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 辽宋夏金(8.3.1)--陶瓷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

概述
二:工艺美术的种类
生活日用品:如陶瓷、花布、家具、漆器等
装饰欣赏品:牙雕、玉器、景泰蓝等。
概述
三:学习工艺美术史的目的
A:创新 创新设计方法:复制 解 淡化 意念 (材料与工艺的置换)
承传 分
B: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概述
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从装饰纹样看:商代的饕餮 (tao tie)纹,周代的窃曲纹, 战国的蟠螭(pan chi)纹,汉代 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 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 代的串枝莲等。 从艺术风格看:商代的威严 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 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 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 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 代的纤巧等。 它形成和发展了我们中华民 族的艺术特色:完整、浑厚、质 朴、典雅、大方、明快,而又富 有浓厚的装饰美。
铜石并用时代,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原图 1941年12月, 5个“北京人”头盖骨,连同 其他一些化石以及全部资料送往美国暂时保管。 在转移到美国的途中神秘失踪, 悬案由此发生。 50多年过去了,“北京人”一直杳无音讯。
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复原图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在这以后,即由母系氏族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这时期的遗 址,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已发现的不下千数百处之多,著名的有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四川)、“屈家岭文化”(湖北)、“青 莲岗文化”(江苏、浙江)和沿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山东、 辽东半岛)以及时代较晚的“龙山文化”(河南、山东),“马家 窑文化”、“齐家文化”(甘肃、青海)。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已 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其时期距今约四千年,即公元前二千年 左右,这时正是原始公社解体时期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二)(三)(四)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艺术类专业课时数量:32 课时教学性质:“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学科中一门根底理论学科,是争辩中国工艺美术发生、进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性、设计性、人文性等综合特点。
该课程是设计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必修课。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生疏该学科自身特点,并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和学科层次,留意授课的普适性和特地性。
即在保证根本学问点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在保证理论讲授的同时,利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留意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专题争辩与课外参观调研。
(五)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进展脉络、风格演化有一个根本的了解,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加民族骄傲感。
2、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读,培育学生的审美力量及艺术欣赏力,增加感性生疏,提高综合素养。
3、通过对设计理念的分析,培育学生融会贯穿的力量和思考争辩的习惯,加强理论根底。
