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第8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②狭义: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土地评价是为农业生 产服务的,所以,评价的依据是对发展农业生产 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1. 依据 ----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1). 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 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或在正常条件下, 土地的永续利用没有障碍(不受限制),对当地 和临近土地没有不利影响。 它可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不适宜几 种。
永久不适宜类(N2):
土地的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 能利用。 当前不适宜类的而永久不适宜类的上限主要由自然条件 决定的,因而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对这两类土地一般不需要作经济上的定量分析;
3)土地适宜亚类 土地适宜亚类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土 壤侵蚀危害。亚类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 级符号之后。 高度适宜类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类。 在实际工作中设臵亚类有两个原则: 亚类的数目愈少愈好,只要能区分开适宜类的不同 质量的土地就可以; 对于任何亚类而言,在符号中应尽可能少用限制因 素。一般只用一个字母就可以。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 宜(S)或者不适宜(N),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 两方面,一方面不符合即不适宜。 适宜纲是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 持久利用预期所产生的效益值得进行投资,而对 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 不适宜纲是指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 用途进行持久利用。 土地被列入不适宜纲原因很多,如提出的用 途可能在技术上不能实行,例如在裸岩山耕作, 但经济原因往往居多,即预期投资获得的效益小, 得不偿失。
上述适宜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费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中国1:100万土
地资源图》项目的评价系统,将全国土地共分为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 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 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
农林牧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 … …
适宜性单元
适宜(S)
中等适宜(S2) S2侵蚀限制(S2e) … …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永久不适宜(N2)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 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 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 途。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潜力区的划分? 2. 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与中国土 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有什么异同点?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 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w-6.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可以指导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评价指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对特定用途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划分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总结,确定适宜性等级和类别。
而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多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适宜性指数或等级。
在实际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确定土地利用的优劣势和潜力,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指导土地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此外,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它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价指标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地区和用途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土地的适宜用途、适宜开发方式、适宜经营管理措施等方面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以某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但是受限于地理条件,部分土地存在坡度过大、土层较薄、土壤质量较差等问题,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作物,需要采取相应的土地治理措施。
其次,我们对土地适宜用途进行了评价。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我们将土地划分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区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的区域,适宜养殖畜禽的区域,适宜发展林业的区域等。
在确定土地适宜用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评价了土地的适宜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最后,我们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土地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建议。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该地区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划分,以确定土地在特定类型的利用和管理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程度,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土地的生态、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征,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管理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水分、肥力、坡度、坡向、海拔等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利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特点,判断土地适宜于何种利用方式。
定量方法则是依靠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量化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性指数或适宜性等级,进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次,它可以指导土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它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缺乏准确、全面、时效性的数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再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等多方的认可和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而综合的工作,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着数据、技术、专业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1.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经济原因居多,土地的适宜或不适宜即以这些原则划分。
