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08)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08)
适宜性 适宜程度
单元 (subclass) (unit) ) ) S2m … S3e … N1m N1e … S2m-1 S2m-2 … N1m-1 N1m-2 … 亚类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二、《纲要》的评价系统简介 纲要》 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 1976年公 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 1. 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1976年公 布 2. 评价系统 纲(order)、级(class)、亚级(subclass) order)、级 class)、亚级(subclass) )、 )、亚级 和单元(unit) 和单元(unit)四级 3. 系统解释 (1)土地适宜纲 -适宜(S)和不适宜(N) 适宜( 和不适宜(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程 度、大田病虫害等);
B.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况 以及区位条件等);
C.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
例如2: 例如 :分析用材林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几个方面入手: A. 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 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
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 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 病虫害、 病虫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
(2)土地适宜级 -适宜(S):S1(高度适宜)、S2(中 适宜( ):S1(高度适宜)、S2( S1 )、S2 等适宜)、S3(临界)勉强适宜; )、S3 等适宜)、S3(临界)勉强适宜; -不适宜(N):当前不适宜(N1)、永 不适宜( ):当前不适宜(N1)、永 当前不适宜 )、 久不适宜(N2) 久不适宜(N2)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 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 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 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m表 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 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e表示侵蚀性危险的限 制性。S1下面没有亚级。 制性。S1下面没有亚级。 下面没有亚级

第四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海拔(米)
≤1500
≤1500
30~60 一般 轻度 10~30% 300~500
1500
10~30 无 中度 30~50% 100~300
1500 以上
10 以下 无 严重 50% 以上 100 以下
土 层 厚 度 60 (厘米) 排灌条件 土壤侵蚀 裸岩比重 良好 不明显 小于10%
地 力 状 况 大于500 (公斤/亩)
广南县林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指标
评价因子
坡度 海拔 土层厚度 土壤侵蚀 树木生长状 况
一等适宜
小于25 度 小于3200米
二等适宜
25-35 度 小于3200米
三等适宜
大于35 度 大于3200米 小于30 厘米 严重 较差
大于60 厘米 30-60 厘米 轻度 好 中度 良好
广南县牧草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指标
坡度图 海拔(米)图 土层厚度(厘米)图 排灌条件图 土壤侵蚀图 裸岩比重图 地力状况(公斤/亩)图
第二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 作底图,对评价范围内的各 类土地按土地评价单元按顺 序进行评价,并标注评价结 果。
1、确定适宜类 宜耕类 宜林类 宜牧类 宜园类
2、宜耕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部分荒草地 部分旱地
不宜耕地
部分旱地 大部分荒草地
灌溉水田 部分旱地 望天田 水浇地 菜地 部分旱地
3、宜林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Ⅰ Ⅱ Ⅲ 有林地 部分荒草地 部分荒草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 迹地
4、宜牧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部分荒草地
天然草地 部分荒草地 改良草地 人工草地 部分荒草地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评价原则
(3)土地复垦耕地优先和综合效益最佳原则 在确定被破坏土地复垦利用方向时,除符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外,还应当首先考虑其可垦性和综合效益,即根据被破坏土地的质量是否适宜为某种用途的土地,复垦资金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相比是否为最佳,复垦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是否为最好。在评价被破坏土地复垦适宜性时,应当分别根据所评价土地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等具体条件确定其利用方向,不能强求一致,在可能的情况下,一般原农业用地仍然优先考虑复垦为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以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矿区土地破坏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而基于土地破坏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也是具有动态性。因此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不具有唯一性,而应当根据采矿和复垦技术的发展、复垦土地理化形状的自然演化、社会需求的调整等提出不同阶段的复垦目标。同时,土地复垦还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应保证所选土地利用方向具有持续生产能力、防止掠夺式利用或二次污染等问题。
本方法适用于破坏后原有土地利用仍然存在,评价单元较多,且不同单元之间差异较大,基础数据较为全面的土地破坏地区,如大面积的土地沉陷区、裂缝分布区等。
02
这种评价方法较全面地反映了选取的各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土地利用的影响大小,所得到的结论相对更为严谨。缺点在于对于每个评价因子的量化要求较高,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在复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定损毁土地的复垦利用方向的前提和基础,为合理复垦利用损毁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复垦方案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内容,在方案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为最终复垦方案的确定提供决策依据;为复垦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复垦标准提供依据。
三、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第三节 评价单元划分
三、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根据复垦区土地的损毁类型、程度、限制因素等来划分。 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以损毁类型划分,将复垦区损毁土地分成挖损、塌陷、压占等单元; (2)以损毁程度划分,分成轻度损毁、中度损毁和重度损毁; (3)以生产建设用地类型分,如将金属矿项目损毁土地分为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和其他用地等单元; (4)综合划分的方法,将与评价单元相关图(如损毁类型图、损毁程度图、用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限制因素等)进行叠加和合并后,形成评价单元。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保障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条件和要素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在不同用途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从而为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通过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了解土地所具备的潜力和限制性因素,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具有以下意义: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合理规划和安排土地的不同用途,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保护生态环境。

