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解析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第五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2、评分法
评分法是将土地评价进一步量化的方法。方法较 多,有经验指数和法、经验指数乘法开方法和模 糊聚类法等。这里介绍经验指数和法,操作步骤 如下:
参评因子权重的确定
经验法、回归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经验法更 常用,但后两种方法更准确。 经验法:该方法是请熟悉评价工作人员10人以上, 各自独立的判定各参评因子权重的大小。各参评 因子的权重总和应为1(见下表),取每位专家或 技术人员对每项参评因子的平均数为经验权重。
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依据。 盲目毁林开荒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现象, 盲目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生土地利用决 策失误。
任务 对全部土地进行评价 通常在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 局需做较大调整,土地开发较重的地方, 应该对全部土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对需做调整的各部分土地或各类用地后备资 源开展适宜性评价 其中以后备土地资源评价为主。
(二)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
确定每个参评因子最宜、适宜和不宜的临界值 陕西萱陵县宜耕荒地参评因子分级
广东花县菜地适宜性指标分级表
河北无极县耕地参评因子分级
(三)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对象
就某一类地而言,必须首先确定评价单元,便于 收集或调查评价资料:
一般有三种情况: 以土壤类型图单元作评价单元; 以土地类型图单元作评价单元;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单元作评价单元。
二、明确各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 要求
制定土地适宜性的评价中各地类适宜评价的标准。
(一)选择确定参评因子
选定参评因子时,通常包括自然条件和经济条 件两个方面。
我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可供选择的参评因子:
实验5 土地适宜性评价

实验5 土地适宜性评价【实验目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单因素的空间化,本实验以其中的交通可达性分析为例,熟悉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单因素的获取流程,掌握栅格数据相关操作,具有后续知识拓展的能力。
【实验器材】ArcGIS Desktop10.1。
【实验数据】《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析方法》实验教程福建省上杭县数据。
【实验内容】1可达性分析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给定点到兴趣点(如工作、购物、娱乐、就医等)的方便程度或难易程度的定量表达,可达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资源或服务设施都是稀缺的,资源有效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是消费者的可达性。
因而,可达性已经成为资源或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合理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行进成本分析法(又称费用加权距离方法)通过计算空间中任意一点到感兴趣的区域所需要的时间来表征可达性,充分考虑了道路网络的完善程度,能够较好的实现行进路径与现实道路的你和,是目前较常用的的一种空间可达性计算方法。
行进成本计算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该方法与欧氏距离激素昂方法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不是简单的计算一点到另一点的直线距离,而是确定从每一个源像元到最邻近像元的最短加权距离或累计行进成本,其计算的单位不是地理单位,而是成本单位。
费用加权距离方法采用节点/连线计算法则,并采用迭代运算,首先计算研究区内某像元到源像元的所有可能路径的累积行进成本,然后通过比较其大小,最后将最小的累积行进成本赋给该像元,并记录这条路径。
每个像元的行进成本值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行进的阻抗力不同来定义的,它表征穿过该像元所消耗的单位距离成本。
1.1创建成本距离分析的源文件选择数据文件“jiansheyongdi”中TYPE字段取值为“县城”的要素,构成成本距离分析需要的源文件,命名为“Xiancheng”。
1.2创建成本距离分析的成本文件重点考察道路、水系、坡度和地形起伏带来的行进成本差异.步骤一:根据表1描述,利用缓冲区分析确定要素影响范围,根据成本赋值进行赋值,并将所有要素转为栅格。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布局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布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农业生产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布局和农田规划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背景意义,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布局。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性质、环境条件和利用需求,对土地适宜程度进行科学、系统、定量的评价。
它不仅仅关注土地的肥力和水源状况,还考虑了土地的坡度、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
通过对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制定科学的农田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量。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可以帮助农业规划者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潜力,从而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一片适宜果树种植的土地上,可以合理规划果园的分布,并选择适宜的果树种植。
