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普采回采工艺流程21页PPT
高档普采作业规程

****煤业有限公司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工作面名称:****工作面编制:技术科施工负责人: ***总工程师:矿长:批准日期: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施工单位: **队会审意见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总工程师年月日生产年月日通风年月日机电年月日技术年月日地测年月日安全年月日供应年月日一、存在主要问题二、处理意见职工学习记录及考试成绩目录会审意见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第二节煤层第三节地质构造第四节水文地质第五节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第六节储量及服务年限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巷道布置第二节采煤工艺第三节设备配置第三章顶板管理第一节支护设计第二节顺槽及端头顶板管理第三节矿压观测第四章生产系统第一节运输系统第二节通防与监控系统第三节排水系统第四节供电系统第五节通讯系统第五章劳动组织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第一节劳动组织第二节经济技术指标第六章安全技术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工程质量管理第三节顶板管理第四节爆破管理第五节一通三防第六节运输管理第七节机电管理第八节其他第七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第一节作业规程学习考试记录第二节避灾第一章概况****工作面是南翼采区机采工作面,****工作面位于9#煤集中轨道巷以西,走向长度为800米,倾向长155米。
第二节煤层本工作面设计让开采煤层为9#煤,9#煤位于太原组一段顶部,俗称“毛四尺”,K2石灰岩为其直接顶板,底板为砂岩,上距7#煤26.12m,下距10#煤4.8m,煤层厚度1.38—1.56m,平均1.47m,煤层结构简单,属稳定可采煤层。
煤层厚度间距表瓦斯涌出量、瓦斯等级、发火期、煤尘爆炸指数据地质报告和矿井有关地质资料:本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0.45m3/min,,为低瓦斯矿井。
煤层有爆炸危险性:本区平均地温20℃,无地温异常现象。
第三节地质构造一、断层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根据工作面切眼及回风顺槽、运输顺槽实际揭露情况,预计该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
二、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根据切眼及回风顺槽、运输顺槽实际揭露没有火成岩侵入。
采矿学 I课件第十六章 回采工作主要过程

第
在崩落矿石放出之前上盘岩石不发生大量崩落,否则矿石被
十
岩石截断,将造成较大的矿石损失贫化;再有分段高度要与
六
电耙巷道的稳固性相适应,保证电耙巷道在出矿期间不被破
章
坏。在生产实际中常用的分段高度为15~25m。
崩
电耙道间距和耙运距离。在保证底部结构稳固性的前提
落
下应缩小耙道间距,以利于提高矿石回采率,一般变化在
崩
根据放矿管理、工程量和生产能力等要求选取。溜井断面
落 采
一般为1.5×2m²或2×2m²。溜井的上口应偏向电耙道的一
矿
侧,使另一侧有不小于1m宽的人行通道。溜井多用垂直的,
法
便于施工。倾斜溜井上部分段(长溜井)不小于60º,最下
分段(短溜井)不小于55º。
2020/11/15
第四节 有底柱分段崩落法 采矿学I
第二节 单层崩落法 采矿学I
每次放顶的距离称为
第
放顶距。
十
放顶后所保留的能维
六
持正常工作的最小宽度称
章
为控顶距,一般维持在2到
崩
3排支柱距离。
落
顶板暴露的宽度称为
采
悬顶距,放顶时悬顶距为
矿
最大悬顶距,等于放顶距
法
与控顶距之和,最小悬顶
距等于控顶距。
2020/11/15
第二节 单层崩落法 采矿学I
底柱高度主要取决于矿石稳固性和受矿巷道形式。采用 漏斗时,分段底柱常为6~8m;阶段底柱宜设储矿小井,以 消除耙矿和阶段运输间的相互牵制。此时底柱高度为11~ 13m。
第四节 有底柱分段崩落法 采矿学I
3.采准工作 为提高矿块生产能力和适应这种采矿方法溜
高档普采回采工艺流程