并以此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拓宽设计思路。
(六) 教材: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因该书撰写较早,一些的考古觉察未及收录,局部内容有些陈旧,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可以适当增删、调整。
(七) 参考资料参考书目:尚刚《天工开物:中国工艺美术史》,三联出版社 2022 年版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8 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中心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学问出版社 1985 年版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其他资料:教师撰写的本课程讲义、教案及相关文、史、哲资料(八) 作业与考核作业数量:课外作业 3 次1、作业一为命题作业,范围在上课讲授的学问点里。
中国工艺美术史 辽宋夏金(8.4.1)--其他门类

近唐异(南)宋
内蒙古奈曼旗陈国公主驸马墓马具
陈国公主墓彩绘银鞯
内蒙古奈曼旗陈国公主驸马墓葬具
金花人物纹银七棱把杯(高 6.4 厘米) 造型与盛唐制品近似,有浓郁的西方风格。
耶
耶
律
律
羽
羽
之
之
墓 金 花 银
银 砚 盒
墓 “ 万 岁
台
唾
”
盂
金
花
赤峰驸马墓银盏托
陈国公主墓金盒
用器
据铭文,当为辽韩德让家庙
错金银仿古器
三、两宋漆 器 产量较高。素髹为主
襄州和温州产品著名
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于高档品种
1 、雕漆
做法:于胎上涂漆数十乃至上百 道,干后,刻图案
历史:相传始于唐,宋内府作品 负盛名,元以来漆器代表
分类: 剔红、黑、黄区别在漆色
剔犀(云雕)漆层以异色 漆相间髹涂,雕刻云纹等,刻纹 立面见相间的异色线纹
被后加上种种不良的象征性,也就不大 以它为题材了。
剔彩,出现在明 今见宋制主要为剔犀,内府剔红
名气大,但少实物留存。原因
日本学者指认的北宋剔黑 (日本藏)
日本学者指认的南宋剔 红与剔黑(日本藏)
2 、戗金银
做法:漆地上刻划图案,于 刻纹内上漆后,填以金银箔 ,效果极富丽
历史:可上溯到西汉填金彩 锥画,南宋作品已极精美
江苏武进南宋墓温州产品图 案疏朗,花纹优美
戗金仕女图朱漆奁(南宋,通高 21.3 厘米) 奁盖上,一仕女持折扇,人们曾相信,折扇在 明由高丽传来,而奁盖装饰证明,此说不确。
3 、堆漆
做法:以漆灰在器表堆塑花纹 历史:始见于汉,长期是夹纻
辽宋夏金工艺品-陶瓷

变,均为铁的结晶斑 影响:对日本陶艺影响
尤大
曜变盏(口径12厘米) 内壁釉 面上,浮现出蓝色结晶斑,周围有 光晕。曜变盏主要藏在日本。
兔毫盏(口径12.4 厘米) 兔毫盏北宋时已享盛名,宋
徽宗说:“盏色贵青黑,玉毫 条达者为上。”指的就是兔毫 盏。
油滴盏
第三节 陶瓷
一、两宋
1、引言
中国陶瓷史的黄金时代,宋 代工艺美术典型
名窑众,河南和浙江最密集 ,窑系
技术进步:石灰碱釉、窑炉 、火照、化缺陷为美
水平提高,令宋人对瓷器更 加喜爱
官窑与民窑,土贡、采买、 二八抽分
2、定窑
窑址:河北曲阳 历史:始于晚唐,北宋极盛,与官府联系较多,而后渐
9、景德镇窑
历史:不早于中唐,宋大发展,饶州窑,元明清瓷都 宋主要品种:始烧青白瓷(影青、映青等),影响南方广
大地区 特征:普遍薄胎。刻划花及印花。受定窑影响大,覆烧 《陶记》
南宋后期蒋祈撰,收入清代几种《浮梁县志》 仅1090字,翔实记载景德镇瓷用原料产地、胎釉制备 、成型、装饰、焙烧、制匣等,对当时的陶瓷市场、地方 习尚、税收制度、瓷器品类和瓷业分工也有准确描述 中国现存最早记述瓷器生产的专文。研究陶瓷史、手 工业史、科技史的珍贵文献
剔花、绞胎、白地黑花,鹤壁 集窑的褐黄釉刻划花、登封窑 的珍珠地划花
白地黑花花卉纹罐(高23.8厘米) 辅纹白地黑花,主纹黑地白花,虽 仅两色,色彩效果却极丰富。民窑 典雅如此,宋人素养之高可以想见。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人物纹瓶(高39.1厘 米) 密布的小圆圈即珍珠地,它摹 仿錾花金银器的鱼子纹。
划花碗(北宋,高5.3,口径 15.3 厘米) 辽墓出土。这样 的造型和装饰屡见于定窑。
宋、辽、金、夏、

汝窑三足洗
中国陶瓷史
• •汝窑盘 北宋/釉色天青,开细片纹, 汝窑盘 北宋/釉色天青,开细片纹, 莹润如青玉。底有“寿成殿皇后阁” 莹润如青玉。底有“寿成殿皇后阁” 标记,为宫廷用器。 标记,为宫廷用器。
北宋仿汉代铜樽(盛酒器 盛酒器)造 汝窑樽 北宋仿汉代铜樽 盛酒器 造 圓筒腹,下承三足, 型,圓筒腹,下承三足,底有五个 细小支钉痕。里外满釉,釉色天蓝, 细小支钉痕。里外满釉,釉色天蓝, 开细碎片纹。 开细碎片纹。
中国陶瓷史
鼎式炉
弦纹瓶
中国陶瓷史
双耳三足炉 宋/传世哥窑 卷唇, 器。卷唇,扁 圓腹, 圓腹,底承三 袋足, 袋足,口沿立 双环耳。釉层 双环耳。 腴润, 腴润,呈灰青 色,釉面满布 蟹爪纹, 蟹爪纹,小器 而开大片, 而开大片,十 分难得
中国陶瓷史
鱼耳炉 宋/传 世哥窑器. 世哥窑器.直口 微外撇, 微外撇,垂腹微 圈足。 鼓,圈足。足底 及内底各有六支 烧痕。釉色灰白, 烧痕。釉色灰白, 开金丝铁线纹。 开金丝铁线纹。
1.定窑
