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20150503
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15.12.04•【文号】国海发〔2015〕13号•【施行日期】2015.12.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见国海发〔2015〕13号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局属有关单位: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的基础,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覆盖管辖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国家和地方四级监测机构承担着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海洋生态监测、海洋环境监督性监测和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等职责。
但目前在监测网络规划布局、数据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建设、信息集成应用、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要求,现就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全面设点,全国联网、测管协同,形成国家与地方统筹协调、分工合理、职责明晰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明确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监测网络建设任务分工,强化组织管理和质量监督,落实各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责任。
统一规划、综合协调。
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健全规章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推进监测数据联网与共享,落实信息公开制度。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
加强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和应用,服务海洋综合管理,实现监测监管有效联动,为地方政府问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TheEvaluationIndexSystemandtheEvaluation MethodofMarine Resourceand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inChina
XING Congcong1,2,ZHAO Bei1,LIU Nana1,LIU Xiangqun1,SUN Lili1,YANG Kun1
(1.NorthChinaSea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SOA,Laboratoryof MarineSpillOilIdentification andDamageAssessmentTechnology,SOA,Qingdao266033,China;2.ShandongProvincialKeyLaboratory ofMarineEcologyandEnvironment& DisasterPreventionand Mitigation,Qingdao266061,China)
Abstract:Inordertopromotethemarine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marineresources optimizationallocationofChina,thispaperbuilttheevaluationindexsystem ofmarineresources and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basedonexistingresearchresultsandputforwardtheevaluationmethodbasedonentropyvalue method.Theresearchresultsshowedthatevaluationindex system ofthe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consistsof3levels:1targetlevel,3elementsleveland 18 indicators level.The supply ability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6evaluationindexesincludingpercapitacoastalwetlandareaandsoon;themarineresourcesand environmentbearingcapacityevaluationindexesconsistsof6evaluationindexesincludingmarine biodiversityandsoon,huma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bilityconsistsof6evaluationindexesincludinggross marineproductpercapitaandsoon.Evaluation methodbasedonentropy methodconsistsof3stepsincludingevaluationindexstandardization,determining weightofas-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印发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印发
佚名
【期刊名称】《海洋与渔业》
【年(卷),期】2016(0)11
【摘要】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等12部委联合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方法》)。
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指标体系、指标算法、集成方法与类跫划分、超载成因解析及政策预研分析方法等技术要点。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监测预警;资源;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指标体系;集成方法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 [J], ;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J], ;
3.确定合理技术方法是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关键 [J], 贠天一;
4.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示范性验证及修改建议——以天津市汉沽海域为例 [J], 马玉艳;张秋丰;陈燕珍;屠建波;孙欢;薄文杰;高文胜
5.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的函 [J],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体系和非生物体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和资源循环。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价,对于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评价内容评价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和人类利用等因素,主要评价内容包括:1. 生态系统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群落和生境的数量、种类、分布和结构等因素。
2. 生态系统功能:指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营养循环、碳、氮、硅等元素的生物化学循环、氧合和脱氧等生态系统功能。
3. 生态系统稳定性:指生态系统的抵御外界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
4. 人类利用:指对于生态系统的治理、开发和利用等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
在评价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际应用和数据可得性等因素,构建了五个方面共计34个指标。
1. 生态系统结构方面(7个指标):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种间竞争系数、生境质量指数、面积利用率、栖息地损失率、濒危物种数量。
2. 生态系统功能方面(9个指标):生产力指数、营养盐浓度、有机碳含量、pH值、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CO2含量。
3. 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6个指标):稳定性指数、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元素平衡系数、养分污染强度。
4. 人类利用方面(7个指标):捕捞量、赋存量、养殖量、旅游人数、能量消耗量、环境恢复速度、环境容量。
5. 管理方面(5个指标):管理措施执行度、政策完善度、管理制度的强度指数、技术应用情况、管理费用。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价、预测和管理。
评价应用可通过对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的分析来确定评价结果。
预测应用可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价结果对未来环境变化进行预测。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分析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生态系统对于全球的气候调节、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我们需要依靠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技术,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一、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技术(一)物理监测技术物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水文监测和海洋气象监测。
海洋水文监测通过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深度、流速、流向等参数,了解海洋的物理环境变化。
例如,海水温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繁殖。
海洋气象监测则主要关注风速、风向、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这些气象条件的变化会对海洋表面的波浪、海流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二)化学监测技术化学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监测海水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和变化。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营养盐(如氮、磷、硅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溶解氧是海洋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其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和代谢。
营养盐的浓度和比例对于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营养盐失衡,可能会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则具有毒性,会对海洋生物造成损害,甚至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人类健康。
