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一、概述资源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衡量技术是对人类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的体系。

通过评价和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有效地分析环境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整个地区或某一特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了解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并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这种压力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1. 评价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范围和对象很广泛,可以包括一个城市、一个行政区域、一个流域、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物种等。

评价对象的选定应根据评价目的和研究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判断。

2. 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能够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资源利用强度、生态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 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体系的核心环节。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式。

其中,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数据的统计分析,而定性分析方法则主要是基于专家经验和调查研究的分析。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衡量技术资源环境承载力衡量技术是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程度的度量和衡量,其目的在于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状况以及对某些方面进行分析,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衡量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衡量技术的对象包括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利用率等。

2. 衡量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衡量技术的指标应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实现程度,包括各种生态指数、环境质量评价、资源利用量、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等。

工程技术指标

工程技术指标

工程技术指标工程技术指标是指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用于评估工程质量和性能的定量指标。

它们是工程项目成功完成的关键要素,能够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经济。

一、工程技术指标的分类1. 结构指标:包括承载力、刚度、稳定性等指标,用于评估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功能指标:包括使用功能、运行可靠性、操作性等指标,用于评估工程的功能性能和可操作性。

3. 经济指标:包括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等指标,用于评估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4. 环境指标:包括环境影响、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等指标,用于评估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工程技术指标的制定过程1. 确定目标: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和要求,确定工程技术指标的目标和要求。

2. 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数据,包括设计标准、规范要求、实验结果等。

3. 分析评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合理的指标数值和范围。

4. 制定标准: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制定工程技术指标的标准格式,包括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数值要求等。

5. 审核验收:对制定的工程技术指标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验收,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工程技术指标的应用1. 设计阶段:工程技术指标在设计阶段用于指导设计方案的制定,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工程要求。

2. 施工阶段:工程技术指标在施工阶段用于指导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的选择,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3. 运营阶段:工程技术指标在运营阶段用于评估工程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维护阶段:工程技术指标在维护阶段用于指导维护工作的进行,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

四、工程技术指标的评估和改进1. 监测评估:定期对工程技术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2. 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工程技术指标的水平和标准,满足新的需求和要求。

3. 经验总结:总结工程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改进工程技术指标的制定和应用方法。

4. 国际对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标准,提高工程技术指标与国际接轨的水平。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和水电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3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为加强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规范勘察设计和设计变更行为,保证设计质量和工程安全,根据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实际,我局组织制定了《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和《水电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一、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二、水电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二O一一年十一月三日主题词:能源水电管理通知附件一: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管理,保证勘察设计质量和工程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主要河流上建设的水电工程项目、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及以上的水电工程项目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以下简称水电工程)。

其他水电工程参照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水电工程勘察设计是指根据水电工程建设要求,查明、分析和评价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分析论证技术、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关情况,确定工程设计方案,编制勘察设计文件的活动。

第四条水电工程建设应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

水电工程勘察设计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水电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第五条水电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分为河流水电规划(或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招标设计及施工详图设计等五个阶段。

勘察设计单位应分阶段开展工作,提出符合相应阶段规程规范要求的勘察设计文件。

城乡规划GIS技术应用指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双评价

城乡规划GIS技术应用指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双评价

本章详细介绍了GIS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和 分析,空间数据可视化,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同时, 还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GIS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技巧。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重点阐述了国土 空间规划编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评价、规划编制、审批和 实施等。同时,还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具体实践。
“GIS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通过GIS技术,我 们可以对大量的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可视化,为城乡规划提供更加准确、 可靠的数据支持。GIS技术还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 扩展和定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GIS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 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未来,GIS技术将更加注重数据挖掘和智能化分析,为 城乡规划提供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支持。”
精彩摘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城乡规划中,地理信息 系统(GIS)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GIS技术可以为城乡规划提供更 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帮助规划师更好地分析空间分布和趋势,提高规划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城乡规划GIS技术应用指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双评 价》的书,这本书让我对GIS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 面是我从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内容:
城乡规划GIS技术应用指南国土空间 规划编制和双评价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术
评价
国土
gis
方面
城乡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作者:周名菊来源:《名城绘》2020年第10期摘要:在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环境评估十分重要,是项目申请审批的重要环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对土地的合理化利用也是促进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规划建设人员必须要掌握环评的要求和标准,合理进行设计利用。

因此,系统地介绍了工业园区环评中的土地承载力要求,并针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分别从人口、资源、生态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关键词: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可工业化规模的扩张,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也更加重视,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维护工业园区的土地环境,是整体设计规划更加合理。

在工业园区内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用来进行生产建设,且园区内运用的人口规模数量也有一定限度,这些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园区的规划情况,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和国家建设标准的要求进行合理把控,协调经济与环境现状。

一、环评中的土地承载力要求概述环境评估是开展工程项目之前必须要经历的环节,能够更好地掌握工程规划或建设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环评工作当中要履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的工作办法,确保评估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在环评当中,关于土地利用的实际规划于2005年12月正式提出,对于环境评估与规划建设有进一步规范作用。