定瓷:胎质坚细,作乳白色 器物:碗、盘、杯、盒等 定瓷种类:白瓷外紫定、黑定、绿定 装饰:常见的有印花、刻花和划花
中国陶瓷史
定窑五足薰炉 定窑印花云龙纹盘
中国陶瓷史
定窑孩儿枕
中国陶瓷史
•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中居榜首) 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
中国陶瓷史
2.汝窑: 早期:素瓷无纹 晚期:印花,刻花
中国陶瓷史
景德镇窑青白瓷注壶托碗
中国陶瓷史
景德镇窑青白釉加彩观音
中国陶瓷史
白釉瓜形提梁壶 辽 /内蒙古察右前旗 辽墓出土。 辽墓出土。呈六棱 瓜形,绞藤式提梁, 瓜形,绞藤式提梁, 披三片蝶形瓜叶。 披三片蝶形瓜叶。 口部作盘式下凹, 口部作盘式下凹, 圆心作板钮凸起, 圆心作板钮凸起, 两侧有小孔, 两侧有小孔,可注 入液体。 入液体。釉色纯白 光润, 光润,造型美观别 致。
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资料(总结)

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资料(总结).doc中国工艺美术史重点资料(总结)引言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点进行总结,以期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参考。
早期工艺美术史前时期史前时期的彩陶艺术,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展示了早期工艺美术的初步发展。
青铜器时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工艺达到了高峰,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展现了精湛的铸造技艺。
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陶瓷艺术汉代的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彩绘陶、釉陶等新品种。
玉器工艺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精湛,玉器不仅作为装饰品,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唐宋时期的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唐代的三彩陶器、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等,代表了陶瓷艺术的高峰。
丝织艺术唐宋时期的丝织工艺极为发达,如唐代的锦缎、宋代的绣品等,技艺精湛,图案精美。
漆器艺术唐宋时期的漆器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唐代的螺钿漆器、宋代的剔红漆器等。
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陶瓷艺术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青花瓷、斗彩瓷、粉彩瓷等品种丰富多样。
玉器工艺明清时期的玉器工艺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如明代的玉雕、清代的翡翠雕刻等。
木雕与牙雕明清时期的木雕和牙雕工艺也非常发达,如紫檀木雕、象牙雕刻等,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刺绣艺术明清时期的刺绣艺术,如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等,色彩鲜艳,工艺细腻。
近现代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面临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新兴工艺美术新兴工艺美术如现代陶瓷艺术、现代金属工艺等,融合传统与现代,展现出新的活力。
工艺美术的教育与传承工艺美术教育中国工艺美术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
工艺美术传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艺大师评选等方式,促进了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中国工艺美术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二)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艺术类专业(三)课时数量:32课时(四)教学性质:“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学科中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性、设计性、人文性等综合特点。
