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双评价)

合集下载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2019-07-29 10:13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5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5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C2 市县评价 进一步提高评价精度,对城镇建设不适宜区范
围精选校核。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增加人口 、经济、区位、基础设施等要素,识别城镇建设适 宜区。结合海洋资源优势,识别海洋开放利用适宜 区。
结合当地实际,可针对矿产资源、历史文化和 自然景观资源等,开展必要的补充评价。
第四章
C+、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取各 项因素评价结果的最高等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重要性等级。 ▪水源涵养→吸纳滞留量
水源涵养量=降水量-蒸散量-地表径流量 影响因素:植被类型、覆盖度、地形坡度、表土 性状等。一般,水源涵养量大小排序前50%单元定 为极重要区。 ▪水土保持→表土保护 影响因素:覆被度、坡度 坡度≥25、且覆盖≥80%,极重要区;15、60%重要区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4年参与“三规合一” 试点研究时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参 加同时试点的主体功能区划研制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时,提 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国土空间功能或 地域功能适宜性评价。
随着空间规划试点实践和研究深入,中科院将空间规 划基础性工作细化,分解为两个步骤:前步为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评价,后步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由此形成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工作基础。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 要目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景观的 结构匹配和空间组织,自然资本的维护。 ◘问题导向
环境后果显著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 ◘因地制宜
遵循自然规律,替代调整人类利益动机。
◘简便实用
第三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与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评价
第一节 “双评价”基本 概念和意义
第四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与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编制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一般而言,“双评价”在进行省级(或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进行,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工作准备、本底评价、综合分析、成果应用⏹工作准备: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等⏹本底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进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机整合,不是各自的独立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四部分⏹综合分析: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潜力分析、情景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强调对比潜力分析主要涉及到不适宜以外的区域情景分析主要强调多方案对比⏹成果应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的基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区”划定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基本概念生态保护为基础资源环境为条件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为目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适用范围市县级以上包括市和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评价目标生态优先,其中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是重中之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流程省(或市)级“双评价”是必选动作县级“双评价”是可选动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准备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基期时间一致无法一致则用最新;标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总体原则两个评价作为有机整体名称叫法⏹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承载规模本底评价的四个方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本底评价⏹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集成加总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极重要区标准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水资源涵养量累积水资源涵养量最高的前50%区域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特征坡度≥25度且植被覆盖度≥80%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略查表生态系统类型大风天数植被覆盖度土壤沙粒含量大风天数≥30天植被覆盖度≥15%(青藏高原30%)土壤沙粒含量≥85%森林、灌丛、草地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盐沼基岩砂质海岸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脆弱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评价方法极脆弱区标准剧烈极强烈石漠化重度及以上风力侵蚀强度剧烈极强烈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略略水力侵蚀强度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识别优势农业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示意图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种植业生产适宜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畜牧业生产适宜区畜牧业生产不适宜区渔业生产适宜区渔业生产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评价方法不适宜标准水、土、光、热组合干旱地形坡度大于25度土壤肥力很差光热条件不能满足一年一熟土壤污染物含量大于风险管控值干旱、半干旱草原饲草能力越高雪灾、风灾等气象灾害风险低地势平坦相对集中连片略略湿润、半湿润受自然条件约束小饲料供给环境容量备注:种植业生产适宜区全部可捕获渔业资源鱼卵幼稚渔数量天然饵料供给能力渔业资源再生产能力退化水域水质不达标或环境污染严重水域水域环境自然灾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环境、粮食、地质安全后⏹省级评价不适宜区⏹市县评价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示意图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大于25度海拔过高地址灾害海洋灾害危险性极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承载规模评价本底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短板理论,取最小值作为最大合理规模⏹省级以市级(或县级)为单元⏹市级以县级(或乡镇)为单元注:从承载规模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来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承载力”这个词不成立,应该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承载规模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耕地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以外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畜牧合理规模渔业合理规模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以外城镇建设承载规模“以水定人、已人定地”承载规模评价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与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都强调对比⏹资源环境禀赋分析,对比国家、省,对标国际⏹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对比评价结果与现状,对比承载规模与现状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潜力分析,针对评价结果中的不适宜以外区域⏹情景分析,整合多要素、形成多方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整体的相对性⏹生态保护——底线⏹农业、城镇——多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主体功能定位⏹单一的直接确定⏹非单一的综合分析后确定主体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种植业适宜区——永久基本农田优选区⏹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开发边界优先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资源利用效率⏹重大基础设施和各个服务设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与各类专项规划衔接。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
附录 A 省级本底评价方法............... ..................... ..... ........ ..........口
A.I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 ......…. ..... ................…................... .... 12 A.2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 ... ..... ....... ...................... .... 18
.................………….... . ... .... .. ..….... . ....... . .. ......... . . .. 1 2 术语和定义 .....….......….......…... . ...….......…............ ... .. ......... . ... . 1 3 评价目标..... .....…... .... .... ...... ... .. . .... . . ................ . ... .............. . ...... 1 4 评价原则............. . ..... ... . . ... ............. . . . ..…….........….......…........ . . 2 5 工作流程…. .. .. .................….. . ...................…... .. ... ......……......... . 3 5 . 1 工作准备...... . ...…. .. ....….......…. .. ... ........ ................... ... . .... .......... 4 5.2 本底评价.... ..... . . ....….... . ............…··· ·· ··…. . .....….......…......... ...... . 4 5.3 综合分析................ ....... . ..................... .. ........... ..... ... . ........ . ........ 7 6 成果要求.... . ...... ....….......…............................ . . .. ................... ... . 9 7 成果应用. .............. ................. ... ............................... .... ............ . 9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选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
3. 成果提交阶段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划定区域生 态安全底线和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3.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数据准备; 专家咨询; 实地调研
2. 工作阶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 成果提交阶段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4. 土地资源水承载力 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6. 土地资源灾害承载力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2. 工作阶段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经历了“生态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 展过程。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规划师杂志社2019/7/24空间规划类术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双评价“(简称)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指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承载水平。