由上示流程图可以看出,规划设计工作会受到环评结果的影响,只有满足环评标准的规划方案才能够通过许可,作为从业人员必须要结合实际开展现状调查,合理进行土地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并对潜在的影响进行合理预测,对于一些超出环保要求的污染问题需要做出减耗减排的应对,确保实际规划能够兼顾环保性与经济性的需求[1]。

二、工业园区规划分析(一)土地人口承载人口承载的本意是指在工业园区当中实际容纳的人员数量并对这一数值做出的上限要求,但由于目前的工业化生产建设大多依靠机械和自动化,实际的员工人数均小于标准限值。

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

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

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刘雷雷【摘要】大连市是我国北方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

从大连市水资源环境现状出发,在全面分析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SD模型,模拟了在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节水型、协调发展型4种方案下模拟了2005~2025年大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前提下,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是提高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满意方案。

%Dalian is one of the serious water shortage regions in northern China,the Water Resources issue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system dynamics,a SD model fo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Dalian.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from 2005 to 2025 were simulated under the 4 kinds of schemes,which are the existing continuation typ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ype,the water-saving type together with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yp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ype is the best one for elevating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Dalian.【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1(033)004【总页数】3页(P119-121)【关键词】系统动力学;水资源承载力;模拟【作者】刘雷雷【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大连市是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之一,境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8 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索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索
(二)环渤海地区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工作现状
(二)环渤海地区国土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
可选范围: 1)属于平原-准平原区
建设用地适宜性
城市发展主要占用 中适宜度农田区
2)排除高适宜度宜农区
3)排除高适宜度生态区
4)排除已建设区
5)排除水域
6)排除荒原区
城市发展主要占用 高适宜度农田区
承载能力评价:对自然 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

济系统间协调性的判断。
内 容
承载状态评价:自然资
分等(五等):强、较 强、中、较弱、弱
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
系统支撑状况的描述。
分类(三类):盈余、
临界超载、超载
三、基本问题与技术思路
问题3: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尺度类型(4级)
全区省县 国域级市
四、《区域评价技术要求》简介
基本要求:
4.总则
国家机构改革及自然资源部组建
目的目标: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 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 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 改革方案: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 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 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 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 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
◇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规划----选址
规划:选址--------地质因素:支撑、避开,尊重自然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突出人与环境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对象复合生态系统方法综合应用生态、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合理的建设和规划最终目标全面可持续发展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作用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4.为制定各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2协调性: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3战略性: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4区域性: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向、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5实用性: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区域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系统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5整体优化原则6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解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任务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能力类型1.按规划期分(长期,中期,年度)2.按性质分(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保、林业生态工程,防沙治沙、农业生态工程,草地保护与建设,土地整理与复垦)3. 按人工化程度分(自然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4. 按保护规模分(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与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作背景(一)基本概念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

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

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

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

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

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

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核目标中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资源环境考核目标。

资源环境要素效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充分考虑不同技术经济水平下资源环境要素效率及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包如:粮食单产增长、产业转型对水资源节约的影响等。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类型、因子修正及取值1、评价类型基准承载力:基于粮食安全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基于耗地率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

参照承载力:基于水资源约束、环境负荷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承载力。

选评承载力:基于生态足迹、碳排放峰值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承载力。

2、关键因子修正各类承载力评估是基于各类主要影响因素开展的,为了保证结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进行以下修正:土地污染、水资源、地质环境。

3、取值范围不同类型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承载力是基于多种情景测算的结果,因此,表述为区间值(原则上在±10%,若突破,另作说明),并据此确定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规模以及最大建设用地规模(可为区间值)。

基准承载力用地规模及结构取值范围:最低耕地保有量的中间值不得低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生态用地不得低于环保部门确定的面积(生态用地占辖区国土面积的比例≥30%,若低于这一标准,作特别说明);最大建设用地规模的中间值不得高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五)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分析1、资源环境人口承载量测算测算现有条件下(2014年)或科学预期的2020和2030年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量状况或潜力。

分析不同情景下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规模的承载状况及合理性,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

2、资源环境经济承载量测算测算现有条件下(2014年)或科学预期的2020和2030年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量。

分析不同情景下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规模的承载状况及的合理性,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

3、合理用地规模测算依据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分别测算2014年、2020年和2030年的最低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最适生态用地量和最大建设用地量。

并对照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相应用地规模,分析耕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并提出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建设用地规模。

4、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及分析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区分为:超载、临界承载、不超载三种类型,其划分区间为临界承载±10%。

超过资源环境基准承载力中间值10%,即为超载;处于【10%,-10%】之间为临界承载;低于-10%为不超载。

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分析,主要是:承载状况判断的科学性;承载状况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超载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实现临界、不超载状况的主要措施。