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获取土地利用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风险,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方法1. 区域适宜性评价法。

通过对区域特征、土地特征等因素的评估,确定土地在不同用途下的适宜性,进而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和趋势。

2. 敏感性评价法。

评价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抗干扰能力、复原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3. 约束适宜性评价法。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不同用途下土地的适宜性,并结合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约束分析,确定目标土地用途及其限制条件。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优化策略1.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不同用途下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科学规划和组织土地的利用结构。

优化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积极推进土地整治。

结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治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2013009姓名:sk学号:*********指导老师:张**目录一、摘要: (1)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2)标度及描述 (3)(3)构建判断矩阵 (4)(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6)确定各指标权重: (7)(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六、总结 (12)一、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第四章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第四章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第四节 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2)指数和法
指数和法的计算公式为:
R (j) Fi Wi
i =1 n
R ——第 j 单元的综合得分; ( 式中: j)
Fi ——第 i 个参评因子的等级指数; Wi ——第 i 个参评因子的权重值;
n ——参评因子的个数。
在评价时,首先分别按耕、林、草等各类土地选定n个适宜性评价因 子并按照不同等级赋予其不同的权重(W );然后对于每一评价因子,
第一节 评价原则
(3)土地复垦耕地优先和综合效益最佳原则 在确定被破坏土地复垦利用方向时,除符合当地的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外,还应当首先考虑其可垦性和综合效 益,即根据被破坏土地的质量是否适宜为某种用途的土地, 复垦资金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相比是否为最佳,复垦产 生的社会、生态效益是否为最好。在评价被破坏土地复垦 适宜性时,应当分别根据所评价土地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等 具体条件确定其利用方向,不能强求一致,在可能的情况 下,一般原农业用地仍然优先考虑复垦为农业用地,尤其 是耕地,以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第六节 确定最终复垦方向和划分复垦单元

依据适宜性等级评定结果,对于多宜性的评价单元,需综 合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土地复垦类比分析和工 程施工难易程度等情况,确定最终复垦方向并简单阐述方 案比选的过程。 根据评价单元的最终复垦方向,从工程施工角度将采取的 复垦标准和措施一致的评价单元合并作为一类复垦单元。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要汇总列表,土地复垦单元划分 结果也应在土地复垦规划图上标出。
第四节 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分为二级和三级体系两种类型。 二级体系分成两个序列,土地适宜类和土地质量等,土 地适宜类一般分成适宜类、暂不适宜类和不适宜类,类别下 面再续分若干土地质量等。土地质量等一般分成一等地、二 等地和三等地,暂不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一般不续分。 适宜类的划分主要根据项目区自然禀赋、经济社会状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损毁分析。 等别的划分主要根据适宜程度、生产潜力的大小、限制 因素及限制程度。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这些条件和环境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该土地的适宜性。

而土地适宜性评价旨在研究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地形地貌、土壤、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进行系统、科学、量化、综合评估,揭示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确定土地最佳用途和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一种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环保状况等方面。

按照评估目的的不同,可将其分类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林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等几种。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多方面性质,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能够预测土地的潜在风险,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查核实通过对土地的地形、土壤、植被、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现场调查。

2. 数据获取从各种数据来源中获取所需信息,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数字地形模型数据等各种数据。

3. 建立评价指标系统根据土地资源特征,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因素指标、子系统指标和总成效指标。

4. 评估方法选择根据指标的不同特点和土地适宜性的评价要求,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模型仿真等方法。

