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_何英彬

合集下载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现阶段GIS在我国土地适应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并对城市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更好的发挥GIS在土地适宜评价中的优势。

关键字:GIS;土地;土地适宜性;评价1 前言土地适宜性分析意在根据人类要求、意愿或一些未来活动的预测而确定土地利用最适合的空间模式[1]。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如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经济作物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评价、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等。

GIS技术的组成包括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三部分。

可以与对地理空间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操作和分析,并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指示,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2]。

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见图1。

首先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分析资料,假定其约束条件,并制定适宜性评定的工作计划。

其次是评价活动的展开,确定评价单元范围并对评价单元进行划分。

然后确定评价因子及各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适宜性分类, 即确定每个土地单元的性质是否满足每个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应级。

最后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为基础,提出建议,上交评定成果[3]。

资料收集资料分析、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单元划分筛选评价指标、赋值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单元数据库评价方法对比分析评价种类用地评价结果分析编制土地适宜性评价图、面积统计、提出建议图1 土地适应性评价流程图Fig.1 The flow diagram 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3 GIS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GIS是一个能把各种图形及数据属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强有力工具。

GIS 应用在土地适宜性评价时,不仅可以与评价有关的单元空间数据域评价指标数据结合起来,而且可以灵活的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4]。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 宜性评价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引言 • 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中的应用 •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 • 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中的优势与挑战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用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 理地利用和保护农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GIS技术的快速 发展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缓冲区分析
根据距离或环境因素的变化,划定缓冲区,评估其对农用地的影 响。
网络分析
分析农业活动与基础设施之间的连通性,优化农业布局。
模型构建与优化
模型选择
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参数调整与优化
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模型参数,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意义
通过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 评估农用地的利用潜力和保护价值,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业生产的科学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GIS技术简介
定义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 算机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能 够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 理空间数据。
结果可视化
地图制作
将评价结果以地图的形式呈现,直观展示农用 地的适宜性分布情况。
图表制作
制作各类柱状图、饼图等,辅助解释评价结果 。
动态演示
利用GIS的动态演示功能,展示农用地适宜性的变化趋势。
03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
研究区概况
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_以新加坡怀化生态工业园概念规划为例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_以新加坡怀化生态工业园概念规划为例
根据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的结 果,为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交通 规划、用地规划、绿地系统、生态 景观系统等规划内容提供指导性依 据。
(1)根据园区发展目标,有效分 配土地资源。根据地形地貌和山水景 观,合理布局用地结构,确定园区规 模。以山地和平地为界划分生活带和 产业带。东部多为平地,适合于工业 区的建设,而西部多为山体,可以开 发居住区,为生活景观的塑造提供有 利条件。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 地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利用 GIS 强大的空 间数据分析能力,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 的方法,判定区域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目的 在于以最优化配置为原则,对区域的土地资 源和规划要素进行综合研究和合理配置,做 到“适地适用”,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决策服务。 本文以新加坡怀化生态工业园概念规划为 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基 于 GIS 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在概念规划中的应 用问题,初步建立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程序, 对评价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评价结果进 行总结。
表2 成对明智比较标度
标度(a ) ij
1 3 5 7 9 2,4,6,8 上述各数的倒数
比较的含义
第 i 个因素与第j 个因素一样重要 第 i 个因素与第j 个因素稍微重要 第 i 个因素与第j 个因素明显重要 第 i 个因素与第j 个因素强烈重要 第 i 个因素与第j 个因素极端重要 I 与 j 的比较介于上述各等级程度之间 j 与 i 比较的判断为 aji=1/aji
2.1 分析依据 本次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包
括:1∶500 数字地形图、Google Earth 影像、甲方提供的参考资料、 专业部门提供的数据、现场调研及实 地踏勘。
2.2 评价体系 充分考虑现状条件,结合城市规
划技术要求,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 基于 GIS 的多因子评价(MCE,Mul- tiple Criteria Evaluation)技 术,并结合 RS(遥感)技术,建立合 理的多层次评价体系(表 1)。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卢秀丽【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合理化与规划科学化的基础,本研究在系统分析了国内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某区域为例,展示了利用GIS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流程,以期为此地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北京测绘》【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GIS;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规划【作者】卢秀丽【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城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1 引言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却又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进行生产的基础和源泉[1]。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缺乏,再加上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又存在严重的浪费以及粗放经营等问题,使得我国在土地资源保护、开发以及合理利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想办法寻找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方法和措施,以便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为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基本保障,而合理利用方法的提出又必须以科学的质量评价为基础[2]。

科学地进行评价,应了解土地分布的状况、特点,一方面为土地资源的利用、整治、开发等提供科学、精确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为各种规划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避免或减少规划中的错误决策。