该课程是设计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必修课。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认识该学科自身特点,并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和学科层次,注意授课的普适性和专门性。
即在保证基本知识点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在保证理论讲授的同时,利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专题讨论与课外参观调研。
(五)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欣赏力,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
3、通过对设计理念的分析,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思考研究的习惯,加强理论基础。
并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拓宽设计思路。
(六)教材: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因该书撰写较早,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未及收录,部分内容有些陈旧,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可以适当增删、调整。
(七)参考资料参考书目:尚刚《天工开物:中国工艺美术史》,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8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其他资料:教师撰写的本课程讲义、教案及相关文、史、哲资料(八)作业与考核作业数量:课外作业3次1、作业一为命题作业,范围在上课讲授的知识点里。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简答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简答1原始陶器的主要成型方法及其效果主要有捏制、泥条盘筑和轮制三种。
(1)捏制适于制作小型器物,(1)造型一般不规整。
(1)较大的器物常用泥条盘筑,(1)器物大多胎壁较厚。
(1)轮制出现较晚,它可使器物造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
(1)轮制有慢轮、快轮之分,前者早于后者。
(1)以快轮拉坯成型,可使胎体极薄。
(1)2汉代漆器西汉前期至东汉中期为中国漆器的黄金时代。
(1)作坊遍布各地,以蜀郡和广汉郡最为著名。
(1)广泛进入生活,社会上层往往拥有极多。
(1)胎有木胎、竹胎和轻巧的夹紵胎,(1)器形丰富,出现了多子奁盒等优秀设计。
(1)装饰方法以彩绘为主,(1)也有针刻、釦口、金银片贴花和镶嵌等(1)。
装饰或严谨,或飘逸,题材以云气纹及云虡居多。
(1)3两宋陶瓷风格典雅优美,(1)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顶峰。
(1)瓷窑众多,并涌现了一批面貌独特,艺术卓越的著名瓷窑,(1)造型大多洗练清新,仿古成为重要潮流。
(1)装饰题材千姿百态,缠枝花和折枝花出现最多。
(1)装饰技法无所不包,刻花、划花、印花、绘画应用最广。
(1)釉色丰富,在传统的白釉、青釉、黑釉以外,又增添了青白釉。
(1)釉质滋润粹美,不少高档产品甚至仅以釉为饰。
(1)4元青花和蒙古族的关系中国的青花瓷起源虽早,但长期低靡。
(1)元代,骤然繁荣,这与蒙古族文化关系密切:(1)蒙古族尚蓝尚白,青花瓷恰为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效果;(1)蒙古族饮食豪放,元青花中大型器物数量众多;(1)蒙古族恶七重九,元青花的装饰带没有七层的,而九层的为数不少;(1)蒙古族习惯于迁徙,元青花中便于携带的造型颇多;(1)角端、云肩等一些题材也同蒙古族有关。
(1)多数元青花又烧造于浮梁磁局所在的景德镇。
(1)短语1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著名作品,作为礼器的琮、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代表性器物。
2黑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山东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品最为著名。
3蛋壳陶通常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黑陶,采用快轮成型,器壁薄如蛋壳,造型规整周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花博古图白瓷盘(口径 19.7 厘 米) 以多种古代器物形象组成的图 案即博古图,它伴随仿古风气出现 ,直到明清,依然流行。
3 、磁州窑
窑址:河北邯郸,民间窑场 历史:约始于北宋中期,北宋
末与金兴盛,元以后渐衰 产品:白釉为主,兼烧黑釉及
三彩 装饰:白地黑花为典型,剔花
、珍珠地划花。 影响:河南、山西的窑系 窑系内精品:河南当阳峪窑的
尤大