(三)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是通过对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等进行监测,来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常见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浮游生物监测、底栖生物监测和鱼类监测等。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底栖生物对于海洋底质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其群落结构的改变可以指示海洋底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
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的指导意见正文:----------------------------------------------------------------------------------------------------------------------------------------------------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关于开展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调整工作的通知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各分局:为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建立海岛监视监测体系,逐步摸清我国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变化趋势和潜在危险,现提出如下意见:一、依法履责统领海岛监视监测工作(一)充分认识海岛监视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海岛监视监测是《海岛保护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依法获取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依法建立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对于掌握我国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变化趋势和潜在危险,提升海岛综合管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海岛保护法》实施以来,依托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等工作,基本建成了海岛监视监测基础数据库,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当前部分地区存在海岛监视监测工作相对滞后、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与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海岛保护规划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海岛监视监测体系亟待完善。
因此,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海岛监视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海岛监视监测工作,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决策支持。
(二)明确建立海岛监视监测体系的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和《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以科学监视监测与评价为导向,逐步形成覆盖我国全部海岛的监视监测网络和监视监测技术支撑体系,摸清我国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变化趋势和潜在危险。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方法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方法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生态系统对于全球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一、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是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海洋生态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如物种减少、栖息地破坏、水质恶化等,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这些影响。
例如,通过监测海洋中的污染物浓度,我们可以了解工业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危害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减排政策和措施。
此外,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对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合理规划渔业捕捞,避免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的枯竭。
二、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1、物理监测物理监测主要包括对海洋温度、盐度、深度、海流、波浪等物理参数的监测。
这些参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生长繁殖,海流的变化会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和海洋生物的迁徙。
常用的物理监测方法包括使用温度计、盐度计、测深仪、流速仪等仪器进行现场测量,以及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海洋物理参数信息。
2、化学监测化学监测主要包括对海洋中的营养盐、溶解氧、酸碱度(pH 值)、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化学物质的监测。
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营养盐(如氮、磷、硅等)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其浓度的变化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生产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
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随着全球海洋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海洋保护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严谨的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建设,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为什么需要建立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海洋保护区的建立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保护区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评估来进行确认。
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其监测与评估工作相对困难,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与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掌握生物多样性、生态结构与功能等关键指标,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其次,监测与评估可以发现和预警生态系统的异常现象和危机,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通过监测与评估,还可以评价保护区的成效,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二、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建设内容1. 监测技术与手段的建设为了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精确的监测,需要建立先进的监测技术与手段。
首先,要加强传感器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遥感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大范围的生态数据,实现对保护区的全面覆盖监测。
同时,还需加强现场采样和实验分析技术,通过对海洋样本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获取更为细致的生态数据,并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2. 监测指标与评估体系的建立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应涵盖生物多样性、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同时,要考虑社会经济指标与自然科学指标的结合,实现对保护区综合效益的评估。
此外,还应建立标准化的监测流程和数据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专业团队的建设建立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
这个团队包括海洋生态学、物种学、生态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指南国家海洋局2015年5月本指南确定了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和预警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规定了相关术语与定义,以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监测预警方法,明确了成果与要求等。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全国沿海县级行政区开展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类专项评估、综合评估和监测预警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T 17108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 17504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9485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GB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HY 070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HY/T 069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HY/T 080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7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HY/T 117 海洋特别保护区分类分级标准HY/T 128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HY/T 147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1)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海洋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生态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包括承载体(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对象(主要涉海社会经济活动)、承载率(承载状况与承载能力的比值)三大基本要素。
