 设置转运使C. 推行募兵制度D. 实施行省制度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
”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A.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B.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C.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 是欧美T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5.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
下列情景中不属于穿帮镜头的是()A. 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以玉米充饥B. 荀子书房悬挂着隶书书写的“仁者,爱人”C. 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安说“纸是包不住火的”D. 元朝时人们在瓦肆中观看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8.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检测: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
其中的“匈奴”指的是()A.匈奴统治者B.女真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2.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据重要经济区。
赵匡胤确定以汴京为都城,实行“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来统一全国。
北宋定都汴京、实行“先南后北”战略决策的缘由是()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须要3.“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4.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厚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变更的最主要缘由是,宋代()A.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D.中外经济文化沟通的推动5.《九章·橘颂》中“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通过橘树不离开南国,表现诗人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
“南国之橘”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光大,其主要缘由是()A.宋词的辉煌B.理学的勃兴C.商品经济的发展D.造纸术的进步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7.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觉,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纳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觉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A.农业生产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民族斗争的频繁D.海外贸易的兴盛8.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3.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瓦子(舍)在城市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4.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大商港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7.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8.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C.宋朝D.明朝9.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测试卷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2.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
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A.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D.北方动乱不断加剧3.茶叶种植至宋代已遍及南方97个州郡,北宋中叶,产茶在五、六千万斤左右,南宋增至一亿斤上下。
以每斤均价30文计,产值达200万~300万贯铜钱,折合米约200万~300万石,相当于北宋漕粮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据此可知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经济结构发生剧变C.商品经济发展较快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4.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手工业出现了众多特色瓷器,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与之相关的结论可以是()A.宋朝长期稳定B.战乱助推经济C.宋代经济发展D.宋代贸易繁荣5.行省最早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遇到一个地方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中书省派人到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事情处理结束以后,行省也随之取消。
到了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行省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这反映出行省()A.权力不断扩大与中央分庭抗衡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机构的双重特点C.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D.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6.13世纪末,虽然蒙古帝国一分为四,但以元朝为核心、贯通欧亚的海陆交通体系(如图所示)仍异常繁忙。
受此影响()A.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中国的民族构成日趋丰富C.元朝和欧洲国家开始互派使节D.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有所扩展7.宋廷对于宦官集团非常重视,他们常常被委以重任,“衔命赴边,寄任方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验卷(含解析)第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中“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为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
2.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 )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只涉及官营手工业工匠的概况,未提及其对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唐朝与北宋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北宋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3.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瓦子(舍)在城市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4.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大商港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7.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8.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C.宋朝D.明朝9.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
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君主专制的加强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10.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11.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交子的出现B.热闹的瓦子C.景德镇的兴起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12.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
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
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13.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
由此可知,宋代 (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14.高一(2)班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1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1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17.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
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
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 A.《史通》B.《农政全书》C.《农书》D.《梦溪笔谈》18.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A.苏轼B.李清照C.岳飞D.辛弃疾1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后人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
这位词人是( )A.李白B.柳永C.辛弃疾D.曹雪芹20.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
你知道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谁塑造的吗( )A.苏轼B.汤显祖C.马致远D.关汉卿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
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
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以南宋农民阶层为例,说明材料二中“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的结论。
22.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
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及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并分析其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
答案:D2.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答案:C3.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瓦子(舍)在城市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答案:C4.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答案:B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大商港答案:B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答案:B7.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故选C项。
A项是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的制度;B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D项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制度。
答案:C8.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并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设通判监察百官,故选C项。
答案:C9.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
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君主专制的加强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解析:题干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