`
推采 方向
下顺槽
二、支柱及回柱放顶工艺流程
1.顶板管理及控制方法
采用“三—五” 控顶,见五回二,打好基 本柱后,将第四排、第五排支柱分段回柱放 顶。 支护规格及控顶方式:排距为1.2m,柱 距为1.0m,工作面排距、柱距误差±50mm。 用单体柱配合1.2m铰接顶梁正悬臂对顶板进 行管理(前探0.8m,后留0.4m)。防滑垫板的 规格为:长200mm,宽100mm,厚50mm。
上顺槽
下 行
采空区 工 作 面
割
煤
57
推采 方向
下顺槽
上顺槽
上 行 空 刀 装 浮 煤
57
采空区
推采 方向
工 作 面
下顺槽
上顺槽
割 三 角 煤
采空区
推采 方向
工 作 面
57
下顺槽
上顺槽
上 端 头 斜 切 进 刀
57
采空区 工 作 面
推采 方向
下顺槽
上顺槽
上 端 头 斜 切 进 刀
57
采空区 工 作 面
四排基本柱
1200m m
800m m
1200m m
1200m m
800m m
600m m
5200mm
支护及控顶方式的演示
四排基本柱
1200m m
800m m
1200m m
1200m m
800m m
5200mm
支护及控顶方式的演示
最大控顶距
1200m m
800m m
1200m m
1200m m
1200m m
高档普采回采工艺流程
一、采煤工艺流程
普采对地质变化的适应性比综采强,工作 面搬迁容易。对推进距离短、形状不规则、 小断层和褶曲较发育的工作面,综采的优势 难以发挥,而采用普采则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根据工作面地质条件、煤层厚度等,经 过技术与经济比较本工作面适合采用高档普 采。
回采工艺

第十一章回采工艺(书上第三章)§11.1炮采回采工艺破、装、运、支、控分别进行工作。
发展方向:由高强度体力劳动向低强度方向发展。
一、落煤(破)1、打眼:1)、工具:煤电钻、旋转切削式2)、炮眼布置:单排、双排、三排单排:薄煤层或煤软时使用双排:中厚煤层、可分为三花、三角、对眼。
硬时用对眼,软时三花。
三排:采高较大、煤质坚硬用,一般用五花眼。
3)、炮眼角度:顶眼上仰50~100;底眼下扎100~200。
一般与煤壁呈500~800。
4)、炮眼深度:比一次循环进尺多5~10cm,进尺与顶梁长度有关。
800、1000、1200;特殊的有600的;2、装药:视煤质软硬、炮眼布置而定;150~600克;3、联线:串、并4、放炮134二、装、运煤1、爆破装煤2、人工攉煤3、机械装煤(铲煤板)三、支护与采空区处理1、支护1)、设备135136⎪⎪⎪⎩⎪⎪⎪⎨⎧ ⎝⎛⎪⎩⎪⎨⎧⎩⎨⎧金属铰接定梁木料顶梁单体液压支柱微增阻急增阻金属摩擦支柱支柱 2)、顶梁与支柱的关系:顶梁与支柱组合图 千斤顶推入3)、支架间的关系:齐梁齐柱、错梁齐柱、错梁错柱2、特种支架:利于放顶,也叫切顶。
有丛柱、密集柱、切顶柱、木垛。
3、采空区处理:全部垮落法为主,也有充填方法、恒底分层方法、缓慢下沉方法;解释最大、最小控顶距、放顶步距。
3~5排、3~4排。
137§11.2普采回采工艺一、设备采煤机、运输机、单体、液压支柱。
铰接顶梁等。
图3-8是一个实例,表3-1是有关设备,骑溜割煤。
二、采煤机工作方式1、滚筒位置:一端或两端2、旋转方向:左右工作面、左右螺旋、左面右旋、右面左旋。
13813931)、单向采煤:(往返一刀) 2)、双向采煤:(往返二刀) 3)、“∞”型采煤:单滚筒多用。
1404、进刀方式:切入煤壁方式 1)、直接进刀。
做机窝。
上大下小。
2)、中间进刀3)斜切进刀:留三角煤,单滚筒可用不留三角煤,常用,单、双滚筒皆可用。
回采工作的主要过程教学PPT课件2000字(5篇)

