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征采建议稿)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序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是领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保证评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远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界限等空间管控界限,兼备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供给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要点论述双评论的技术流程、评论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含:合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论目标与原则、评论工作流程、评论技术流程、成就表达形式、成就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草拟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领土勘察规划院、国家大海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检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序言. (2)1 合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论目标与原则 (2)评论目标....................................................................................................................................2...评论原则....................................................................................................................................3...5 评论工作流程 (4)拟订工作方案............................................................................................................................4...展开评论工作............................................................................................................................4...6 评论技术流程 (5)确定评论精度............................................................................................................................5...数据准备....................................................................................................................................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论.............................................................................................................6..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 .....................................................................................................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7..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7..全域适合性评论..................................................................................................................7..结果校验修正......................................................................................................................7..适合区潜力评论..................................................................................................................8..综合剖析....................................................................................................................................8...资源环境天赋刻画..............................................................................................................8..空间格局特点剖析..............................................................................................................8..问题微风险辨别..................................................................................................................9..潜力剖析.............................................................................................................................9...7 成就表达形式 (10)评论报告..................................................................................................................................1..1.评论图件..................................................................................................................................1..1.评论数据表..............................................................................................................................1..2.8 成就应用 (12)附录A 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方法 (14)附录A-1 土地资源评论. .................................................................................................................1..5 (1)评论方法............................................................................................................................1..5 (2)评论步骤............................................................................................................................1..5 (3)评论成就............................................................................................................................1..7I附录A-2 水资源评论. .....................................................................................................................1..8 (1)评论方法............................................................................................................................1..8 (2)评论步骤............................................................................................................................1..8 (3)可选指标............................................................................................................................2..0 (4)评论成就............................................................................................................................2..3 附录A-3 大海资源评论. .................................................................................................................2..4 (1)评论方法............................................................................................................................2..4 (2)评论步骤............................................................................................................................2..4 (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2..6 (4)评论成就............................................................................................................................2..6 附录A-4 环境评论..........................................................................................................................2..7 (1)评论方法............................................................................................................................2..7 (2)评论步骤............................................................................................................................3..1 (3)评论成就............................................................................................................................3..3 附录A-5 生态评论..........................................................................................................................3..4 (1)评论方法............................................................................................................................3..4 (2)评论步骤............................................................................................................................4..4 (3)评论成就............................................................................................................................4..5 (4)其余功能指向波及的生态评论附录A-6 灾祸评论..........................................................................................................................4..6 (1)评论方法............................................................................................................................4..6 (2)评论步骤............................................................................................................................4..7 2)地质灾祸危险性....................................................................................................................4..8 3)大海灾祸危险........................................................................................................................5..0 (3)评论成就............................................................................................................................5..1 附录B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 (52)1.集成准则......................................................................................................................................5..2.2.集成方法与步骤...........................................................................................................................5..3(1)生态保护等级....................................................................................................................5..3 (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3 (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5 3.集成结果......................................................................................................................................5..7. 附录C 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 (58)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论..................................................................................................................5..8.(1)评论准则............................................................................................................................5..8 (2)评论指标及算法................................................................................................................5..9 (3)评论步骤............................................................................................................................5..9 (4)注意事项............................................................................................................................6..0 2.农业生产适合性评论..................................................................................................................6..1.(1)评论准则............................................................................................................................6..1 (2)评论指标及算法................................................................................................................6..2 (3)评论步骤............................................................................................................................6..3 (4)注意事项............................................................................................................................6..4II3.城镇建设适合性评论..................................................................................................................6..5.(1)评论准则............................................................................................................................6..5 (2)评论指标及算法................................................................................................................6..6 (3)评论步骤............................................................................................................................7..4 (4)注意事项............................................................................................................................7..6 附录D 聚共计算步骤. (77)附录E 文态评论 (79)1. 文态评论....................................................................................................................................7..9.(1)评论方法............................................................................................................................7..9 (2)评论步骤............................................................................................................................8..2 2. 文态保护等级评论.....................................................................................................................8..3 附录F 基础数据清单. (84)附录G 成就报告编写纲要 (89)附录H 图件制图规范 (91)附录I 主要数据表体例 (93)III1合用范围本指南合用于编制省级(地区)、市县级领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简称双评论)工作。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2019-07-29 10:13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国土空间规划学 第8章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学 第8章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典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 性评价规程包括国家发 展改革委编制的 《省级 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和原国土资源部编制的 《省级国土规划编制要 点》等 (见表 8-1 )。
Page 8
8.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流程 全域适宜性评价 适宜区潜力评价
综合分析
Page 9
8.4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内容
[综合优势度]=f([区位优势度],[舒适度]) [区位优势度]=f([距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 THI=T-0 55×(1-f)×(T-58) 式中,THI为温湿指数;T为月均温度(华氏温度);f为月均 空气相对湿度(%)。
主要依据指标
地块集中度 城镇承载能力 综合优势度
Page 13
8.4.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学
新编2第8章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本章要 点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的目标、原则与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 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目录
CONTENTS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流程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内容 可选评价 综合评价
03.生态位模型
•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 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 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04.公众参与式综合评价
•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兼具社会、生态 和经济多重内涵,不仅受国土空间属 性影响,也取决于区域内相关利益主 体的价值和利益诉求。
Page 7
8.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流程
8.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86%
概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生态保护的重 要程度,以及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2019年1月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2019年1月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2019年1月18日前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为确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流程、单项评价及指标算法、集成评价与综合方法等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总则、陆域双评价、海域双评价、陆海统筹、附则5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

