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2019-07-29 10:13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资源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合理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简单地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能够稳定支撑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容量。
这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环境”则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评价,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承载能力及其发展潜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源承载力评价,二是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考虑一个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评价则关注于地区的环境质量,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方面。
通过评价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然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因素。
在评价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口的分布、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模式等因素。
比如,一个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人口的数量和消费水平,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等。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则需要考虑到环境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以及政府的环保意识和政策措施等。
在实际评价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来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和环境负荷法等。
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主要关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通过计算每个人可支配的资源量来评价承载能力。
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则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计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来评价承载能力。
环境负荷法则是通过考虑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治理能力,来评价环境的承载能力。
最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还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一、引言随着近年来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资源和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承载能力的。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了人类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以更好地把握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可承受该地区或该时段人类生产和生存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大小。
它是资源和环境能够承受的负荷和压力的量化指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以下特征:1.承载能力是相对的。
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承载能力存在差异。
2.承载能力是动态的。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原因,承载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3.承载能力是复合的。
影响承载能力的因素各不相同,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方法1.基于负荷指标的量化方法这种方法依据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的人类生产和生存活动,综合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其所产生的负荷进行量化,以分析和评价其承载能力。
常用指标有化学需氧量(COD)、氮和磷的排放量、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等。
2.基于生态足迹的量化方法生态足迹是以单个人、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为单位,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测量其所占用的土地、水和资源等,以综合统计指标反映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的一种量化方法。
3.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是建立在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人类生产生存活动影响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分别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和标准化处理,得出各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并通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1.自然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衡量的是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常用的自然环境指标有水质、大气质量、水资源、土地利用等。
2.资源利用指标资源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情况。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1、资源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域、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有所不同。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科技、文化等,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人文环境包括建筑、景观、文化遗产等,这些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1、资源指标(1)水资源利用率(2)土地资源利用率(3)森林、草原覆盖率(4)矿产资源的提取率2、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2)水质量指数(3)土壤质量指数3、经济指标(1)人均收入(2)GDP(3)能源消耗量4、社会指标(1)人口密度(2)教育水平(3)健康水平以上指标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所评价系统的要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系统整体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
2、指标法指标法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目标系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模型法模型法是将目标系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分析出系统的优劣,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农村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农村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支持,而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于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可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
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现状、问题和趋势,为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分析则可以借助GIS技术等工具,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绘制出相应的农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图谱,客观反映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其次,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要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质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土地质量是土地资源的重要属性,对于平衡农村生态系统和提升农业生产力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反映了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再次,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会增加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若不加以合理规划和管理,将导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人口变化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人口的增加将对土地资源和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此外,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还需要考虑生态补偿政策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措施。
生态补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激励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通过进行生态保护区、生态补偿金等政策来调节土地资源使用行为,提高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利用的措施是指通过技术创新、节约用地、节约用水等方式来减少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最后,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应该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旨在评估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指标的定义指标是衡量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量化标准,是评价和比较的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量化标准,通常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指标。
二、指标的分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经济承载力指标等。
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指标。
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包括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人口承载力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的指标。
经济承载力指标包括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指标。
三、指标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定量评价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具体的评价结果。
定量评价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
定性评价是指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主观评价,得出相对的评价结果。
定性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四、指标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在区域发展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页岩气开发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定义与标准值

附录 C(资料性附录)页岩气开发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定义与标准值C.1 年平均降雨量K1:根据我国多年平均降雨量数据统计,我国年降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年降雨量为100~200mm;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2000mm。
另外,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多数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量为500~800mm之间。
所以,该指标标准化时,指标下限标准值选用100mm,上限标准值选用800mm,年平均降雨量值越高区域生态弹性力越稳定。
C.2年无霜期K2:我国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根据数据统计,南岭以南、台湾、云南南部、四川盆地无霜期均在30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50~275天,华北地区为175~225天,东北北部、内蒙、新疆北部为100~150天左右。
总的分布特点是南部无霜期相对较长,北部无霜期相对较短(青藏高原除外)。
则该指标标准化时,指标下限标准值选用100天,上限标准值选用300天,年无霜期值越高区域生态弹性力越稳。
C.3 年干燥度K3:根据干燥度与环境状况的关系,干燥度有如下分级(见表C.1),则该指标标准化时,指标下限标准值选用10,上限标准值选30,干燥度值越高区域生态弹性力越稳定。
C.4 植被覆盖率K4:根据植被覆盖度划分标准(见下表C.2),则该指标标准化时,指标下限标准值选用10%,上限标准值选用70%,植被覆盖度值越高区域生态弹性力越稳定,页岩气开发区域内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公式如下:森林覆盖率=页岩气开发区域内森林面积区域总面积×100%表C.2 植被覆盖度指标标准化参照标准C.5 土壤侵蚀模数K5:衡量水土流失的重要指标是土壤侵蚀模数,根据水利局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土壤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见表 C.3,根据研究区域土壤侵蚀容许侵蚀量,该指标标准化的下限值选用50t*k ma-2*a-1,8000 t*k ma-2*a-1为上限值,土壤侵蚀模数与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压力。
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定量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成为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自然资源量、生态环境状况、环境保护措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
其中,自然资源量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的总量,包括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等。
而生态环境状况则表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生态效能等。
环境保护措施则是指各种环保政策、技术手段、环境管理体制等。
经济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经济增长、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发展水平。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综合评价、生态足迹分析和物质流分析法。
其中,综合评价法是通过统计各种参数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评价。
生态足迹分析则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分析需要多少资源来维持活动水平。
物质流分析法则是通过物质循环的过程来分析各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趋势是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
定量指标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办法,可以分析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原因。
4、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应用很广,主要应用在全球环境变化、沿海城市发展、生态建设、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可以利用评价指标来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预防和适应环境变化。
在沿海城市发展领域,可以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来指导城市规划、节约资源、提高环境质量。
在生态建设领域,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
在资源管理领域,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制定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挑战在于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现实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
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
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
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
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
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
本次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并借鉴国际国
内权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指标值确定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3.2评价方法
常用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有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常规趋势方法和背景分析法等。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因子权重的确定是评价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次评价采用主观赋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根据模糊系统分析的相对隶属理论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集成,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其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计算单指标的可承载隶属度
第三步,计算整个系统的可承载隶属度,即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
3.3评价结果
电白区2015年各个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数值见表2。
在资源环境子系统中,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三个因素层的可承载程度均为0,属不可承载范围:人均废污水排放量和一般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可承载程度均为1,属理想可承载范围。
综上,其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可承载程度为03,属可承载的临界点,亟需充分利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在保持补偿性资源可承载能力的同时提高
消耗性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消耗性资源的保护力度。
在社会经济子系统中,人均GDP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两个因素层的可承载程度分别为0.18,0.62,0.49,均属可承载范围。
综上,其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的可承载程度为0.32,略高于可承载临界点,为一般可承载范围。
因此,电白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承载力亟待提高,需要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对人民生活保障的支出及城市环境建设力度。
在效率子系统中,除人均用水量因素层属一般可承载程度,未达到理想可承载程度外,人均城?l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地均GDP两个因素层的可承载程度均为l,达到理想可承载范围。
其系统可承载程度为0.84,在三个准侧层系统中最大,达到良好可承载范围,情况较为乐观。
结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承载状况的综合评估指数为0.47,处于一般可承载范畴,总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属中等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形势不容乐观。
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
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