回采工作的主要过程教学PPT课件2000字(5篇)关于回采工作的主要过程教学PPT课件,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2000字。
我们学校的回采工作的计划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组建回采工作小组,负责整个回采工作计划的研讨。
二是开展专家的指导,确定回采工作小组。
三是开展学校的评价活动,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四是组织评价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提高评价工作的质量,促进评价小组的科学化。
五是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回采工作的主要过程教学PPT课件(范文):1一、制定计划我们学校的回采工作的计划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组建回采工作小组,负责整个回采工作计划的研讨。
二是开展专家的指导,确定回采工作小组。
三是开展学校的评价活动,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四是组织评价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提高评价工作的质量,促进评价小组的科学化。
五是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水平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评价内容。
首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每节课之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开展一次教学设计活动。
然后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水平的不同采取了不同方式的评价内容,如小组活动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等。
最后我们在每节课之后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最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小组评价活动。
二、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我们组织了“读书月”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同时,我们还开展一次教学活动,如小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关心和帮助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培养。
回采工艺

回采工艺从完成采准、切割工作的矿块(不包括煤层)内采出矿石的过程叫回采。
回采工艺包括落矿、出矿和地压管理三种作业。
采矿方法的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取决于回采工艺:自然支护采矿法中,落矿费用占的比例最大;人工支护采矿法中,地压管理费用占的比例最大;水平和缓倾斜矿体中,出矿费用占的比例最大。
落矿将矿石以合格块度从矿体上采落下来的作业。
对矿石硬度不大的盐和钾盐等矿石,近年开始用采矿机连续采落。
硬度较大的非煤矿床,通常用凿岩爆破的方法崩落矿石。
矿石裂隙发育时,可利用矿石自重和上部覆盖岩层的压力,使其自然崩落。
凿岩爆破落矿有浅眼法、深孔法和药室法。
药室法是在专用巷道中布置药室进行爆破,由于施工困难和爆破质量不易保证,现已很少应用。
浅眼法落矿炮眼直径小于50mm,孔深小于3~5m,最小抵抗线为0.5~1.5m。
浅眼落矿块度小,能从狭窄和形态变化复杂的矿体中回采矿石,对周围矿石和岩石破坏性较小,但生产效率比深孔法低。
深孔法落矿用此法落矿时,工人在专用巷道内凿岩,工作安全,劳动生产率高。
它促使采矿方法发生一系列变化,是近代采矿工艺的重要成就之一。
用凿岩机接杆凿岩时,通常孔径小于65mm,孔深小于15~20m,称中深孔,用潜孔钻机钻孔时,孔径大于90mm,孔深可达50m以上,称大直径深孔,简称深孔。
中国目前常用的深孔直径为55~110mm,孔深10~25m。
深孔法用垂直分层、水平分层和倾斜分层落矿。
水平分层和倾斜分层落矿时,在凿岩天井或硐室中凿岩,设备移动不便,爆破质量不易保证。
垂直分层时,在水平凿岩巷道内用凿岩台车(见图[回采用双机凿岩台车])或台架凿岩,设备移动和操作方便,并能使用挤压爆破技术,应用较广。
分层内的深孔可用扇形布置、平行布置或束状布置。
扇形布置的采准工程量小,凿岩设备移动次数少,使用最多;平行布置主要用于开掘切割槽;束状布置主要用于回采矿柱。
出矿将采下的矿石从落矿工作面运动阶段运输水平的作业。
出矿效率直接决定矿块的生产能力。
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高档普采