目录前言 (1)1 总则 (1)1.1基本概念 (1)1.2评价原则 (1)1.3技术流程 (2)2 陆域双评价 (4)2.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2.1.1单要素评价 (4)2.1.2 集成评价 (25)2.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30)2.2.1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30)2.2.2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33)3 海域双评价 (44)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4)3.1.1单要素评价 (44)3.1.2集成评价 (54)3.2海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7)3.2.1渔业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价 (57)3.2.2港口航运用海适宜性评价 (61)3.2.3工业利用用海适宜性评价 (64)4 陆海统筹 (69)5 附则 (70)5.1基础数据获取 (70)5.2适用范围 (72)附录 (74)1 总则1.1基本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

5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5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C2 市县评价 进一步提高评价精度,对城镇建设不适宜区范
围精选校核。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增加人口 、经济、区位、基础设施等要素,识别城镇建设适 宜区。结合海洋资源优势,识别海洋开放利用适宜 区。
结合当地实际,可针对矿产资源、历史文化和 自然景观资源等,开展必要的补充评价。
第四章
C+、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取各 项因素评价结果的最高等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重要性等级。 ▪水源涵养→吸纳滞留量
水源涵养量=降水量-蒸散量-地表径流量 影响因素:植被类型、覆盖度、地形坡度、表土 性状等。一般,水源涵养量大小排序前50%单元定 为极重要区。 ▪水土保持→表土保护 影响因素:覆被度、坡度 坡度≥25、且覆盖≥80%,极重要区;15、60%重要区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4年参与“三规合一” 试点研究时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参 加同时试点的主体功能区划研制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时,提 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国土空间功能或 地域功能适宜性评价。
随着空间规划试点实践和研究深入,中科院将空间规 划基础性工作细化,分解为两个步骤:前步为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评价,后步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由此形成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工作基础。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 要目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景观的 结构匹配和空间组织,自然资本的维护。 ◘问题导向
环境后果显著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 ◘因地制宜
遵循自然规律,替代调整人类利益动机。
◘简便实用
第三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与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评价
第一节 “双评价”基本 概念和意义
第四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与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编制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一般而言,“双评价”在进行省级(或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进行,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工作准备、本底评价、综合分析、成果应用⏹工作准备: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等⏹本底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进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机整合,不是各自的独立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四部分⏹综合分析: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潜力分析、情景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强调对比潜力分析主要涉及到不适宜以外的区域情景分析主要强调多方案对比⏹成果应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的基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区”划定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基本概念生态保护为基础资源环境为条件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为目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适用范围市县级以上包括市和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评价目标生态优先,其中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是重中之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流程省(或市)级“双评价”是必选动作县级“双评价”是可选动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准备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基期时间一致无法一致则用最新;标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总体原则两个评价作为有机整体名称叫法⏹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承载规模本底评价的四个方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本底评价⏹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集成加总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极重要区标准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水资源涵养量累积水资源涵养量最高的前50%区域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特征坡度≥25度且植被覆盖度≥80%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略查表生态系统类型大风天数植被覆盖度土壤沙粒含量大风天数≥30天植被覆盖度≥15%(青藏高原30%)土壤沙粒含量≥85%森林、灌丛、草地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盐沼基岩砂质海岸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脆弱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评价方法极脆弱区标准剧烈极强烈石漠化重度及以上风力侵蚀强度剧烈极强烈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略略水力侵蚀强度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识别优势农业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示意图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种植业生产适宜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畜牧业生产适宜区畜牧业生产不适宜区渔业生产适宜区渔业生产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