其次,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农业规划者识别农田的弱点和潜在问题,引导农业生产布局的改进与优化。
例如,在一片土地适宜度较低或存在土壤退化的地区,可以选择绿化或进行土壤修复等措施,以提高土地的适宜性。
最后,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
从生态角度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或养殖方式,减少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可以合理规划农田的分布,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农业规划者选择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农业生产布局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由于土地适宜性涉及到多种因素,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且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土地评价与土壤评价不是同一个概念。土壤评 价是依据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差异进行 的土壤等级的评定,土壤肥力的高低,仅仅是土壤 因素的综合评定。而构成土地特征的各要素,包括 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 因素和社会属性都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因素之一。由 此可见,在内涵及应用范围方面,土地评价要比土 壤评价广泛得多。同时土壤是土地的重要部分,土 壤评价是土地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们 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又称土地资源的局限 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 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由于土地资源 中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缺乏,限制土地资源 的潜力或某种用途的正常发挥,或影响了某些用途 的适宜程度。限制因素有不易改变的,即稳定性限 制因素,如气候、地貌等;也有容易改变的,如植 被、水文等,称不稳定限制因素。在进行土地资源 评价时,要抓住主要限制因素,适当考虑其它限制 因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评价是评价人员依据评价目的
,通过分析,选定评价因素和指标,然后对评 价单元所具有的属性进行逐个分析、归类、分 类定级。定量评价是令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 然后按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计算结果作为定 级的依据,进行等级划分。这种方法需将一系 列模糊概念量化,所以深入研究各因子的特性 和积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对评价方法研 究的不断深入,土地评价工作逐步由定性向定 量转变,但采用较多的是两者结合,等级的划 分以定量为主,类的划分仍多用定性分析,或 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2.综合性原则
由于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类型又是综合了 地表环境中所有自然要素的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 都是其内部各要素物质与能量特征及其外部形态的 综合反映,是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土地评价必须要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既要 研究各要素的特征,又要全面而综合地分析各要素 之间的相互作用,矛盾统一,因果关系和组合方式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农业发展一直被认为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
然而,土地资源的稀缺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因此,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成为了一项关键的任务。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土壤肥力、水资源供应、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历史等方面的考量。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出适合农业发展的土地类型,帮助农民和政府做出科学决策。
首先,土壤肥力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地有着不同的肥力水平,这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氮磷钾含量较低,因此适合种植适应干旱环境的作物,如小麦和玉米。
而江南水乡地区土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稻谷和蔬菜等水生作物。
其次,水资源供应也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
农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灌溉和满足作物的需求。
因此,评估土地的水资源供应能力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干旱地区缺乏水资源,因此适宜种植耐旱作物或者发展节水农业;而一些丰水区则适合种植水生作物和发展水产养殖。
气候条件也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同,因此在选择种植作物时需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
例如,季风气候下的亚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茶叶和禾本科作物,而在寒冷地区则适合发展温室农业。
地形地貌对土地的适宜性也有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的土地可供利用的面积和耕作方式也各不相同。
例如,山区地势陡峭,土地可供利用的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山区地区的农业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梯田种植和林果兼作。