(六)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整治与空间调控根据不同区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及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承载水平等,针对不同区县提出相应的国土整治和空间管制政策或具体措施,促进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三、技术路线基于前述评价内容,本项目技术方案首先完成对基础资料的调研,数据来源涉及到国土、发改等多个部门。

其次,对资源与环境现状展开分析,掌握资源环境禀赋、规划,分析对象包括自然(水资源、土资源、粮食)、经济(GDP、产业结构)、环境(SO2排放、碳排放、土壤污染)、社会(人口)等。

然后,分析资源环境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识别影响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从资源环境禀赋和规划中提取关键因素的预期值。

再次,计算多情景、多类型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并同时计算出合理幅度资源环境承载力下的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量和最大建设用地量。

最后,一句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超载、不超载情况,提出国土整治与空间调控的建议。

图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路线四、评价方法参照《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以及合理用地规模三个方面的评价主要方法如下:(一)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基于粮食安全目标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粮食生产能力计算。

第一步,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数量增减、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确定未来耕地供给量。

第二步,按照光、温、水、热、技术水平计算土地生产潜力,考虑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技术进步、土壤污染、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等因素对于耕地粮食产能的影响。

G A P αβ=⨯⨯⨯式中,G 为目标年度粮食生产总量,A 为目标年度可耕地面积(考虑整理、开发、复垦、退耕、灾毁、农业结构调整等对耕地数量的影响,考虑耕地质量提升、土壤污染、采煤塌陷对耕地质量的影响),α为复种指数,β为粮作比例,P 为粮食单产(目标年度的粮食单产按考虑技术进步的影响,依据1990-2014年历史数据进行多元回归预测)。

(2)粮食安全水平设定。

第一步,根据市和各个区县的土地功能定位(如粮食主产区、工业园区)和现状粮食供需状况(粮食自给率),确定粮食安全水平(如:保障口粮和口粮水平,还是包括商品粮、饲料量以及水平等)。

第二步,确定人均粮食消耗,可参照国际粮食安全标准,550kg/人.年为富裕、500kg/人.年为小康、450kg/人.年为温饱、400kg/人.年为营养安全标准。

(3)计算人口承载力。

依据土地生产潜力、粮食供给与安全水平、人均粮食消耗标准,计算目标年度的人口承载规模。

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结果,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并相应地将有关结果与现状及规划耕地面积所支撑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进行对照分析。

G R C γ=⨯式中,R 为目标年的人口承载规模,γ为粮食自给率,C 为不同水平的粮食消费量。

2、基于水资源影响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计算区域水资源规模。

水资源总量包括区域地表水、地下水量、外来水量,其中,目标年的地表水供水规模由省控河流取水量和非省控河流取水量构成。

省控河流取水量不得高于江苏省水利厅确定的取水规模;非省控河流取水量由各设市水利局确定;需要根据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现状及规划目标加以修正。

(2)设定人均综合用水量。

第一种方法,定额分析法,参考联合国标准(丰水线3000m 3/人、警戒线1700m 3/人、最低线300m 3/人)。

第二种方法,考虑经济规模和结构、城市化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要素时,利用1990-2014年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差进行预测(考察人均用水量、GDP 、产业比值、人均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

(3)计算人口承载力。

依据区域水资源量、目标年度的人均用水量计算人口承载力。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60%,则对应的现状或规划承载力折减2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但低于70%,则折减1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但低于80%,折减5%。

其他情形,不折减。

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结果,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

W RC α=⨯式中,R为目标年基于水资源影响的人口承载规模,C 为不同水平的人均水资源消耗量,α为水资源质量折减系数。

3、基于环境负荷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环境负荷历史及现状分析。

利用环保统计数据,分析区域环境负荷程度、区域差异及变化特征;(2)SO2排放总量预测与分析。

根据区域单位SO2污染物排放变化规律与趋势,设定不同情景,测算评价年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并与环保部门确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进行比对分析。

(3)确定人均环境负荷(人均SO2排放量)。

根据二氧化硫排放量测算结果与人口变化预测,分析各评价年区域人均环境负荷变化规律。

预测方法可采用BP神经网络、模糊预测方法,基础数据采用1990-2014年历史数据。

(4)计算人口承载力。

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与人均环境负荷,计算人口承载力。

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结果,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

4、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测算总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持续维持人类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标准化的土地单位,表现为生态盈余、生态平衡和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计算采用供给模型,即区域实际拥有的所有生物生态学土地表示该区域生态总承载力。

1n j j j j EC ay γ==⨯⨯∑式中,EC 为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j 为第j 种土地类型,a j 为群也同样第j 类生物生产性土地总面积,γj 为均衡因子,y j 为产量因子(用区域第j 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该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值表示)。

(2)测算人均生态足迹。

通过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赤字的比较,来判断各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可持续度,并据此测算人口承载力。

/ec EC N =式中,ec 为人均生态足迹,N 为目标年的预测人口规模。

(3)计算人口承载力。

根据不同情景的生态足迹,测算相应的人口规模,并与现状、规划人口规模进行对照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