评价方法不适宜标准水、土、光、热组合干旱地形坡度大于25度土壤肥力很差光热条件不能满足一年一熟土壤污染物含量大于风险管控值干旱、半干旱草原饲草能力越高雪灾、风灾等气象灾害风险低地势平坦相对集中连片略略湿润、半湿润受自然条件约束小饲料供给环境容量备注:种植业生产适宜区全部可捕获渔业资源鱼卵幼稚渔数量天然饵料供给能力渔业资源再生产能力退化水域水质不达标或环境污染严重水域水域环境自然灾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环境、粮食、地质安全后⏹省级评价不适宜区⏹市县评价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示意图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大于25度海拔过高地址灾害海洋灾害危险性极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承载规模评价本底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短板理论,取最小值作为最大合理规模⏹省级以市级(或县级)为单元⏹市级以县级(或乡镇)为单元注:从承载规模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来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承载力”这个词不成立,应该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承载规模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耕地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以外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畜牧合理规模渔业合理规模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以外城镇建设承载规模“以水定人、已人定地”承载规模评价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与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都强调对比⏹资源环境禀赋分析,对比国家、省,对标国际⏹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对比评价结果与现状,对比承载规模与现状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潜力分析,针对评价结果中的不适宜以外区域⏹情景分析,整合多要素、形成多方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整体的相对性⏹生态保护——底线⏹农业、城镇——多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主体功能定位⏹单一的直接确定⏹非单一的综合分析后确定主体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种植业适宜区——永久基本农田优选区⏹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开发边界优先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资源利用效率⏹重大基础设施和各个服务设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与各类专项规划衔接。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
附录 A 省级本底评价方法............... ..................... ..... ........ ..........口
A.I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 ......…. ..... ................…................... .... 12 A.2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 ... ..... ....... ...................... .... 18
.................………….... . ... .... .. ..….... . ....... . .. ......... . . .. 1 2 术语和定义 .....….......….......…... . ...….......…............ ... .. ......... . ... . 1 3 评价目标..... .....…... .... .... ...... ... .. . .... . . ................ . ... .............. . ...... 1 4 评价原则............. . ..... ... . . ... ............. . . . ..…….........….......…........ . . 2 5 工作流程…. .. .. .................….. . ...................…... .. ... ......……......... . 3 5 . 1 工作准备...... . ...…. .. ....….......…. .. ... ........ ................... ... . .... .......... 4 5.2 本底评价.... ..... . . ....….... . ............…··· ·· ··…. . .....….......…......... ...... . 4 5.3 综合分析................ ....... . ..................... .. ........... ..... ... . ........ . ........ 7 6 成果要求.... . ...... ....….......…............................ . . .. ................... ... . 9 7 成果应用. .............. ................. ... ............................... .... ............ . 9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选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
3. 成果提交阶段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划定区域生 态安全底线和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3.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数据准备; 专家咨询; 实地调研
2. 工作阶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 成果提交阶段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4. 土地资源水承载力 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6. 土地资源灾害承载力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2. 工作阶段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经历了“生态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 展过程。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编制方案中研智业集团东西部规划设计院目录一、背景意义 (1)二、发展历程 (2)三、概念内涵 (3)四、总体要求 (5)五、评价内容 (8)六、技术路线 (10)七、评价报告 (13)八、项目实施 (15)一、背景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

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依据。

2017年9月6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7]104号),明确提出要增强国土空间开发的适宜性。

以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以地质资源、环境、生态、安全及土地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规划,促进城市的开发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相协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及生活方式。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指导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合理布局、高效利用、有序管理,能有效保障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发展历程土地适宜性思想及适宜性评价由来已久,但早期主要是农业及景观适宜性研究。

