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尽管土地的自然、社会条件不断发生变化,
土地的经济价值也随之变化,但土地各等级之间 的差距是相对的,因此,土地的各质量等级将保 持相对稳定性。
五、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按主要参评因素的性质分为土地自然评 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所谓土地自然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评 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或 只作为背景条件。而土地经济评价则是运用经济指 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一般 地讲,土地自然评价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基础。
(二)按评价目标和内容广度分为综合性土地评 价和单项性土地评价
综合性土地评价亦可称之为多项土地评价,其
中心的含义是指在土地评价中,同时评价或估计 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情 况,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一用途最为 适宜。
单项土地评价是相对于多项土地评价而言的,
其核心就是土地资源评价过程中,只考虑一种土 地利用.如建设用地选址的土地评价,以种植某种 果树选择基地的土地评价,为开辟旅游区服务的 土地评价以及军事用地的土地评价等均是只考虑 一种用途的单项土地评价。
6.相对稳定原则 土地的质量等级只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
稳定。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会因交通条 件的改善。土地肥力提高或降低、矿藏的开采利 用或风景区的兴衰等自然、社会条件变化而发生 较大的变动。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应对土地评价 的结果加以修正,如果变动较大,则应重新进行 土地资源评价工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四)按评价着眼的时间点分为现状土地评价和 潜在土地评价
3.主导因素原则
土地质量一方面受土地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 及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另一方面, 土地各因素之间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 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相等的,因而不 能等量齐观。所以,在土地评价中既要研究各因 素的综合影响,更要注意其中对土地质量起主要 限制作用的主导因素的突出作用。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农、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中国1:100万土
地资源图》项目的评价系统,将全国土地共分为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 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 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
农林牧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 … …
适宜性单元
适宜(S)
中等适宜(S2) S2侵蚀限制(S2e) … …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永久不适宜(N2)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 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 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 途。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潜力区的划分? 2. 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与中国土 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有什么异同点?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 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w-6.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选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
3. 成果提交阶段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划定区域生 态安全底线和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3.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数据准备; 专家咨询; 实地调研
2. 工作阶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 成果提交阶段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4. 土地资源水承载力 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6. 土地资源灾害承载力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2. 工作阶段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经历了“生态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 展过程。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2013009姓名:sk学号:*********指导老师:张**目录一、摘要: (1)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2)标度及描述 (3)(3)构建判断矩阵 (4)(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6)确定各指标权重: (7)(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六、总结 (12)一、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第06章__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第06章__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针对一定的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 针对性原则: 地适宜性评价。 地适宜性评价。 永续利用原则: 永续利用原则:即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或利用方式的适宜 性是指土地在永续利用条件 下的适宜性。 下的适宜性。 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即土地利用所获取得的收益与其投入相比应 是有利可图的。 是有利可图的。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即要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 件的实际进行评定。 件的实际进行评定。 综合性原则:即全面考虑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 综合性原则:即全面考虑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属性, 通过综合分析,多方面比较来进行评定。 通过综合分析,多方面比较来进行评定。 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指既要评定土地当 前的适宜性, 前的适宜性,也要对进行土地改良后的潜在适宜性进行 评定。 评定。 7
14
三、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 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按其评价对象可分为农业用地生 产潜力评价与非农业建设用地利用潜力评价。 产潜力评价与非农业建设用地利用潜力评价。 按土地利用状况划分, 按土地利用状况划分,土地潜力评价包括已利 用土地的潜力评价与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 用土地的潜力评价与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价。 评定土地生产潜力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评定土地生产潜力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经验公式法 (二)理论计算法
2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合理组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利用是土地 利用规划的重要任务。 利用规划的重要任务。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时,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时,既要考虑规划 区域的土地数量水平, 区域的土地数量水平,又要重视规划区域的土地 质量状况, 质量状况,合理运用土地数量与质量的互助替代 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土地利用。 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土地利用。 不仅要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 不仅要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还要 重视对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综合生产力能力) 重视对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综合生产力能力) 的保护。 的保护。 综上所述,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 综上所述,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从土地 供给层面来讲,既要考虑土地数量和土地质量, 供给层面来讲,既要考虑土地数量和土地质量, 同时要重视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 同时要重视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
第31页/共31页
第10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第11页/共31页
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评 实质: 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价
方 法
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分析比较得 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
第12页/共31页
评价方法
最 小 因
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 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
子 法
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
第8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③土地适宜亚类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类用英
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类符合之后
