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计划项目、 《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二级项目,历时8年,开展了全国 和不同类型典型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点评价探索,确定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技术框架,进而逐步探索国家—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 体系建设的技术途径。
数据组织及分类
数据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地质云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数据, 如何利用地质云的数据资源,将其科学分类、有效组织,针对性 地服务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是一项关键性工作。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专业角度,从评价要素、空间尺度、 数据类型三个角度来组织数据,构建满足应用需求的数据存储体 系,方便用户使用。
1
主要内容 CONTENTS
1 基本概念 2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3 主要功能 4 工作展望
2
1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宏观蓝图 基本概念
政策依据
应用前景
(一)宏观蓝图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建 立评价模型,构建多门类 资源资源数据库,开展全 国、重点地区、省、市、 县四级评价体系,为国土 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建 设美丽中国提供蓝图。
如数据资源浏览与共享、评价成果展示、在线查询统计与评价、典型案例示范、 技术文献等功能汇聚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方便用户使用,提升了工作效率。
数据浏览共享 评价成果展示 在线评价功能 技术资料文献
……
通过建立了服务于资 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数据体系,对数据进 行了科学组织分类, 方便用户使用,并为 用户提供了数据浏览 和共享的渠道。
数据组织结构图
评价要素
地理背景
地貌条件 经济数据 人口资源
……
资源要素
土地资源 水资源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地质云专题服务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 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
(二)功能设计
用户需求决定功能设计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 思考用户需要本系统解决哪 些方面的问题,由此确定系 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功能, 归纳为五个方面。
空间图 分析器
信息库
功能
工具箱 展示窗
(二)功能设计-“信息库”
建立服务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专题的多门类、 多空间尺度的综合数据库,提供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的数据资源。
(三)加强数据建设
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源 目前系统仅集成了全国尺度及河北、安徽等个别省份的数据成 果,其它省在陆续开展本项工作,如何将各省的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数据成果接入本系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加强数据质量建设 目前系统中的图件还有一部分不是矢量数据,制约系统功能的 使用,后期加大对矢量数据入库工作。
主要内容 CONTENTS
1 基本概念 2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3 主要功能 4 工作展望
1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宏观蓝图 基本概念
政策依据
应用前景
(一)宏观蓝图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建 立评价模型,构建多门类 资源资源数据库,开展全 国、重点地区、省、市、 县四级评价体系,为国土 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建 设美丽中国提供蓝图。
通过不同图层叠加,辅助用户建立不同评价要素相互关系的空
间认识。
安徽省活动断裂分布图
安徽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
活动断承裂载与力滑评坡价灾叠害加分结布果图
(三)空间叠加、属性查询与统计
属性查询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查询功能,获取图件中指定区域某个图层的空间属性信息
安徽省活动断裂分布图
安徽省活动断裂属性查询结果

第七章 基于GIS的资源评价方法 ppt课件

第七章 基于GIS的资源评价方法  ppt课件

生产制度造成的,不能恰当地反映土地本身的生产 力。
ppt课件
3
二、土地潜力评价的目的
土地潜力评价应能表示出某一地区内, 各地段生产潜力的差异,表明某一地区内土地 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类型、程度,并能反映地 区间的等级差别,以便在生产实践中能满足区 划工作的需要,并能为各单位生产提供科学依 据。
ppt课件
元中,所有的土地在下列方面应该一致。
(1)在相同经营管理条件下,有相同的利用方
式;
(2)在相同种类的植被条件下,要求相同的水
土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法;
(3)相近的生产潜力(相似经营管理条件下,
同一潜力单元内,平均产量的变化不超过25%)
ppt课件
8
(二)苏联的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系统 其分类系统由土地类、土地等、土地亚等
潜力的高低,是评价的核心。
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对土地的
适宜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进行划分的结果,它是土
地评价的核心。
ppt课件
14
4.土地限制型
土地限制型是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按限制 因素的种类及强度划分的结果,在同一土地型 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同的主要改 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之间只反映限制因素 的不同,改造对象和改造措施不同,没有质的 差别。
ppt课件
32
Category Order
S suitable
Phase:
Sc conditionglly suitable
N not suitable
Class S1 S2 S3 etc.
Sc2
N1 N2
ppt课件
Subclass S2m S2e S2me etc.
Sc2m
N1m N1e etc.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选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
3. 成果提交阶段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划定区域生 态安全底线和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3.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数据准备; 专家咨询; 实地调研
2. 工作阶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 成果提交阶段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4. 土地资源水承载力 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6. 土地资源灾害承载力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2. 工作阶段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经历了“生态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 展过程。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因为本系列只是起研究模拟作用,因此以广东省(省级)为例,地理坐标系使用WGS1984(许多网上得到的数据都是WGS84,所以不使用CGCS2000),投影使用WGS_1984_UTM_Zone_49N,空间分辨率设为90m。