(一)国外研究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应用手工绘图并叠加图像的方法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随后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麦克哈格(1967)正式提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旨在强调对土地的利用。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并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提出从适宜性角度对土地进行定级,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二)国内研究古代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吕氏春秋•辨地》“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之名物……以毓草木,以任地事”中体现的土地适宜性理念。

现代中国现代,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荒地资源考察。

1970年代引入了国外方法,随后也形成自己的土地评价系统。

1980年代大规模的国土开发与整治中,区域性和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很大发展,评价重点逐渐开始有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移。

1990年代以来,积极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数学方法非农用地适宜性,取得丰硕成果。

2015年以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试行)》、《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7〕10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发布,明确要求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科学合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管制生态空间用途、促进城市的开发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相协调等奠定基础。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广泛开展。

三、概念内涵(一)概念适宜即合适、相宜。

适宜性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某种特定开发活动(农业应用、城市化选址、作物类型布局、道路选线、选择重新造林的最适宜的土地等)是否适合空间自身局内的基础条件和能力,且这种适宜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由一定地域(市/县/区)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基础与潜力所决定的、其承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适宜程度。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包涵人类社会安全与公正、经济效率和生态安全3方面要义。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国土空间的500米×500米的网格为基本单元,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判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确定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的适宜用途区域。

(二)内涵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遵循土地适宜性思想,在不同尺度上对“空间”资源进行评价,侧重从宏观尺度判断国土空间承载城镇化、工业化开发等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这一地域功能的适宜程度。

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土空间是在政治视角下界定的概念,其本质上仍是以土地为实体,是对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以地域为表现形式。

从研究目标来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从空间上合理组织“开发”活动,是区域空间开发活动的基础性、前置性工作。

综上所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利用一定地域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在核实与补充调查基础上,采用统一方法对全域空间进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国土空间对预定发展用途的适宜程度,确定最适宜开发、较适宜开发、较不适宜开发和最不适宜开发的区域。

四、总体要求(一)评价目的1、科学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高对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全面掌握国土空间在开发过程中土地承载力、资源环境容量、开发强度、开发潜力及空间分布特点等,划分区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等级,明确开发优势、预期开发方向及制约因素,科学指导国土空间的开发时序、开发内容、开发规模及开发程度,保障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为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供基础依据以区域资源环境禀赋为前提,结合区域空间开发实际,根据区域不同功能及适宜性等级,科学划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开发区域,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区域功能导向,提出国土空间开发新途径,合理布局建设空间,合理安排区域产业空间,为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土地科学管理提供解决方法及基础依据。

3、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支撑。

开展区域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国土空间管制与治理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支撑。

通过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加大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与开发秩序;协调区域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逐步实现产业与资源供给和需求相适应的开发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

(二)评价原则1、尊重发展规律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理念,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本底条件,遵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确保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

2、保持协调发展将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形成保护和发展协调统一的空间格局。

3、注重科学实用科学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确保评价结果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活动对象间均可适用,加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兼顾刚性弹性遵循保护红线等刚性规定,综合考虑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取评价因子、设置评价参数、确定分级阈值,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三)评价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11年3月2日)2、标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 123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 9005)3、相关规划及文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发改规划[2014]2084号)✓《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 年)的通知》(水资源函〔2016〕383号)✓《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213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发改规划[2016]2043号)✓《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5号)✓《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五、评价内容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空间功能分区理论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考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灾害风险、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相关要素,针对国土开发过程中的约束和适宜程度,判断区域内各类国土空间适合进行开发的适宜性等级,以确定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适宜程度。

根据评价指标性质,评价内容主要分为基础性评价和约束性评价。

(一)基础性评价基础性评价反映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基本支撑条件和能力水平,主要包括人口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四项内容。

1、人口集聚水平评价人口集聚水平评价反映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及人口集聚趋势。

以市县(区)为评价单元,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和聚集度,综合集成人口集聚水平指标,将人口聚集度划分为不同的区间等级,形成人口集聚水平空间评价图。

2、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以市县(区)为评价单元,利用现状经济数据,计算人均GDP、地均经济密度,综合集成得到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形成经济发展水平空间评价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