为土地潜力的开发、资源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3]。

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及国外土地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状况,选择了海拔、坡度、土地利用现状、交通状况、水系状况等7个评价指标;其次,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示例区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此地适宜性等级,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为相关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2 国内外研究进展2.1 国外研究进展有关土地等级划分的记录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4]。

到了近代,为了服务土地征税而兴盛,并向土地利用和规划服务的方向迈进[5],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土地指数分等、美国的LCC系统[6,7]、荷兰服务于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体系。

基于GIS的老挝-中国边境土地适用性评估

基于GIS的老挝-中国边境土地适用性评估

基于GIS的老挝-中国边境土地适用性评估
占达黑马万;吴次芳;叶艳梅;Y. Ayumi
【期刊名称】《林业研究(英文版)》
【年(卷),期】2010(021)003
【摘要】对老挝-中国边境林地使用变更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茶叶的土地适用性。

建立一个综合的基于GIS的分析系统(IGAS),该系统支持老挝-中国边境的林地使用和土地适用性的评估研究。

采用多标准分析和系统动态技术评估林地使用和土地适用性,同时预测了潜在的茶叶用地。

收集到的土地数据和数据分析表明,整体研究区域为10325.07 km2,当前的森林覆被由1992年的6337.33 km2(占61.38%)减少到2002年的5106.28 km2(占49.46%)。

当前的森林主要被转为潜在林地和专门的永久农业用地,甚至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被转为橡胶种植区。

林地使用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贫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多标准方法,我们对研究区域中适用茶叶种植土地提出了2种分类方案。

【总页数】7页(P343-349)
【作者】占达黑马万;吴次芳;叶艳梅;Y. Ayumi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57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土地利用、土地开发、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GIS技术应用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可以大大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保持评价定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对于国内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评价;进展;1前言早在1961年,F.R.吉本斯就明确指出:“对土地不能简单地按从最好至最差的尺度进行分等,而不考虑到它的利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说,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针对性更强,评价成果实用性大等优点。

1972年荷兰学者Beek和Benema基于土地质量是否满足某一土地利用用途的程度做出评价,并提出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体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接受了这种土地评价思想,并于1976年正式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该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提纲式指南,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

2研究进展王敏(2006年)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为研究区域,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现有林地、部分园地、牧草地、部分未利用地以及边际适宜和不适宜的耕地为评价对象,以30*30m栅格为评价单元,在数字高程的基础下、借助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模型,探讨并建立了林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并以此建立研究区林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根据研究区林地不同适宜性的单因子评价,找出不同适宜性等级的限制性因素,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对研究区造林树种与影响因子的空间格局关系进行分析,为研究区林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李瀛山(2007年)在土地适宜性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水源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分析,并借助GIS技术对这些土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因此提出了水源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同时探讨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市的土地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GIS技术对地形地貌、土壤条件、交通条件、水文条件、社会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等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的方法,以生成适宜性评价单元评价丹江口市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四种农用地的适宜性,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优化措施,以便提高研究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促进丹江口水源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ArcGIS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LRIS)开发研究

基于ArcGIS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LRIS)开发研究

基于ArcGIS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LRIS)开发研究尹建忠;何政伟;贺奋琴【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天然气》【年(卷),期】2003(015)002【摘要】结合土地资源信息系统(LRIS)应用软件的研制,论述了该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COM技术和组件GIS技术在LRIS中的应用,使得该系统在开发中不需要访问源代码、标题文件和对象库,允许在二进制的基础上重新利用GIS组件;采用Geodatabase数据模型建立数据库,并将支持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空间数据管理器(AreSDE)集成于LRIS中,很好的解决了对空间、非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率操作的数据库接口;采用支持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ArcIMS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LRIS的Web发布.【总页数】4页(P76-79)【作者】尹建忠;何政伟;贺奋琴【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数字国土与生态科学研究所,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数字国土与生态科学研究所,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1.52【相关文献】1.基于ArcGIS的禄劝县土地资源暴露风险分析 [J], 唐容艳;黄义忠;吕庆波2.土地资源信息系统(LRIS)开发实现的技术研究--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J], 尹建忠;何政伟;贺奋琴3.土地资源调查信息系统(LRIS)的研制 [J], 陈兆玉;史中超4.基于ArcGIS Engine和C#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J], 孙嘉欣; 何杰; 王翠婷; 韩俊5.基于ArcGIS的县域国土资源"一张图"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璧山县国土资源"一张图"信息系统建设为例 [J], 温敏;丁超;幸瑞燊;肖莉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权重确定
专家打分法、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 指标权重
因子赋值
因子选取: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影响 赋值:1、3、5、7、9… 2、4、6、8、10… 通过ARCGIS的Reclassify命令实现
GIS分析
Tin建立:等高线生成或者高程点生成 步骤:导入等高线或者高程点——输出成shapefile数据格式
基于GIS土地的自然和社 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 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 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 宜性评价。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一反以 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 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 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 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 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千层 饼模式” 。
不适宜 轻度适宜 中度适宜 高度适宜
将每一类因素按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然后将所有类型经过分析 的评价综合在一起,便得到了关于这片土地的完整分析的基础资料。
评价因子选取
农地适宜性指标体系
指标类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 件
评价指标 年降水量 年均气温
高程 地貌类型 土壤含磷量 土壤含氮量
坡度 排灌条件
人口 GDP 离城镇的远近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右键出现快捷菜单,data——exportdate
加载刚才输出的图层
选择creattin进行TIN创建,选择convert——tin to taster,创建 DEM,方便坡度等提取;
Surface analysis,选择slope, aspect等进行坡度坡向分析;
Reclassify
Raster calculat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6期2009年11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28,No.6Nov.,2009收稿日期:2009-03;修订日期:2009-07.基金项目: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0990124);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资助(RDA09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C03A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7CB10680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8B0404)。