此外,土地的利用历史也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地的利用历史影响着土壤的质量、土地的产量和周边环境的特点。
因此,了解土地的利用历史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避免重复犯错。
总结起来,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它涉及土壤肥力、水资源供应、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第五章土地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
一、土地特性 2.土地的土壤特性
剖面形态:颜色、斑纹、岩石、质地、结构等 等。
土壤物理和侵蚀:土壤水分特征;空隙量、容 重、渗透度、土壤侵蚀性、水(风)蚀指数。
土壤化学: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养分总量、 可溶盐总量等。
土壤生化:有机碳、有机质、土壤生物等。 土壤生化:可风化矿物、粘土矿物学等。
第二节 土地利用要求
土地利用要求反映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所依赖 的土地质量的具体要求,无论是土地利用大类或 是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的结合,达到土地利用的 目的(如农业中主要是粮食生产,畜牧业中主要 是肉和奶的产出等),就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基 本条件,所预定的土地利用目的才能达到。而为 了使选择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到到预定的目的,则 要求土地所必须具备的相应条件,称为该土地利 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其土地利用要求也不同。通常用所要求的相应的 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途)确定一些常用的土地质量指标,如辐射状况、 温度状况等等,再根据主客观条件和土地质量的 特征确定描述土地质量的诊断标准(土地特性) 及其量化单位。
第四节 土地质量评价实例分析
二、土地质量的描述和评价方法 选择土地质量后,对每一种土地质量都要进行
描述和评价,例如:见教材第200页,表9-16. (一)辐射状况 1、性质和影响。针对辐射状况这一土地质量指
如估计洪涝灾害,可以用洪水等级这一个土 地特性(土地诊断因素)来估算。
第三节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二、土地质量的估算方法 2.土地质量估算方法
第一,根据单一(最重要的一种)的诊断因素 估算土地质量。
第二,根据最小因子率估算土地质量。(木桶 原理)
第三,根据诊断因素的不同组合,进行分组诊断。 第四,通过建立模型估算土地质量。经验估计优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保障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条件和要素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在不同用途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从而为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通过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了解土地所具备的潜力和限制性因素,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具有以下意义: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合理规划和安排土地的不同用途,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保护生态环境。
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获取土地利用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风险,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方法1. 区域适宜性评价法。
通过对区域特征、土地特征等因素的评估,确定土地在不同用途下的适宜性,进而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和趋势。
2. 敏感性评价法。
评价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抗干扰能力、复原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3. 约束适宜性评价法。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不同用途下土地的适宜性,并结合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约束分析,确定目标土地用途及其限制条件。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优化策略1.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不同用途下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科学规划和组织土地的利用结构。
优化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积极推进土地整治。
结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N1(当前不适宜)
(不适宜) N2(永久不适宜)
亚类
单元
(subclass) (unit)
S2m
S2m-1
…
S2m-2
S3e
…
…
N1m
N1m-1
N1e
N1m-2
…
…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资料的限度、 资料的可靠性
规划土地评价
——评价目标 ——评价区情况 ——资料和假设 ——工作计划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规划土地评价
土地利用类型
经济和社会资料
土地单元
土地利用要求
选择原则: 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大小; 临界值出现的频率; 资料获取的可行性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来自——收集资料 ——综合评定
编制评价表; 用经验法、极限条件法、 运算法综合评定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规划土地评价
——土地利用类型的描述 ——土地适宜性分类 ——土地单元上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说明 ——环境影响分析 ——替代方案的经济、社会分析 ——基础调查和专门研究资料
三、对《纲要》的改进
1.对《纲要》的评述