根据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状况及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由多类专项承载能力构成,本技术导则中主要包括海域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
(2)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以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近岸海洋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空间生态环境的不被破坏为原则,在符合现阶段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通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海洋空间能够支持人口、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
(3)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沿海县级行政区所辖近岸海洋生态环境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时,所能够容纳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的最大能力。
(4)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辖区内无居民海岛能够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能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稳定的资源环境支撑时,所能容纳的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的最大能力。
4. 指标体系4.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科学性选取的指标应反映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征,同时指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必须明确,指标相互之间具有独立性,测定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便于进行监测与管理,起到导向作用。
——层次性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对象,应根据承载体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划分目标层次,理清目标之间关系,对总目标进行逐项逐级分解,直到目标能够用具体、直观的指标量化表示,最终形成一个层次化指标体系。
——针对性指标的选取要有针对性,应能够为落实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服务,针对不同的承载体和承载对象,着重选取影响较大、具有区域代表性、能够确定预警阈值的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分级预警和科学管控。
——可比性指标数据选取和计算采取通行口径与标准,保证评估指标与结果具有类比性质,应针对特定目标和人口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与选择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应符合国家政策,指标设置应避免过于繁琐,涉及数据应真实可靠并易于量化,并考虑指标使用者对指标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数据源不足而导致的个别非关键指标的数据缺失,应不会对评估工作的开展及评估结论产生显著影响。
4.2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按照主要承载体和承载对象的特征,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开展分类监测预警,共设置3类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4.2.1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海洋空间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式,分为岸线开发强度(S1)、海域开发强度(S2)2个二级指标,综合表征海岸线和近岸海域空间资源的承载状况。
4.2.2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分为海洋环境承载状况(E1)、海洋生态承载状况(E3)、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风险状况(E3)3个二级指标,以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表征区域海洋环境承载状况(环境容量),以鱼卵仔鱼、近海渔获物营养级状况及区域特征生态指标的变化状况表征区域海洋生态承载状况,以海洋赤潮灾害和溢油事故风险表征区域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状况,从而综合评估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2.3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海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无居民海岛开发强度、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状况等2个子指标。
5.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评估5.1监测与评估流程主要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渔业管理、区域社会经济统计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中获取所需的原始数据资料。
采用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
其中,专项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分别获得各专项二级指标的评估结果,将其与评价标准比较,直接用于承载状况分级(可载、临界超载、超载);综合评价采用“短板效应”或AHP综合指数法,主要用于沿海县级行政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指数的全国排序。
5.2阈值标准的设定(1)以海洋生态红线和海洋功能区划等管理性目标相结合的指标,以分解到沿海县级行政区的管理目标作为阈值。
(2)指标或指标包含的评价内容需要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指标自身的自然属性进行衡量的,以标准或自身的自然属性值作为阈值。
(3)评价指标的管理目标不明确,且指标具有显著区域性差异的,以区域可获得数据作为评价阈值。
具体可分为:——可获得区域长时间尺度数据的,以区域2000年以后数据平均值作为评价阈值;——无法获得区域长时间尺度数据,但可以获得区域上级行政区(如市级或省级)长时间尺度数据的,计算可获得数据的上级行政区“十一五”平均值,以此结果或其等比例(区域占上级行政区的比例)核算结果作为区域评价阈值。
(4)评价指标的管理目标不明确、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区域性指标结果代表性不强,需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的,以全国可获得的平均值作为评价阈值。
(5)上述评价阈值无法获得时,可在保证数据代表性的前提下,选择可获得的数据作为阈值。
5.3各指标评估方法5.3.1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5.3.1.1岸线开发强度(S 1)岸线开发强度(S 1)主要表征区域内人为活动对大陆岸线的开发利用状况所导致的资源环境影响程度。
选择最主要的四类岸线开发利用类型(即人工海岸类型):围池坝(围海养殖、渔港等)、工业用海、城镇填海、交通运输等,分别考虑各类海岸开发活动对海洋资源环境影响的差异,按照公式(1)计算岸线人工化指数P A :⨯+⨯+⨯+⨯=总mB B mT T mG G mH HA l q l q l q l q P l (1)式中:——总l 为海岸线总长度,mB l 、 mT l 、 mG l 、 mH l 分别为围池坝、工业用海、城镇填海、交通运输四种类型人工海岸的长度,有mH mG mT mB m l l l l l +++=关系成立,由评价年度卫星遥感数据资料获得;——B q 、T q 、G q 、H q 分别为四种人工海岸类型的海洋资源环境影响因子,如表2所示。
级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构建海岸线开发利用评价标准如下:910==∑总i ii A w lP l (2)式中,P A 0为沿海各县级行政区海岸线开发利用评价标准,l i 为区域内第i 类海洋功能区毗邻海岸线长度,w i 为第i 类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岸线的影响因子(表3),l 总为区域海岸线总长度。
表3. 主要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岸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区域岸线人工化指数(P A )与该区域海岸线开发利用评价标准(P A0)比较,评估区域岸线开发强度(S 1),其计算公式如下:10=AA P S P (3) 根据区域岸线开发强度R1的计算结果,按照表4进行分级评估和赋值。
同时,若区域自然岸线保有率低于海洋生态红线控制指标要求,则该区域岸线开发强度为“超载”。
表4. 岸线开发强度分级评估和赋值方法5.3.1.2海域开发强度(R 2)海域开发强度(R 2)主要考虑区域内各种海域使用类型对海域资源的耗用程度,既能反映一个地区海洋开发利用程度,同时反映出这个地区海洋开发的潜力。
(1)海域开发资源效应指数评估考虑各种海域使用类型对海域资源的耗用程度和对其他用海的排他性强度的不同,则海域开发资源效应指数(P E )的计算公式如下:1==∑ni ii E l AP A(4)式中:——n 为海域使用类型数;——A i 为第i 种类型的用海面积;——l i 为第i 种类型用海的资源耗用指数,如表5所示; ——A 为区域内海域使用总面积,由海域使用管理数据获得。
评价所需的原始数据均可由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海域使用管理数据资料获得。
表5. 海域使用类型资源耗用指数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基本依据,为此,以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构建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标准如下:810==∑总i ii E h aP A (5)式中,P E0为区域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标准,a i 为第i 类海洋功能区面积,h i 为第i 类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影响因子(表6),A 总为区域海洋功能区划面积总和。
表6. 主要海洋功能区海洋开发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影响(3)海域开发强度评估综合考虑区域海域开发资源效应指数(P E )和区域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标准(PE0),得到区域海域开发强度(S 2),其计算公式如下:20=EE P S P (6) 根据区域海域开发强度指数R 2的评估结果,按照表7进行分级评估和赋值。
同时,若区域围填海面积超过海洋功能区划控制指标要求,则该区域海域开发强度为“超载”。
表7. 海域开发强度分级评估和赋值方法5.3.2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5.3.2.1海洋环境承载状况(E 1)以沿海县级行政区的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表征区域海洋环境承载状况。
(1)评估范围及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所划定的近岸海域为评估范围。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分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矿产与能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8个类别的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