作者简介:何英彬(1977-),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助研,研究方向: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

E-mail:yingbin_he@ 通讯作者:杨鹏(1975-),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遥感研究。

E-mail:yangpeng@898-904页国外基于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何英彬1,2,3,陈佑启1,3,杨鹏3,吴文斌1,3,姚艳敏1,3,李志斌1,3(1.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2.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81;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研究探讨土地适宜性是处理好人口与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学者有关基于GIS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观点,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基于GIS 多指标决策方法和人工智能建模。

对于目前常用的基于GIS 多指标决策和人工智能建模两种方法进行了评析;并提出评价方法正向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建议注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空间尺度转换,力争在未来实现网络化、可视化。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研究进展;国外;GIS ;展望1引言土地适宜性分析意在根据人类要求、意愿或一些未来活动的预测而确定土地利用最适合的空间模式[1-2]。

基于GIS 技术的土地适宜性分析在很多领域内得以应用,如在生态学中确定动植物物种栖息地的适宜性[3-4]、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适宜性[5-6]、景观评价与规划[7],环境影响评价[8]和区域规划[9]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应用手工绘图并叠加图像的方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这种与GIS 技术具有相似理念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方法初现端倪。

而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3S ”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GIS 技术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方法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主流。

本文从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多指标评价方法和人工智能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外学者开展基于GIS 技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基于GIS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2.1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为突破手工操作的局限、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土地适宜性评价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应运而生[10-11]。

该方法将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数字矩阵模式存储于计算机中,既可以进行独立的区域土地适宜性分析,也可以将研究区不同地图合并成总的土地适宜性图进行分析。

哈佛实验室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

哈佛实验室开发的SYMAP 和GRID 系统包含了一系列可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模块[13]。

Turner 和Miles 基于适宜性地图叠加技术,提出了一种选择交通通道的计算机系统[14];Lyle 和Stutz 应用土地适宜性分析方法在制定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开展了研究[12]。

2.2多指标决策方法GIS 与多指标决策方法(MCDM)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传统地图叠加方法在土地适宜性领域的应用[15-19]。

这种方法可以被认为是将空间与非空间化数据整合、经过多指标综合判断、产生出预期的必然发生结果的决策过程。

该方法的判定规则定义了输入输出图层的关系,包括地理数据的选择、决策者喜好的应用及根据特定的判定规则而进行的操作;相应地,空间多指标决策分析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①GIS 数据获取、存储、整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②多指标决策方法将地理数据与决策6期何英彬等: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者喜好整合为可选择决策线性数值的能力。

目前,很多土地适宜性评价多指标决策方法在GIS环境中得以应用,这些方法又可以分为多目标决策法和多属性决策法[18]。

多目标决策方法是数学规划模型导向方法;而多属性决策方法是数据导向方法,它也经常被认为是非关联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假设可选择的决策数量是确定的,而在多目标决策方法中,决策数量是通过解决一个多目标数学规划问题而确定。

2.2.1多目标决策法多目标决策法是根据一个决策模型定义了一系列决策结果,决策模型包括两个或更多的目标函数和一系列作用于决策变量的限制因素;根据决策变量,决策模型确定可选择的决策结果。

多目标决策模型经常被转化为单一目标决策模型或应用标准化线性规划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20-21]。

Cambell等和Chuvieco论证了整合GIS的线性规划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演示了线性规划怎样被用来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形态,生成不同的规划情景,分析决策变量与约束因素的关系[22-23]。