2.土地适宜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一般分三级:S1、S2、S3。
•S1级是高度适宜。
•S2级是中等适宜。
•S3级是临界(勉强)适宜。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为两级: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
•当前不适宜类(N1):当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 (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来表示,如S2m。
S1级无适宜亚级。
4.土地适宜单元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都有差别。
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S2e-2。
二.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2.参评因素•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⑴要求的匹配。
•⑵环境影响•⑶社会经济分析•⑷实地验证三.具体评价步骤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确定:划分方法:一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地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三是土壤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以上几种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和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此,可以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影响土地质量的参评因子分级图层进行叠加,选取最小图斑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
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因地制宜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和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2013009
姓名:sk
学号:*********
指导老师:张**
目录
一、摘要: (1)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2)标度及描述 (3)
(3)构建判断矩阵 (4)
(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
(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
(6)确定各指标权重: (7)
(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
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
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
六、总结 (12)
一、摘要: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
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
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本例共划分分为三层:
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
具体划分如下图:
(2)标度及描述
人们定性区分事物的能力习惯用5个属性来表示,即同样重要、稍微重要、较强重要、强烈重要、绝对重要,当需要较高精度时,可以取两个相邻属性之间的值,这样就得到9个数值,即9个标度。
为了便于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引入1~9比率标度方法,规定用1、3、5、7、9分别表示根据经验判断,要素i与要素j相比:同样重要、稍微重要、较强重要、强烈重要、绝对重要,而2、4、6、8表示上述两判断级之间的折衷值。
注:a
ij
表示要素i与要素j相对重要度之比,且有下述关系:
a ij =1/a
ji ;
a
ii
=1; i,j=1,2,…,n
显然,比值越大,则要素i的重要度就越高。
(3)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权重计算的重要依据。
根据结构模型,将图中各因素两两进行判断与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准则层判断矩阵P(对于土地的适宜性而言,判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比较)如表1所示;
●土壤条件指标判断矩阵(即在土壤条件下,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如表2所示;
●气候水文条件各指标判断矩阵(即相对于气候水文条件下,各指标相对重要性比较)如表3所示;
●地形条件判断矩阵(相对于地形条件,影响地形因子相对重要性判断)如表4所示。
表(1)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2)土壤条件指标判断矩阵
表(3)气候水文条件指标判断矩阵
表(4)地形条件指标判断矩阵
(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一致性检验指标 ◎首先对表(1)中的准则层判断矩阵进行列向量的归一化,然后按行求和,最后行归一化。
具体流程如下:
⎪⎭
⎪
⎬
⎫
⎪⎩⎪⎨⎧=−−−−→−⎪⎭⎪⎬⎫⎪⎩⎪⎨⎧−−−→−⎪⎭⎪⎬⎫
⎪⎩⎪⎨⎧−−−−→−⎪⎭⎪⎬⎫⎪⎩⎪⎨⎧110.0309.0581.0)1(w 329.0927.0744.1111.0100.0118.0333.0300.0294.0556.0600.0588.013/15/1312/1521行向量归一化对行求和对列向量归一化
⎪⎭
⎪
⎬⎫⎪⎩⎪⎨⎧=⎪⎭⎪⎬⎫⎪⎩⎪⎨⎧⎪⎭⎪⎬⎫⎪⎩⎪⎨⎧=329.0929.0747.1110.0309.0581.013/15/1312/1521
)1(AW
004.3110.0329.0309.0929.0581.0747.131max )1(=⎪⎭
⎫
⎝⎛++=λ
◎同理可得其他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准则层矩阵: 最大特征值: 004.3max )1(=λ 特征向量: ⎪⎭
⎪
⎬⎫⎪⎩⎪⎨⎧=110.0309.0581.0)1(W
土壤条件指标矩阵:最大特征值:037.5max )2(=λ 特征向量: ⎪⎪⎪⎭⎪
⎪⎪⎬⎫⎪⎪⎪⎩⎪⎪⎪⎨⎧=474.0099.0054.0262.0110.0)2(W
气候条件指标矩阵:最大特征值:009.3max )3(=λ 特征向量: ⎪⎭
⎪
⎬⎫⎪⎩⎪⎨⎧=324.0089.0587.0)3(W
地形条件指标矩阵: 最大特征值:067.4max )4(=λ 特征向量: ⎪⎪⎭
⎪
⎪⎬⎫⎪⎪⎩⎪⎪⎨⎧=273.0056.0567.0104.0)4(W
(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max 1
n
CI n λ-=-
1)
对于准则层判断矩阵,为3阶矩阵,所以RI=0.58,根据公
式:CI=0.002,CR=0.003<0.1;
RI
CI
CR =
2)对于土壤条件指标判断矩阵,为5阶矩阵,RI=1.12,CI=0.018,所以CR=0.016<0.1;
3) 对于气候水文条件指标判断矩阵,为3阶矩阵,RI=0.58,CI=0.05,所以CR=0.008<0.1;
4)对于地形条件指标判断矩阵,为4阶矩阵,RI=0.90,CI=0.022,所以CR=0.025<0.1;
注:CR<0.1表示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内,此时可用矩阵的特征向量代替权向量,所以上述矩阵均符合标准。
(6)确定各指标权重:
最后用指标层的权向量W(2)、W(3)、W(4)与准则层的权向量W(1)进行加权得出各指标的相应权重如下表:
(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计算最下层对最上层总排序的权向量。
m
m m
m RI a RI a RI a CI a CI a CI a CR ++++++=
22112211
1.0<CR
进行检验。
若通过,则可按照总排序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
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 较大的成对比较矩阵。
所以可得 CR 总=1.0016.0900.0110.0580.0309.0120.1581.0022.0110.0005.0309.0018.0581.0<=⎪⎭
⎫
⎝⎛⨯+⨯+⨯⨯+⨯+⨯
即通过检验。
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根据适宜性评价指标特征值表对照适宜性评价等级表和参评因子赋分表,对各指标评分得到表(5)各评价指标评分结果表。
适宜性评价等级表
对参评因子赋分表
适宜性评价指标特征值
表(5)各评价指标评分结果表
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根据各指标评分及权重表,进行加权求和(公式一)得出最终的各单元评分表(6)
∑
=
P-------------------公式一
X
i*
Wi
ij
(Xij为各指标评分值,Wi为各指标权重)
(2)根据适宜性等级划分表,对照各单元评分表得出各单元适宜性等级表(7)。
适宜性等级划分表
表(7)各单元适宜性等级表
六、总结
本次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基本掌握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就是在构建判断矩阵是对于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不是很了解,有一定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