曜变盏(口径 12 厘米) 内壁釉 面上,浮现出蓝色结晶斑,周围有 光晕。曜变盏主要藏在日本。
兔毫盏(口径 12.4 厘米) 兔毫盏北宋时已享盛名,宋
徽宗说:“盏色贵青黑,玉毫 条达者为上。”指的就是兔毫 盏。
油滴盏
11 、吉州窑
窑址:江西吉安永和镇(永和窑) 历史和品种:不晚于五代。北宋主要烧青白瓷,南宋昌盛,
凤首流水注(南宋,高 9 厘米) 所在的四川遂宁 窖藏出土青白瓷 598 件, 《陶记》的“江湖川广, 器尚青白”得到证实。
10 、建窑
窑址:福建建阳水吉乡 历史:黑瓷始于东汉,
宋鼎盛 品种:黑瓷和青白瓷,
以宜斗茶的黑釉盏著称 精品:兔毫、油滴、曜
变,均为铁的结晶斑 影响:对日本陶艺影响
品类丰富,烧白地黑花瓷、仿白瓷等,典型为黑瓷。元以后 衰落 黑瓷装饰:
玳瑁:釉面带褐黄斑块,黑黄相间,如海龟背甲 剪纸贴花:将剪纸贴于坯胎,施釉后,揭下剪纸 树叶贴花:把树叶腐蚀,将其叶脉粘贴于坯胎 舒翁、舒娇父女:两宋之交。 “其器重仙佛”
树叶贴花黑釉盏(口径 15 厘米) 树叶贴附于盏内,具有人工雕凿 无法企及的天然美。
双耳瓶(南宋,高 30.7 厘米) 龙泉窑受 官窑影响大,但釉能更温润。图示者舍弃 开片,专一表现瓷质的典静含蓄之美。
9 、景德镇窑
历史:不早于中唐,宋大发展,饶州窑,元明清瓷都 宋主要品种:始烧青白瓷(影青、映青等),影响南方广
大地区 特征:普遍薄胎。刻划花及印花。受定窑影响大,覆烧 《陶记》
第三节 陶瓷
一、两宋
1 、引言
中国陶瓷史的黄金时代,宋 代工艺美术典型
名窑众,河南和浙江最密集 ,窑系
技术进步:石灰碱釉、窑炉 、火照、化缺陷为美
水平提高,令宋人对瓷器更 加喜爱
官窑与民窑,土贡、采买、 二八抽分
2 、定窑
窑址:河北曲阳 历史:始于晚唐,北宋极盛,与官府联系较多,而后渐
窑址:河南禹县
历史:约始于北宋初。金代
兴盛,而后艺术衰落
品种:北宋晚期始烧典型器 ——带窑变的乳浊釉器,基 本釉色为月白或天青
窑变:红、紫色,为釉中所
含铜的呈色,影响大
月白釉出戟尊(高 32 厘米) 宫廷 陈设瓷。造型古朴,明显仿自战国青 铜器,体现的是对古代典范的景仰。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高 14.4 厘 米) 器内以天蓝色为主,器外玫 瑰紫色。此器或与海棠式盆托配套 使用。也有专家指认盆托为洗。
器物:灰黑胎,釉较厚(
紫口铁足),开片,多无
装饰,造型常仿古,小件
器物支烧
琮式瓶(南宋,高 19.7 厘米) 造型仿 良渚文化以来的玉琮。宋瓷中,琮式瓶 不少,官窑造,龙泉窑也烧。
贯耳瓶(高 23 厘米) 仿青铜壶式样, 通体施粉青色厚釉,极莹润,有大开片, 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韵。
剪纸贴花玳瑁盏(口径 11.2 厘 米) 剪纸是民间艺术,陶瓷剪纸贴 花图案也常有吉庆色彩”。
剔花、绞胎、白地黑花,鹤壁 集窑的褐黄釉刻划花、登封窑 的珍珠地划花
白地黑花花卉纹罐(高 23.8 厘米) 辅纹白地黑花,主纹黑地白花,虽 仅两色,色彩效果却极丰富。民窑 典雅如此,宋人素养之高可以想见 。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人物纹瓶(高 39.1 厘米) 密布的小圆圈即珍珠地,它摹 仿錾花金银器的鱼子纹。
4 、耀州窑
窑址:陕西铜川
历史:始于唐中期,北宋 鼎盛,金元衰落
品种:青瓷及黑瓷,造型
周正
装饰:北宋中期以前刻花
,中晚期增印花及镂空
影响:河南的窑系两广
刻花青瓷倒装壶(通高 18.3 厘米) 壶底 有孔,灌水时,将壶倒置,灌毕正置,因 体内有空柱,可令水不会从底孔流出。
5 、钧窑
成。原为缺陷,但因纹理特殊,后成人为的特殊装饰, 开片因形态等不同,有多种名称
青瓷碗(高 6.8 ,口径 16.8 厘米) 支烧 法不能烧造大型器物。今日,它仍然常见 于瓷勺。但在唐宋,主要见于宫廷瓷器。
7 、官窑
窑址:河南开封、浙江杭 州(修内司、郊坛)
历史:北宋末始置
品种:粉青等釉
南宋后期蒋祈撰,收入清代几种《浮梁县志》 仅 1090 字,翔实记载景德镇瓷用原料产地、胎釉制 备、成型、装饰、焙烧、制匣等,对当时的陶瓷市场、地 方习尚、税收制度、瓷器品类和瓷业分工也有准确描述 中国现存最早记述瓷器生产的专文。研究陶瓷史、手 工业史、科技史的珍贵文献
划花碗(北宋,高 5.3 ,口径 15.3 厘米) 辽墓出土。这样 的造型和装饰屡见于定窑。
6 、汝窑
窑址:河南宝丰。 历史Fra bibliotek品种:始于北宋初,主要烧耀州窑系青瓷。北宋
晚期于清凉寺烧造其典型天青釉器物(“汝官窑”) 典型器特征:釉纯净莹润(玛瑙为釉),小开片,器形
小,支烧,造型常仿古,多无装饰 意义:美荟萃于釉质和造型,开新风,影响大 开片:釉中裂纹,因胎釉不同收缩率而在烧后冷却中形
8 、龙泉窑
窑址:浙江龙泉一带(处州窑) 历史与品种:始于南朝。北宋受越窑等影响,主要产刻
划花青瓷,南宋和元昌盛。南宋后期薄胎厚釉器最受推 崇。南宋形成窑系,至明前期,大量外销 特征:南宋白胎器造型丰富,有豆青、粉青、梅子青等 釉,素面器流行。黑灰胎器面貌接近官窑,粉青釉居多 粉青、梅子青釉层滋润柔和,青瓷釉色美的典范
衰落 品种:乳白釉为主,兼烧黑、绿及绛釉等 装饰:北宋中期以前,刻划花为主,以后,印花为主,
兼有描金、彩绘等 装烧:发明覆烧、加釦 影响:晋冀窑系、景德镇窑、高丽
刻花白瓷龙首净瓶(高 60.5 厘米,定 县净众院出土) 净瓶是佛家用具。造 型修长,刻花雅致,虽为北宋早期瓷器 ,但优美的宋风已经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