Eastman 等研发了启发式近似法,该算法在解决涉猎问题较多的土地分配决策时非常适用;然而启发式算法并不能保证一个优化解决方案,在多数情况下,该算法建议分配的是近优化结果;而更加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线性规划形式得以有效的解决[24]。

Cromley 等建议启发式算法只有在没有其他更高精度的方法而计算结果只要求近优化即可的条件下才比较适用[25]。

计算的复杂性是多目标优化方法难以在GIS 环境中操作的原因之一;而经常需要数学规划运算法则、开发整合优化软件包而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是其缺陷的又一体现。

相对于多目标决策法,多属性决策法在GIS环境下的操作却容易得多,尤其是操作栅格类数据。

因此,很过国外学者研发了很多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2.2.2多属性决策法在过去十几年里,大量多属性决策评价模型在GIS环境中得以应用,包括加权叠加分析法(WLC)及其变型[15]、层次分析法(AHP)[16]、理想点方法[26]和次序平均加权法等[27]。

在这些方法中,加权叠加分析方法被认为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栅格或矢量数据组织结构中应用,一些GIS 软件系统有内嵌的加权叠加分析法程序模块。

但是,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通常因为使用者没有充分理解方法隐含的假设条件而出现问题,批评意见集中于不恰当的适宜性地图标准化及适宜性评价指标独立性的非检验假设,这些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加权叠加分析方法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可以在GIS环境中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应用:①它可以用来获取属性值的权值,与线性加权分析法相似,这种方法在处理多属性并以栅格数据表征的数据非常适用;②层次分析法可以用来整合等级结构内所有层次需要优先考虑的属性,这些相对数量较少的属性可以用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计算[28]。

多属性决策法一个很大的难题在于所有属性是否具有独立性,理想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个难题,理想点方法根据不同输入结果距离理想点的距离来对其进行排序,而理想点代表了一个假设决策输出,输出结果包括每个属性最理想的状态。

Jiang等针对这些局限进行了综合的讨论,并提出次序平均加权法延伸是基于GIS传统加权分析法的一种延伸和归纳[27]。

2.2.3关于多指标决策方法的评析经典的叠加制图和模拟方法是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多指标决策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应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合并方法、属性图标准化方法和赋权重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承认且通用的加权方法;其次,叠加分析评价方法中经典的布尔运算和加权分析方法过于简化了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中的复杂性,仅仅注重易于在GIS环境中操作,而忽略了其他不能在计算机环境中、尤其GIS环境中不易表达但同样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因素;最后,GIS多指标评价输入数据经常不准确,意义模糊。

很多学者通过综合GIS多指标方法与敏感性分析、误差传播分析相结合来解决这些问题[29-30];而另一些学者提出应用人工智能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

2.3人工智能方法在决策分析中,有一个多指标决策法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即不同的多指标分析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31]。

而人工智能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空间分析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工智能方法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32]。

从广义定义角度讲,人工智能方法是能够模拟、描述复杂系统,并为推理及决策服务的现899地理科学进展28卷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方法不同,人工智能方法能够容纳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部分真实。

近些年,出现很多将人工智能和GIS相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如GIS与模糊逻辑技术相结合[33-34]、GIS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35-36]、GIS与遗传算法相结合[37]及GIS与细胞自动机技术相结合[38]等方法。

2.3.1模糊逻辑技术针对传统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批评曾指出,在复杂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认可输入数据精确性的假定是不现实的,通过模糊理论与模糊逻辑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39-40]。

目前,有三种方法可以定义模糊关系:语义输入模型、相似性关系模型及试验分析模型。

在语义输入模型中,是根据属性的度量,应用特定形式的专家知识分配隶属度;而相似性关系模型是基于搜索数据确定模糊隶属度;试验分析模型中的隶属度函数可以应用经验方法,通过相关的试验确定。

隶属度函数已经在很多基于GIS的研究中得以应用,而这类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分类而非土地适宜性评价。

但是土地分类和评价模糊逻辑方法的很多方面与土地适宜性模拟是相关的,例如,Hall等提出了一种在GIS环境下模糊信息表达和处理的方法,并以此发展了一种土地适宜性模糊分等方法[41]。

一些研究还将模糊隶属度和多指标模型相结合发展了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方法,Alexan-der等在GIS环境中实现了戴普斯特权重模拟[42]。

总体来说,模糊逻辑技术在空间应用、尤其是土地适宜性建模中,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方法[41];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明确传统方法丢失信息的数量及错误增加的概率,保留了部分隶属度的完整信息,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

尽管土地适宜性评价模糊逻辑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少一些局限,但不是意味着这种方法没有缺陷,评价中模糊逻辑技术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种普遍承认的获取隶属度函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