在一个土地单元内不能仅对一种利用 方式作出评定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 同的要求
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而不只 是土地性质
评价时在相当程度上考虑到土地利用 的管理水平
三、对《纲要》的改进
2.借助土地诊断和设计对《纲要》改进 诊断前查明、描述土地利用系统
诊断、分析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潜力
设计可行的干预、管理措施,进行 经济可行性分析
规划并执行新计划
三、对《纲要》的改进
规划土地评价
土地利用 类型
诊断土地 利用问题
研究计划
土地利用 要求
联系:两个评价成果可进行比较、 协调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
2005.3.4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二节
我国的土地 适宜性评价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1.海南岛宜胶地评价
(1)了解宜胶地的标准:
➢年均温﹥23℃,最低月均温﹥15℃,月 均温≥20℃超过8个月,割胶期超过7个月 ➢多年平均极端低温不低于3℃,极值0℃ ➢年降水﹥1200mm,月降水﹤50mm的 月数不超过5个月
《土地测量与评价》
第五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针 对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及适宜 程度,作出等级的评定。
第一节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 《土地评价纲要》
指南
评价系统 评价步骤和方法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
纲 (order)
S
(适宜)
类(class)
S1(非常适宜) S2(中等适宜) S3(临界适宜)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地形地势、目前土地状 况、人口状况、经济发 展水平、生活水平等
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 界、评价的类别、工 作方式选择、工作时 段划分、任务安排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规划土地评价
土地利用类型
——查明 ——描述
经济和社会资料
——收集 ——分析
土地单元
——调查 ——描述
产品及产量,市场方 向,资金集约度,劳 力集约度,动力,土 地状况,机械化和工 具,技术知识和态度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2.湖北宜昌柑橘土地适宜性评价
(1)调查适种柑橘土地的生态立地条件
➢年均绝对低温≥-2℃;越冬最低温度≥-11℃, 持续时间不超过4小时;-7℃绝对低温出现频率 小于10年一遇
➢土体厚度≥1.5m,其中土层厚度≥20cm
➢水源条件好,利于供水排水
➢土壤有机质含量﹥0.8%,P、K、Fe、Zn元素
经济和社 会资料
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
提交成果
土地单元
土地性质和 土地质量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讨论
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针对性较强,实用性较大
多宜性评价,供土地利用规划参考 评价考虑土地自然属性和土地利 用的经济背景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讨论
2.土地适宜性与利用潜力评价的比较
区别:潜力评价规定土地利用方 式的先后次序,适宜性评价可针 对多种方式评价;前者主要关心 土地自然属性,后者重视土地经 济属性
没有严重缺失
……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2.湖北宜昌柑橘土地适宜性评价
(2)在全县选择适种土地,根据气温、 土壤、水分等因素的不同划分土地类型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2.湖北宜昌柑橘土地适宜性评价
(3)对主要限制因素(冻害、土厚、水分、 土壤养分)进行分级
冻害的分级标准(限制因素的分级标准)
Ⅰ
Ⅱ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1.海南岛宜胶地评价
(1)了解宜胶地的标准:
➢年均风速不超过3m/s ➢土层超过80cm,不是松散的砂土或 贫瘠的砾质土 ➢排水良好,季节积水不超过2个月 ➢海拔不超过350m,坡度不超过25°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1.海南岛宜胶地评价
(2)根据海南土地质量,进行适宜性评价 海南的西南沿海阶地及海拔超过350~400m
的陡坡地之外,其余各地均有宜胶地分布
(3)根据风害、寒害和干害的限制程度,进 行宜胶地划分(内缘丘陵盆地、沿海低丘台地、 中部山地)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1.海南岛宜胶地评价
(4)利用热量、辐射、土壤、宜割胶天数和平 均产量作为评价因素,对宜胶地类型做出等级 评定
南部地区比中部、北部更适宜橡胶生长
3.武汉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
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因素分析
决定地基承载 力、地貌破碎 程度、工程病 害等工程建设 条件和难易
Ⅲ
Ⅳ
年均极端低温 ≥-2℃ ≥-2℃ -2.1~ -3.5 ℃ -2.1~ -3.5 ℃
越冬极端低温 ≥-9℃ ≥-9℃ -9~ -11 ℃ -9~ -11 ℃
低温持续时间 ﹤2h ﹤4h
﹤2h
﹤4h
-7℃出现频率 ﹤5% ﹤5% ﹤10%
﹤10%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2.湖北宜昌柑橘土地适宜性评价
(4)对限制因素进行综合分级
冻害
一等地 二等地
Ⅰ
Ⅱ
三等地 Ⅲ
土体厚度 Ⅰ或Ⅱ Ⅰ或Ⅱ Ⅱ或 Ⅲ或Ⅳ
排水状况 Ⅰ或Ⅱ Ⅰ或Ⅱ Ⅱ或 Ⅲ或Ⅳ
供水条件 Ⅰ或Ⅱ Ⅰ或Ⅱ Ⅱ或 Ⅲ或Ⅳ
土壤养分 Ⅰ或Ⅱ Ⅰ或Ⅱ Ⅰ或Ⅱ
平均亩产 Ⅰ或Ⅱ Ⅰ或Ⅱ Ⅲ或Ⅳ
四等地 Ⅳ
Ⅲ或Ⅳ Ⅲ或Ⅳ Ⅲ或Ⅳ Ⅰ或Ⅱ
Ⅳ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要求
经济和社会资料
土地单元
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
——要求的匹配 ——环境影响 ——经济分析 ——社会分析 ——土地适宜性分类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规划土地评价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要求
经济和社会资料
土地单元
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
提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