走向长
倾斜长
640m
度
度
160m
面积
102400m²
第二节 工作面煤层情况
该工作面9#煤位于太原组下组,K2灰岩为其直接顶板,煤层厚度 0.9~1.40m,平均1.17m,井田中央发育一古河床,将9#煤层冲刷殆 尽,厚度变化系数20%,可采性指数1,不含夹矸,结构简单,为井田 内全部发育、全部可采之稳定煤层,为一型。其底板为砂质泥岩。9#煤 层上距4#煤平均50.51m,下距10#煤层平均5.38m。
支后回,由下而上、由里向外的三角回柱法,回柱前要对周围支架进行 加固,发现有变形失效支柱及时整改,并补齐出口支柱,清理好退路再 回柱,回柱使用长把专用工具(回柱卸荷绳长不少于1.2米),回柱滞 后支柱的是15米,操作时回柱工站在所回支柱对角上方安全地点操作, 回柱工严格按《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中的回柱要求操作。
50.51
0.90—1.40
9
4.30--6. 1 稳定 简单 一型
1.17
40
太原组 10 4.00—6.00 5.00
5.38 2-3 稳定 较复杂 一型
0.45—0.92 1.75—4.85
11 0.70
3.30
0 较稳定 简单 二型
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
一、顶板情况:该巷位于9#煤层中,9#煤位于太原组一段顶部,俗 称“毛四尺”,K2石灰岩为其直接顶板,上距7#煤26.12m,下距10#煤 5.38m。
煤层自燃情况 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级,为Ⅱ类自燃煤层。
地温危害
无
冲击地压危害
无
二、冲击地压和应力集中区 预计局部的应力集中对正常回采影响不大。
第七节 储量及服务年限
一、储量 工业储量:17.57万吨 可采储量:17.04万吨 二、采煤工作面服务年限 即:T= 式中: T—服务年限,年 Z— 可采储量 A— 月产量 K— 储量备用系数取1.2 T= 17.04 =6.03个月 2.352×1.2
高档普采工作面出煤程序

充填工作面出煤、充填工序一、操作顺序①全面检查巡视工作面支护状况→②工作面设备试运转→③做两端头缺口、整改缺口支护→④煤机割顶煤上行割透上缺口→⑤煤机由上缺口割底煤下行至吃刀处→⑥由机尾处跟机移溜至煤机处→⑦煤机由吃刀处下行割顶煤割透下缺口→⑧煤机由下缺口上行割底煤至吃刀处→⑨由吃刀处移溜至下机头→⑩工作面支、回柱、处理采空区。
二、操作安全评价1、不详细检查、处理工作面区域薄弱支护,易造成顶板事故。
2、不进行设备试运转,设备故障不及时处理,易损坏设备。
3、不按规定做缺口,缺口支护薄弱,影响出煤、出现顶板事故。
4、各岗位工不按顺序开机,易埋压设备,强行启动损坏设备。
5、煤机司机不按章操作,不按顺序割煤,易损坏煤机、造成出煤顺序混乱。
6、带负荷启动煤机,易损坏煤机。
7、煤机不匀速运行,易损坏煤机。
8、滚筒割顶煤、割底煤高度控制不当,造成工作面起伏大,损坏设备。
9、移溜器支设间距大,移溜步距不足造成溜子有弯,损坏运输机。
10、移溜器支设处顶板不完整、不牢固,易崩柱伤人。
11、移溜人员站位不当,不按顺序移溜,易崩柱伤人,造成溜子起拱,损坏运输机。
12、工作面回柱时不使用长把工具,易掉矸伤人。
13、挡浆墙垒砌不牢固,易造成跑浆事故。
14、支柱时人员配合不当,易伤人。
15、工作面开缺口后不及时将π型钢、定位顶梁移至煤壁子,易片帮伤人。
16、使用回柱机撤棚时绳道内有人易伤人。
17、不及时铰接煤壁侧预挂网,易片帮伤人。
三、正常操作及注意事项(一)正常操作:1、施工前准备(1)由施工负责人、区队盯岗人员、盯面安监员全面检查工作面区域的支护状况,及时整改歪斜、变形等失效的支柱,补全、整改工作面吃刀处、端头缺口及顶板破碎带的特殊支护,保证工作面预挂顶梁、π型钢等端面距不大于0.3m,保证工作面支柱初撑力达到90kN,超前支柱初撑力达到50kN。
(2)专人或各组人员采用长不小于1.5m的长把工具对施工范围内破碎的顶、帮进行敲帮问顶,及时摘除悬矸活石及松动的煤帮,专人对工作面区域进行全面防尘,保证工作面区域潮湿、不干燥。