首先,对广东省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进行评价。

今天的操作是建设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1-1-2 广东省城镇建设土地资源评价然后我们进行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首先看公式:城镇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城镇建设条件]=f ([坡度], [高程], [地形起伏度])其次看步骤要求(坐标系与精度与双评价要求不同,主要操作步骤相同,参考双评价2019.6月版):第一步:坡度:利用DEM,计算地形坡度,一般按≤3°、3~8°、8~15°、15~25°、>25°生成坡度分级图。

第二步: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

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高程,划分城镇建设条件高、较高、中等、较低、低 5 级。

将高程≥5000m 区域,城镇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等级;高程在3500~5000m 之间的,将坡度分级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第三步:地形复杂地区评价结果修正。

在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进一步通过地形起伏度指标对城镇土地资源等级进行修正。

利用DEM 邻域分析功能计算地形起伏度,邻域范围通常采用20公顷左右(如50m×50m 栅格建议采用9×9 邻域,30m×30m栅格建议采用15×15 邻域),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 的区域,将评价结果降 2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地形起伏度在100~200m 之间的,将评价结果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首先,我们按照坡度进行重分类,得到jsslope:接着本来我们是需要根据高程,对坡度分级的建设土地资源分级进行修正,但是广东省内最高点不足2000m,因此略过第二步,直接进行第三步起伏度修正。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A3.1城镇建设不适宜区 A3.2结果校验 A4.1农业生产承载规模 A4.2城镇建设承载规模
A1.1.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 A1.1.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 A1.1.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A1.1.4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 A1.1.5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
A.4.1.1耕地承载规模 A.4.1.2牲畜承载规模 A.4.1.3渔业承载规模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表格 图件 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
A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A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A3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A4承载规模评价
A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A1.2生态脆弱性 A1.3结果集成校验
A2.1种植业生产适宜性 A2.2畜牧业生产适宜性 A2.3渔业生产适宜性 A2.4结果校验
A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A1.1.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
A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A1.1.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
A1.1.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A1.1.4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
A1.1.5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
A1.2生态脆弱性
A1.3结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1、加(减)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第24页/共31页
德国的加(减)法系统
第25页/共31页
2、乘(除)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例如: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orie Index Rating, SIR)
1933最早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P = A × B × C
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阿拉 伯数字表示,类的数目不作规定
第5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S1:高度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没有限制,或较小的限制,不致降低 产量或收益
S2:中等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 续利用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性 将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投入,但从 这种用途中仍能获得利益,有利可图,但 明显低于S1类的土地
第3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①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利用方式评价为适
宜(S)和不适宜(N) 适宜纲是指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大
于投入,而对土地不会产生破坏;不适宜 纲是指土地对所考虑的用途不能持续利用
不适宜的原因何在?
第4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②土地适宜类 反映土地对某种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将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单元;评价指标量化值在1-4之间
第20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i. 指标权重的计算
专家评分法
第21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v. 土地适宜性的加权计算
第22页/共31页
评价因子的选择

键 评价标准的确定

节 因子权重的计算
第23页/共31页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今日为大家推荐《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一文,来自上海数慧。

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

按中央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本文以双评价为例介绍分析评价流程。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国匠规划学社简介:一起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进一步讨论学习相关话题。

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职责,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上海数慧上海数慧 6天前国匠城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目标是推进国土空间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如何解决以上矛盾和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人类建设空间,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目的意义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分析评价的目的:(1)针对空间要素的状况、格局变化,进行自然生态本底的分析,摸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数量和环境特征等资源本底条件。