是判断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相对客观的评价,目的在于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1)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国家提出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基础和重建工作的前提。

此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后来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规划中都得到了应用, 而且被逐步被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所重视。

(2)2010年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等具体要求。

(4)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受到高度重视。

双评价技术指南--自然资源部(汇报论证稿)20190401

双评价技术指南--自然资源部(汇报论证稿)20190401
8 成果应用................................................................................................12 附录 A 基础数据清单.............................................................................. 14 附录 B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9
6.4 综合分析.........................................................................................................................................7 6.4.1 资源环境禀赋特点................................................................................................................. 7 6.4.2 问题和风险识别..................................................................................................................... 8 6.4.3 潜力分析................................................................................................................................. 8 6.4.4 情景分析................................................................................................................................. 9

双评价技术指南

双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2019年1月18日前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为确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流程、单项评价及指标算法、集成评价与综合方法等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总则、陆域双评价、海域双评价、陆海统筹、附则5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

目录前言 (1)1 总则 (1)1.1基本概念 (1)1.2评价原则 (1)1.3技术流程 (2)2 陆域双评价 (4)2.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2.1.1单要素评价 (4)2.1.2 集成评价 (25)2.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30)2.2.1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30)2.2.2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33)3 海域双评价 (44)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4)3.1.1单要素评价 (44)3.1.2集成评价 (54)3.2海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7)3.2.1渔业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价 (57)3.2.2港口航运用海适宜性评价 (61)3.2.3工业利用用海适宜性评价 (64)4 陆海统筹 (69)5 附则 (70)5.1基础数据获取 (70)5.2适用范围 (72)附录 (74)1 总则1.1基本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评价目标与原则
3、技术指标
4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4.1 土地资源评价 4.2 水资源评价 4.3 海洋资源评价 4.4 环境评价 4.5 生态评价 4土地资源评价
4.1土地资源评价
4.1土地资源评价
4.2水资源评价
4.2水资源评价
4.2水资源评价
目录
• 1、发展历程 • 2、新时期工作思路 • 3、双评价概述 • 4、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5、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6、综合分析
• 三、双评价概述
• 1、术语与定义 • 2、评价目标与原则 • 3、技术指标
1、术语与定义
1、术语与定义
1、术语与定义
4.5 生态评价
4.6 灾害评价
4.6 灾害评价
4.6 灾害评价
4.6 灾害评价
4.6 灾害评价
4.7 集成评价
4.7 集成评价
4.7 集成评价
5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 5.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 5.2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5.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5.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5.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6 综合分析
• 6.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 6.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 6.3 潜力分析
6.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6.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6.3 开发潜力分析
6.3 开发潜力分析
6.3 开发潜力分析
6.3 开发潜力分析
4.4 环境资源评价
4.4 环境资源评价
4.4 环境资源评价
4.4 环境资源评价
4.4 环境资源评价
4.4 环境资源评价
4.4 环境资源评价
4.5 生态评价
4.5 生态评价
4.5 生态评价
4.5 生态评价
4.5 生态评价
4.5 生态评价
4.5 生态评价
4.5 生态评价
4.5 生态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