5. 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适宜性等级并提出整改建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局限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来源狭窄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南县林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指标
评价因子
坡度 海拔 土层厚度 土壤侵蚀 树木生长状 况
一等适宜
小于25 度 小于3200米
二等适宜
25-35 度 小于3200米
三等适宜
大于35 度 大于3200米 小于30 厘米 严重 较差
大于60 厘米 30-60 厘米 轻度 好 中度 良好
广南县牧草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指标
5、宜园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果园 桑园 茶园 橡胶园 其它园地

部分荒草地

部分荒草地

村委会 1 Ⅰ Ⅱ Ⅲ 不适宜
2
3 4 5
XX县各乡(镇)宜耕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乡、镇 Ⅰ Ⅱ Ⅲ 不适宜
A
B C D
E

Ⅰ级宜耕地

Ⅱ级宜耕地

Ⅲ级宜耕地
Ⅰ级宜园地
Ⅰ级宜林地 Ⅰ级宜牧地
Ⅱ级宜园地
Ⅱ级宜林地 Ⅱ级宜牧地
Ⅲ级宜园地
Ⅲ级宜林地 Ⅲ级宜草地
3、土地限制型 反映对于该土地适宜类,土地 在利用上主要的限制因素及其强度。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 指标
广南县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
评价因子 一等(Ⅰ) 坡度 ≤ 6° 适 宜 二等(Ⅱ) 6°~15° 三等(Ⅲ) 15°~25° 25°以上 不适宜
F
XX县XX乡各村委会宜园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村委会 1 2 3 4 5



不适宜
XX县各乡(镇)宜园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乡、镇 A B C D E Ⅰ Ⅱ Ⅲ 不适宜
XX县XX乡各村委会宜林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村委会 1 2 3 4 5



不适宜
XX县各乡(镇)宜林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乡、镇 A B C D E
坡度图 海拔(米)图 土层厚度(厘米)图 排灌条件图 土壤侵蚀图 裸岩比重图 地力状况(公斤/亩)图
第二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 作底图,对评价范围内的各 类土地按土地评价单元按顺 序进行评价,并标注评价结 果。
1、确定适宜类 宜耕类 宜林类 宜牧类 宜园类
2、宜耕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对象 现状土地:耕地 林地 园地 牧草地 未利用土地(荒草地)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系统 评价系统由土地适宜类——土地 适宜等——土地限制型三级组成。
1、土地适宜类 反映土地对某种用途适宜或不 适宜。具体划分为宜耕、宜园、宜 林、宜牧四大类。
2、土地适宜等 在各土地适宜类的范围内,依 据土地适宜程度的高低,划分为三 个等级,分别用罗马字Ⅰ、Ⅱ、Ⅲ 表示。
海拔(米)
≤1500
≤1500
30~60 一般 轻度 10~30% 300~500
1500
10~30 无 中度 30~50% 100~300
1500 以上
10 以下 无 严重 50% 以上 100 以下
土 层 厚 度 60 (厘米) 排灌条件 土壤侵蚀 裸岩比重 良好 不明显 小于10%
地 力 状 况 大于500 (公斤/亩)



部分荒草地 部分旱地
不宜耕地
部分旱地 大部分荒草地
灌溉水田 部分旱地 望天田 水浇地 菜地 部分旱地
3、宜林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Ⅰ Ⅱ Ⅲ 有林地 部分荒草地 部分荒草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 迹地
4、宜牧类土地等级评价确定 一般情况:



部分荒草地
天然草地 部分荒草地 改良草地 人工草地 部分荒草地
评价因子
坡度 海拔 土层厚度 土壤侵蚀
一等适宜
大于25 度 小于3200米 大于40 厘米 轻度
二等适宜
25-35 度 小于3200米 20-40 厘米 中度
三等适宜
大于35 度 大于3200米 小于20 厘米 严重
草生长状况

良好
较差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确定评价单元
第二步 GIS叠加分析评价 例如:耕地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 宜的程度。它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 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成果是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对象和系统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对象和系统



不适宜
XX县XX乡各村委会宜牧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村委会 1 2 3 4 5



不适宜
XX县各乡(镇)宜牧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乡、镇 A B C D E



不适宜
XX 县土地适宜性评价面积汇总表

宜耕类土地 宜园类土地 宜林类土地 宜牧类土地


不适宜
第四步:土地适宜性评价图编绘 第五步:评价结果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