(2)旨在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辨识资源环境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异,对承载状态进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门类、多空间尺度数据汇聚需求
多门类: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地理国情等 多尺度:全国→重点地区→省→市→ …
满足不同用户信息需求
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社会公众
资源要素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专业人员
地理要素 经济人口
综合 数据库
管理人员
环境要素 水环境 生态环境
社会公众
14
(二)功能设计- “空间图”
矿产资源废物排放指数计算模型:
16
(二)功能设计- “展示窗”
系统应具备对已有各类成果展示功能:
各类评价成果展示:近年来完成的不同尺度、单要素、多要素的评价成果,为不 同尺度的规划提供支撑;
示范性典型案例展示:通过示范性试点工作,将工作方法、成果设计等提供用户 参考使用。
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图
8
(四)应用前景
雅安市芦山县飞仙 关镇凤凰新村
9
2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10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系统定位 功能设计
界面框架
开发策略
11
(一)系统定位
地质云的专题系统。以地质云数据资源为基础,围绕资源环境承载力与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这一主线,汇聚和组织数据,开发相关功能, 设计服务产品。
以服务规划管理为系统主要目标。以管理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专 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公众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服务需求。
2
主要内容 CONTENTS
1 基本概念 2 开发思路与设计思想 3 主要功能 4 工作展望
3பைடு நூலகம்
1
基本概念
4
基本概念
宏观蓝图 基本概念
政策依据
应用前景
5
(一)宏观蓝图
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建 立评价模型,构建多门类 资源资源数据库,开展全 国、重点地区、省、市、 县四级评价体系,为国土 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为建 设美丽中国提供蓝图。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计划项目、 《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二级项目,历时8年,开展了全国 和不同类型典型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点评价探索,确定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技术框架,进而逐步探索国家—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 体系建设的技术途径。
基于云架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汇报人:喻孟良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灾防治中心) 2018年11月
1
老师简介
★喻孟良 教授级高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喻孟良,男,汉族,博士研究生学历,1978年6月出生,贵州六枝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项(部门应急平台技术研发与示 范(国土资源部)2006-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究2010-1014年),主持国家发改委生态环 境信息化保护工程(自然资源部建设部分)和参与自然资源库建设(国土资源部)两项,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及 矿产资源评价项目10余项,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例如在汶川地震过程中,研 发的基于卫星通讯的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为国家领导人进行应急指挥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 余篇,其中SCI1篇,EI3篇。现被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单因子评价
评价思路
对策建议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18
(三)界面框架
主界面展示了系 统主要功能
数据资源 在线评价 评价成果 典型案例 技术方法
集成系统 五项主要功能
系统主页面
19
(三)界面框架
在图形工作区界 面上,按照空间 尺度与评价要素 两个维度,形成 空间与评价要素 的关联。
显示数据分组
国土规划涉及资源禀赋、开发现状、控制性规划、环境问题等多方面, 规划编制中往往需要利用单要素、多要素评价结果来支撑规划。
系统应具备利用已有数据信息和 评价模型进行单要素、多要素进 行叠加、运算、评价、成图等空 间分析功能。
用户上传数据
模型运算
评价成果图件
水资源量计算模型:
k
M 综i 1mi,1 2mi,2 ... nmi,n jmi, j j 1
空间尺度
评价要素
显示图层控制
图形工作区页面
20
(四)开发策略
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一是在评价功能方面,以水资源为试点开展了单要素在线评价 功能开发,后期待单要素评价成熟后,再进行多要素的综合评价 功能开发。
农业生态环境约束性图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图
17
(二)功能设计- “工具箱”
系统能够提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关的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 提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相关概念的定义、指标体系、评价思路和方法
、评价模型等,提供用户在评价过程中参考使用。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整理 评价关键 因子识别
指标体系构建
落脚点是为规划服务,规划编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方面需求都要以空间 部署来实施。必须建立“数据信息”与“地图”的关联,具备空间图的功能
数据信息
赋予
空间属性
投射
空间图件
直观形象展示各种资源环境类型“区”的分布、 大小、程度等信息,并能够实现空间查询、统 计、叠加等功能。
15
(二)功能设计- “分析器”
地质云专题服务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 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
12
(二)功能设计
用户需求决定功能设计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 思考用户需要本系统解决哪 些方面的问题,由此确定系 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功能, 归纳为五个方面。
空间图 分析器
信息库
功能
工具箱
展示窗
13
(二)功能设计-“信息库”
建立服务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专题的多门类、 多空间尺度的综合数据库,提供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的数据资源。
6
(二)基本概念
土地承载力
地质环境承载力
7
(三)政策依据
2017年9月2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 机制的若干意见》,推动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 实行限制性措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动生态文 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为此,国土资源部全面部署开展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 监测预警工作,以探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为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 展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