第9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④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单元
与单元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别,这种差别 影响土地生产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 亚类之后
S1
S2
有机质 (%)
S1
S1
U1:S1 U2:S3s
第17页/共31页
评价方法
加 权
在计算不同评价因子的指数
指 数
值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从

而获得土地适宜性等级


第18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 评价指标的选择
第19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指标定量化
1、加(减)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第24页/共31页
德国的加(减)法系统
第25页/共31页
2、乘(除)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例如: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orie Index Rating, SIR)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 评价单元;
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评价程序:
无论什么评价,其评价程序基本一致,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室 内 准 备
野 外 调 查 与 制 图
室 内 成 果 整 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定性方法: 以济土因地素的 ,自 包然 括条 区件 位和 与生 市产 场条潜件力等为背依景据,,凭同借时经考验虑与其知社识会作经
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所谓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 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 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 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 1976)”
利用方式的适宜
程度
宜农 宜林 宜牧 宜渔业 宜灌溉
适宜 较适宜 勉强适宜 不适宜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 评价的指南,其评价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过程及方法可供实际使用参考。 1、《纲要》的评价等级系统
分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概念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 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是对 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在土地自然、 社会、经济属性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 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 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内容板书和理论基础
六、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 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是一种基于应用 (土地利用)而建立起来的分类体系,属 于土地应用型分类系统(与基于理论研究 而建立的分类系统相对)的范畴。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六、土地分类系统简介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土地分类问题还持有不同 的观点,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分 类系统的建立上,由于应用目标的不同,形成了 不同的分类系统。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两大类:基 于理论研究而建立的分类系统,其特点是理论性 强,如土地类型分类(回忆第二章讲的1:100万地 图编辑委员会发布的土地类型分类),我们称之 为基础理论分类系统或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五、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最为准确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应该是 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实验统计获得作 物的土地自然适宜性,然后通过运用数学 方法建立土地自然适宜性与光照、温度、 水分、土壤条件的相互关系的模型,然后 将待评价地块的各种光照等条件数据代入 模型,从而得到一个精确的土地自然适宜 性评价结果。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七、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简介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 1983年拟定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 地资源分类系统,其分类系统采用:“土 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 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分类系统。详情 见教材209页。
第二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五、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中选择的那些起 主导性作用的因素(土地特性),而这些 土地特性具有自己特有的量纲(单位)和 测量体系,为了解决可比性的问题,我们 通常先进性土地质量评价,即先将土地特 性标准化,去掉单位,变成可以相互比较 的比较值。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六、土地分类系统简介 而土地应用性分类系统与理论性分类系统是相对应的, 它是从实际出发反映同特定目的关系密切的土地的社会经 济属性和一定的自然属性。这种分类系统主要有三种:以 土地资源类型为划分对象的土地资源类型系统;以土地利 用方式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以城镇土地利用 为目的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我们第二章学习的土地类型 分类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 如耕地、林地等是有区别的,属于理论性分类系统。 今天我们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应该采用哪种分类系统?
三、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由于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是各种各样的,作物 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也是各 种各样的。因此两者难以协调统一,即某一块土 地是很难完全满足所希望的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 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所以 我们将某种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 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成为土地自然适宜性。 因此,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可以定义为:分析和 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 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五、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 条件变化十分复杂,数据庞大,通过实验建立这 样的模型在目前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在实践中人们对该问题进行了简化,可以找出一 些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而这些因素又是 一些可以测量或度量的土地特性。在此假设的基 础上,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就具有了可行性和合 理性。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三、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适宜性和限制性的关系。为了深入地认识适宜 性的概念,很有必要了解始末叫做限制性,限制 性是适宜性的反面,而大多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是通过分析土地的限制性来完成的。所谓土地的 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 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 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见课 本209页的案例。
第六章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和理论 基础 ★第二节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三节 土宜评价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一、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内容 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 收土地自然属性的影响。作物能否生长或 生长的好坏是由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 条件决定的;一个地区采用始末样的土地 利用方式首先也得考虑这个地区的自然条 件。所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 分析土地的自然条件对作物生长或土地利 用方式的影响。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二、土地自然适宜性的概念 在定义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前必 须对土地自然适宜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所谓土地自然适宜性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 的自然因素对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 适合程度。土地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 土壤、地貌、水文等。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四、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分类 土地适宜性评价导致可以分为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土地自 然适宜性评价。 按评价的目的又可以分为:当前的土地自然 适宜性评价和潜在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按照评价的对象又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 评价。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